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卷I 选择题 ‎1.如表所示内容说明了辛亥革命 A. 准备充分 B. 发展迅速 ‎ C. 具有首创精神 D. 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从表格内容看出,辛亥革命从打响第一枪到清帝退位共历时123天,说明辛亥革命发展迅速,故选B;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首创”,排除C;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 ‎2.国民革命军北伐誓词中写道: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据此可知,北伐的目标是 A. 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B.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C.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D.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体现北伐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目标,故选B;1912年清朝被推翻,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标是打倒列强推翻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CD。‎ ‎3.如下图所示的“会议”是指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故选C;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七大召开时间分别是1921年、1922年、1945年,排除ABD ‎4.野战军进入新区后,联合群众,使新区变成可靠的后方基地,为三大战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以上所述的历史当发生在 A. 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C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三大战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联系解放战争的史实分析解答。‎ ‎5.6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全票通过。从此,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诞生了。这一“新型政治制度”是指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1954年宪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故选B;A是民族制度,C是政党制度,不符合“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C;D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6.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和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共同繁荣原则 C. 人民民主原则 D. 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故BD不符合题意;‎ ‎7.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 “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 B. 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 C. 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D. 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D项正确。“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是在1988年,故C项错误。‎ ‎8.1955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发展为“亚非会议十项原则”。这体现了中国 A. 另起炉灶的方针 B. 自力更生的原则 C. 结盟合作的理念 D. 对外交往的智慧 ‎【答案】D ‎【解析】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对外交往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D;新中国成立后即推行另起炉灶的方针,排除A;自力更生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法体现结盟合作的理念,排除C。‎ ‎9.如下图所示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历届联大支持某一问题票数变化示意图 A. 中国与苏联建交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中美关系正常化 D. 朝鲜半岛无核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B;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AC;D与图示问题无关,排除。‎ ‎10.2019年8月在美国洛杉矶一起训练的中美两国国家乒乓球队,访问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并举办交流会。开展以上活动主要是为了 A. 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B. 繁荣中美两国的文化 C. 提升两国的体育水平 D. 纪念美国的独立战争 ‎【答案】A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国家乒乓球队访问了尼克松总统图书馆,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选A;B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访问尼克松总统图书馆与纪念美国的独立战争无关,排除D。‎ ‎11.澳门回归20年来,经济取得全球罕见的跨越式发展,社会民生和福利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这主要得益于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国际承认中国对澳门的主权 C.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 D.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答案】D ‎【解析】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促进了澳门跨越式发展,故选D;澳门属于特别行政区,排除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2.1979年以来,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追求 A. 独立自主 B. 互利共赢 C. 天下为公 D. 世界和平 ‎【答案】B ‎【解析】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目的是追求互利共赢,故选B;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推行独立自主,排除A;材料信息与天下为公、世界和平无关,排除CD。‎ ‎13.如下图直接呈现出的信息是古希腊城邦 A. 数量多且分布广 B. 与波斯矛盾尖锐 C. 农产品种类丰富 D. 均推行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由地图看出,古希腊城邦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故选A;从地图上不能看出古希腊城邦与波斯矛盾尖锐,也不能看出农产品种类和是否推行民主政治,排除BCD。‎ ‎14.英国学者帕克指出:“公民阶层始终限于成年男性,他们必须是出生于雅典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其他的一切权利由此产生。”在他看来,雅典民主政治 A. 采用轮流坐庄的形式 B. 易被政治野心家利用 C 对世界政治影响深远 D. 主体范围具有狭隘性 ‎【答案】D ‎【解析】由“公民阶层始终限于成年男性,他们必须是出生于雅典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其他的一切权利由此产生。”可知,帕克认为只有少数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权利,并且还受到财产资格限制,说明雅典民主主体范围具有狭隘性,故选D;材料信息与轮流坐庄无关,材料也不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易被政治野心家利用,排除A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5.古代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今天西方欧美国家民事立法的依据。以上材料评述的是罗马法的 A. 背景 B. 目的 C. 性质 D. 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一直成为今天西方欧美国家民事立法的依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6.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 C. 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 D.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只有贵族才有显赫的家族身份,因此材料“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表明罗马法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法和私法的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权利继承,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材料体现不出平民的利益,故D项错误。‎ ‎17.如下图所示时间轴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实现 A. 民族解放 B. 国家统一 C. 民主政治 D. 个人自由 ‎【答案】C ‎【解析】《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形成使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故选C;1640年后的英国不存在民族解放的问题,排除A;《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无法体现国家统一、个人自由的诉求,排除BD。‎ ‎18.19世纪70年代,宰相俾斯麦先后提出新闻出版法的草案和取缔社会民主党的方案,都被帝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否决。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 与宰相矛盾激化 B. 被自由派控制 C. 拥有最高的权力 D. 