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10过秦论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3单元10过秦论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10 过秦论 一、读准字音 ‎(1)崤函(xiáo)  (2)雍州(Yōng)  (3)膏腴(yú)‎ ‎(4)陈轸(zhěn) (5)翟景(Zhái) (6)倪良(Ní)‎ ‎(7)逡巡(qūn) (8)遗镞(zú) (9)鞭笞(chī)‎ ‎(10)蒙恬(tián) (11)隳(huī) (12)锋镝(dí)‎ ‎(13)瓮牖(wèng yǒu) (14)氓隶(méng) (15)猗顿(yī)‎ ‎(16)锄櫌(yōu) (17)棘矜(qín) (18)铦(xiān)‎ ‎(19)铩(shā) (20)度长絜大(duó xié)‎ 二、辨识通假 ‎(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2)锄櫌棘矜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三、一词多义 ‎(1)固 ‎(2)因 ‎(3)亡 ‎(4)度 四、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2)约从离衡 - 16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3)因利乘便 ‎(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便利的条件)‎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5)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7)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用作动词,当帝王)‎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9)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五、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宽厚而爱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3)古义:爱护人民。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4)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六、文言句式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 - 16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省略句,“威振”之后省略介词“于” 登上了帝位控制着整个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2)定语后置句,“金人”的定语“十二”后置,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 征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刃箭头,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3)宾语前置句,宾语“谁”置于中心词“何”之前,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 又派好的将领手执强弓守卫着战略要地,忠臣领着精壮的士兵携带锋利的武器,来巡查盘问过往行人。‎ ‎(4)判断句,“……也”表判断 正是子孙当帝王的万代基业啊。‎ ‎(5)状语后置句,“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置于中心词“尊”之后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 ‎   - 16 -‎ - 16 -‎ - 16 -‎ - 16 -‎ - 16 -‎ ‎ [资料链接]‎ 英年早逝的汉代政论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梁怀王落马而死,贾谊认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所谓的“太平盛世”时期,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论文。‎ ‎ [文本鉴赏]‎ 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 16 -‎ ‎[答案] ①叙史实 ②仁义不施 ‎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谋取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面对百万之众的“多国部队”,秦国为什么敢“开关延敌”,而九国之师又为何“逡巡”不敢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合起来的“多国部队”整体实力绝不比秦国弱,然而事实上诸侯各国谁都怕秦国伤害自己,因为他们结盟的前提不是为了消灭共同的敌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就决定了一旦战争真的打起来,他们必然以不使自己受伤害为前提。秦国正是看到诸侯国的这一致命弱点,才敢大胆“开关延敌”。而面对秦国大胆的“开关”,九国之师也真的只是“逡巡”,谁也不敢贸然进入,最后落得个“流血漂橹”的可悲下场。‎ 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分几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步,实行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二步,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第三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然后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纵观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这三个步骤,实际是在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民的发难、反抗做了铺垫。‎ - 16 -‎ 四、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过秦论》铺写各诸侯国人多势众,是为了什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又是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铺叙各国联盟的“强大”,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各国联盟这样人多势众,结果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击败,这样才更能显出秦国的强大来。②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各诸侯国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不再是统一前的秦国了。③作者采用上述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五、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秦朝的过失,只在“仁义不施”四字,作者却一直到结尾才点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为读者设置悬念,使读者在对比分析中逐步弄清问题的症结,逐步接近作者的观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章的结论。‎ 六、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本文是如何进行反复比照、逐层深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先是远比。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写诸侯攻秦之难,遥为映照,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②其次是近比,从比较中引出议论。陈涉和九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作者揭示答案蓄积了语势。③最后是总比,总括前文两极对比,从而揭示题旨。总结全文时,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广有天下;势力由弱到强,统治诸侯;统治由暂到久,长及百年。一夫毁七庙,宰割天下者反而身死人手。将秦与陈涉两方面都予以极化,这样,“何也”的设问就变得更强烈,层层递进的情势便迸发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如雷霆震空般有力。‎ ‎7.请讨论:《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1~4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②本文叙述多于议论,其史实的叙述也是为议论作准备,作张本。有了足够的叙事,结论从叙述自然引出,文意顺理成章,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8.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个人认为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 16 -‎ 文采斐然的铺排渲染 ‎《过秦论》这篇文章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出,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 定义: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它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作用:(1)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2)铺排手法不仅可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种种情景,渲染某种情绪,再现人物心理,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2.写法指导 运用铺排渲染“三注意”‎ 赋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写作时运用赋的手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讲究对仗。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 ‎(2)讲究节奏和平仄。赋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赋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3)讲究用典和辞藻。用典,是引用的一种,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3.迁移运用 请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为话题,运用“赋”的手法写一段或几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 - 16 -‎ 纯然、质朴。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人心向背,成败兴衰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政府施政做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角度】 “仁爱”“和谐”“德行天下”“民心向背”“以人为本”“行为与结果”等。‎ ‎2.素材应用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严苛的施政来对待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陈涉揭竿而起,并一举而灭之。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需要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 [群文阅读]‎ 导读:贾谊,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 - 16 -‎ 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 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 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看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怀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盈,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有删改)‎ 成于才学,失于才学 ‎——贾谊 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您就是这样的智者,您的思想意识过于超前,‎ - 16 -‎ 当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正陶醉于“安且治”的升平气象时,您却清醒地看到了已经存在的各种尖锐问题。您在《陈政事疏》中慷慨陈词:“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您在痛哭,您在流涕,您在仰天长叹!这是您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政治先知的预先警示,是出于一个青年政治思想家对国事的深切焦虑!‎ 于是您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立于湘江边上,湘江之水滚滚而逝,更增添了您心中的忧郁之情,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觉在脑海中浮现。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您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吊屈原赋》横空出世!‎ 您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您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大部分都已实行,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天公不作美,您因梁怀王的意外死亡忧郁而死。您的一生可用毛泽东的《咏贾谊》来概括:‎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这就是您,贾谊,成于才学,最终失于才学。‎ 建议阅读篇目:‎ ‎《吊屈原赋》 贾谊 ‎《论积贮疏》 贾谊 ‎《治安策》 贾谊 ‎[积文化常识]‎ ‎1.并吞八荒之心。‎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六合: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 ‎4.序八州而朝同列。‎ 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分别是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 16 -‎ ‎5.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南方诸族。‎ ‎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选自《礼记·学记》)‎ ‎[古文今译]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知行启迪] 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时,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