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40分,1—10每小题3分,11—15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造(chì) 忖度(dù) 剥毛豆(bāo) 雄姿英发(fā)‎ B. 厢庑(wǔ) 草窠(kē) 冠名权(guàn) 开门揖盗(yī)‎ C. 宫绦(tāo) 昵称(ní) 熨衣服(yùn) 踌躇满志(chú)‎ D. 盥洗(guàn) 窗槛(kǎn) 小笸箩(pǒ) 转弯抹角(m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忖度”的“度”读duó;‎ C项,“昵称”的“昵”读nì;‎ D项,“窗槛”的“槛”读jiàn。‎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泄下来。‎ B. 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C. 汪曾祺说,语言的美在句与句要互相映带,互相顾盼。文学的语言不是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动,一枝动,百枝摇。‎ D. 从乌鲁木齐向西南出发,一路向西,以红色为主调的各色岩层似山非山,似峰非峰,状貌万千:或壁立千仞,色如红霞;或千创百孔,极尽奇绝;或山如波浪,层层叠叠,此起彼伏。‎ - 28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倾泄”应为“倾泻”;‎ B项,“安祥”应为“安详”;‎ D项,“千创百孔”应为“千疮百孔”。‎ 故选C。‎ ‎【点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B.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须问王浩。‎ C. 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 D.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了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A - 28 -‎ 项,“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两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中间的顿号应为逗号。“也”已经含有并列的意思,两句中间不能再用顿号。‎ 故选A。‎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齐白石的画大体是某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啦,树丛啦, ,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啦,蚱蜢啦,则画得细致极了,那真是 描绘出来的,纤细的触须,虫翅上的脉络,都历历可辨。这两种笔墨结合在一起,彼此衬托, :植物更显得欣欣向荣,草虫更显得 。‎ A. 粗犷豪放 刻意求工 相得益彰 栩栩如生 B. 浓墨重彩 轻描淡写 相映生辉 勃勃生机 C. 寥寥数笔 煞费苦心 相互配合 呼之欲出 D. 用墨如泼 惜墨如金 相映成趣 生气蓬勃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粗犷豪放:形容粗率豪放的性格、风度、气质或艺术风格。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寥寥数笔:形容很少,数得出来或者形容文字极少。用墨如泼:形容毫不吝惜笔墨。刻意求工:用尽心思使文章或工艺品更精巧。轻描淡写:用浅淡的颜色轻轻描绘,说话或行文时有意把某个问题轻轻带过。煞费苦心:费尽心思。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映生辉:相互映衬,更加光辉夺目。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映照而显得很有趣。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像活人一样,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后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①处“用墨如泼”“浓墨重彩”“寥寥数笔”,与后文“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重复,和“细致”照应不周;“粗犷豪放”强调风格,承前“用意笔”,启后对用笔用墨特点的解说。②处用“刻意求工”与“用工笔”呼应,其它三个则不能表明“工笔”的特点。③处只有“相得益彰”与后文“更”呼应。④处“生气蓬勃”“呼之欲出”指人,“勃勃生机”用在补语位置语句不通。故选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8 -‎ A. 20世纪80年代,泰晤士河流域就曾发生过铅污染事件,使得天鹅数量骤减。依照清点天鹅的年度报告,有关部门很快推出新规定,及时杜绝了有害行为,使天鹅数量得以恢复。‎ B.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 C.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B项,语序不当,把“自从”提到“以美国为代表”前面;‎ C项,句式杂糅,“的原因是……造成的”;‎ D项,缺少宾语,“转型”后面增加“考验”。‎ 故选A。‎ ‎【点睛】做病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在数量短语上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产生歧义、位置不当、倍数用错、表约数的词语重复。修饰成分多易出现的病点是多层定语或状语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多余。紧缩句子主干是解题的第二步。句子主干上易出现的病点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当句中出现一些可以作几种意思理解的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时,要特别注意是否有歧义的毛病。‎ - 28 -‎ ‎6.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但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余秋雨《中国文脉》)‎ B. 啊,大自然,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你的默默无言来教诲我们净化自己!(张贤亮《绿化树》)‎ C. 她在专心致志地舞动着,银白的身影在素白的雪原上时隐时现,好像是莽原上新生的一个精灵。(张承志《金牧场》)‎ D.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密密地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大兴安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做该题可紧扣比喻的定义,根据提干的要求选出选项。修辞手法的考点为表达应用部分,在考试过程中需要认证辨析,这也是容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A项,“但我的心态变了,好像层层叠叠的山坡、山树、山岚一齐拽着我蹬开了山下的浑浊喧嚣,使我飘然升腾。”句中“拽着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啊,大自然,你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你的默默无言来教诲我们净化自己!”