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3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2020届高三3月线上检测历史试题

‎2020衡水高三3月线上测试文综历史卷 ‎1.周克商后,安抚股商遗民,同时任用各地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联盟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的权威,甚至周王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这一做法 A. 实现了对诸部族直接有效控制 B. 有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观 C. 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周王室通过任用各地人才,从而表达天下为公的思想,而无论王室还是诸部族都在统一的权威之下,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故选B;当时仍然是地方分权,不是“直接有效控制”,A错误;西周时期尚处于奴隶社会,封建专制王权表述不符合史实,C错误;西周的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错误。‎ ‎2.汉武帝时期,朝廷明文规定,凡经承相、列侯、刺史、郡守等推举,通过考核,委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据人口的数量,按比例推举。上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A. 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 B. 缩小了中央选官范围 C.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导致了门阀士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按人口数量、按比例推举,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封建统治机构官员,扩大了汉朝统治基础,答案为A;B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C举荐方式无法体现是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士族”,且按人口数量荐官也不一定会形成门阀士族.排除D。‎ ‎3.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A 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 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以来全国人口重心在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故答案为A;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化,未涉及少数民族,故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情况,无法说明是否过度开垦,故D错误。‎ ‎4.明朝前期“江浙犹尚朴素,子弟得乡举始著绸缎衣服”,而明朝中叶以后,“不论富贵贫贱,在乡在城,男子俱是轻裘,女子俱是锦绣,货愈贵而服饰者愈多”。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丝织技术获得明显进步 B.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习俗 C. 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 D. 江浙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子弟得乡举始著绸缎衣服”到“男子俱是轻裘,女子俱是锦绣”,联系所学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受到冲击,B正确;因为从材料中得不出丝织技术进步,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等级秩序”“经济发达”等信息,所以CD与材料不符,排除。‎ ‎5.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 A. 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 B. 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 C. 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 D. 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863年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主要涉及原材料生产领域和打包领域,这是掠夺原材料的表现,故选C;A项不符合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史实,排除;B错在时间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数量的变化,D错误。‎ ‎6.《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派人到上海与列强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列强放弃公使进京。清朝官员认为,“进京一节,万不能允”。这说明清政府 A. 主张与外国人平等相待 B. 竭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C. 拒绝与外国的直接交往 D. 仍然固守天朝上国尊严 ‎【答案】D ‎【解析】‎ ‎【详解】长期以来,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外国公使进京在清政府看来是不符合礼节的行为,外国公使进京会扫尽天朝颜面,因此千方百计加以阻挠,故选D;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是平等对待外国人的做法,排除A;这样做是为了颜面,“免除关税”说明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排除B;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开始和外国人直接交往了,排除C。‎ ‎7.‎1927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这说明 A. 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 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C. 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人发展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时间是‎1927年10月23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ABC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8.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A. 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B. 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 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D. 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调整,2006年合并土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分田到户的做法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体制调整,C正确;分田到户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错误;发展集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两次土地政策调整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D错误。‎ ‎9.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以前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情,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这说明 A. 神学对古希腊历史影响深远 B. 人文主义精神源远流长 C. 反对教会统治任重而道远 D. 神学思想禁锢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文主义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智者运动,但材料表明在这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大量的人文主义元素:丰满、热情、力量、克制,故B正确;材料重点论述的是《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关注,而非神学的影响,A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反对教会,C错误;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10.从1867年至1884年,英国进行了第二、第三次选举制度改革,使大多数成年男子拥有了普选权;1885年又对国会选举中的议席分配进行了改革,使选区的分配更趋合理、完善。据此可知 A. 英国大多数公民拥有选举权 B. 