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心得)之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对几个化学 实验的思考与改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对几个化学 实验的思考与改进

化学论文之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对几个化学 实验的思考与改进 ‎ ‎  宝鸡市陈仓区陈仓初中 王建让 ‎  【内容提要】‎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是实施新课标和高效课堂教学以后,对探究实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也为了学生适应当前的各级各类考试,结合教学实际,我对以下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一点改动,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  【关键词 】 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 改进实验 ‎  【正 文 】‎ ‎  一 探究空气成分实验 ‎  教材中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直接是以红磷为药品的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并最终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有的学生不一定能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分析结论时,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在做练习过程中,不仅考查用红磷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装置、现象以及注意事项,而且考查为什么药品用红磷,而不能用铁、木炭、硫、石蜡等代替。如果按上面做的话,学生感受不深,解决这类问题时,就不知如何下手。‎ ‎  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我把这个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由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  实验用品 集气瓶 导管 弹簧夹 水槽 大烧杯 药匙 燃烧匙 橡皮塞 ‎  火柴 红磷 蜡烛 ‎  设计实验 让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  实 验 1 按教材要求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用红磷完成该实验 ‎  实 验2 首先将蜡烛粘在水槽中,然后在水槽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再用事先分成五等份的大烧杯罩住蜡烛,观察大烧杯中液面上升的情况。‎ ‎  实验现象 实验1中,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结论。实验2中的水面也上升了,但明显未达到烧杯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那么同样是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现象?‎ ‎  结果分析 实验1是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氧气同时,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几乎不占体积。而实验2是蜡烛燃烧,它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水在常温下是液体,而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为气体,要占较大体积。所以,经过分析比较,学生就知道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拓展迁移 那么,在试验1中能不能用木炭、硫代替红磷?学生稍微一分析,就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原因是,这两种物质在燃烧时也会产生气体,会出现与实验2相同的情况 ‎  经过这样的改进,学生对研究空气成分实验中药品的选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知道药品的选择不是随意地,而是有原则的。‎ ‎  中考题举例 ‎  1.(2004四川省第26题)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是 。‎ ‎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 ‎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  。‎ ‎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须改进的地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实验。在教材中是以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按照探究的思想,可以提出为什么要用这两种物质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需用其他的物质?因为通过平时的学习,同学们知道鸡蛋壳、水垢的主要成分和大理石一样都是碳酸钙,能不能用它们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呢?还有,每家厨房中都有面碱和食醋,能不能也用它们来制取呢?‎ ‎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我把这个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得到最终的结论 ‎  实验用品 大小试管若干 导气管 铁架台 镊子 药匙 稀盐酸 大理石或石灰石 食醋 鸡蛋壳 水垢 澄清石灰水 火柴 ‎  设计实验 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药品应怎么选择,哪些药品才能组合在一块。经过讨论,可能有以下组合。并提示学生在做实验时,重点注意产生气泡的速度。‎ ‎  实 验 1 大理石与稀盐酸 实 验 2 大理石与食醋 ‎  实 验 3 鸡蛋壳与稀盐酸 实 验 4 鸡蛋壳与食醋 ‎  实 验 5 水垢与稀盐酸 实 验 6 水垢与食醋 ‎  实 验 7 碳酸钠与稀盐酸 实 验 8 碳酸钠与食醋 ‎  实验现象 根据产生气泡的速度,学生很容易把以上实验分为三种情 ‎  况。(1)实验1、3、5反应速度不快不慢,速度适中。(2)实验2、4、6的反应速度比较慢。(3)实验7、8反应比较快。‎ ‎  结果分析 学生做这些实验的时候,一般都比较随意,但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就知道教材中为什么选择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了。因为反应速度适中,便于观察和收集。‎ ‎  拓展迁移 家庭中水壶中的水垢以及保温瓶中的水垢如何除去。利用上述实验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还有,也就知道了家庭中的大理石茶几和大理石灶台上不能倒醋的原因。‎ ‎  三。探究灭火原理的实验 ‎  教材中,用三只烧杯和三只蜡烛。第一个烧杯中放上一只点燃的蜡烛,第二个烧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在第三只烧杯中,提前放适量的碳酸钠溶液,然后,将一支燃着的蜡烛放在烧杯中,最后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通过这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如何灭火。‎ ‎  这个实验是个演示实验,我想如果按照新课标和高效课堂的要求,再加之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把这个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利身边的物质完成实验岂不更好。‎ ‎  实验用品 三只大烧杯 药匙 蜡烛 火柴 食醋 面碱 设计实验 第一个烧杯和第二个烧杯没有变化,依照教材要求完成,‎ ‎  而第三个 烧杯中,把以前的碳酸钠改成面碱,把稀盐酸改成食醋 ‎  实验现象 ‎ 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不会熄灭而第二个和第三个烧杯,通过不同的方法隔绝了空气所以蜡烛熄灭。让学生感受到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隔绝空气。‎ ‎  拓展迁移 房间不慎着火,应该打开门窗还是关闭门窗。由上实验可知,方法是关闭门窗,如果打开了门窗,会加速空气流动,使燃烧更旺。‎ ‎  中考题举例 ‎  1.(10福建省福州8.)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 ‎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2.(10福建省晋江11.)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 )‎ ‎  A.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  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 D.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 ‎  3.(2010·辽宁鞍山,7)厨房炒青菜时,油锅过热着火,下列灭火措施适宜的是 ( )‎ ‎  A.加少量水 B.倒掉油 C.倒人大量菜 D。撒上沙子 ‎  总之,改进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的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最终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在实验中,也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