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

专题十五 ‎——理清思想,依文解题 ‎——高考真题感悟 ‎1.(2017·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答: ‎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答: ‎ 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 ‎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示例:略。‎ 提示: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二)‎ 义,就是利。‎ 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2.(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 解析: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参考答案:去无用之费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借助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参考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 ‎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4.(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参考答案: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答: ‎ 解析: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的评论的用意所在。‎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对文化经典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颜回箪食瓢饮的典故已经学习过,填第一个空难度不大。填第二空要结合语境,“皆”字表明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据此可以推断出答案。‎ 参考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化经典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把握理解孔子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6.(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 ‎ 参考答案:第一种标点,贵人贱马;第二种标点,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 ‎ 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 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参考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1.从《考试说明》来看 ‎2017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部分,增添了“如《论语》”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其考查重点将重新回到《论语》。前几年,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广泛,考生望洋兴叹,无所适从,因为高中三年他们只学过一本《〈论语〉选读》。今年将可能把范围缩小,重点考查《论语》,这样“考”和“学”就获得了统一,复习也由云端重新回到了大地。‎ ‎2.从命题特点来看 浙江省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命题材料一般把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两三则取自古代典籍或现当代名人的言论、现象进行比较,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这体现了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 ‎3.从命题形式及考查目标来看 从命题形式来看,估计还是涉及概括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精研2大题型,把握3大角度 ‎                      ‎ 题型一 填 空 题 ‎“筛选”作者(文本)的主要看法是文化经典考查中最基础的要求,对应到命题上,“筛选”既可以单独命题,常见的题型是“用原文词语填空”;也可以综合在概括分析题中,作为隐性的考点进行间接考查,因为概括分析的前提是筛选原文关键词句。‎ 下面重点介绍“用原文词语填空”的这一题型。‎ 在“用原文词语填空”题中,命题人为了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对答题内容进行限制或提示:‎ 一是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命题语言提示。‎ 二是对答题内容进行形式限制,比如用空格来限制答题字数,用引号来提示用原文词语等。‎ ‎[例1]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②兼人:好勇过人。③财:同“材”。④私淑艾: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 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 选段②中,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          ”;选段①中,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对应的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筛选”要求。第②段中孟子的五种教育方法,前三种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得出的分类,后两种是从教育方式的角度划分的,由于题干中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这一提示,答案显然只能是后两种。‎ ‎[参考答案] 私淑艾 答问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②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解题方略]‎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