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立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福器”。 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随着用户与设备的接触和连接越来越频繁,人类传播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有近50亿物件实现了互联。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数据既是计算机执行人类指令的手段,也是连接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桥梁。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由呈“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所推动。据统计,2015至2017年三年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远超以往四万年历史的总和。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然而,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发“脆弱”。一旦单个数据发生泄露,就很可能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危机。2018年爆发的“脸书数据泄露门”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 Schneier) - 24 - 201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超级连接世界中的安全和生存》。书中描绘了一幅物联网时代的末世景象: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等等。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都是“电脑”,从技术层面上讲确实可以做到按下鼠标便能够杀死所有人。尽管施奈尔也认为自己取的书名有“标题党”之嫌,但他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物联网负面效应的关注。在“万物皆电脑”的时代,万物都可能为“凶器”。不同终端在互联连接的同时,也将原本是由单个终端所承担的风险向网络中的其他终端“等量转移”,这使互联网时代“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皆凶器”。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因此,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安斌《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计算机技术诞生半个世纪以来,为世界带来革命性改变,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福器”。 B. 5G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使人类摆脱互联网而进入物联网时代。 C. 物联网让人类进入智媒时代,但其“万物互联”的属性,也是网络攻击具有连锁风险的原因所在。 D. 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使世界的数据量呈“指数级”扩张,也使人类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肯定了互联网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展开了全文的论说。 B. 文章二、三段重点分析了5G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利弊,为我们正确使用5G技术提供了方法指导。 C. 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著作中的景象作为文章的事实依据,说明了互联网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D. 文章主要从物联网的特点及风险切入,以实例和相关的论著,论证了重视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存储迅速发展,5G技术对数据传输能力的极大提升将使人们不再需要计算机设备的离线功能。 B. 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不断增长,使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但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来愈脆弱。 - 24 - C. 大数据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小的偏差,但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大,我们要更注重自身的数据安全。 D. 科技发展带来了空前的风险和挑战,甚至可能导致难以想象的灾难,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项,张冠李戴,“计算机技术”应为“互联网技术”; B项,缩小范围,“5G技术”应该是“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曲解文意,即使进入了物联网时代,也并没有摆脱互联网。 D项,主宾颠倒,原文是“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由呈‘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所推动”,意为数据量的扩张推动了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主旨概括以及论证方法等写作特色的解读判断能力。解答这类题一定要学会宏观把握、整体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另外还要具备议论文艺术特色的基本常识,比如对于常见论证方法的归纳理解,对比类比的区别,比喻、举例论证等等;层次大意的把握也是易考点。 A项,“开门见山”错误,文章在最后才明确提出了中心论点。 B项,没有为正确使用5G提供方法层面的指导。 C项,施奈尔著作所举景象只是假想,不是事实依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 24 - A项,万物互联时代越连接越脆弱,所以立足于保护安全的出发点,计算机设备的离线功能十分必要,可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对数据和设备进行底线式的保护,故“不再需要离线功能”错误。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 24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 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 24 - C. 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 “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放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5.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6.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母亲”是一个严厉苛刻、忍辱负重、情感深挚的家庭主妇。 ①她严厉苛刻,性格烦躁。小说第一段通过“我”的叙述介绍了“母亲”“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 ②她忍辱负重,性格坚毅。母亲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③她感情深挚,拙于表达。