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专项限时练1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专项限时练11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项限时练 11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用时:35 分钟 满分:36 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材料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 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墨子·兼爱》) (1)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孝”,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强调申明孝道并指明其作用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简析儒家和墨家论述“孝”的角度的区别。(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儒家: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儒家认为,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就很少犯上作乱, 做到了孝悌,就是抓住了根本,孝悌是仁的根本。墨家:从兼爱开始论述“孝”,兼爱是根 本。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就不会出现“不孝”,更不会出现盗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人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 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 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材料二: 假若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 弟和君王如同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子与臣下如同 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 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 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 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 德治(或以德治国) 法治(或以法治国)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只能使他们免除罪过,而用道德和礼教 来训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有其合理性,值得 借鉴。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 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 序的正常化,这种观念略显偏激,我们要辩证地继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 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皈依。 材料二: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父母对他发怒,他并不悔改;乡邻们加以责备,他无动于衷; 师长教导他,他也不改变。把父母的慈爱、乡邻的品德、师长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同 时加在他的身上,而他却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武器,执行 国家的法令,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害怕起来,改掉旧习,变易恶行。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 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到官府执行严厉的刑罚,这是由于人们总是受到慈爱就骄横,见到威 势就屈服。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 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 分) (2)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言行一致 (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 者提出建议的”)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 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 参考译文 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至宝。嘴巴不善于表达,自己能付诸行动 的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正确表达,自己不能付诸行动的是国家的用具。嘴巴上说好听的, 自己行动丑恶的则是国家的妖孽。治国的人敬重国家的至宝,爱惜国家的器物,使用国家的 用具,铲除国家的妖孽。 墨子说:“政务,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 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 盾吧。”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注]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 注 “商”即“卜商”,指子夏。 (1)分别指出上面两段文字对待学习的不同主张。(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谈谈你对“起予者商也”的看法。(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者体现了“学思并重”的主张,后者体现了“以行促学”的主张。 (2)子夏因诗(艺术)悟道(事理),从浅近的事例发现深刻的道理,启发了孔子,这正符合孔 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因此孔子说“起予者商也”。这种将学习与思考、发现等相互结合,使 教学相互促进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译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子夏问道:“‘美丽的笑脸上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眼睛闪闪转动,未染色的丝绸变成 了艳丽的衣裳。’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了白底子,然后才画上画。”子 夏说:“那么礼仪是不是后于仁义呢?”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从此可以跟你谈 论《诗》了。”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把乐曲进行了整理订正,使《雅》《颂》各归适当 的位置。”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 而》) 子墨子曰:“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 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 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 (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防止见义忘利,违法牟取暴利。墨子的义利观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它既肯定了“利人”为 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 不能简单地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地追求功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值得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那还是按我原来的意愿去干事。” 墨子说:“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现在用义在国家施 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 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 分) 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②“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注 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解析 辨析两段材料表达内容的异同,要注意把握每个语段的意思。第一则材料,主要讲了 子贡对“文”“质”的理解,他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二者是同等重要的。第二 则材料,庄子认为浮华的“文”毁坏了“质”。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 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 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 (示例二)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会妨害内心的纯朴。比如 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自己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其人生成长。 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先明确观点,然后再阐述理由。比如同意子贡的观点,就要阐明“文” 即外在的表现和“质”即内在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现实生活或自身成长的影响。 参考译文 ①棘子成说:“有德行的人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表面的礼仪形式) 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有德行的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 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文采,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就差不多 了。” ②“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湮没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 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