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9届高三5月份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9届高三5月份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48分)‎ ‎1.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商代无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以及分封制都是在西周初年制定的。下列能够推翻这一观点的最有力的依据是 A. 甲骨卜辞中有关商代宗法制的记载 B. 《礼记》中有关商代宗法制记载 C. 《诗经》中有关商代宗法制的记载 D. 《史记》中有关商代宗法制的记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骨卜辞中有关商代宗法制的记载属于当朝代记载,可信度高,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据,故选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诗经》是春秋晚期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时间均晚于商代,可知其关于商代宗法制记载容易存在不实的情况,属于第二手资料,故不能作为最有力的证据,排除BCD。‎ ‎2.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 - 15 -‎ 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C项错误。故选D。‎ ‎3.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李穎、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这反映出宋代 A. 强化了国家对市场监管 B. 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 营造了良好的外贸环境 D. 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宋代”政府屡次对广州“市舶使”奖励,结合“市舶使”和所学可知,国家注重对外贸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对市舶使“职能”的补充与发展,B项与本题题意不符;材料只有“奖赏”没有具体升迁途径,D项错误。‎ - 15 -‎ ‎4.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A. 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 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需要掌握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的分析理解。依据材料“总结的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以看出体现了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选项A未能准确反映材料主旨,而且徐光启编撰农书是为了总结先代生产经验,排除;材料中未体现出近代西方科技,选项B排除;农书是著作,不能改变种植结构,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对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5.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如图)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 坚持天朝上国观念 B. 具备初步国家理念 - 15 -‎ C. 采用中体西用思想 D. 放弃传统外交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862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外暂时和好时期清政府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使用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具有初步国家理念的仪式感和代表性,可知B项正确;当时清政府已经设立了总理衙门,被迫放弃了天朝上国的姿态,A排除;这里不是清政府用西方的"科技”,维护旧的纲常伦理和制度,所以材料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B;清政府只是用它表明船只归属和进行相关礼仪的官方旗帜,与外交观念变化无关,排除D。‎ ‎6.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中,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A. 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 B. 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C. 明确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 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北洋军阀的内外政策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揭示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C;材料“学生、市民和工人……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 彰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故选D。‎ ‎7.如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 15 -‎ A.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作者将日本侵略者必做蜘蛛,当蜘蛛深入时再一网打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择B选项;结合所学,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1937年中国已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故排除C选项;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兵力、军事力量对比悬殊,前景并不明朗,故排除D选项。‎ ‎8.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 A.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B.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 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 D. 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 15 -‎ ‎【详解】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排除D。‎ ‎9.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 A. 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 B. 体现了公平原则 C. 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 D. 混淆了法律责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可知,其主旨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公平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与城市建设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公平性原则,与形式主义色彩无关,C选项排除。混淆了法律责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应用,试题难度一般,解体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 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 15 -‎ 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 ‎11.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的,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的。1952年,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观点的转变 A. 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 B. 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C. 导致西方对苏联的孤立与遏制 D. 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列宁认为苏联是“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到1952年是斯大林提出对立的阵营“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可知D项符合题意。刚刚经历了合作反法西斯胜利的斯大林强调对立,反映了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受到消极影响,A、B项说法所关注的角度不是世界市场和经济合作,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深入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斯大林的观点是对西方国家冷战的回应,不是其原因,不符合史实。‎ ‎【点睛】本题考查全球化在冷战背景下的异变,全球化在二战后,既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冷战,朝着两个半球分化。‎ - 15 -‎ ‎12.2019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享有主权,这是美国继2017年12月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18年5月把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后,美国对中东政策又一次急剧转向。这主要反映出 A. 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 B. 中东问题根源于地缘政治的影响 C. 领土纷争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 D. 美国操纵导致阿以冲突不断升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美国对中东政策又一次急剧转向”,可知这种粗暴干涉中东事务的做法必然引发中东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说明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故选B;材料说明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领土纷争问题,且领土纷争只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巴以冲突,排除D。‎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高峰。主要有田径、球类、射箭、摔跤、举重、游泳、马术、武术、荡秋千、放风筝、拔河、龙舟竞渡、登山与踢毽等运动。宋代体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宋代的体育开始商业化发展,体育器材等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其次,宋代体育注重服务普通民众,开始走入民间为广大人民服务;再次,宋代体育出现总结性的专著,如出现相扑专著《角力记》、捶丸专著《丸经》等。第四,宋代体育对身体对抗性不再热衷,而注重技巧化、观赏性。第五,宋代体育发展开始日渐规范化、制度化,如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马球运动,社会出现专门体育社团来整顿行规、规范比赛。‎ ‎——摘编自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 材料二 英国有现代体育发源国的美誉。足球、拳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期间,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转变为理性的休闲运动;由单纯的娱乐运动发展到职业化商业化态势;由 - 15 -‎ 城乡同一的体育活动状态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的具备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的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现代体育首先诞生于英国,其主因是英国首先自发成为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共同塑造了英国现代社会,城市文明最终形成。城市文明赋予体育运动一系列现代特征。‎ ‎——摘编自任明慧《英国现代体育起源》‎ 材料三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体育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征:商业化,平民化,重视经验总结,注重技巧和观赏性,规范化和制度化。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科技先进,社会氛围相对宽松。