句中“教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她在专心致志地舞动着,银白的身影在素白的雪原上时隐时现,好像是莽原上新生的一个精灵。”句中“好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密密地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句中“温柔”“盛气临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点睛】易混修辞格辨析技巧 ‎ ‎1.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1)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比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为有比喻词和本体的明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拟为人或物,但无论是拟人,还是拟物,拟体一般都不出现。 ‎ - 28 -‎ ‎2.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1)借喻重在打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 (2)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 ‎3.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句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出现的现象。 ‎ ‎4.设问与反问 设问与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1)设问自问自答,一般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须要作答,因为答案已十分明确。 (2)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若感情强烈,则可以用叹号。‎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②④①⑤③⑥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①⑤③⑥②④ D. 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D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③⑥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③⑥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BC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①“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要表达得清晰准确,更要连贯畅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文气流畅,音调和谐,紧凑严密,逻辑性强。一看话题是否统一;二看表述角度是否一致;三看语境是否和谐一致;四看语句顺序是否合理;五看语言是否衔接呼应。‎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刺客不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B项,“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参差:古今义相同,表示长短不齐。‎ C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寄存身体;今义,心灵的某种依靠。‎ D项,“刺客不行”,不行: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 故选B。‎ ‎【点睛】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 28 -‎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偷窃。‎ ‎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箕踞而遨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B项,“箕踞而遨”,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C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D项,“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故选C。‎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 28 -‎ ‎10.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今安在哉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以为凡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安”是介词“在”的宾语,前置了。‎ A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宾语,前置了。‎ B项,“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是“山水”的定语,后置了。‎ C项,“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于水”是状语,后置了。‎ D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第2个“为”表示被动。‎ 故选A。‎ ‎【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11.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8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 开篇从大处着笔,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并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B. “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赤壁壮观的景物特点,也为下片追怀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气氛。‎ C. “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人衬英雄,显示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与上文中的“风流人物”“豪杰”相照应,也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 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英雄伟业不灭”分析错误,词的上片对像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 故选D。‎ ‎12.下列对《荷塘月色》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A.‎ - 28 -‎ ‎ 选文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以及叶下的流水,是按照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由动态到静态的顺序来写的。