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当然有着不同的读法。买一本《全唐诗》,皓首穷经将它背得滚瓜烂熟,是否就意味着读懂了唐诗?长篇随笔《唐诗的读法》,阐述了诗人西川对唐诗的另一番理解。他认为,读唐诗,不能把古人供起来读,而应以同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唐代诗人所关心的问题,理解他们创作的秘密何在,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当我们深入古人之间,看他们互相争吵,这时,古人才能活起来”。这应当也是唐诗的另一种读法。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英伦才子亨利·希金斯在《如何读懂经典》中专用了一章的篇幅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物质世界中无所用的诗,在物质世界以外却大有可为。作家乔治·普登汉姆把诗比作“良药”:“若能从容地悲伤,也是件乐事”,难过的时候,“悲伤本身”也有助于“治愈心病”。在唐诗里,不但每一个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唐诗还“给我们当头棒喝……使我们从醉生梦死中惊醒,看到生命有多宽广”(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语)。阅读经典,一是从古诗词中获得修养,二是创造的秘密,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做”?唐人怎么写诗?又为什么写诗?为什么好诗人多集中在唐代?唐人写诗跟他们的生活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唐代诗人、读者、评论家的诗歌标准与当下相异还是相同?他们又是如何处理他们的时代?西川认为,诗“追求深层含义”,“值得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在他看来,“唐人写诗,是充足才情的表达,是发现、塑造甚至发明这个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 “哲学家能在政治与道德思想的语言上另辟蹊径,诗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语言上别出心裁。”西川并不完全认同亨利·希金斯这一观点,他认为,“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来阅读以中古音写就的唐诗,这本身就有令人不安之处……”在他看来,即便“看出、分析出唐诗的立意之高、用语之妙”,也未必读出唐诗的“真实面”。正如评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言,所有文学形式中就属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客观上,科举制度以及进士文化的存在,使得我们几乎没有读唐诗的资格。就像西川说的,“这话有些冷酷,但现代人真正进入进士文化确实不容易。”一方面,唐诗的“字词和其意义的关系,比日常语言更加紧密”,而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多与我们过去的经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唐代诗人多为进士出身,就是普通士子所读的那些书我们也没有读过,他们受过整套儒家教育,而我们没有受过。偶有接触,也不过皮毛乎?尤其唐诗用典,我们真读不懂。 17 “很多人讨论唐诗,讨论的只有‘诗’,没有‘唐’。他们讨论唐诗的方式与他们讨论宋诗或明清诗的方式没有区别。”在西川看来,唐朝的诗人们也从未考虑或者改造诗歌的本身,既“不改造诗歌的形式”,也“不发明诗歌的写法”。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朝代,是付出了代价的。而最大的代价,是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在《唐诗的读法》中,西川从“进士文化”“儒家道统”等多个层面重返唐诗的写作现场。 (摘自刘英团《回到唐诗的写作现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诗确实可有不同的读法,诗人西川的唐诗读法,角度新颖,赢得了读者的心。 B.作家乔治把诗比作良药的看法,说明多读诗歌有益于我们的“心病”得到治愈。 C.布鲁姆对唐诗“给我们当头棒喝……”的评论,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唐诗的魅力。 D.西川认为用普通话发音读唐诗,即使能看出其意高语妙,也不能读出其真面目。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诗人西川的唐诗读法,角度新颖,赢得了读者的心”中“赢得了读者的心”,无中生有。C项,曲解原文,原文只是引用布鲁姆的评论,说明唐诗的作用,并非是布鲁姆针对唐诗的评价。D项,“也不能读出其真面目”表述有误,原文是“也未必读出唐诗的‘真实面’”。“未必”不等于“不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以诗人西川对唐诗读法新解的观点,来说明仅仅把诗背得滚瓜烂熟并不意味着就读懂了唐诗。 B.文章接连引用希金斯、普登汉姆和布鲁姆关于读诗的观点,回答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古文学。 C.文章叙述西川对希金斯观点的态度及分析,是为了表明要想读出唐诗的“真面目”,不能不注重分析诗人的情感语言。 D.文章结尾引用西川原话和阐述西川的看法,再次申明讨论唐诗要有“唐”性,读懂唐诗应多层面重返唐诗现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是为了表明要想读出唐诗的‘真面目’,不能不注重分析诗人的情感语言”分析有误,叙述西川对希金斯观点不完全赞同,并非强调只“注重分析诗人的情感语言”,而意在表明:要读懂唐诗,这是不够的。比如用普通话读唐诗,令人不安;不重返唐诗现场,不了解唐代相关文化,我们几乎没有资格读唐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川认为,把唐诗供起来读是不可取的,而以唐同时代人的立场去理解其所关心的问题及创作,深入感受他们的生活之态,更容易读懂唐诗。 17 B.阅读古典可以获得古诗词的修养和创造的秘密,在阅读中,西川思考的问题值得讨论的很多,而唐人写诗绝不是把玩一角风景,小情小调。 C.评论家伊格尔顿关于诗“最为隔绝在历史洪流之外”的论断,启示我们要想读懂唐诗,了解了唐诗产生的背景、文化,才能获得读唐诗的资格。 D.历史让唐朝成为一个诗歌的朝代,我们不仅要重唐诗的“诗”,也要重唐诗的“唐”,付出大代价成就诗歌的唐朝,有缺憾,更有荣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B项,“而唐人写诗绝不是把玩一角风景,小情小调”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不是简单地把玩一角风景、个人的小情小调”说明唐人写诗有这方面的生活情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 《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新华社2018年9月6日) 17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而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是,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的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说法片面。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令公众反感还有其他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7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四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且其“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也错误。 6.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发挥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共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阅读原材料,从四则材料中筛选信息,然后从偶像、社会、公共传播、学校四个方面分析。如从偶像的角度分析,偶像要展现自己良好的公众形象;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就是要抵制不良文化,传播优秀文化;从公共传播的角度分析,要给社会注入军人气质,塑造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从学校来说,要开设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17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硕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17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D.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被保鲜的是唐朝的韭菜,不是杜甫的诗歌。 8.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分)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2分)表达效果:将韭菜拟人化,将成行的韭菜比喻为诗,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把自己排列成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韭菜”比作“诗”,写出了韭菜的清清爽爽。“朴素安详”和“认真排列着自己”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韭菜写成人”写出了韭菜自然本真的特点。