母亲对家人怀有感情,第十一段当“母亲”知道“我”偷食物给“父亲”后“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6. “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 ①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 ③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B项,“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中“完全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表述有误,对父亲选择上船生活的原因概括不全,父亲选择上船,也出于对自由的渴求。 故选B。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可从不同角度和多层面发掘,注意选取细节进行筛选提炼,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力求准确完整的概括。 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第三段写出了“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可知母亲严厉苛刻,性格烦躁;据文章第一段“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第九段写父亲出走之后,“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她依然辛苦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可见母亲能忍辱负重和坚毅的性格;第八段“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可以看出“母亲”对父亲感情深挚但却不善于表达,只是通过让“我”偷食物给“父亲”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作答时先总括母亲的形象,再具体结合情节内容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内容要点进行把握,进而分点概括作答。 - 24 - 本题要求分析“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的变化,要结合情节内容归纳概括。一位本分老实的“父亲”离开了家人,放弃了天伦之乐,选择独自一人漂浮于河流之上,忍受着孤寂、寒暑,面临着黑暗与危险,无视一切的不理解,这也许让人们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超出了世俗可能理解的范围,或超越时代太远,或追求的境界过于高远。他们孤独地行走在自己的路上,为世俗所不容,或不愿与世俗为伍。“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着的非世俗行为持有复杂而矛盾的态度。据文章“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可知,最开始,“我”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但是“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通过这个信息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态度的转变,有开始的“无畏和兴奋”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等待着,等待着”,“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表现了“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渴望拯救“父亲”,但是当“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时,“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对“父亲”的这种人生追求深感恐惧和迷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 (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特点一+分析;特点二+分析;特点三+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检测 7.有关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因击沛公于坐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⑦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A. ①②中“谢”的意思相同,⑤⑥⑦均含有古今异义词。 B. ③⑤中“而”的意思不同,②⑥⑧均含有古今异义词。 C. ③④中“因”的意思不同,①④⑧均含有通假字。 D. ④⑥中“于”的意思相同,①⑤⑥均含有通假字。 【答案】C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有关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所给的八个句子考查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还考查了虚词的用法。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意思是道歉、谢罪,“蚤”同“早”;②“哙拜谢”中“谢”意思是感谢;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因”是介词,借助;④“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是趁机,“于”是介词,在,“坐”同“座”;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中“而”是连词,表转折,“细说”是古今异义词,古意指小人的谗言,今意详细说明;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中“于”是介词,在,“假借”古意宽容,今意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⑦“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中“长者”古意指德行高尚之人,今意指年长之人;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振”通“震”,震慑。 ①②中“谢”的意思不同,故A错误。 ②中没有古今异义词,故B错误。 ⑤⑥没有通假字,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竖子不足与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句式不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再借助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 A项,两句都是是省略句,前一句“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后一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B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此……也”。 D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一句“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后一句“来何操”应为“来操何”。 C项,前一句是被动句,标志是“见”,后一句是陈述句,没有特殊句式。 - 24 - 故选C。 9.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都有活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⑤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⑥范增数目项王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④/②③/⑤⑦/⑥⑧ B. ①④/②⑥⑧/③/⑤⑦ C. ①②④/③⑥/⑤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①中“迟”意动,以……迟;②中“王”使动;③中“从”,使动,使跟从;④中“怪”,意动,认为……怪;⑤中“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⑥中“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⑦中“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⑧中“冠”,名词作动词,戴。