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 (2)_鲁教版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北 宋●苏 轼 学习目标 1.展示自学成果,概括游记内容。 2.找出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并诵读、分析 和品味这些词句。 3.联系苏轼的经历,分析探究闲人的魅力。 一、检查预习·概括内容·诵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文意。 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 念 无与 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 吾两人者耳。 / / / / / / / / / / / / / / / 2.请概括这篇游记的内容。注意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 3.诵读课文。(语速慢一点,语气舒缓一些。) 带着欣然愉悦的心情,仿照老师的样子,再读课文。 “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 ——《苏东坡传》 老师示例: 我在“欣然起行”一句 中发现了苏轼因月色入户而 迅即产生的喜悦。一个“行” 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 乐是那么强烈,那么真诚! 逐字逐句,发现蕴藏在词句中的 快乐,在书上空白处写上批注。 二、品读作者之快乐 写完后,互相交流和补充。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情感波澜: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咦? 喔! 怎样的月色引起 作者的错觉? 空明、皎洁 明亮 用竹柏影之黑 衬月色之明亮, 高妙! 你还能从哪里读出作者的快乐? 相与步于中庭。 “步”能否换成“行”或“走”? 为何? 作者赏月为什么要去寻张怀民? 都被贬至黄州,仅是这种经历相同?请看一则资料: 张怀民,1083年被贬至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 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迁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苏轼的经历,两人的相似点是什么? 经历相似,志趣相投,怀民是苏轼的人生知己、审 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人生之一大乐事! 苏轼寻张怀民的结果怎样? 怀民亦未寝:怀民也没有睡觉。 “亦”透露出作者什么心情?兴奋与惊喜 面带表情,将作者心情投射到你的声音里,朗读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欣喜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放慢语速 语速稍快,欣喜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语速稍快,惊喜 悠闲惬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欣喜惬意 惊喜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探究闲人的魅力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面对如此空明之美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真的每一夜都有月色?到处都有竹柏? 怎样的人才能欣赏到如此美景? 闲人!何意?除了指清闲的人,还指有何心境的人? 平静、无杂念…… 3、闲人的魅力仅仅是这些?请看一段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其政敌以“讪谤 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 救下,加之宋神宗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 被贬至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 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 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 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 屋,号“东坡居士”。 问题来了:苏轼真心想做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吗? 苏轼此时没把名利得失放心上,在逆境中也坦然! 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 苏轼笔下除了空明之月,还写了什么景物? 竹柏有什么象征意义? 竹:高洁 柏:坚贞不屈 没有人和苏轼、张怀民一样看到这样美的景色, 也没有人有我们两人这样的心境。 请大家带着这种快乐、坦然、空明、自得的心情 朗读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85个字,记录了那夜空明的景色,也 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美妙情感。翻开《东坡志林》, 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言的著作,这样动人的瞬间比比皆 是: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宣称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夜饮醉归,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他能“倚杖听江 声”。苏轼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他总能用这样的诗意化 解生活的苦难。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即使身处逆境也 总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 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我衷心希望同学们在面 对困难时,向苏轼学习,做一个快乐的“闲人”! 推荐阅读:苏轼《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