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16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 2019年1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情。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于文无据,原文中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与书名《石头记》无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三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文章第四、五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B项,“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错误,这一引用是为了证明曹雪芹对玉“天生丽质”的自然之美的认同与欣赏,对刻意雕琢的反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16 D.《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可以推知作者对“玉”文化的青睐,但不能推出“玉”是决定此书成为经典的决定性因素;B项,“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以偏概全,不能说“都非常钟爱玉”,《红楼梦》主要描写的是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的喜好和品位;C项,“又由‘玉’收束”表述错误,小说的结尾是由“石”收束,原文有“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岁月,也是文学期刊的灿烂时光,《当代》《收获》《十月》都曾是千千万万文学青少年的必备读物。“我们经历过文学的盛大节日,但现在我们也要面对文学边缘化的现状,这其实是个大趋势。”程永新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据不完全统计,半数以上的文学期刊运营上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包括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学期刊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停刊。但我们不能对文学期刊的发展失去信心,认为文学期刊走向了没落,被时代所淘汰。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也曾经帮助很多文学青年圆了“作家梦”,我们要坚信文学期刊所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文学期刊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摘编自熊上斐《文学期刊要做永立时代的“弄潮儿”》, 中国文明网2016年10月28日) 材料二 面对纯文学期刊发展的问题,不少人持悲观态度,比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曾表示,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不过,《作家》主编宗仁发依然认为纯文学杂志对文学口味的高标准要求不可取代。 为了抓住年轻读者,纯文学杂志也没停止过想办法。去年《收获》用秋冬专号和第四、五期3本刊物推出“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刊载20位青年作家的新作。他们还在多媒体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做了一些短的电子书。程永新说:“中国很大,纯文学期刊还是有人会看,读者与我们的交流还是挺多的。我相信,纯文学作品不会消失,纯文学期刊只要内容好,通过其他媒介载体也不会消失。” 16 《当代》也推出了几位年轻北漂生活作家的作品。“我们面向大学也有赠刊,也在寻找目标读者。”孔令燕说,“纯文学期刊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人们的精神还是需要缓解。所以优秀的纯文学期刊像文学的塔尖一样,我们必须当精品来做。” 有人说过去和现在的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在搜索网站上,你依然能看到有粉丝执着地在问:如何给这些纯文学杂志投稿?也依然有粉丝热情的回答和支招。想做纯文学的人,和想看纯文学的人,其实一直都在互相找寻着对方。 (摘编自刘慧《今天,你还看纯文学期刊吗?》, 《华商报》2015年2月3日) 材料三 稿酬的提高对于我国文学期刊的发展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千字千元”时代是否就会带来文学期刊的复兴?业内人士对此态度却并不是那么乐观。 首先,这样的收入标准较之作家付出的心血和其他艺术类行业,其实仍属于较低水平。著名作家毕飞宇透露,1991年他的中篇处女作《孤岛》稿酬约为1700元,相当于他当时3年的工资;而近年稿酬提高后,发表一个中篇大概能拿到万把块,却仅相当于现在一两个月的工资,缩水十分严重。《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与网络作家、编剧和畅销书作家的收入相比,文学期刊支付给纯文学作家的稿费还是太低了,很多作者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改善生活而改行了。 其次,文学期刊提高稿酬大多是因为有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如《人民文学》此次涨稿酬是得益于主管部门的一笔专项经费,去年《上海文学》和《收获》提高稿酬标准也是基于上海市相关部门提供的“文学发展基金”专项资助。 有业内人士总结称:“在过去文学繁荣的时代,文学期刊的稿费也不高,但佳作频出,那是因为文学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很神圣,能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荣耀。现在除了国家财政和政策扶持、杂志社多出精品力作之外,文学期刊的复兴还得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只有喜欢纯文学阅读的人越来越多,文学期刊才可能重现辉煌。” (摘编自崔巍《文学期刊稿酬进入“千字千元”时代》, 《北京青年报》2017年2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去文学期刊的稿费并不高,但依然有不少佳作,那是因为能够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是光荣的事。 B.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纯文学日渐式微,文学期刊也已走向了没落。 C.尽管纯文学期刊正面临发展危机,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标准决不能降低,应严把质量关,做出精品。 D.“千字千元”的收入标准,比起作家付出的心血和其他艺术类行业的收入,其实仍然属于较低水平。 答案 B 16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曲解文意,“文学期刊也已走向了没落”错,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对文学期刊的发展失去信心,认为文学期刊走向了没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以致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 B.文学期刊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所以不会被时代淘汰掉。 C.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学青年一直都在,只是现在分散成一个个群落,纯文学期刊要去寻找目标读者。 D.提高稿费对于文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千字千元”并不一定就会带来文学期刊的复兴与辉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对纯文学期刊发展持悲观态度,说“新技术、新媒体为不看书提供了种种理由,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盲目的跟风”,但这并非“纯文学期刊被边缘化”的原因。材料一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代表纯文学的文学期刊正在日益被边缘化”。B项,强加因果。“不会被时代淘汰掉”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并非文学期刊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材料一第二段,“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学期刊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得不停刊”可知,有的文学期刊已经停办了。C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个个群落”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四段说的是“有人说过去和现在的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 6.