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临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 第I卷 ‎1.据《卫鼎》等器铭记载,西周经营皮毛和营造工程的裘卫在跟贵族进行交易的时候, 要向执政大臣报告,执政大臣再委派“三有司”来具体办理交易事宜。 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管理出现权力集中趋势 B. 官府直接管理经营商业贸易 C. 民间商业活动受到严密监管 D. 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进行商品交易时,需要向政府报备,并受政府的官员监管,故B项符合题意;西周并没有集权,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进行的不是民间的商业活动,且“严密监管”无法体现,排除C项;此时还没有重农抑制政策,排除D项。‎ ‎2.据对居延汉简(公元前 102一公元 33 年)的分析,平民人名中“忠”字出现次数较多, 此外“孝”“仁”“贤”“圣”“德”也广泛的成为民间命名资源,圣王“禹”也成为较流行的名字。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学复兴运动勃兴 B. 平民社会地位提升 C. 儒家观念日益普及 D. “四书五经”影响广泛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102-公元33年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而忠、孝、仁、贤、圣、德多为儒家思想观念,大禹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当时儒家观念日益普及,故选C;儒学复兴是在唐代,排除A;由姓名的命名方式无法体现平民社会地位的提升,排除B;“四书”的概念出现于宋代,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四书五经”影响广泛,排除D。故选C。‎ ‎3.史载,唐玄宗时,令官府为佛寺兴办的“悲田养病院”提供本钱;唐武宗实施“灭佛”行动,致使“悲田养病坊”处于瘫痪状态;崇道的宋徽宗,多置“居养院、安济坊”等医疗机构。 这些史实,说明古代一些医疗机构的兴废 A. 受统治者个人意志影响 B. 受益于大一统政治体制 C. 主要为了收治贫弱人群 D. 源于佛教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唐玄宗到唐武宗再到宋徽宗,不同皇帝对宗教的信仰喜好,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兴废,故A项正确;宋代并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医疗机构的兴废的过程,而不是作用,排除C项;宋徽宗崇道,排除D项。‎ ‎4.清代的总督、巡抚除都带有京官头衔外,印信也使用临时遣官所用的长方形“关防”, 手下没有官方设置的属员,文牍事务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 这种设置实质上反映出清代督抚 A. 不能正式统领地方衙门 B. 身份和职位未被明确界定 C. 行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D. 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作为地方军政长官,清代的总督、巡抚兼京官头衔,印信是“临时遣官”,“没有属员”,主要依靠私人聘请“幕宾”处理文牍事务,从实质上反映出他们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工具,D项正确;清代督抚作为封疆大吏,拥有印信,可以正式统领地方衙门,A项错误;在清代督抚身份和职位逐渐有了明确界定,B项错误;都督、巡抚受到“多方”制约未能揭示本质问题,C项错误。‎ ‎5.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对外交涉事务的不断增加,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的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 这反映出当时 A. 天朝上国观念已经消亡 B. 民族国家意识仍需加强 C. 缺乏国家层面外交机构 D. 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各省自主设立了洋务局、交涉 局之类机构,作为对外交涉的职能部门”可以看出,当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代表国家的对外机构,而只是各地自行设立相关机构,这反映出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仍需加强,B正确;“已经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只是对材料的表面的理解,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丧失控制力”,排除D项。‎ ‎6.民国初年,男女社交公开,打破了旧时男女不能杂坐看戏、乘车、游园以及同台演戏等陋习。这表明当时 A. 男女实现地位平等 B. 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C.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 封建礼教已被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女交往打破了传统观念对妇女的压制,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B正确;男女地位实现平等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排除;D说法不符合民初的史实,排除。故选B。‎ ‎7.1936 年 7 月,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 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须是运动战。 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 种方针。”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A. 批判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B. 推动了红军战略转移顺利进行 C. 分析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D. 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策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战胜利,要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这与中国抗战的实际相符,因此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策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民党的片面路线,而是强调战略方式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红军,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抗战的策略,排除C项。