此类赏析题可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点明写作手法,二是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体现,三是结合写作手法的作用概括内容,四是情感主旨的体现。 9.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17 答: 答案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3分)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本篇散文的主旨,是借赞美唐朝的韭菜来赞美杜甫创作诗歌的态度,进而批评现代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呼唤回归本真。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7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答案 D 解析 “帝变色”,句意完整,其后可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尔”,代词,这样;“叵”,音pǒ,兼词,不可;“我”作“叵”的主语,应从“我”前断开且“必斥之”主语应该是人,而非“此”,据此排除C项,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冠,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答案 A 解析 “未冠”不是“弱冠”。“未冠”是未到20岁,“弱冠”是刚到20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答案 D 解析 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只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5分) 译文: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5分) 17 译文: 答案 (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关键词:假,名器,四方,与。每词1分,大意1分)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关键词:首,亟,得,期。每词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好文章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为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白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开放进言的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城震动扰乱。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堕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任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不如意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记了形体,不受礼法约束。 17 评论说: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流莺 李商隐①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 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4.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答案 C 解析 C项,“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是说“流莺”“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所以才永无休止地啼鸣飞翔。 1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 答案 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分)它百转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2分)②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被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2分) 解析 17 第①问考查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第②问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阅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中哪些句子词语是写流莺的,第一联,“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写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联,“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表达的情感: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和栖息之地无处找寻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白话诗歌 流莺到处漂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控。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所盼佳期。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我曾苦于伤春不忍再听那啼叫,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李白用“ , ”两句摹写出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的大运河是先人赠给我们的需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流动文化。2500年来,它是运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生存的沃土,见证了两岸人民痛快淋漓的劳作场面,也承载了两岸人民滚滚而来的乡愁记忆。随着大运河进入世遗时代,千年运河需要出使新征程,勇担新使命,焕发新生机,这些是其不可回避的历史选择,( ),这也将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依据。 我们要援古证今,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运河生态休闲绿带。这需要通过把运河两岸景区勾连起来放大旅游功能的方式,协调重组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同时抓住运河通水复航的机遇,引进民间资本与政府共同建设,使人与运河和谐共生,从而衍生出相关产业。《遇见大运河》就是运河相关产业的典型代表,历经三年的创作打磨,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运河承载千年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厚重遗产,它定要与当地环境协调,与当地居民生活适应,才能获得新生。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17 A.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使我们确立新的选择 B.新的选择要求我们确立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 C.我们确立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体现着我们的选择 D.我们对新理念和新思路的确立,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选项可知我们需要确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紧承前文内容“历史选择”将“新的选择”作为句首更合适。故选B。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你真走得开,(暗指地)你放得下这样好的地方么?你放得下周家—— B.我们舔盐,眼睛看着远方,但谁也不敢嚼盐。嚼——盐?那可太厉害了。 C.长长的一带沙滩上,满放着些藤篓子——实在是些轿式的藤椅子…… D.“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前“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破折号后说的就是这个“经济价值”所在,“运河生态休闲绿带”。A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语音的延长,用语音的延长来强调要放弃的这个地方,周家。B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语音停顿,语音的停顿是为了突出这个做法与众不同。C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的内容是对“藤篓子”的解释说明。D项,破折号的用法是:引出下文,破折号前,介绍宝玉的不堪,破折号后,引出不见宝玉的想法。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建设、被遗忘、被保护和被开凿的过程,实现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 B.