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二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17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答案 D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一段中所讲,“霸道”是与“王道”相对的政治理念,可知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王道”与“霸道”的对比分析,阐释了“王道”政治的内涵。 B.文章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两个方面论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并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前一个方面。 C.文章认为“民本”与“君本”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治思想,朱元璋命令删节《孟子》为此提供了例证。 D.司马迁评价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论述了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的望而生畏的观点。 答案 D 解析 应是论述了“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性善论’‘仁政’推行之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17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答案 A 解析 “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今日上午,联合国驻华系统与北京市环保局、通州区政府联合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的世界环境日庆祝活动。 1972年,联合国将6月5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以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1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人与自然,相联相生”,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 (摘编自2017.06.05人民网《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材料二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十三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重点任务 17 (摘编自2017.01.13《人民日报》文章《我国出台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材料四 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7年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先后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出台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系统的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连续开展环保法实施年活动,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方仍然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与民众期盼差距较大。 这位负责人说,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中国环境日 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 答案 B 解析 B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旨在呼吁和鼓励大家走进自然,欣赏它的美丽并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而以行动保护自然”,主题宗旨应为走进自然,了解价值,重在落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联合国环境署在确定6月5日为环境日主题之后,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 B.材料显示,我国要在十三年内,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其中包括天然草原的改良和人工种草面积要达到的目标。 C.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整体上仍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 D.只有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才能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答案 C 解析 A项,“要求联合国系统和世界各国政府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不确切,应在“开展”前面加“在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环境署”也不对,应为“联合国”。B项,“十三年内”错,应该是“五年内”或“‘十三五’期间”。D项,“只有……才……”所带的条件与结果颠倒,“改善环境质量,补齐生态环保短板”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应调换位置。 6.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认识上,我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 17 答案 ①最初只重视发展经济,过度开发索取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②当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的矛盾逐渐凸显,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是发展的根本,应该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时抓起来。③现在意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二者是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的能力。作答时要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中:“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里“绿水青山”指环境,“金山银山”指经济。作答时根据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孟庙的树 孙继权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一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③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得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17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众多花喜鹊、灰喜鹊在树上盘旋、鸣叫。地上落满柏子。潮湿的草皮上钻出几朵黑褐色的野蘑菇。阳光透过树隙照射过来,给弥漫寒气的孟庙注入几分温暖。游人很少。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这些鹭在这儿不知生活多少年了。它专吃活物,以微山湖中的鱼虾为食。成鹭每日往返庙与湖之间,衔鱼叼虾,哺育幼雏,繁衍生息。夏日,游客会不时在柏树下发现一些从树上掉下来的鱼虾,那是灰鹭在饲喂幼鹭时不慎落下的。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壤。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六十五岁时,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⑪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孟庙的树为线索,将孟子比作一棵古树,将他的思想比作优良的种子,赞扬了孟子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B.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两层含义,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铺垫。 17 C.第②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的“你”和“我”分别代指银杏和紫藤,突出孟庙的树的恣意盎然的特点。 D.本文是由所见写到所思所想所感,由人文景观写到自然景观。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孟庙的古树、灰鹭、彩塑等景观。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错在“由人文景观写到自然景观”。阅读文本可知,正确的写作顺序是:由自然景观写到人文景观。 8.“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6分) 答: 答案 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比喻为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1分)“细雨和风”比喻尊崇儒术的社会文化背景。(1分)“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比喻人心的归向,人们认识到孟子思想的伟大之处。(1分)“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指的是孟子思想深入人心,逐渐得到弘扬光大。(1分)即孟子的思想最终在尊崇儒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深入人心,弘扬光大。(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重要句段的含义。首先要明确句段本身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分析写作手法在句段中的具体运用及代表的意义,最后将各意义综合。 9.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请问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 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2分)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2分)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了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阅读第⑦段中孟子的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可以看出这些名言在内容上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哲学理想。在结构上,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引用的内容,使文章思想内涵增加,主题得到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 17 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 A 解析 17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错在“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儒、道、法”三家,而不是“道、法、农”三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顺序错乱,“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5分) 译文: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5分) 译文: 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关键词:(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数”,屡次,多次。