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刍议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争议
化学论文之刍议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争议 刍议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争议 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性化的课堂设计更关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书本产生质疑、反驳以及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争论过程中的困惑,并机智、有效地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教学素材,就会使平淡无趣的教学迸发出极大的魅力与活力。 那么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应该如何来探寻并有效地利用课堂争论中那些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呢?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敢于争论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宽松自由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才能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也就有了敢于争论的基础。案例1:在讲解“合成材料”中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时。【学生甲】:“新闻上说:现在我国市场上的保鲜膜大部分是有毒的PVC保鲜膜,这些有毒的保鲜膜70%都是日韩致癌保鲜膜,我们应该如何鉴别PVC保鲜膜呢?”【学生乙】:“识别保鲜膜有毒没毒,可以用打火机点燃保鲜膜,如果燃烧后,保鲜膜像蜡油一样滴下来、并散发一股蜡烛味,那就是无毒的聚乙烯膜。而PVC是有难闻的刺激性味道。” 【学生丙】:“ 书上说:PVC是聚氯乙烯的塑料缩写代码,它的塑料代码是03,其他的如PET、HDPE、PVC、LDPE、PP、PS、Others等塑料中是否也有毒呢?”【学生乙】:“网上说,不能使用06号跟03号容器,特别是装热饮!只要把塑料制品翻过来就可以看到一个三角形,里面有一个数字,上面如果写06,那你别用!否则有导致癌症的可能!” 【学生丙】:“天哪,那我回家得好好看看我的塑料杯和塑料保鲜盒能不能用。!”【学生丁】:“正规渠道购买的塑料容器好歹还有个标识,可小商小贩的塑料袋连个标识也没有,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乙】:“下次买东西吃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塑料袋呗!”【学生甲】:“什么样的塑料才能放心地使用呢?”【教师】:“你们能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能够让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令我非常高兴。关于有毒保鲜膜的知识其实我也和同学们一样是从新闻上了解到的,课前也没想到会有同学问这个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我们这堂课的要学习的内容,我希望下课后你们能和我一样去查阅相关资料,明天我们再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第二天一上课,我们首先解决的就是上节课留下的问题,我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知道的塑料知识进行了相互的交流,有的同学说,用PE成分的塑料制品盛放热或油的食物,比较安全;有的同学说,PVC保鲜膜的替代品是PE、PVDC;还有的同学说,PE是聚乙烯的塑料缩写代码,其塑料代码140 以及PVDC 是聚偏二氯乙烯的塑料缩写代码,其塑料代码20……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同时指出化学知识是如此的重要,期待同学们去探索、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我可以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也可以把困惑提出来,只要是我提出的有关学习上的问题,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去解决。时间一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教学契机。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勇于争论的精神。“问则疑”、“疑则思”、“思则通”。初中学生富有好奇心,凡事好问,教师首先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这一天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恰当地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争论,一定能激活课堂,激发其勇于争论的精神。案例2:在学习“铁的冶炼”中的炼铁原理时。【学生甲】:“H2、C、CO都能用于冶炼金属,为什么冶炼铁时却只用CO,而不用H2和C呢?”【教师】:“你学得很认真,也很会动脑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复习一下用H2、C、CO来冶炼金属的化学反应原理,好吗?”学生由于心中有了疑问,急于找开谜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学生甲主动要求上黑板写出了H2、C、CO和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你是炼铁厂厂长,你会选择用哪种原理来炼铁呢?”【学生甲】:“用H2,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环保。”【学生乙】:“不行,H2的成本高。用C好,成本低且相对于CO而言,比较安全、环保。”【学生丙】:“用CO,CO可以用C和空气制取,成本也不高,用CO作为气体,可以与铁矿石充分接触,有利于充分地把铁冶炼出来。”【学生丁】:“ 不行,CO有毒,而且会污染环境。”【学生甲】:“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炼铁厂的烟囱里黑烟直冒,很多炼铁厂只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没有做好尾气的处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学生丙】:“CO会污染环境,从环保上考虑,最好能对尾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教师】:“如果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反应,我们应如何进行尾气处理呢?”【学生甲】:“可以点燃尾气,或者在尾气管上绑一个小气球。”