以现代舞形式演绎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 C.以现代舞形式展示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包含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 D.以现代舞形式演绎了大运河被开凿、被建设、被遗忘和被保护的过程,实现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 答案 C 解析 17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从“被开凿”,到“被建设”,到“被遗忘”,再到“被保护”。B项,“包含了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对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主客体倒置,应把“对”移到“真实”的前面。C项,修改正确。D项,“实现”与“思考和判断”搭配不当,同时也存在与B项相同的主客倒置的情况。故选C。 20.参看下表,在横线处填写简明的语句(不要使用具体数字),注意上下文的连贯。(6分) 诗歌选集名 结集年代 收诗总数 李白诗入选 杜甫诗入选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国秀集》 唐天宝三年 (744年) 220 0 0 0 0 《河岳英灵集》 唐天宝十二 年(753年) 229 13 5.7 0 0 《箧中集》 唐乾元三年 (760年) 24 0 0 0 0 《中兴间气集》 唐大历十四 年(779年) 134 0 0 0 0 《御览诗》 唐元和元年~ 十二年(806~ 817年)间 286 0 0 0 0 《极玄集》 唐文宗时 (827~840年) 96 0 0 0 0 《又玄集》 唐光化三年 (900年) 297 4 1.3 7 2.4 《唐诗别裁集》 清朝,1763 年重订 1928 140 7.3 205 10.6 《唐诗三百首》 清朝,1763 年编成 317 26 8.2 33 10.4 一般地说,从典型诗选可以看出诗人的名望地位及其变迁。在如今看来仅算二三流甚至不被提及的唐代诗人,在当时选本中却有大量作品入选;而像李白(701~762年)、杜甫(712~770年)这样被后人公认为天才的一流诗人, ① 。到了明朝,李杜正式有了“诗仙”“诗圣”的名号;在清代编的唐诗选中,李杜 ② ——这表明他们的际遇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李杜的遭际可以给那些在文学之路上孜孜追求而遭受冷遇的才子们带来希望或安慰: ③ 。 答:① ② ③ 17 答案 ①其诗作在当时选本中所占比例则相当可怜 ②诗作入选比例相当可观 ③同时代人的忽略并非就是他们文学成就的定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考虑表中所列的项目,又要考虑文段中前后语言的连贯。第①②处填写的应用同李白、杜甫相关的内容,从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在唐朝选本中所占比例较小;而到了清代入选比例则相当大。第③处是推论,根据前面的内容可推出:文学成就不是由当时人的评价决定的。 21.请对下面的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20字。(5分) 文化部在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做出最新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至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答: 答案 文化部最新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将受限制。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该语段的核心内容是文化部就青少年上网作出了三项规定。提取和概括三项规定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受限制。关键词是:文化部、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受限制。答案呈现的样式:何人+何事。最后把关键词组成一句简洁流畅的话:文化部新规定: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将受限制。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一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一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抱着孩子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一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一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要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联。 17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做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从肯定她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从批评她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立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关系的角度。如果对立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因此可以这样立意: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的精神,要学会忍让,学会让步,学会礼让,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能选取上面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立意来写都可以认为是切合题意的。 [佳作展台] 宽容成就美丽 宽容不是公交车上的“对峙”,不是公交车上的你推我挤,更不是司机与乘客间不可开交的争吵,宽容是整齐有序的上车,是司机善意的建议,是乘客真心实意的遵守规则…… 当烈日炎炎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凉快;当寒风凛冽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取暖……才不至于被烈日烤得发晕,让寒风吹得发颤。相信吧,宽容成就美丽。 学会宽容,你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你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吗?你喜欢小题大做的人吗?是的,没人会喜欢这种人,也更没有人喜欢成为这样的人,这样让人讨厌、厌恶的人。那就学会宽容吧,在争吵时,想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冲动时,想想“君子不计小人之过”;在错误面前,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不必要的伤害也就不会发生,不快乐的记忆也就不会存在。当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别急着开口骂人,而是轻声提醒他;当别人说的话伤害到你时,开诚布公地讲出来,不要害怕难堪。 最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将别人的不好写在沙子上,那么风吹过,一切也就随风而逝。” 一个团体,若总是处于争吵,处于互相猜测,互相怀疑中,那么,可想而知,所有的活动都会像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没有女排姑娘们的互相宽容,会有那振奋人心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欢呼吗?没有冰上芭蕾那群舞者的相互宽容,会有那曼妙的“芙蓉出水”吗?没有那相互协调、将心比心的舞蹈者,会有那感动国人的《千手观音》吗?团体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与出众,而是十几个人或更多人的共同宽容、互相体谅创造的。 学会宽容,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忘记等于背叛”?我主观地认为,有时忘记不是背叛,那只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宽容。宽容他曾经给自己的伤害,但宽容绝不是纵容、懦弱。宽容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才能让我们怀着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来发展双方的友谊,谋求共同发展;但宽容绝非认同,我们一定要唾弃日本篡改历史的恶劣、丑陋之举。该宽容的要宽容,该唾弃的要唾弃,这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对于过去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17 学会宽容吧,成就你自己的美丽,成就一个团体飞跃的美丽,成就一个国家繁荣的美丽。 [名师点评] 本文确立的中心论点是切合题意的,拟写的标题就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作者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方面来展开自己的论述,每个部分都有恰当的论据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人很深的启迪。语言很有特色,娓娓道来,却韵味十足,显示了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1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