‎ B.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在明面上写月,但描绘的是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C. 对于荷香,作者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写出了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D. 选文用了不少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又使文气舒展,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富有艺术表现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是按照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由动态到静态的顺序来写的”分析错误,应该是“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 28 -‎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3.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B. 《诗经》中的作品原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古籍记载,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人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故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 28 -‎ ‎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晨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孔子时代,新音乐渐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属于统治阶级曲解《诗经》含义的一项是( )‎ A.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写诗人苦苦追寻思慕的人而困难重重。‎ B. 《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新娘子出嫁时的赞美之词。‎ C.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竹喻人,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D.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主要是赞美“后妃之德”端庄贤淑的女子是君主的好伴侣。‎ ‎【答案】13. B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B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文中第二段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可见,这些诗都有着深刻的含意。‎ 故选B ‎【14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项,“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分析错误,子晨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这主要是赞美‘后妃之德’,端庄贤淑的女子是君主的好伴侣”曲解文意。《关雎》本义是指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并不一定是君主和后妃。‎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宅(节选)‎ 王安忆 ‎①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尽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这一路,足有二月之久。自重庆启程,转道贵阳,抵柳州,搭一架军用机越湘江,乘船漂流而下,弯入浙赣地方,换无数货客便车,最后落脚松江,口袋里一个子不剩,只得步行,鞋底都要磨穿。但看见路面盘桓电车轨道,力气就又上来。抬头望,分明是上海的天空,鳞次栉比的天际线,一层层围拢。暮色里,路灯竟然亮起来,一盏,两盏,三盏……依然是夜的眼,他就要垂泪了。‎ ‎②废墟上亮起一星点火,洇染开一圈,火上的瓦罐突突地小沸,有食物的香甜弥漫在空气里,他吸吸鼻子,辨出南瓜的气味。映着幽微的光,面前呈现一片白,这一片白仿佛无限地扩大和升高,仰极颈项,方够着顶上一线夜天,恍然悟到,原来是宅院的一壁防火墙,竟然还在-—从前并不曾留意,此时看见,忽发觉它的肃穆的静美。他不过走开二年半,却像有一劫之长远,万事万物都在转移变化,偏偏它不移不变。‎ - 28 -‎ ‎③从防火墙下走,顺时针方向到西门,抬手一推,推不动。门上挂了锁,托在掌上,沉重得很,是原先的旧锁,又是一个竟然,竟然完好如故。停一停,退后两步,张开双臂,一臂扶墙,一臂扶墙边柳树,再原地一跃,两脚就分别撑在墙面与树干,离地三尺,噌噌数步,又上去三尺,就到地方了。一番摸索,脊背就迸出热汗,脑穴处则通电般一凉,摸到什么?钥匙!鸟雀都换了族类,可钥匙原封不动。举起手,握紧了,腿脚却软下来,溜到地上,站不起身,就抱膝坐着。这把钥匙是叔伯兄弟几个为各自晚归设的约定。家中规矩,晚十点即闭户,关前后门,此西门平素不进出,常年挂一把铸铁大锁,于是,偷出铁锁钥匙,私配一件,藏在树洞内。‎ ‎④推进门,抬头望一眼,只见防火墙剪开夜幕,将天空分成梯形两半,一黑一白,月亮悬挂在最高的梯阶上,像一盏灯。门里面,月光好像一池清水,石板缝里的杂草几乎埋了地坪,过厅两侧的太师椅间隔着几案,案上的瓶插枯瘦成金属丝一般,脚底的青砖格外干净。他看见自己的影,横斜上去,缀着落叶,很像镂花的图画。走上回廊,美人靠的阑干间隔里伸出杂草,还有一株小树,风吹来还是鸟衔来的种子,落地生根。回廊仿宫制的歇山顶,三角形板壁上的红绿粉彩隐约浮动。跨进月洞门,沿墙的花木倒伏了,却有一村芭蕉火红火红地开花,映着一片白——防火墙的内壁。天井的地砖,覆了青苔,厚而且匀起着茸头,亮晶晶的。两口大缸被浮萍封面,面上又盖了落叶,青黄错杂,倒像织锦。‎ ‎⑤他立在天井中央,看自己的影。这宅子走空有多时了,有在他之前走的,又有在他之后;有往南,有往西,还有往东——两年中,他收到过父亲一封信,途中不计经历多少时间,多少不知名的地点,信中所写都是迟到的消息。现在,一宅子的人都走净了,留下无限的空廓。昆虫啁啾,树叶扑簌簌划拉,窗扉和门轴时而支扭,野猫倏地跃下,脚爪柔软着地,还有一种崩裂的锐叫,来自木头的缩胀,由气候的干湿度引起……这是静夜的声音,老房子的低语。这幢木结构的宅院,追究起来,哪里是个源头!榫头和榫眼,梁和椽,斗和拱,板壁和板壁,缝对缝,咬合了几百年,还在继续咬合。小孩子的梦魇里,就像一具庞太的活物。诸暨籍的奶娘拍哄夜哭郞:再哭,山魈来吃你!奶娘夜黑说,早起忘,没有人去向她询问。天光大亮,院子里四处起烟,各房的老妈子争洗脸水;小孩子抢夺淘箩里的粢饭团,咬着上学堂;车夫敲着门,先是夫人应,然后一窝蜂上,都说自己要的洋行上班的车;自来水开足了,哗哗淌;好天气,都要晒被褥棉花胎,女人们的战争就开始了。也不知道怎么一来,戛然间,尘埃落定。‎ - 28 -‎ ‎⑥老宅也算得上一处记录,无奈砖石土木的构造也并不比纸坚固多少。木的迸裂,从记忆的隧道清脆传出来,既是熟悉,又陌生。他回家了,却仿佛回到另一个家。挪步上台阶,推门,门不动,晓得是从里面插上。透过门窗雕饰的镂空望进去,依然旧摆设。堂案上列了祖宗牌位,两尊青花瓷瓶,案两翼的太师椅,一对之间隔一具茶几。镂刻的门窗投在石台阶,花影幢幢。花影里移过去,移过去,忽然不见了,原来进去夹墙里。央墙底处,一扇窄门,推开来,一团漆黑扑面。他到了楼上阳台,沿阳台走一圈。楼上的房间全下了百叶窗,依次推过去,有一扇活动,下力摇几摇,插销脱落下来。