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如本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是“使……跟从”。根据词类活用情况合理归类。 10.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函谷关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B.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翻译: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不能带任何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殿阶之下。 C.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24 - 翻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秦朝时,项伯与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A项,关键词有“所以”,……的原因,“出入”是偏意复词,偏在“入”,意思是“进入函谷关”,“非常”是古今异义词,意外变故,由此可知,选项把“出入”翻译错误。 B项,“群臣侍殿上者”是定语后置句,侍立在殿上的臣子;“持”,携带;“郎中”,古今异义,宫廷的侍卫;“陈”,排列。 C项,“子”,您;“是……也”,判断句;“过”,过错。 D项,“游”,交往;“活”,使动用法,让……活。 故选A。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鞫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 24 - 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B.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C.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D.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鞫之/款成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治,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知府,别称“太守”,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 考课,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具体表现;课,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D. 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事”“休致”“休沐”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三年没有进入道州境内。 B. 林兴祖颁布禁伪钞令不久,就有一个人前来告发,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将那个人斥责离去。 C. 林兴祖为百姓铲除祸害,声誉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但他都没有到任。至正八年,升任道州路总管。 D. 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在城外驻军,听说敌人到了,以缺乏军需物资为借口,想要撤兵,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 24 - 【答案】11. A 12. D 13. D 14. (1)第二天兴祖刚进城任职,就用朝廷的恩德信义来劝告晓谕盐商,(从他们那里)借到五千锭钱钞。 (2)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道州境内治理得非常好。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句意为: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 “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又有人”是主语部分,“告获”连动短语做谓语,“伪造二人并赃者”宾语部分,“二人并赃者”意思是“人和赃物”,是双宾语,这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句子,“者”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 “乃鞫之”,乃,表承接关系的副词,就;承前省略主语“兴祖”,“鞫”,动词,审查审问,做谓语;“之”,代词,他们,做宾语。可见这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句子,“乃”前“之”后应该停顿,排除C项。 “款成”,“款”,慢慢地,做“成”的状语,“(他们)慢慢认罪了”,这是完整的句子;“友文自至官”,“友文”,人名做主语,“至”,动词谓语部分,“官”,官府,地点作补语,“自”亲自,做“至”的状语,这是完整的句子。可见“成”后“友”前应该停顿,排除D项。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与此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休沐’等”,表述错误。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并非退休回家。 故选D。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后在林兴祖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不撤兵”,理解错误,原文说“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千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可见,是在劝说后,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明日,第二天;甫,刚刚;视事,官员初到某地任职;即,就;以,用;恩信,恩德信义;劝谕,劝告晓谕;贷,借。 (2)中,已而,不久;罢,停止;兴作,兴建土木工程;赈,救济;贫乏,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人;轻,形容词使动用法,减轻;薄,形容词使动用法,减少;敛,税收;大治,治理的非常好。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考取进士,被授予承事郎、同时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铅山州一向有许多造假钞的人,吴友文是这些横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领,远到江淮、燕蓟等地,(他们)都敢伪造钱币。吴友文狡诈、蛮横、凶狠,由于伪造假币而致富,于是分别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到有关部门去做差役,窥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们的状,就先役使人杀掉他,前后杀人很多,又抢夺别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们的祸害,含冤而不敢申诉达十多年。兴祖到任,说:“这些祸害不铲除,何以治理百姓!”立即张榜告示禁止伪造钱币,并且立即嘉赏征求出面告发的百姓。不久就有一个告发的人到,(兴祖)假装用不符合实情的理由斥责他离去;又有人告发并抓获了两个伪造钱币的人和赃物.(兴祖)就审问他们,他们慢慢认罪了。吴友文亲自到官府来,营救他们,兴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会儿,来控诉吴友文的有一百多人,(兴祖)选择了其中罪行重的一两件事审问他,案卷立刻写出。逮捕了他的同党二百多人,全部给予法办。百姓的祸害剪除之后,(兴祖的)政治声誉借此大振。升任南阳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都没有到任。至治八年,特别降旨升官为道州路总管,走到城外,碰见敌人已逼近他的后面,相距仅二十里。