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0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三九月月考 历史(文科)‎ 命题人:王权 审题人:蒋平、唐卓然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 儒学与墨学的融合 C. 中央集权渴求人才 D. 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体现儒、法、墨诸家选贤任能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剧变对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提拔,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走向崩溃,A错误。材料说明二者思想主张,并不是儒学与墨学的融合,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建立集权统治,故C项错误。‎ ‎2.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A.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 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用……一类善书规范自已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说明了道教利用儒家思想恪守道德而成仙,反映了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道教在主动适应现实社会,故A项正确;儒道思想的合流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排除;元朝社会的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儒学的统治地位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排除。‎ ‎3.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 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 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C. 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D. 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外部世界和主观感觉,把哲学引向理性的道路,故B正确;材料强调美德知识的来源,而非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道德,C项“继承”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排除D。‎ ‎4.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 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B. 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 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D. 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孟德斯鸠语言的内涵成为解题的关键,他的意思是:在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也要保证那批占人口极少数的社会上层贵族也能和平民一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力。这样才能使不同的社会人群都拥有参与民主政治的平衡。A项参议院是从15万名已选出的地方代表中间接选出,能让人口比例较少的上层贵族有更高的参与民主政治的几率,符合题意。B项和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C项是1884年法国对1875年宪法修改后的规定,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共和制度。D项由民间普选产生众议院,难以让人数比例极少的上层贵族真正获得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 ‎5.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16世纪后半期,即明清时期,根据“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说明知识分子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形成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思想,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6.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经典力学体系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 近代科学发展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C. 生物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物种进化的原理 D. 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依据已学经典力学解决的是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原理,与提干中“普遍法则”不合,故A项排除;‎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不断进步,人们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发起了挑战,运用理性思维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成为历史趋势,故B项正确;生物进化论解决的是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原理问题,而材料反映的是不仅仅是生物学,故C项排除;相对论、量子论拓展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空间,但是依然局限在物理学领域,与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普遍原则”不合,故D项排除。‎ ‎7.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个派别的思想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顽固派 D. 革命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C;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 ‎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 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 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 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对中西文化的联系进行叙述,故A项排除;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与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无关,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 ‎9.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0.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 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说明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作用,C正确;A、B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D属于中国革命道路。‎ ‎11.1956年以后,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对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给予揭示,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给予积极的思考。这段描述说明 A. 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 B. 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 C. 社会上出现“左”倾思潮 D. 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 ‎【答案】D ‎【解析】‎ 根据“1956年”“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材料反映了当时艺术氛围相对自由的情况, 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相对自由的情况,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新旧创作理念存在冲突”,排除B;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科技的正确方针,材料反映的是双百方针下,思想相对自由,文化逐渐繁荣的局面,不是“左”倾思潮,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诗的主题也不断深化”“一些诗人面对现实,大胆探索”,结合所学可知是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2.“浪漫”一词原指中世纪时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多以英雄冒险与奇妙经历为主。到了18世纪后半期,此词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和“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 A. 对“崇尚理性”的反思 B. 启蒙运动推动文艺发展 C. 西方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D. 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浪漫”词义与“野性”“幻想”“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可见“浪漫”词义的演变反映出对“崇尚理性”的反思,故A正确;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与历史文化传承无关,排除C;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成为社会潮流,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 ‎13.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 B. 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C. 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D. 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可知这表明西周时期道路交通发达,主要干线可直达各诸侯国,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表明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故B项正确。A项“全国各地”、C项“各少数民族”属于绝对化错误,排除。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14.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D ‎【解析】‎ ‎“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B不符合史实;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15.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 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 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 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答案】B ‎【解析】‎ ‎“学术中心移于家族”,但这些家族一般也是士大夫家族,世家大族凭借学术影响政治,成为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中“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反映出魏晋时期官学衰落,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只能体现出家学体系形成,与弊端日显无关,故C项错误;这些家族是士大夫家族,而不是普通百姓家,故D项错误。‎ ‎16.“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研究历史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 B. 要从文明传承角度阐释历史 C. 史学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事情 D. 史学就是当代人对过去的认识 ‎【答案】B ‎【解析】‎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应该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B项;A、C、三项都是只说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 ‎17.