慢慢打开,手撑住窗台,一条腿先上去,另一条再上去,进去了。是祖父的屋子,一个统间,前面卧房,后面书房。他不记得什么时候曾经来过,其实,连祖父的面容都是模糊的。时代将人世划分成两边,这边是过去那边是现在,陈书玉逐渐意识到,界限是难以逾越的,那边的生活新鲜活跃,生机勃勃,他也想介入呢,事实上,过不过得去不由自己说了算。‎ ‎⑦拉开百叶窗,透进光,已是中天的月亮,将窗棂照得通明。撩起夏布蚊帐,坐进去,摸出口袋里半张面饼,干咽着。蚊帐里有一股艾草的气味,居然渗漏过战时的岁月,存留下来。吃完饼,褪去胶鞋,和衣躺下。绿豆壳的枕头芯子,沙啦啦地轻响。翻身侧睡,手在枕后头摸到一柄折扇,展开,看不清字迹,但有墨的余香,不由想,祖父在什么地方,还有父亲母亲,又在哪里?曾以为,是那宅子,和宅子里的人拖累他,但好友的遭际却让他怀疑起来,分明感觉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暗中起着作用,就像水底深处的潜流,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宿命”。思绪变得轻而且薄,升上去,飘浮在帐顶底下,罩着他。更声敲响,不知梦里还是醒里,过去还是将来,他乡还是故乡,再有,那打更的人,是原先的一个,或者另一个?‎ ‎(节选自王安忆《考工记》第一部分)‎ ‎16. 赏析第一段划线的句子。‎ ‎17. 第五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插叙,请结合文本简述插叙的作用。‎ ‎18. 题目“老宅”是编者加的,你认为这个题目好不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19. 请结合文本,分析陈书玉回到老宅后为什么会有回到家而不是家的复杂感情?‎ ‎【答案】16. ①一盏,两盏,三盏,作者使用数字化的表达,形象展现了暮色中路灯渐渐点亮过程,描写出故乡上海华灯初上的美好画面。②运用比喻,将路灯比成上海夜的眼睛,将经历战乱跋山涉水回到上海的陈书玉一路上内心的焦灼煎熬,以及看到故乡灯火时刹那的庆幸与喜悦生动地展现。 ‎ ‎17. ①内容 - 28 -‎ 上,这是陈书玉对战前日常生活的回忆,老宅里的生活热闹喧嚣,和现在战时的老宅里的孤寂寥落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书玉对战前喧闹但是充满烟火气生活的怀念,以及回归故土后物是人非的感慨。②情节上,推动故事发展,为下文陈书玉走入祖父房间,躺在床上,以示回归市井生活做铺垫。③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于陈书玉人物性格的刻画,其丰富细腻的情感初见端倪。 ‎ ‎18. 好。①老宅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文章中有对老宅的大量描写,小说通过老宅来架构故事情节。(老宅是选文部分的线索,贯穿始终或以老宅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均可)②宅是历史的记录者,老宅的盛衰变化和小说中的时代息息相关,直指小说主题。(如答不好。言之成理即可。) ‎ ‎19. ①陈书玉怀念的是战前那种充满世俗平凡快乐的老宅生活,而眼下的破败萧瑟,一片肃穆并不是他所期待的,因此生发出岁月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②老宅是波云诡谲的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它之于陈书玉不再是是遮身立足的寄托,没有人居住,没有了生气,变成了一个容器,或证物。③历史潮流裹挟下,小人物命运的身不由己。社会的动荡变革会产生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小人物在历史洪流前无能为力的悲凉。‎ ‎【解析】‎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暮色里,路灯竟然亮起来,一盏,两盏,三盏……依然是夜的眼,他就要垂泪了。”句中“一盏,两盏,三盏……”,运用短句,一个一个地数着,使用数字化的表达,形象展现了暮色中路灯渐渐点亮过程,描写出故乡上海华灯初上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主人公的愉悦心情。“夜的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路灯”比成“上海夜的眼睛”,表现了陈书玉看到故乡灯火时刹那的庆幸与喜悦心情,经历战乱跋山涉水回到上海一路上内心的焦灼煎熬的心情,已被一扫而空。‎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插叙作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根据插叙在小说中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具体语段分析,可先分析插入的段落的内容,然后注意和主要人物的关系,再考虑结构和主题的关系。组织答案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①第五段划线部分是陈书玉对战前日常生活的回忆,在这里加上这部分插叙,把老宅里过去生活的热闹喧嚣和现在战时的孤寂寥落形成对比,突出了陈书玉对战前喧闹但是充满烟火气生活的怀念,以及回归故土后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现在,一宅子的人都走净了,留下无限的空廓”,过去是“天光大亮,院子里四处起烟,各房的老妈子争洗脸水;小孩子抢夺淘箩里的粢饭团,咬着上学堂”。‎ - 28 -‎ ‎②这部分插叙,为下文陈书玉从窗户进入祖父房间,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慢慢打开,手撑住窗台,一条腿先上去,另一条再上去,进去了。是祖父的屋子,一个统间,前面卧房,后面书房。”‎ ‎③同时,从这段插叙中,可见陈书玉是一个有着丰富细腻情感的人,有助于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如“诸暨籍的奶娘拍哄夜哭郞:再哭,山魈来吃你!”“好天气,都要晒被褥棉花胎,女人们的战争就开始了”“翻身侧睡,手在枕后头摸到一柄折扇,展开,看不清字迹,但有墨的余香,不由想,祖父在什么地方,还有父亲母亲,又在哪里”。‎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本题要求对文章标题进行评价,可以答标题好,也可以答标题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答标题设计得好。理由:①小说这部分故事发生的空间是老宅。主人公经历了战乱,历经艰辛回到老宅,百感交集。老宅也是选文的线索,本文节选部分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由老宅生发的。②老宅在小说中有着象征意义,老宅是历史的记录者,老宅的盛衰变化和小说中的时代息息相关,老宅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萧条寥落,暗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直指小说主题。‎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陈书玉回到老宅后有着回到家而不是家的复杂感情,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陈书玉经历战乱跋山涉水回到上海,回到老宅,因为老宅是他的家,老宅里有过他的亲人,有过他的快乐与忧伤。回到老宅,他有回到家的感觉。‎ ‎②战前的老宅充满喧嚣,充满世俗平凡的快乐,可眼下老宅破败萧瑟,一片肃穆,这并不是他所期待的,因此生发出岁月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 - 28 -‎ ‎③老宅曾经是陈书玉遮身立足的寄托,而现在没有人居住,没有了生气。这又不像是家。‎ ‎④老宅的盛衰变化和小说中的时代息息相关,在历史潮流裹挟下,小人物命运是身不由己的,“家”的盛衰也体现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前无能为力的悲凉。