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跨越时空的美丽 第3课 为了忘却的记忆学案 鲁人版必修1

为了忘却的记忆 论思考 有一句谚语:“愚人天天感到无聊,智者时时都在思考。” ‎ 是的,因为思考确实能使人成熟,使人深刻,使人臻于完善。没有一个聪明人是不擅长于思考的。思考将使人感到自己并没有辜负光阴,辜负生活,辜负人生。‎ 思考,更有一种神奇的效能,当你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行进的时候,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情况——顺境或者逆境、白天或者黑夜——只要你有思考的习惯,你都可以开动起你那聪明的思维器官,抓住构成你生命的一分一秒……‎ 提倡思考,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松实践?不!实践总是第一位的。因为实践是思考的保障。‎ 人的思考有何不同?‎ 智者想的是进取,愚者想的是侥幸。‎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假如人与自然界一样也有春华秋实的话,那么,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有可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的喜悦。‎ 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总是和他的理想、追求,以及他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良好的素质,可以使人的思维活动得到升华。‎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 赏读: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愚公移山,感动了玉帝;程门立雪,感动了老师;韦唯唱的一曲《爱的奉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 赏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薄技: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 9‎ ‎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 赏读:羽毛未长成的鸟,不能够飞得高远。喻指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不可以征服四方。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学识修养不够,不可以担当起重任。‎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 赏读:水太清净了,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徒:追随者,朋友。‎ 一、作者视窗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虚伪、保守和愚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怕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剑,因此,也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9‎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昧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表达无遗了。世间的一切纪念物,丝毫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的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二、写作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三、基础梳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屑(  )②豪绅(  )③吮血(  )④挈妇(  )‎ ‎⑤客栈(  ) ⑥镣铐(  ) ⑦爱憎(  ) ⑧譬如(  )‎ ‎⑨冯铿(  ) ⑩永诀(  ) ⑪寥寥(  ) ⑫缁衣(  )‎ ‎⑬艺苑(  ) ⑭涅槃(  ) (  ) ⑮被褥(  )‎ ‎⑯禁 ⑰校 ‎⑱血 ⑲累 ‎⑳解 揣 答案 ①xiè ②shēn ③shǔn ④qiè ⑤zhàn ⑥liào ‎⑦zēnɡ ⑧pì ⑨kēnɡ ⑩jué ⑪liáo ⑫zī ⑬yuàn ‎⑭nièpán ⑮rù ⑯jìn/jīn ⑰xiào/jiào ⑱xuè/xiě 9‎ ‎⑲léi/lěi/lèi ⑳jiě/jiè/xiè chuāi/chuài/chuǎi ‎2.辨形组词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答案 ①寥/廖 ②偈/蝎 ③缁/辎 ④眷/誊 ⑤雏/刍 ‎ ‎⑥竦/耸 ⑦赎/渎/椟/牍/黩⑧惴惴/湍/揣/端 ‎3.近义词辨析 ‎①轻率·草率 二者同为形容词,形容做事的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草率:着重指在过短的时间里草草地了事,不细致,粗枝大叶。可以说“草率从事”。轻率:着重指不慎重,随随便便。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 例句1:签了合同之后才发现,自己太________了。‎ 例句2:我国“80后”________结婚又________离婚的人数持续走高。‎ ‎②搜集·收集 搜集:侧重于为某种目的,去主动到处寻找,积累的过程。‎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一般是指平时的习惯性收藏积累。‎ 例句1:金属粉尘________后如何处理呢?‎ 例句2:只有广泛、全面地________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 答案 ①草率 草率 轻率 ②收集 搜集 ‎4.词语解释 ‎①素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珠投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情随事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斩钉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急于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挈妇将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②比喻怀才不遇,或珍贵的物品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 ‎③迁,变动,改变。思想感情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④比喻说话、办事果断坚决,明快利落。‎ 9‎ ‎⑤急着要取得成绩或成就,含贬义。‎ ‎⑥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⑦带着妻子和孩子。‎ 一、文本助读 ‎【内容概览】‎ 这是一篇著名的悼念性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柔石、白莽等五烈士生前的交往、友谊以及他们遇害的经过,激愤地揭露和控诉当局用“刺刀”“围剿”革命文人的罪行,抨击了当时“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的黑暗统治,深情地讴歌了五烈士坚贞不屈的崇高操守,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不断地斗争”,“继续前进”。‎ ‎【结构图示】‎ 二、小组合作 ‎1.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忘却”和“记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考点链接】‎ 标题含义 解读: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除了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外,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领:‎ ‎(1)理解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9‎ 有的标题直接提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形象暗示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懂得了这些关系,就可以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顺藤摸瓜,抓住标题的含义。‎ ‎(2)透过表象,善于联想。‎ 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含义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 阅读文章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出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集锦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对文本仔细琢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来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主旨,从字面上去生硬理解。‎ ‎2.本文人物多,材料多,作者却收放自然,使结构严谨,请说说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体上看,作者抒写对烈士的纪念,主要是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连有关材料的。从作者的思路看,在对人物的安排上处理得详略得当,主次有序,花大笔墨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同时,在顺序安排上,作者又采用由此及彼的方式,由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比如由《文艺新闻》的一则消息引出与白莽的交往,由与白莽交往自然引出对柔石的刻画,又由对柔石的刻画简单叙及冯铿,再由五人的遇难顺带一笔提及李伟森、胡也频二人。写法上有分有合,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显得从容不迫,运用得当,穿插自如。从表达上看,在对相关事件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进行适当的抒情、议论,有力地深化了叙述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答案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4.作者是运用哪些材料、抓住哪些特点来写柔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三、师生探究 本文有三处用典,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处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第二处讲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第三处是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运用这三则典故,作者是有其目的的。写柔石时,作者运用了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联系当时现实,这一典故有其深刻用意,即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的 揭露和控诉。写反动派抓了柔石,只因为有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又要抓鲁迅。作者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目的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的精神。结束全文时,作者又用向秀的名作《思旧赋》悼念亡友这一典故与自己当时的处境相比,进一步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三则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一、文本审美 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部分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些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地表达了这两本书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这就更加自然贴切。‎ 9‎ 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如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遇到的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就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官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 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强烈的抒情语句,同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对烈士们被杀害的悲愤之情。‎ 二、写法迁移 ‎【角度】 看看我们的年轻人,还有几个人会主动拿起书,像读郭敬明、读韩寒、读张小娴、读网络小说那样,彻夜不眠,爱不释手地读完鲁迅的全部作品?除了少数几个愤青,还有人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做人的出路,学着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吗?是鲁迅过时了,还是我们青年人的兴趣转向了,还是我们的世界现在已经不需要鲁迅了?‎ ‎【我来练笔】‎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我们今天继续用发自肺腑的语言赞扬、呼唤鲁迅,不是因为鲁迅需要我们宣传,而是因为我们需要鲁迅支撑。‎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告诉我们,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掀翻那张摆人肉宴的桌子”,制止延续到今天的,已凝固成价值观了的“吃人”习俗。何谓“吃人”?笔者理解就是恩格斯讲的“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称其为人”。而今天的中国,不还是这样一个为GDP消费着人的国家吗?只要“人肉的欢宴”还在继续,那么鲁迅的精神就会继续鼓舞着我们。‎ 9‎ 我们说,只要有虚伪,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专制,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奴才的育成,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不平等,我们就还需要鲁迅;只要有民族的危机,我们就还需要鲁迅。中国需要当代的鲁迅!‎ 鲁迅先生已经千古,我们谁都唤不醒他。于是,再贡献一个鲁迅般人物的责任,就历史宿命地落在我们当代青年肩上。‎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