当时湖南的副使哈喇铁木儿驻军在城外,听说敌人到了,因为缺乏军需物资,想要撤兵,兴租听说后,就在夜里到蓟(哈喇铁木儿)那里劝说他留下。哈喇铁木儿说:“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锭钱钞、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败敌人。”兴祖答应了也。第二天兴祖—进城办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劝说盐商,借到五千锭饯钱。并且拿来城楼上的旧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时候全齐备了。哈喇铁木儿得到钱钞盾牌后非常高兴,就留了下来,筹划抵御敌人。敌人听说新总管到了,一天置备五百副盾牌,以为大军就要到来,半夜逃走了。永明县的洞瑶人多次出来危害百姓,兴祖亲自写榜文劝说他们。(洞瑶人)都说:“林总管廉洁而爱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没有入境。春天发生旱灾,虫子吃麦苗,兴祖写文章祈祷上苍,大雨下了三天,虫子死了麦子成熟了。不久又停止兴建土木的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宪司考核,认为道州最好。因为年岁大辞去官职,终老在家。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丁督护歌① 李白 云阳上征去②,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③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④,掩泪悲千古。 【注】①丁都护歌: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②云阳:今江苏丹阳。上征:指往北行舟。③吴牛喘月: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④芒砀:大而多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云阳”二句写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与后文纤夫的劳苦形成鲜明对照。 B. “吴牛”二句用典故,既点出时令特征,又巧借吴牛来写纤夫,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C. “万人”二句写众劳工身似磐石,毫无自由地劳作,还要把采得的石料尽送达江边。 D. 全诗层层深入,言近旨远,语句深挚,笔调沉郁,与李白清新浪漫的风格迥然不同。 16. 全诗围绕一“苦”字来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纤夫之苦?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5. C 16. 第一问:①自然环境方面,借“吴牛”典故,写出气候炎热难耐之苦。②生活条件方面,“水浊”二句写水浊如泥浆,纤夫口渴难饮,足见生活条件恶劣。③劳役强度方面,“芒砀”二字极写石料难采,“无由”一句写道阻难行,劳役沉重压身,难以解脱。第二问:作者借描绘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难以摆脱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又以“悲千古”加深沉痛感,并引人深思百姓长期遭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以此揭露了统治阶级不惜民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身似磐石”表述错误。“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意为:万名工人凿取大石,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并非身似磐石,而是他们凿取大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形象类的题需要根据诗歌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情感类的题需要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第一问: - 24 - “全诗”规定了答题区,需要学生通观全诗,分析作答。“纤夫之苦”是答题内容,需要答出苦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规定了答题要求,需要根据原文概括出“方面”。这种题一般需要逐句地分析。 一二句与纤夫之苦无关。三四句“吴牛喘月”写天气酷热,可以将之概括为自然环境方面。五六句,“水浊”“半成土”可以概括为生活条件方面。九十句、十一、十二句,“磐石”“芒砀”等可以概括为劳动强度方面。 第二问: “借此”中“此”是第一问的“纤夫之苦”。诗人写“纤夫之苦”当然应该表达了对纤夫们的同情。尾句“悲千古”不仅仅含有同情之意,还有对他们悲惨命运的追问,揭示其深层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的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于嗟鸠兮 (4). 无食桑葚 (5).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示例)此题中需注意“幽壑”“潜蛟”“嫠妇”“于嗟”;“鸠”“桑葚”“嫉” “蛾眉”(“蛾”不能写成女字旁)“谣诼”“淫”等字在语境中意思的理解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 2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 的话题。近期一项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还有媒体日前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这些信息的确令人 。 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 ,所以有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后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还要保持心情愉悦。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谈虎色变 叹为观止 盖棺定论 对症下药 B. 岌岌可危 唏嘘不己 盖棺定论 对号入座 C. 岌岌可危 叹为观止 木已成舟 对号入座 D. 谈虎色变 唏嘘不己 木已成舟 对症下药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 B.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 C.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 D.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 20.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后来?——起来了。他到年底就生了一个男孩,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B.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谈虎色变”:比喻只要提到可怕的事情,紧张的连脸色都变了;“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结合语境谈论的是“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认为很可怕的现象,而不是有危险,故排除BC两项。“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唏嘘不已”:伤心地哭泣难以自止。第二空前面的语境是“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说明这是令人比较伤心的事情,不能选“叹为观止”,从而排除A项。再看,“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能改变。“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语境中是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无法改变既成的定局,而不是对人的一生作评判,故排除“盖棺论定”。