具有制约作用 ‎【答案】D ‎【解析】宰相俾斯麦先后提出新闻出版法的草案和取缔社会民主党的方案,都被帝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否决,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对宰相的权力有制约作用,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矛盾激化”,排除A;资产阶级自由派否决宰相俾斯麦的方案,并不意味德意志帝国议会被自由派控制,排除B;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排除C。‎ ‎19.某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实行共和政体。该宪法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德意志帝国宪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C ‎【解析】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实行共和政体,故选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符合“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排除A;《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任期4年,排除D。‎ ‎20.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可知,美国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每一项权力都受到其他两项权力的制约。故答案为D项。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排除AC项;美国总统选举是介于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之间的一种选举制度,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项。‎ ‎21.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西方许多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C. 十月革命的成功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为D。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A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进行尝试的无产阶级政权,不符题意,B错误。十月革命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不符合题意,排除C。‎ ‎22.1871年,大街的公告栏上张贴着“公社万岁”的标语,人民不再激愤,选票代替了枪杆。以上所述情景应出现在 A. 英国的伦敦 B. 法国的巴黎 C. 中国的北京 D. 俄国的彼得格勒 ‎【答案】B ‎【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故选B;ACD与“公社万岁”无关,排除。‎ ‎23.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光荣革命”‎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为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失败告终,A错误。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不符合题意,B错误。D是英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 朝鲜战争爆发 B. 二战爆发 C. 美苏“冷战” D. 东欧剧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它修建的时代背景是美苏“冷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不是柏林墙修筑的时代背景;B选项错误,二战正式爆发于1939年9月,结束于1945年9月,不是柏林墙修筑的时代背景;D选项错误,东欧剧变开始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我无须对诸位说:……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具体措施是 A. 出台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成立北约 D. 分裂德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国家发展经济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属于冷战的经济方面的影响,通过这一计划美国控制的西欧,B正确;杜鲁门主义属于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A错误;成立北约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C错误;分裂德国不符合材料中“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信息,D错误。‎ ‎26.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态势表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消除了战争威胁 C 世界政治走向一体化 D. 实现了永久和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排除C;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当前世界依然存在地区冲突。‎ ‎27.下图是‎2018年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这是在任的朝美领导人数十年来首次会晤及握手。对这次会明的正确解读是 A. 说明美国已不再是超级大国 B. 新加坡主导了世界形势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D.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解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美两国试图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朝核问题,避免 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故本题答案选C项。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新加坡是世界上有名的城市国家,但其无法主导整个世界的形势,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D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 ‎28.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整地、改土、保墒、除草、通风、高产等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有 A. 精细性 B. 封闭性 C. 分散性 D. 落后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表明,战国时期的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属于小农经济模式的消极影响,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C和D项排除。‎ ‎29.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 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故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 点睛: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一年一换家”是解题的关键。‎ ‎30.下图为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A. 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 B. 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 C. 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 D. 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中可以分析出,该文物是长沙生产的,从中国出口西亚地区的手工业产品,这件物品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交通路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瓷器工业的进步,没有体现出书法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城市的发展状况,故B 项排除;从材料“张氏家族作坊”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 ‎31.清代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官帽),继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 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 商业规模受到限制 C. 带动社会奢侈风气 D. 商人从政引起腐败 ‎【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商帮一手执“红顶”,即依附于政府,并没有打破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徽商依附于封建政府,进行“买田置地、大兴土木”,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C项提及的是社会风俗问题,不是设问所提,故C项错误;题干设问问及的是“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是政治腐败问题,故D项错误。‎ ‎32.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一,“今番舶既己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材料表明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的规定,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33.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 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 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 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 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表现是:(1)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织”与“耕”分离;(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因此选B。‎ ‎34.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继昌隆缫丝厂等。这里对“近代”的正确理解是 A. 使用机器生产 B. 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 C. 