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称为市民法,即市民自己的法;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据此可知,在盖尤斯看来,万民法的创立 A. 导致罗马法律内部冲突 B. 动摇了公民法法学地位 C. 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 是自然法观念的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可以看出,万民法是以自然法原理而制定的,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律内部冲突”,排除A;根据“每个共同体为自己制定的法是它自己的法,即市民自己的法”,属于市民法,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万民法的创立“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称为万民法”,结合所学罗马法的特点、内容分析解答。‎ ‎18.阅读下面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答案】D ‎【解析】‎ 议会对政府提案的限制约束越来越少,体现出内阁对议会的影响逐渐加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排除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与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关系不大,排除B;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并无明显的分权制衡,英国国情是,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君主权力逐渐被架空,排除D。‎ ‎1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 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总统与内阁成员之间是个人关系,甚至是一种雇佣关系,内阁成员不可能否决总统的某项政策。所以,A和C表述错误,故排除。美国的分权制衡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牵制与制约,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排除B。通过排除法,选择D。‎ ‎【点睛】本题要知道什么是三权分立,美国总统与内阁的关系。美国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的机构。美国内阁成员则不能是议员,也不对议会负责,国会也没有倒阁权。美国总统与内阁成员之间是个人关系,甚至是一种雇佣关系,内阁成员不可能否决总统的某项政策。‎ ‎20.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A. 民主政治很不完善 B. 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C. 民众思想封闭保守 D. 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英国学者认为,若非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发展为后工业社会。显然是说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的独特,故选B项;材料反映英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可能,德国可能会通过威权主义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而非德国民主政治的不完善,排除B项;材料旨在阐明影响德国发展的因素,可以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别具特色、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没有涉及民众思想,排除C项;材料涉及影响德国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在阐述德国社会组织涣散,排除D项。‎ ‎21.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中战前战后数据比较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并没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故A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道光与咸丰并没有反对中英贸易,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材料中的数据说明英国通过战争并没有实现其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鸦片战争以后,中英贸易并没有很明显的增长,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不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D项排除。‎ ‎22.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碧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A. 资产阶級的软弱性 B. 列强支持清政府 C. 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 D. 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定局面,显然这里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D正确;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定局面,并不能说明资产阶级软弱性,故排除A;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B错误;此时不是国家分裂问题,是局面需要掌控问题,故排除C。‎ ‎23.1930年3月,中共中央文件规定,“没收士地后一定要宣传土地是天生的,打破私有的观念,并宣布土地的所有权归苏维埃即是归群众自己,禁止土地的买卖”。这一规定说明了 A. 纠正了土地革命中的错误路线 B. 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 C. 土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纠正……错误路线”的表述不合史实,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A项排除;“土地政策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在题干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打破土地私有制观念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一定的左倾色彩,故C项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故D项排除。‎ ‎24.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 A. 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 B. 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 C. 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 D. 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 ‎【答案】D ‎【解析】‎ ‎“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表明战时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抗战救国,更需要满足战后建设,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排除;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片面抗战路线,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具有片面性,B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 ‎25.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B. 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C. 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D. 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以土耳其、美国的芬兰矿工、古巴等国人们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反响,虽然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结合材料中“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芬兰矿工移民”“古巴,烟草公司”等信息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现代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是在二战后,故D项排除。‎ ‎26.1978年10月,邓小平指出: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对此谈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中美关系决定中日关系 B. 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 C. 是对两岸交流的充分肯定 D. 阐明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 ‎“美国在台湾有大量的投资,日本在那里也有大量的投资,这就是现实,我们正视这个现实”因此,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此谈话蕴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精神,故B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1979年邓小平指出,实现统一祖国的目标,要从现实情况出发。统一后“台湾的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与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民间交往照旧。” “台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卫力量,军事力量。”成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基本框架。故D错误。‎ ‎27.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不是华夷外交,“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错误,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错误;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是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必须走出去”方针足以证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再是内向性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非日内瓦会议后,所以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只能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逐渐变成正常化的外交,故C正确,D错误。‎ ‎28.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足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制的健全,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 ‎29.到1968年,欧共体六国间贸易 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量 的一倍。共同市场的影响扩展到前欧洲殖民地国家,它们与六国分别谈判签署了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共同市场,西欧得以在新的世界格局的构造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上述信息表明 A. 西欧一体化促进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集团化 B. 欧共体六国间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首位 C. 西欧国家通过一体化影响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 D. 经济发展推动了西欧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了经济区域性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使得欧洲各国在政治上的更加认同,以及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各成员国加强了政治和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故选C项;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分析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放弃”说法错误;C项“单极世界形成”说法错误,应是多极化趋势;D项“势均力敌”说法错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