‎ ‎(2)工业革命创造巨额财富,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提供物质基础,交通工具改善大区域间体育竞技开展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大型体育活动举办,城市化的发展为大型体育赛事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促进科技发展,有利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改进。‎ ‎(3)意义: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人们的强身健体意识,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是特征,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来,第二小问是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2)根据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变为理性的体育休闲运动,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并且有条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材料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发展城市化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都为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区域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3)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其意义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西方近代和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5 -‎ ‎(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体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体育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像来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饮食观念变迁”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依据中国近现代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阐述: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政策因素,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束缚,以致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人们的要求不高,能吃饱肚子就很满意了,营养是第二位的。到了六十年代末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家禽家畜也日益丰富,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吃饱这个问题,而是如何吃得更健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在21世纪初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15 -‎ 结论:从吃饱吃好,到科学膳食吃出健康养生,人们餐桌上的饮食变化,反映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见证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不断迈进的时代变迁。同时也说明,只有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才会被人们逐步认识和接受。‎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要围绕“饮食观念变迁”自拟一个论题。由材料“给啥吃啥”“有啥吃啥”“想啥吃啥”“缺啥吃啥”可见建国以来饮食观念不断变化的问题。由漫画来看,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民众饮食观念深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论述时要揭示不同时期饮食观念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的疆域极为广大,它继承了前朝复杂甚至艰难的边陲治理问题。从漠南、漠北到西北以及青藏地区,还有多个颇为强大的地方政权,很多是蒙古族独立建立的或是蒙藏联合建立的,其中有些力量非常强大。清王朝运用军事手段先后镇压准格尔、青海等地反叛的蒙古贵族,又利用长城从东北到甘肃一路布防重兵,防范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在思想文化上,清朝大力弘扬喇嘛黄教,“以黄教柔顺蒙古”。清朝先后在漠南、漠北建立了盟旗制度,划定各旗疆界,再分封旗长“扎萨克”,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但要接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的监督。旗长由蒙古的王、贝勒等贵族充任,不改变他们在各自旗地内的领主地位,却令他们相互之间无统属,使他们成为理藩院领导下的半官僚,从清廷领取丰厚俸禄和各种赏赐。旗因此变成了清朝统治理蒙古地区的一级地方政权。‎ ‎——摘编自苏力《大国宪制》‎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在蒙古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在蒙古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布防重兵加强防御;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地方建盟旗制;因俗而治。‎ ‎(2)影响:加强中央蒙古地区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稳固统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解析】‎ ‎【详解】(1‎ - 15 -‎ ‎)由材料“布防重兵,防范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可见布防重兵加强防御;由材料“在思想文化上,清朝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可见大力弘扬喇嘛黄教;由材料“清朝先后在漠南、漠北建立了盟旗制度”,可见地方建盟旗制;由材料“旗长由蒙古的王、贝勒等贵族充任,不改变他们在各自旗地内的领主地位,却令他们相互之间无统属”,可见因俗而治。‎ ‎(2)由材料中布防重兵加强防御是要从军事上加强中央蒙古地区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大力弘扬喇嘛黄教是要加强思想控制以稳固统治;由地方建盟旗制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由因俗而治可知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在1958年戴高乐上台之后,为恢复法国的天国地位和独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和束缚,实行戴高乐主义。根据时局的变化,毛泽东在1964年1月将“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在此国际背景下,中法这两个在各自的阵营中别有影响的大国,为捍卫本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克服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毛泽东在1964年1月30日同法国议员代表团谈话时鲜明地道出了这点:“中法可以合作反对大国的欺侮,法国要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可以做日本的工作。建立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中国、日本的反对美苏两霸的第三世界”。中法建交对双方来说都是着眼于世界全局的战略行动。‎ ‎——摘编自靳孔胜《中法建交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建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两极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出现;戴高乐政府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外交形势恶化,需要改善外交环境。‎ ‎(2)历史意义: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挑战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政策;提高了法国地位;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改善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解析】‎ ‎【详解】(1)由材料“1958年”“1964年”,结合所学,随着两极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出现;由材料“恢复法国的天国地位和独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和束缚”,可见戴高乐政府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由材料“1964年”“反对大国的欺侮”,结合所学,当时中苏关系恶化,需要改善外交环境。‎ ‎(2‎ - 15 -‎ ‎)由材料“建立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中国、日本的反对美苏两霸的第二世界”,可知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由材料“独自主摆脱美国的控制和束缚”,可见中法两国建交挑战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政策;由材料“法国要把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可见中法两国建交提高了法国地位;由材料“1964年1月27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可见中法两国建交打破美国盟友对中国的外交封锁,冲击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由材料“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可见中法两国建交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改善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李光耀出任第一届总理,他虽然早年接受西方教育,但他却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李光耀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新加坡的发展,一是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二是在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三是1961年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宣布将“动用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掌握的资源”以支持经济发展,但又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将来工业化的很多部分要靠国内外的私人企业”,它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东亚模式”的基本原则,结果,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 ‎——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光耀治国措施的意义。‎ ‎【答案】(1)特点:以东方价值理念为指导;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重发挥基层作用。‎ ‎(2)意义:推动新加坡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加坡的独立地位;为新兴独立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扩大了东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力。‎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声称:他的内心并没有西方价值观念体系,‘有的是东方的精神价值体系’”,“加强”人民行动党对政府的控制;“全国基层”建立市民评议委员会和社区中心;出台“1961—1964年发展计划”,明确表示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作用‘只限于有限的领域’”等信息,从政府、理念、方法、策略等方面总结出李光耀治国措施的特点。‎ ‎(2)意义:从材料中“东亚模式”,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达到了8.8%和8.5%”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模式等方面可得出其治国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 15 -‎ ‎ ‎ - 15 -‎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