“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 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语境是说对于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从而才能“对症下药”。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呈现”后需带宾语中心词“特点”,而AD两项,还存在宾语中心语残缺的情况,故排除。“近期”在句中做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调查”,应放在数量词前。注意作定语的修饰成分排序惯例是:领属+时间处所+数量+怎样的+性质类别。 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具体而言:(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2)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正确的书写位置;(3)注意标号与点号连用时的规范。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C项,“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的破折号也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 24 - A项,表话语的间隔; B项,表示插说; D项,表示总结 故选C。 【点睛】注意在句中作定语的修饰成分的排序惯例是:领属+时间处所+数量+怎样的+性质类别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联系现实,写一段评论。要求: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100字。 【答案】老鼠逃不出瓶子,无非是贪婪心在作怪。世上没有那么多好处无条件降临到你面前,让你不劳而获。人的欲望就像大海,世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却永远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贪婪的结局难道不是只有毁灭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本幅漫画由三个画面来构成,一是瘦小的老鼠钻进瓶子寻找食物,二是老鼠在瓶中饱食,三是食物吃完后,大肚子的老鼠被困瓶中。漫画的关键在于老鼠不能从瓶子里钻出的原因。可从贪婪或愚蠢角度立论,必须联系现实,应做到观点准确鲜明。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 24 - _______,从客观条件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作用甚大。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合川区东北约5km的钓鱼山上,三面环江,四周皆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在仍然处于冷兵器时代的13世纪,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十分有利于军事防御的,②_______,南宋军队于此占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在导致蒙哥大汗最后败亡的原因中,③_______。据史志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钓鱼城曾经连续雷雨20余天,且该年七月,合川一带又异常炎热,蒙古军久屯孤城之下,军中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给蒙古军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答案】 (1). ①钓鱼城之所以坚守成功 (2). ②相较于习惯平原作战的蒙古军队 (3). ③气候因素也不容忽视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南宋军队于此坚守成功的原因。 全段讲了两条原因,一是地理环境,一是气候因素。 第一个空,应是全段的中心句。第一个空,后面说“从客观条件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作用甚大”,那么,前面的空就应该是地理环境产生作用的结果,从后文“这样的地形地貌是十分有利于军事防御的”“南宋军队于此占有一定的优势”,可见,其作用应该是南宋军队坚守成功。答案可得。 第二个空,后有“南宋军队于此占有一定的优势”优势是相对而言的,相对的当然是蒙古军队,空前有“三面环江,四周皆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得出蒙古军队应该只是适合平原作战。答案可得。 第三个空,后有“雷雨20余天”“炎热”,可见是讲的当地的气候条件,答案可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 - 24 - 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拒绝诱惑 诱惑,似一坛浓烈的酒,在给你痛快淋漓的快感之后,会绝然使你陷入无尽的崩溃之中;诱惑,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不知不觉中用长刀刺遍你的全身,微笑是她的武器。 有些人,不懂得拒绝诱惑。 李白,不懂得拒绝诱惑。封建王朝,官权可谓一大诱惑,它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他奋不顾身,李白也不例外。因为在诗歌上的造诣,李白早已小有名气。但他不满足,他的理想是进朝廷,做高官。豪华富贵的诱惑,谁会不为之动心?终于,李白有了机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结果如何呢?终因他的放浪不羁惨遭放还。不懂得拒绝诱惑,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游走世间,终日与诗酒为伴。 现实中的诱惑又怎会少呢?大街上随处可见“五折优惠”“购物抽奖”的招牌,面对这样的诱惑很多人都会为之心动,而最终的结果是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 不懂得拒绝诱惑,伤人伤己真的很深。 而有些人,就懂得拒绝诱惑。 詹天佑,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设计修建了我国第一条铁路。当初詹天佑留学海外时因成绩优秀而被国外大公司承诺重金聘用,可以为他提供一切先进的技术条件。但詹天佑拒绝了,不是因为诱惑不够大,而是他心中装着祖国。虽然近代中国各方面都很落后,但他毅然回国,担起了科学兴国的重任。他拒绝诱惑,虽然失去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赢得了祖国人民的赞誉。拒绝诱惑,让他的人生有了崭新的轨迹,有了更深的意义。 徐本禹,也是懂得拒绝诱惑之人。 考上研究生的他,本可以静心读书,两年后在城市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毅然背上背包,走进偏僻的小山村,做起一名志愿者——乡村支教老师。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拒绝了城市的诱惑,进出在一间简陋不堪的教室里为孩子们讲课、批改作业,艰苦的的生活没有遏制住他前行的脚步。 他拒绝了诱惑,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他,感动了中国。 拒绝诱惑,不要让这坛醇香的烈酒麻醉了自己,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放任自己,因为痛快之后是痛苦的深渊。 - 24 - 拒绝诱惑,不要在蒙娜丽莎朦胧的微笑中迷失了自我,因为在她迷人的微笑的后面,她已把长长的利刀刺向你。 拒绝诱惑,我们不会受伤; 拒绝诱惑,我们会有更加美丽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可重点分析最后一段内容深意,“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前面的不吃是为了后面的最爱,可理解为懂得舍弃与选择;懂得节制,专心做某件事;学会人生规划等内容。故可参考以下立意: 1.学会取舍,懂得舍弃,才能实现目标。 2. 懂得节制,集中力量在特定事物上,才能取得成就。 3. 能抵制诱惑,才能得到最爱,实现理想。 4.懂得规划,才能享受生活的最爱。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