‎ ‎8.1964 年至 1980 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下表为这一时期我国分区域城市分布变化表。 ‎ 这反映了 A. 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 B. 国家意志影响区域发展进程 C. “八字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4-1980年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市分布数据可知,1964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比例占多数,到1980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而这时期区域发展进程与国家的计划有关,即国家意志影响区域发展进程,B项正确;至1980年时期,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虽有所增长,但相比东部、中部地区仍相差很多,不能说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发展,A项错误;“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冬天,并且主要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不能反映材料所述区域城市分布的变化,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9.依据雅典法律,不善待双亲、不履行兵役、拖欠城邦债务会被剥夺公民权。 公民在任职 官员前须接受公民大会审查,他们首先要回答一些程式化的问题,主要包括是否纳税、 是否服兵役、是否善待双亲以及直系亲属的姓名和所在村社名称。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注重官员的才能与品德 B. 重视官员任职资格的审查 C.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公民具有积极参政的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公民在任职 官员前须接受公民大会审查”可知,雅典重视官员任职资格的审查,饱含审查诚信问题、道德问题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才能,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并不强调公民的义务,而强调对公民任职前的审查,排除D项。‎ ‎10.下表为不同学者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据此可知,关于启蒙运动的认识 ‎ A. 彰显了浪漫主义色彩 B. 否定论调逐渐成为共识 C. 受到特定时代的影响 D. 具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康德、霍克海默、盖伊、格雷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对启蒙运动的理解也不相同。启蒙运动时期理解为人对自身的解放。而二战时期,理性主义成为战争的借口。二战后,启蒙运动成为现代主义的一个部分。全球化时代启蒙运动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帮凶。这充分体现了对启蒙运动的理解受到特定时代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崇尚理性,排除A项;“共识”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虚无主义无关,排除D项。‎ ‎11.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全国人口数量增长了12%,工业制成品总产量则增加了30%。同时,美国本土生产的小麦、棉花和猪肉的平均价格分别下降了60%到80%不等。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工农业经济结构失衡 B. 注重保障民众生活 C. 蕴含消费不足的风险 D. 经济繁荣运行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总数远远超过人口增长数量,且小麦、棉花和猪肉的价格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这说明当时的产量生产过剩,存在消费不足的风险,C正确;A说法不符合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特征,排除;材料无关保障民众生活,B排除;材料说明当时美国经济存在虚假繁荣的问题,D排除。故选C。‎ ‎12.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基本上能操纵联合国贯彻其意图,以至于联大有美国“表决机器”之称。但此后,美国操纵联大会议愈感乏力,1985年提出要求根据负担会费的多少“加权”选举权,甚至威胁退出联合国。 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B. 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 C.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控制联合国十分困难,这主要和当时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关,D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属于金融体系,A排除;材料与美苏对抗无关,且20世纪80年代美苏对峙中,美国占据优势地位,B排除;世界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属于动态的发展过程,C排除。故选D。‎ 第II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治蝗工作是地方自行负责的事务,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召集当地民众进行捕蝗救灾行动。 虽然民众的治蝗意识有所提高,对蝗虫的生活史、成灾 原因等有了更全面的科学认识,但科学治蝗意识并没有得到全国普及。村民视蝗虫为神虫,治虫担心惹神佛之怒,因而只是进行驱逐。 祭祀蝗神是地方村民对于蝗灾最普遍的反应。 各地并不重视蝗灾预防工作,不进行查蝗查卵,只希望挽救于成灾后。治蝗方法以传统人工扑捕法为主,新式化学品除蝗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规模药械治蝗还没有实现。 这致使当时蝗患反复出现, 治蝗效果有限。 ‎ ‎——摘编自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 ‎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仍然频发。 1949-1956 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防治蝗灾高度重视,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使之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常规的飞蝗预测预报机制。