欧美国家人民普遍享有了选举权 C. 英国君主立宪制已正式确立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面对垄断组织所引起的新矛盾,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选举制度和议会席位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选D;AB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排除;1689年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C与史实不符,排除。‎ ‎11.‎ 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 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 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 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2.20世纪80年代,“卡特主义”出台,美国开始“有限武装扶华”,向中国出售军用设备。但同时,卡特政府认为,如何按照美国的国家意志来约束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这反映出 A. 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B. 美国国家实力遭到巨大的削弱 C. 美国外交政策不再看重意识形态 D 经济“滞胀”促使美国战略收缩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限武装扶华”是出于美国争霸的现实考虑,美国依然想按照自身意志来约束中国发展,又显示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故A正确,排除C;80年代,美国实力受到日本、欧洲和苏联的制衡,影响力有所下降,但“遭到巨大的削弱’不符合事实,B错误;题干内容未体现美国战略收缩,故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材料二 沈阳知识界爱国志士从1931年底到次年1月冲破日伪军警特务严密监视。将生死置之度外,搜集整理反映九一八事变实况的材料,编辑成《TRUTH》汇编,向国联调查团上书,捍卫中国话语权。大学教授刘仲明、社会教育家张韵冷、医学家刘仲宜等九人,在递交的材料上郑重签名,史学界称其为沈阳“九君子”。经三位英国绅士书写证明信等方式辗转协助,形成符合国际法惯例的文件,历经周折.上交给李顿调查团。调查团形成了以(TRUTH》等材料 为主要依据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对日军侵略行径作出了三项定论:一、“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二、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不能认为合法之自卫手段”。三、“满洲国是日本一手操纵和控制的政权”,“不能认为由真正的及自然的独立运动所产生”。1933年2月,国联特别大会就上述问题达成共识,一致通过。日本恼羞成怒,宣布退出国联。‎ ‎——据徐建源《从六君子、七君子到九君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君子精神和救国担当》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 ‎ ‎【答案】(1)特征:孔子时期,关注现实政治;汉代以后,服务现实但未形成制度;隋唐后,制度化、规范化。‎ 影响;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利于培养古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 ‎(2)时代精神:以民族自强为中心;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现实考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可知孔子时期,关注现实政治;根据“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得出汉代以后,服务现实但未形成制度;根据“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可知隋唐后,制度化、规范化。‎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良好读书氛围、培养知识分子责任担当意识等方面进行作答。‎ ‎(2)根据“将生死置之度外,搜集整理反映九一八事变实况的材料,编辑成《TRUTH》汇编,向国联调查团上书,捍卫中国话语权”可知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以民族自强为中心,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现实考量以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引起了西欧社会根本转变的工业革命过程逐渐改变了欧洲海外扩张的性质及其影响。在工业革命时代以前几个世纪的扩张中,欧洲人到海外去是为了寻找他们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在工业革命时代,大致从1800年以后开始,欧洲人在外部世界所追求的东西与过去不同了,促使他们走向海外的不安全因素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前工业化时代与工业化时代欧洲扩张的差别还在于,只有在工业化时代,欧洲人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海外帝国。……欧洲人的海外扩张从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和逐步积累的过程,大致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 ‎——据【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整理 根据材料,围绕“殖民扩张与工业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论题:工业化改变了欧洲的殖民扩张。阐释:1750—1850年间,欧洲国家海外扩张的目的逐渐从掠夺金银财富转变为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其性质也逐步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到完成资本积累的转变。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实现了工业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迫使西方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工业化为西方殖民扩张提供推动力的同时,增强了其殖民力量,殖民者将大批落后国家变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伴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全球范围内资本、人员的流通加速,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又为工业化的深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总之,工业化加速了欧洲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学生自行拟定论题,然后加以论证。据材料“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引起了西欧社会根本转变的工业革命过程逐渐改变了欧洲海外扩张的性质及其影响”结合“殖民扩张与工业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可以总结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根据这个论题从工业革命为分界点进行论述,主要从工业革命前的掠夺金银和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工业革命后主要是市场和原料,逐步向资本输出转变,并加速人员的流动、世界市场的拓展。论述时要结合限定词“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使用材料。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材料 ‎ ‎ 1927年7月后,中共中央陆续发布了《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男女在法律、政治、经济、教育上一律平等,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对女子进行革命教育。在实践中,通过创办各种形式的妇女班、妇女学校以及进步会社等文化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劳动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尤为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意识和妇女党员干部的培养。除各类报纸外,还通过印刷宣言、传单、格言、歌谣、画报等通俗刊物,向广大劳动妇女群众进行宣传。苏区通过女子识字教育、女童学校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女子干部教育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妇女运动,从工农劳苦群众中不断培养出大批妇女工作人才,为后来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据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女子革命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女子革命教育的作用。