关于发展纯文学,你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示例)①纯文学作者要坦然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②纯文学期刊社、出版社应多出精品力作,并积极探索其他媒介载体;③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财政扶持;④依靠社会大环境的改善,积极营造纯文学的学习氛围,培育文学爱好者。(大意如此,答对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提出的关于文学期刊的现实问题,以及能使文学期刊得以“生存”的本质性问题归纳要点,得出结论,材料一是“面对现实,摆正心态,勇于创新”;材料二是多出精品,探索其他媒介;材料三是国家扶持、改善社会大环境。再将这些结论整合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好望角 连俊超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16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的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老人的故事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B.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C.谈到儿子,“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平静。 D.老人矫健、硬朗的身手,诉说自己坎坷经历时的平静,夕阳下的人物特写,无不显示他的坚毅、质朴。 答案 C 解析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平静”错。谈到儿子,老人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吸”和“缓缓呼”,这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8.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6分) 答: 答案 ①小时候初识“好望角”,想去看看,但战争使他梦想破灭;②努力学习,希望出国,但政治运动使他梦想破灭;③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但儿子被绑使他梦想破灭;④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就是“好望角”。(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意思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节概括的能力。通读小说,老人的人生故事阶段分为“小时候”“解放后”“儿子在非洲时”和“妻死后”四个阶段,从中梳理出关于他去看“好望角”的追求的内容,并加以提炼概括。 9.你认为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6分) 答: 答案 16 ①歌颂老船夫身上彰显出的刚毅、坚韧的人格美。②当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时,要以豁达与超然的心境走出困境。③幸福就在身边,要正视现实,珍惜当前。(每点3分,答出两点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准确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从塑造的人物形象出发,可以发现作者对老人持以肯定的态度,即肯定其刚毅、韧性的品格;从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的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者对老人“豁达”“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16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上书总裁”句意完整,“言”当为“要义八端”的谓语,因此只能在“总裁”后断开,不可在“言”后断开,排除C、D两项。“总裁善其说”,此句中“善”是意动用法,认为……善,“其说”是“善”的宾语,因此必须在“其说”后断开,不可在“善”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平民穿麻、葛织物,而非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思想上师承顾炎武”错,根据原文“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可知,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5分) 译文: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5分) 16 译文: 答案 (1)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骗君上、怀着私心行事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译出大意给2分;“弛”“俾”“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译出大意给2分;“以”“齿”“傲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弛:放松,松懈。俾:使,让。庶:或许。(2)以:凭借。齿:岁数,年龄。傲睨:轻慢,轻蔑。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原来的规定,京官全部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骗君上、怀着私心行事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员可以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没有不知道的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邪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选拔贤才,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潘耒)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被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16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救济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知名人士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鸿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15.唐代诗人崔涂在《春夕》中写道“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 答案 (1)相同点: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 16 (2)不同点:①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2分)②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当家人问起何时能归时,就写封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悲伤。(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情感与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据此分析情感。(1)两者都具有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突出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惆怅情绪。(2)不同的是,《客游》一诗中“悲满千里心”,表明客居在外,“旅歌屡弹铗”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崔诗中,诗人看到“华发”“满镜生”,但是常年不能归家,表达的主要是韶华易逝的愁苦。 白话诗歌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 没有机会进入京城到承明庐值守,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 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回家的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其刚烈性格的诗句是“ , ”。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 ”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 (3)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了室外清幽雅致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答案 (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生如寄,来去匆匆。这世界上,有些书可以 ,一掠而过,有些书则需要也值得投注生命、情感和智慧,浸淫涵泳,反复研读。毫无疑问,成书于公元五世纪的六朝志人小说名著《世说新语》,就应当属于后者。