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按以前的教学步骤往下进行,这样即倾听到了学生的独特见解,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顺畅自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分析,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因而使枯燥的课堂在学生的讨论声中显得生机勃勃,生机盎然。三、教师不断置疑,培养勤于争论的能力。学生尽管能大胆质疑,但是提出的问题常常过于杂乱甚至重复,因此,教师还得经常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置疑,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争论,设法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体味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勤于争论的能力。案例3:在“燃烧的条件”的一课教学中,在学完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以“烧不坏的手帕”这一化学魔术巧妙地进行置疑,全班学生对这一神奇的现象都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明明手帕上有很高很大的火焰,为什么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却完好无损呢? 【学生甲】:“ 这太神奇了,这一定不是普通的棉手帕吧?”【学生乙】:“简直就像是一个魔术,太神奇了。”【学生丙】:“手帕没烧着,我想应该是因为没有满足它的三个燃烧条件。”【学生丁】:“可能是因为火焰的温度低于棉手帕的着火点。”【学生甲】:“也可能是因为棉手帕没有与氧气接触。”【学生乙】:“还可能是因为棉手帕不是可燃物。”【学生丙】:“棉手帕怎么可能不是可燃物呢?它暴露在空气中肯定会与氧气接触,最后就只能是因为火焰的温度低于棉手帕的着火点。”【教师】:“你分析得很正确,我们都知道棉布遇火即烧,你能说出火焰的温度为什么会低于棉手帕的着火点吗?”【学生丙】:“有什么东西吸热?”【学生乙】:“水,酒精中有水,水汽化吸热,使得火焰的温度低于棉手帕的着火点。”【教师】:“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化学实验,叫做‘烧不坏的手帕’,曾经有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神奇的魔术,真没想到我这个魔术就这样被你们轻易地破解了。希望同学们能积极探索化学世界里更多的知识,解开更多的奥秘。” “学贵有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将问题提出,而是通过一个神奇的化学魔术设置出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争论这一手段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教师适时点拨,提高善于争论的能力。 在课堂争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并适时排除学生思维上的阻力,帮助学生开动脑筋,在其陷入“ 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提高学生善于争论的能力。 案例4:在一次全区模拟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Cl2O3也能和NaOH溶液反应,且与CO2和NaOH溶液的反应原理相似,Cl2O3和NaOH溶液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阴离子是( ) A、ClO2- B、ClO3- C、ClO22- D、ClO32-这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得分率并不高。针对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我意识到应该先找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拦路虎”,给学生以适当点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请学生自己说说解题时的想法,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应先写出CO2和NaOH反应方程式:CO2 + 2NaOH = Na2CO3 + H2O,然后再从中找出问题的突破口。【教师】:“从这个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阴离子来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甲】:“CO2变成了CO32-,SO2变成了SO32-,SO3变成了SO42-,它们的阴离子中的氧原子都比原来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多了一个。”【学生乙】:“三个阴离子都是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学生丙】:“从这个规律来看,Cl2O3应该是变成Cl2O42-,约掉一个2,也就是答案A:ClO2-。”【学生丁】:“不对,应该是ClO22-,因为生成的阴离子都是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学生甲】:“你们说得都有道理,A、C两个答案到底应该选哪一个呢?”( 课堂争论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死胡同,笔者决定稍加点拨。)【教师】:“你们不能确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想办法确定一下呢?” 【学生甲】:“离子所带电荷数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在数值上相同,我们只要知道Cl元素的化合价就行了。”【学生乙】:“Cl2O3中Cl的化合价为+3,ClO2原子团中Cl也是+3价。【学生丙】:“不对,Cl的化合价有+1、+3、+5、+7、-1,不能确定。【学生丁】:“CO2和NaOH反应前后C的化合价不变,所以Cl也显+3价。所以ClO2原子团显-1价,即阴离子为ClO2-。”学生表现:频频点头,豁然开朗,眼神中洋溢着兴奋和满足。对于课堂上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认真思索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作为教师,笔者认为不能直接给予评价,而应在他们的讨论中找出他们的困惑,当他们的讨论无法继续时,适时地稍加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真正地学活、学透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教学实际中笔者体会到:教学不应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定的方向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充分发挥师生双向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新的学习需求与方向,组织进行有效地课堂争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老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课堂生命力的涌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