资金较为充足 D. 其产品直接投入市场 ‎【答案】A ‎【解析】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兴办的军用企业,二者均属于近代民族工业,都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企业不一定都是兴办于东南沿海地区,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较少,C错误;洋务企业不是直接投入市场,D错误。‎ ‎35.下面为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36.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等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有效遏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构建起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1936年时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进行一定的产业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以及与战争有密切关系的产业,结合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国民政府在全国的产业调整以及相关的战备措施,主要是针对日本侵华事件的发生,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是否有效遏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并且这一时期西方依然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放缓,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C项错误。‎ ‎37.阅读下面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表(1952年指数为100)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年份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3‎ ‎103.1‎ ‎126.7‎ ‎136.9‎ ‎1956‎ ‎120.5‎ ‎173.3‎ ‎262.3‎ ‎1957‎ ‎124.8‎ ‎183.3‎ ‎310.7‎ A.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 C. 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倾向 D. 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由材料得知,当时农业、轻工业增长缓慢,重工业增长较快,综合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故C项错误;材料提供的只是农、轻、重各业生产分别增长的数据,属于纵向比较,缺乏它们之间的横向对比,不能看出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的结论,故D项错误。‎ ‎38.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其中促使a到b段的重要政策原因是 A. 《论十大关系》发表 B. 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 “八字方针”的调整 ‎【答案】D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发生于1960年,到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而且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a到b段明显上升,主要是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的调整导致,D正确;《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都是1956年,时间不符合,A和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是1958年,是导致a之前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 ‎39.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说明 A. 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松动 B. 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 C. 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 D.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购物凭票,材料中“敞开供应猪肉”“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说明原先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松动,A正确;国家开始关注民生幸福不符合材料中对于经济管理体制变化信息,B错误;物资短缺问题已经解决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C错误;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时间不符合,D错误。‎ ‎40.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体现了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 冲破“两个凡是”‎ B. 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C.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D. 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了我国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所有制崇拜”,故D项正确;冲破“两个凡是”是1978年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打破了“个人崇拜”,A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B错误;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41.下图是‎2016年12月12日在淘宝网上热卖的服饰。由此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 传统服饰遭到了抛弃 B. 韩国服饰成为主流 C. 传统与现代多元并存 D. 西方服饰已经普及 ‎【答案】C ‎【解析】第一幅照片是民族风,中国传通服装样式,中有的穿着中国传统服装长袍,第二幅图片是韩版西服,第三幅图片是韩版休闲学生服,这反映了中西并存、古今同在,是一种服饰文化多元化的体现,C项正确;A项“抛弃”、B项“主流”、D项“普及”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 ‎42.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 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D. 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由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D选项排除。‎ ‎43.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 D. 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由于路途的遥远导致地主要求儿子学习西方科技,显然是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 ‎44.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威尼斯商人恐慌的原因是 A. 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 B. 地中海传统商路中心地位即将丧失 C. 世界东方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D. 世界金融中心将向亚洲转移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衰落了,故威尼斯商人感到恐慌,故选B;价格革命是商人乐见其成的,排除A;西班牙主要向西半球殖民扩张,排除C;世界金融中心将向西欧转移,排除D。‎ ‎45.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A. 美国金融的崛起 B. 荷兰商业的繁华 C. 殖民霸权的更替 D. 英国科技的先进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美国是18世纪成立,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荷兰商业繁华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仅是对纽约名称变化的阐释,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之战,荷兰战败,英国夺权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据此可知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殖民霸权的更替,故C项正确;英国科技的先进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46.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家庭祈祷的顺序依次是家庭成员、管家、厨师、女仆、脚力和帮厨等,仆人们都是面对墙壁跪着祈祷。宗教仪式是按乡绅、农场主、商人、店主、工匠、农业工人的先后顺序安排。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社会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 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D. 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成员的地位不再像过去那样有高贵卑贱之分,而是社会各阶层之间随着财产变动而不断变动,体现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维多利亚时代等级观念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而不是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是强调物质财富影响社会地位,排除C项。‎ ‎47.20世纪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主席西奥多·维尔反感无序竞争,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公司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这说明该企业 A.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 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 C. 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D. 