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 5年真题2013年 考点22 文化经典
考点22 文化经典 1.(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 【解题指南】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步,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做实事求是的引申是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合理解答是第三步。 【解析】从两句话的意思来看,第①句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会远离怨恨了”。第②句意思是“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很明显两位儒家先贤都提到“己”和“人”的关系,“躬自厚”“求诸己”都强调对自己的要求和反省。两者的不同在于第①句说的是“责”,第②句说的是“射”,如何“射”中,“不中”又当如何,当然“射”的意思是可以引申拓展的。 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 5 -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会远离怨恨了。” ②孟子说:“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2. (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知识的掌握,亦有对文句意思理解的考查,比较容易。《论语》中有:“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赞扬的就是颜回,《论语》中也经常提到君子不耻“恶衣恶食”。 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 5 -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孔子强调“贫而乐,富而好礼”;第二则材料说明要有“贫而无怨”的心态;第三则材料孔子赞同颜回“贫而乐”的精神,提倡子路“不耻恶衣恶食”的精神。 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附【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比不上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谦逊好礼。” 孔子说:“贫穷的时候没有抱怨不容易做到,而富贵了不骄纵却容易做到。” 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却仍然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子路穿着破旧的丝绵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他们都是所谓的不以粗陋的衣食为耻的人。 3.(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 - 5 - ,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材料中字词的理解能力。第一则是白话文,第二则文字选自清代刘开的《问说》,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则从“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可以得出“问”是疑问的意思。第二则从向三种人发问,得出“问”是求教,不是简单的发问。 答案:①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如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了上面两则文章的基础上,要有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示例) - 5 - :在现代社会,学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学习的核心是创新,学习的归属是贡献,学习力是组织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本,是创造力之源,那么,对于我来说,应当深刻地理解“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附【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询问了”;(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