-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B. 俄而 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C. 撒盐空中差 可拟 可拟:相比 D. 未 若 柳絮因风起 若:这样 D 解析:如 2. 重点句子翻译。 (1) 撒盐空中差可拟。 (2) 未若柳絮因风起。 3.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 ( ) 的家庭气氛。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比不上柳絮凭风飘起。 和谐温馨 4. 《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5. 文中的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却只有物象没有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6.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B. 《咏雪》中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 “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 《咏雪》中的 “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化为静态,把寒冷的雪天,翻成秋天的萧瑟,是常景中的新意,给读者别开生面之感。 D. 《咏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比作“撒盐空中”。 C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陈太丘与友 期 行 ( ) ( 2 )太丘舍 去 ( ) ( 3 )尊君在 不 ( ) 约定 离开 同 “否”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 ) , ( ) ”。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在对方儿子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 ( ) ”又“ ( ) ”的错误。(用原文回答)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去 期日中 过中不至 无信 无礼 4. 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从中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见元方是个机敏善辩、明事理、重礼节的人。 5. 下列对《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 “怒”与“渐”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B (三)《论语》十二章 (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不亦 说 乎 ( ) ( 2 )不 逾 矩 ( ) ( 3 )人不 堪 其忧 ( )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通“悦”,高兴 逾越 能忍受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 用原文语句填空。 ( 1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 ) , ( ) 。 ( 2 )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 ( ) , ( )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4. 选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重点强调了什么 ? 试举例具体说明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5. 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 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 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 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D ( 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非 淡 泊无以明志 ( ) ( 2 )非宁静无以 致 远 ( ) ( 3 ) 淫 慢不能励精 ( )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 放纵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3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4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3.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 ( ) 。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本文作者主要从修身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A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其一 犬坐 于前 ( ) ( 2 )屠 暴 起 ( ) ( 3 )一狼 洞 其中 ( )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像狗一样坐 突然 打洞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 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4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点明全文主旨,包含讽刺味道的句子是 ( ) , ( ) 。(请用原文回答) 4.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5.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 .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作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 .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C “暴”是“突然”的意思,表明屠夫的果决。 (六)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常一人 居 外 ( ) ( 2 )丁氏 对 曰 ( ) ( 3 ) 不若 无闻也 ( ) 在 回答 不如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2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 3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 从文中句子“ ( ) , ( ) 。”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 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会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D 传播的人没有确认事实就传播,也应该负责任。 (七)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 解释加点的文言词汇。 ( 1 ) 亡 处亡气 ( ) ( 2 ) 只使 坠 ( ) ( 3 ) 舍然 大喜 ( ) 2. 重点句子翻译。 ( 1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 2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3 )其人曰:“奈地坏何?” 通“无” 即使 释然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 天果真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3. 从“ ( ) , ( ) ”可以看出杞人和晓之者的情绪都发生了好转。(请用原文回答) 4. 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B. “晓之者”由表及里 , 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 C.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 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了解决。 C 热心人的解释并不是科学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