“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参考译文 17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了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于是天子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提议,就让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辞别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谊被皇帝召见。汉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半夜时分,文帝(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谊。问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谊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贾谊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汉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本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④斗:通“陡”,顿时的意思。 1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 A.首联和颔联分别写了远景和近景,犹如水墨画,层次分明,形象突出。 B.颈联蕴含复杂情感,有被贬的悲怨,有居南荒的叹息和对未来的憧憬。 C.尾联借答张署之诗,在镜中看自己的两鬓,顿时觉得自己有憔悴之意。 D.全诗直抒胸臆,流露出激愤的感情、受压抑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惆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全诗直抒胸臆”错误,更多的是含蓄深沉。“激愤的感情”也错误,由“未报恩波”可知,并无激愤之情。 15.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6分) 答: 答案 颔联通过“竞”字写嫩笋争相生长,通过“闲”字写杜鹃随处开放,画面艳丽明快,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但时值作者被贬,内心失意苦楚,故作者实际是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天的美景反衬自己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与无奈。(4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立足颔联内容,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第一步,指出写出了怎样的景;第二步,指出“情”与“景”的关系;第三步,写出所表达的情感。“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白话诗歌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可以见到江底的沙石,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响处只有两三户人家。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 吟读过你的来诗后,看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地说明了梁惠王“ , ”的疑问。 (2)荀子《劝学》中用“ , ”两句来强调君子并非与普通人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相同。 17 答案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下文“也造就了……”,可知前后主语是一致的,应是“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可排除C、D两项。A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A项。故选B项。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 B 解析 17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引号的五种作用。引号的作用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讽刺和否定(反语讽刺);⑤表示突出强调。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长跪不起”不是指画家的动作,而是指画家被之前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束缚。B项,“厚壁障”也不是指真的有一道壁障,而是指父子之间有很深的隔膜,这处引号也表示特殊含义,与“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A.表示突出强调,突出无数火把排列的形状。C.表示直接引用,引用评论家的话。D.反语,表示讽刺和否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1)两面对一面,“能否”与“是……艺术准则”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2)用词不当,“并行不悖”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而“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另外,“内涵”和“精神”只能“体现”,不能“呈现”。故选A项。 20.孟子在与梁惠王谈话时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谈话对象,用语得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6分) 青年工人小王经常请假不参加车间的技术培训,理由是要在家当“陪读”——陪儿子小刚复习功课,做家庭作业,否则小刚会考试不及格。 (1)如果你是小王的车间主任,就这件事你将对小王怎样说?(3分) 答: (2)如果你是小刚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王说点什么?(3分) 答: 答案 (示例)(1)做父母的固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不能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多学习,多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怕是很难应对工作中的突发困难。 (2)陪读固然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但家长更要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依赖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 解析 车间主任是领导,应从工作的角度出发;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谈问题自然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 17 21.请把下列表格内容写成一段话,转述给未看到的同学。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孟子儒学班”夏令营招生计划及安排 期数 名额限制 报名截止时间 营训时间 第一期 20人 7月1日 7月2日~7日 第二期 20人 7月8日 7月9日~14日 第三期 20人 7月15日 7月16日~21日 第四期 20人 7月22日 7月23日~28日 第五期 20人 7月29日 7月30日~8月4日 备注:如遇到特殊情况想提前或滞后参加的可随到随学。 答: 答案 “孟子儒学班”夏令营共举办五期,每期限额20人,每七天举办一期。第一期报名截止时间是7月1日,营训在第二天开始,为时六天。(4分)如遇特殊情况想提前或滞后参加的可随到随学。(1分) 解析 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可遗漏图表信息,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 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 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从1883年开始接受建造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教堂的建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要使这个神圣工程尽善尽美。他造了整整44年才完成一个外立面。他去世后,他的学生继续建造,130年后的今天,这个工程还在继续。然而,这座未完工的建筑早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四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明)方孝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7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多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立意时,考生要注意分析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此材料属于共性材料,贯穿材料的思想是“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业以及敬畏规则等等。学生只要围绕“敬畏”并能联系社会现实阐释即可切合题意。如果没有综合提炼出“敬畏”的立意,而是单独写“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发扬工匠精神等”也符合题意,但相比较综合立意来说,此类作文会适当减分。另外,“联系社会现实”是硬性要求,是否联系社会现实、其分量多少与得分有关联。行文时,考生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写作立意] 能围绕“敬畏”立意并能联系社会现实加以阐释。如《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人人有所怕,世界美如画》《敬畏在人心,人间暖如春》《人必有所畏,有所惧》等。 [佳作展台]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弘一法师在临终前对弟子的叮咛,表现出一位得道高僧对生命的敬畏,“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日本施工单位对树木的呵护,表现出一个自律的民族对花草树木的珍惜,对环境保护的执着,“绿化的是家园,文明的是人心”;巴塞罗那建筑师高迪对圣家族大教堂的工程精益求精的追求,表现出他作为一个艺术大师对艺术的执着,他作为一个宗教信徒对宗教的虔敬,“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凡此种种,告诫我们: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几天前,一部纪录片《生门》让我触目惊心。片中每一个小孩子的平安降生都是一次“闯鬼门关”式的考验:妈妈们克服病痛,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与死神过招;甚至出生只有两三斤的孱弱婴儿,都有着惊人的向生力……每个故事都折射出社会万象与人情冷暖,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应该敬畏的又何止是生命!天佑苍生,当敬;地生万物,当敬;祖国济世安民,当敬;父母含辛茹苦,当敬;规则保证公平,当敬;事业安身立命,当敬…… 曾国藩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喝下自酿的苦酒。 杜嘉班纳不尊重中国的筷子文化,结果被中国人民口诛笔伐;权健公司无视直销规则,虚假宣传,违规返现,变直销为传销,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客不重视安全规则,随意下车,导致一死一伤;乘客在公交车上,无视司乘规则,和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斗,害了一车无辜的生命。 敬人者,人恒敬之。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让整个德国都站了起来,而日本歪曲历史,终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敬畏生命,注定不会被生命青睐。“龙哥”举起砍刀,去威胁他人生命,结果一命呜呼;不敬畏自然者,注定被大自然惩罚。气候变暖,湖海枯竭,雾霾肆虐,胎儿畸形,癌症高发…… 17 人,生在天地间,行在红尘中,务必心存敬畏;“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方可成就精彩人生。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高度概括并精当评论所给材料,从而引出“敬畏生命,方能行有所止”的论述观点。文章的主体部分勾联纪录片《生门》、杜嘉班纳、权健、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等现实事件,论据充足,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敬畏生命”的现实意义,很好地达到了“联系社会现实”的作文要求。文中引用朱熹、曾国藩等人的名言加以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的语言简练精当,反映了一定的写作功底,论事说理气势充沛,让人信服。 1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