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但是无法体现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经济发展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没有涉及生产的环节,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认为公司最好垄断,而且垄断公司有义务为国家服务”可判断出该企业还没有实行垄断,无法得出已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故C项排除;结合“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不应把股东利益放第一位,而应把为人民服务放第一位”“公司把电话线路铺设到不能带来盈利的边远地区,而且把电话业务的定价权交给了政府”说明了企业兼顾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故D项正确。‎ ‎48.17—18世纪的英国,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 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B. 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C. 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D. 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要求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思想解放,排除B;A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材料没有显示英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比较的情况,排除D。‎ ‎49.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玫瑰花”枯萎的原因是胡佛 A. 个人能力不足 B.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 实施国家干预的政策 D. 灰心绝望情绪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仍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经济萧条加剧,题干中的材料表达了人们对胡佛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胡佛反危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B正确;个人能力不足和灰心绝望情绪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和D项错误;国家干预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的。C错误。‎ ‎50.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A. 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 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 引起了政治危机 D. 促使政府调整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夺取政权”、“工农共和国”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故选C项。A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 卷II 非选择题 ‎51.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告诉我们: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贾科、刘树利《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二 托克维尔将它评为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并且解释说:“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足足用了几年时间去寻找医治办法,而在找到医治办法时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地自愿服从它,倒使人们觉得这是社会历史上的件新事。”‎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的宪法草案时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这个宪法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的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 ‎——张件涛《“三代领导集体”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指什么,并论证托克维尔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原则有看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与法制关系。‎ ‎【答案】(1)表现: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立法权由公民大会行使,行政权由五百人(四百人)议事会行使,司法权由陪审法庭行使。意义:建立了三权分立的雏形。‎ ‎(2)1787年宪法。托克维尔的观点是片面的。对于1787年宪法,托克维尔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局限性。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中央的集权,但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并未获得同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3分)关系: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和发展民主,才能建立和完善法制;只有完善法制,民主才能得到保障)。‎ ‎【解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孚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及意义: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立法权由公民大会行使,行政权由五百人(四百人)议事会行使,司法权由陪审法庭行使。建立了三权分立的雏形。‎ ‎(2)根据材料二提到,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已经停止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血地自愿服从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指的是1787年宪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论证托克维尔的观点:托克维尔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并未获得同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根据材料三提到,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原则有哪些: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年余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化,在19世纪快速进行。英国再次领先一步。……人们渴望住在城市,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从历史上看,阻止城市扩张的主要限制还是经济方面的——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给这么多的城市人口。随着现代工业的技术进步,不仅这些限制得到了缓和,而且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还需要城市扩张。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多数人口,甚至包括非农业人口,都居住在乡村地区。因为比起运输粮食和原材料到工人集中地的费用,运送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和铁)还要便宜些。然而蒸汽动力和工厂制的引进、焦炭取代木炭成为炼铁工业原料以及运输和通讯上的进步使局势发生了改变。‎ ‎——(美)隆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试评论何柄棣先生关于白莲教叛乱原因的观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移民流向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答案】(1)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口大量增加;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破坏和人口膨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2)有一定道理,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现状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参与起义;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清朝阶级压迫严重,政治腐败等等。‎ ‎(3)流向:中国——山岭等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地区;英国——城市、工业。‎ 原因:中国——人口压力,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可以养活大量人口;清政府政策鼓励;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导致工厂制的兴起和城市化规模扩大。‎ ‎【解析】‎ ‎(1)考察学生依据材料归纳能力,从材料一中文字“农业较少开发”“ 人口压力”“ 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白莲教叛乱”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农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2)论证白莲教叛乱的原因,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首先知道白莲教叛乱主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这只是诱导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还要从社会矛盾方面着手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并要注意史论结合。‎ ‎(3)比较中西移民不同,利用“求异法”来解题,首先要找准二者比较角度,中国明显是因为生存需要,然而西方明显是经济因素使然,原因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各自国家特点去分析归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