推广机械药物灭蝗,并从苏联引进了飞机灭蝗技术。通过治淮、治黄工程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改善蝗区的生态环境。 ‎ ‎——摘编自江满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治理及其意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时期治蝗效果有限的原因。 ‎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与民国时期相比新中国治理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答案】(1)原因:社会长期动荡,经济落后;政府治蝗工作不力;缺乏全国性综合治理策略;民众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科技水平落后,现代治蝗方法推广有限;不重视蝗灾预防。‎ ‎(2)特点:政府的重视与统一领导;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手段多元;注重改造生态环境。意义: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加强了对群众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积累了防蝗和治蝗的经验。‎ ‎【解析】‎ ‎【详解】(1)原因:结合社会背景可得出社会长期动荡,经济落后;根据“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召集当地民众进行捕蝗救灾行动”得出政府治蝗工作不力;根据“治蝗工作是地方自行负责的事务”得出缺乏全国性综合治理策略;根据“村民视蝗虫为神虫,治虫担心惹神佛之怒,因而只是进行驱逐。”得出民众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根据“但科学治蝗意识并没有得到全国普及”“新式化学品除蝗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是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规模药械治蝗还没有实现”得出科技水平落后,现代治蝗方法推广有限;根据“各地并不重视蝗灾预防工作,”得出不重视蝗灾预防。 (2)特点:根据“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防治蝗灾高度重视,确定了治蝗工作“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得出政府的重视与统一领导;根据“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得出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根据“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常规的飞蝗预测预报机制”得出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根据“推广机械药物灭蝗,并从苏联引进了飞机灭蝗技术。通过治淮、治黄工程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改善蝗区的生态环境”得出科学防治,手段多元、注重改造生态环境。意义:根据所学可从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密切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加强了对群众互助合作精神的教育;积累了防蝗和治蝗的经验等方面概括。‎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花,这一 19 世纪最主要的全球商品,把那些似乎截然相反的事物---奴隶制与自由劳动力、国家与市场、殖民主义与全球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化为财富。 棉花帝国依赖种植园和工厂、奴隶和受薪劳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铁路和蒸汽机---简言之,依赖一个由土 地、劳动力、运输、制造业以及贸易组成的全球网络。 ‎ ‎——摘编自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棉花贸易和棉纺织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与发展。‎ 论述:18世纪中后期以来,英国棉纺织业率先采用大机器生产,进行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英.国迫切需要全球为其提供商品市场和原料一棉花;棉花种植和棉花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英国的棉纺织品倾销到全世界;英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强力推行自由贸易,大肆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建立在棉花贸易和棉纺织品倾销基础.上的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解析】‎ ‎【详解】根据“棉花,……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化为财富。”可得出其强调棉花作为商品,在推动世界的联系及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为切口提炼出观点。论述时,结合西方国家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以及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涉及到纺织业的技术革命以及对棉花种植的需要增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又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最后总结得出建立在棉花贸易和棉纺织品倾销基础上的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6 年 1 月,四川在重庆设立四川省营业税总局,由此逐步建立起一套地方性的营业税制度。 四川营业税开征之初,所收税款有限,而各项开办经费及日常开销日需甚急。 1938 年 4 月,张镜明接任四川营业税总局局长,持续推进改革。四川的当税、牙税、糖税、茶税等旧税均具有营业税性质,为扩大营业税征收范围及整理旧税,张镜明把这些旧税改为营业税。 他对一些征收困难、收不抵支的机关归并重组,进一步明确各征收机关的财权和事权范围。 改变原来各县区税务督查处处长兼任营业税分局局长的做法,选择优秀人才专任各分局局长。1938 年 9 月 1 日起,四 川营业税局对国外进口的各种奢侈品一律以营业收入总额为课税标准,税率由 2% 增至 4%,1941 年 1 月后,在原有税率基础上,又加征 1%的“临时国难费”。 经过整顿,四川营业税收入由 1938 年的 838.8 万元增至 1941 年的 9253.7 万元。 ‎ ‎——摘编自柯伟明《论战时四川营业税制度的改革》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四川营业税改革的内容。