《世说新语》自其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它所传递的那种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有如 ,彪炳千古,令无数读书人心向神往,讽咏步武,历一千五百余年而未曾稍歇。 《世说新语》每则所记,一般有一个中心人物,( ),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中心为人物,相对独立地组成一条“故事链”。条目与条目之间, ,既留下了大量“空白”,又可独立欣赏,对此,有人 16 ,但后来的小说如《水浒传》《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布局结构,未尝没有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浅尝辄止 冰清玉洁 藕断丝连 不以为然 B.走马观花 光风霁月 藕断丝连 不以为意 C.浅尝辄止 冰清玉洁 拖泥带水 不以为意 D.走马观花 光风霁月 拖泥带水 不以为然 答案 B 解析 ①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不会看得很清楚;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根据后面的“一掠而过”可知,相应空缺处应选“走马观花”。②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语法上作宾语或定语。冰清玉洁:像冰一样清明,像玉一样纯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语法上作谓语或定语。文中修饰的对象是“风度”,故只能用“光风霁月”。③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拖泥带水:形容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贬义,不合语境。④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上文所说是实际存在的情况,而非对错,“不以为然”不合语境。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此人属于主位,宾位则属于其他人物 B.主位属于此人,其他人物则处于宾位 C.此人处于主位,其他人物则处于宾位 D.主位处于此人,宾位则属于其他人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由前一句“一般有一个中心人物”,后面补写句子应该用一个代词“此人”承接前面的宾语“一个中心人物”,且最好放于句首,以使句子衔接紧密,由此排除B、D。后面的一句应该和前面的一句句式一致,由此确定答案为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中心为人物,组成相对独立的一条“故事链”。 B.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相对独立的一条“故事链”。 C.作者的意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 D.作者的企图,大概是想以一个具体人物为中心,组成一条相对独立的“故事链”。 答案 C 解析 16 企图:指图谋;打算(多含贬义)。意图: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结合语境,可知应是“作者的意图”,据此排除B、D两项。A项,“以一个具体中心为人物”不合逻辑,排除。由此确定答案为C。另外“相对独立的一条”多重定语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该放在前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①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 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 ③ 。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每句2分) 解析 根据后文“其意义”与前文“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可知,①处应填阅读经典所产生的意义——“文化传承”,如“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同时将两类人作比较可知,应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对社会而言”可知,应填“可以转变风气”一类的句子。 21.请你根据学过的《老人与海》一文中塑造的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描述下图中的海明威头像。要求:①所写内容要能体现海明威“硬汉子”的精神、气质;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③运用比喻、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④不少于100字。(5分) 答: 答案 16 (示例)白发像雪花一样覆盖在他的头上,岁月的痕迹也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年轮,可是,一点不见他颓靡的表情,忧伤的神态。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照亮一切;目光犀利且深邃,仿佛一把青锋宝剑,足以看穿一切;他的鼻梁高高挺起,就是那络腮胡子也是那般刚毅。是啊,海明威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但他从不言败。这不正是这个“硬汉子”的真实写照吗?(表达方式得当,2分;比喻、反问,2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解析 作答时,要仔细观察海明威的头像,围绕“硬汉子”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同时,也要注意题干中表达方式的要求——适当的议论或抒情,修辞的要求——比喻和反问。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题的材料是一个小故事,可以考虑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审题。 由材料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而小女孩却充满信任?因为小男孩有私心,或者说很有“心计”,小女孩却保持着淳朴的童真,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心计与童真”。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把它和“得到与失去”这一话题联系起来。以上立意无论是哪一方面,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佳作展台] 良知的叩问 在普世价值观中,所有的交换都是等价的,那些付出最多的人,也理应得到最好的回报,但现实却往往与之相悖。因为个人私心恣意地在世间胡作非为,个人利益又不可一世地在世间横行霸道,所以只有世人的良知踽踽独行。 有一则这样的小故事:小女孩用自己所有的糖果与小男孩所有的石头交换,但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大、最好看的石头,而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小男孩却彻夜难眠。小女孩的真挚和善良让她的小世界单纯快乐,而小男孩说了谎还要因自己的怀疑内心煎熬,这都是因为他没有良知。我想我更愿意相信这则故事是这样的:小男孩因为私藏石头内疚而彻夜难眠,结尾是小男孩在第二天一早便找到了小女孩,将他私藏的石头悉数送给她,并向她诚恳地道歉。究竟是什么让小男孩前后的行为有了差别呢?是良知。 16 世人惶惶,唯恐自己便是下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毕竟生活不是童话,现实中没有一位安徒生为每一个恶都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的恶都是终于良知的,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强奸杀人犯王书金现已归案,他潜逃了十多年,内心不安,无以成眠,而在之后的庭审过程中,更是坚持认罪。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良知的作用甚至大于法律,没有人能够逃过良知的叩问。曾经在市场上泛滥的“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必有一日会踪迹全无,那些出卖良知的人必会受到内心的折磨和无尽的谴责。 社会弊端层见迭出,尘世间有罪恶和鲜血,有悲悯和血泪,有无数的潘多拉魔盒等待开启抑或永世封闭。我们用一己之力似乎难以驱退黑暗,但是我们的良知却如同火炬,薪火相传,可以汇聚成太阳一般的光亮。我们需要良知,正像生命需要太阳。 良知来自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造物主的天才在于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完整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在迈上通向万劫不复的独木桥时,良知必将是能使他悬崖勒马的最有力的缰绳。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狄更斯预言的这个时代里,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 [名师点评] 作文层次清晰,结构分明。事例与观点融合,具有说服力。文章中的事例点面结合,既有“王书金”这样的“点”的事例,也有“毒奶粉”“毒豆芽”等毒物这样的“面”的事例,并且正反对比鲜明,论证有力。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