‎ ‎【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注重舆论宣传;教育形式多样;侧重政治培养等。‎ ‎(2)作用: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推动了当时的妇女运动;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人才;为后来的女子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妇女解放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共中央陆续发布了《国民革命的目前行动政纲草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女子进行革命教育。”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根据材料“除各类报纸外,还通过印刷宣言、传单、格言、歌谣、画报等通俗刊物,向广大劳动妇女群众进行宣传”可总结出注重舆论宣传;根据材料“通过创办各种形式的妇女班、妇女学校以及进步会社等文化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苏区通过女子识字教育、女童学校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女子干部教育等方式”可以总结出教育形式多样;根据材料“尤为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意识和妇女党员干部的培养”侧重政治培养等。‎ ‎(2)根据材料“通过创办各种形式的妇女班、妇女学校以及进步会社等文化组织来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劳动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尤为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意识和妇女党员干部的培养”可知通过学习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推动了当时的妇女运动;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人才;根据材料“女童学校教育、女子职业教育、女子干部教育等方式。……为后来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结出为后来的女子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妇女解放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16.材料 ‎ ‎ 德国由于过于修改《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减少赔款的要求被协约国拒绝,于是转而从东方寻找出路。在列宁的亲自指示下,苏俄决定利用德国和协约国的矛盾,选择有利时机,建议举行苏、德谈判。1922年4月,苏、德两国代表团会谈,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及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它因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要求。但以苏俄不得满足其他国家的类似要求为条件;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条约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一个典范。‎ ‎——据马世力《世界史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巴洛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答案】(1)德国与协约国之间存在矛盾;苏俄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政权;苏俄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需要改善与德国的关系;列宁亲自指示,抓住有利时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缓和。‎ ‎(2)有利于苏俄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提供建设的有利环境;有利于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一个典范。‎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德国由于过于修改《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减少赔款的要求被协约国拒绝,于是转而从东方寻找出路”可知德国与协约国存在矛盾;根据材料“在列宁的亲自指示下,苏俄决定利用德国和协约国的矛盾,选择有利时机,建议举行苏、德谈判。1922年4月,苏、德两国代表团会谈,签订了《拉巴洛条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苏俄刚巩固了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需要外国的经济和技术的支持,急需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因此列宁抓住时机缓和了一战后国际局势。‎ ‎(2)据材料“条约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一个典范。”结合所学对苏俄与德国建交的分析,主要从打破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为苏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同时也提高德国地位,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一个典范等方面进行分析。‎ ‎17.材料 ‎ ‎ 陈嘉庚一生创办过许多职业学校,无论是创办的集美水产科还是师范与商科等,他都是从社会实际出发,为发展国计民生服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可用人才。他把“诚毅”二字定为校训,希望学子们能够“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牢记“诚毅”的校训,胸怀祖国,不忘使命,将来为祖国作贡献。为了办好学校,即使在他经济拮据的时期,他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毫不松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提出:“全校管理,务求严格,以整风纪”,提倡严格管理。他主张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他不惜重金从各地礼聘优秀教师。如文学家许钦文和王鲁彦、诗人汪静之、生物学家伍献文、农学家章文才等。陈嘉庚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教师,将一部分教师送出国进修培养,提升教师质量,还创办各级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教师,成为华侨办学的典范。‎ ‎——据谢玲《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探析》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职业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答案】(1)职业教育办学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以“诚毅”为办学思想,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倡严格管理;提倡实践教学,重视师资力量。‎ ‎(2)专业设置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注重教师培养;加强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陈嘉庚一生创办过许多职业学校……他都是从社会实际出发,为发展国计民生服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可用人才。他把‘诚毅’二字定为校训……胸怀祖国,不忘使命,将来为祖国作贡献”可以总结出陈嘉庚创办职业教育办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以“诚毅”为办学思想,重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根据材料“他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毫不松懈,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倡严格管理”可以总结出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倡严格管理;根据材料“他主张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他不惜重金从各地礼聘优秀教师。”可以总结出提倡实践教学,重视师资力量。‎ ‎(2)根据材料“陈嘉庚一生创办过许多职业学校,无论是创办的集美水产科还是师范与商科等,他都是从社会实际出发”可以总结出专业设置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材料“胸怀祖国,不忘使命,将来为祖国作贡献……他主张知识与技能并重,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可知他主张加强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材料“他不惜重金从各地礼聘优秀教师……将一部分教师送出国进修培养,提升教师质量”可以总结出不但重视师资力量还注重教师培养;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