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战期时期四川营业税改革。‎ ‎【答案】(1)内容: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扩大征收范围;重组合并征税机构;改革人事制度,充实专业税收人才;提高税率 ‎(2)评价:积极:提高了财政收入,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税收制度近代化。消极:增加了民众负担;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四川在重庆设立四川省营业税总局,由此逐步建立起一套地方性的营业税制度”得出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扩大征收范围;根据“他对一些征收困难、收不抵支的机关归并重组,进一步明确各征收机关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得出重组合并征税机构;根据“改变原来各县区税务督查处处长兼任营业税分局局长的做法,选择优秀人才专任各分局局长”得出改革人事制度,充实专业税收人才;根据“总额为课税标准,税率由 2% 增至 4%,”得出提高税率。 (2)评价:根据所学可从提高了财政收入,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税收制度近代化、增加了民众负担、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等角度概括。‎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上半期的现东盟地区是充满政治纷争的亚洲一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殖民主义统治遗留下来的恶果。 几个世纪以来的殖民统治,瓦解了当地原有的各个政治实体,重新绘制了政治地图。 后来,本地区各民族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走的道路差异很大,导致各国之间矛盾重重。 为了协调成员国政治上的利害冲突以维持地区内的和平环境,1967 年 8 月 5 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和泰国五国外长会议在曼谷举行。 经过三天的讨论,于 8 日发表联合宣言,宣告成立一个新的东南亚地区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按照《曼谷宣言》,东盟的宗旨是:“基于平等与合作的精神,通过联合的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此后,这个组织对东南亚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 ‎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盟成立的时代背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盟成立意义。‎ ‎【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世界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欧共体的示范作用。、‎ ‎(2)意义:有利于协调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促进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维护东盟国家的政治独立,减少外来势力的威胁;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国际背景有美苏争霸、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力量兴起及欧共体的发展等;根据材料“本地区各民族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走的道路差异很大,导致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可归纳出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矛盾重重。‎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东盟成立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协调矛盾与分歧、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外来势力的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元善(1840-1903 年),浙江上虞人,“素受乃父之陶养,性好善”,中国近代著名慈善活动家。 1877 年,北方发生大旱灾,经元善毅然停歇了祖业仁元钱庄,创设上海协赈公所,举办义赈。 1897 年至 1902 年间,经元善的慈善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元善认为:“中国欲图自强,莫亟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创兴女学。”‎ ‎ 经多方努力,1898年,中国女学堂最终落成,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 其后他还创办了经正书院和余上农工学堂。 1899 年,经元善在余姚、上虞两县相继设立劝善看报会,为社会大众提供场所阅读书籍、报纸,以求“开风气,正人心”。 经元善认识到,“养老、育婴非不善也,然惠仅一身,不能及一家也。 施粥、施药非不善也,然惠仅一时”,他在育婴堂、慈善堂内,“各设小工艺所,俘孤儿长成,可谋生成家,孀妇得资, 可赡育后嗣”。‎ ‎——摘编自罗彩云、陈丽华《论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元善慈善观的变化。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元善慈善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举办义赈到兴办近代教育;从面向弱势群体转向社会大众公益活动;从重养轻教演变为教养兼施。‎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救亡图存的需要;维新思想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经元善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创设上海协赈公所,举办义赈”、“1898年,中国女学堂最终落成,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可归纳出从举办义赈到兴办近代教育;从材料中慈善的对象来看主要体现为从面向弱势群体转向社会大众公益活动;从开始的单纯救济到后来在育婴堂和慈善堂设置小工艺所可归纳出变化是从重养轻教演变为教养兼施。‎ ‎(2)原因:结合经元善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原因需要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工业发展、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