‎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三、文言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8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金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口“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动,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20.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广,增加 B. 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C. 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审查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问焉以破其疑 B. 则群聚而笑之 相辅而行者也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能问于不能 ‎2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问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B. 学与问相辅相成,向“贤于已者”“不如己者”“等于已者”发问都会有所得,同时,“问”也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C.‎ - 28 -‎ ‎ 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目的是抨击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导尊师重道,其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 《问说》很多方面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语言风格古朴,论述角度一致。‎ ‎2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答案】20. C 21. B 22. D ‎ ‎23. (1)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解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审问而明辨之也”意思是:(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审,详细。‎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句末语气词;“问焉以破其疑”,焉,代词,他们。‎ B项,“则群聚而笑之”而,连词,表修饰;“相辅而行者也”,而,连词,表修饰。‎ C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代词,这些;“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之,助词,的。‎ D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于,介词,比;“以能问于不能”,于,介词,向。‎ 故选B。‎ ‎【22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D项,“论述角度一致”分析错误,《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故选D。‎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众人”,普通人;“下”,比不上;“耻”,以……为耻。‎ ‎(2)“达”,通晓,通达;“舍”,放弃;“决”,判断,解决。‎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师说》参考译文:‎ - 28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问说》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 28 -‎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纱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24. 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一个字________,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5. 试分析本词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24. (1). 追逐 (2). “出” ‎ ‎25. ①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一幅欢乐的湖上宴乐图,抒发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欢乐之情。‎ ‎②末句直抒胸臆,人生万事,何处似樽前,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解析】‎ ‎【2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这首词上片中“逐”字的意思是追逐,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出”字描写出秋千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暗写出秋千上少女的娇美身影,给幽美的景色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人生何处似尊前”,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抒发了词人失意伤怀的苦闷。‎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2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 28 -‎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小乔初嫁了 (4). 羽扇纶巾 (5).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6).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砺、参、省、纶。‎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60分)‎ ‎27. 写作题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认识错误,走向成功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而我们的智慧的古人,也给出了第二步——《左传》中写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两句名言相当于这个世界的公理。知错就改,这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一点,因为这能够使我们改善自己的行为、思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 28 -‎ 最近有一则新闻非常火:医院竟然也被黄牛,也就是号贩子,给“占领”了。这些号贩子们在火车站被严打了之后,虽然依旧猖狂,但是也转移目标所在地,去了医院。尽管挂号都实行了实名制,但号贩子们依旧猖獗:帮人排队,倒卖挂号条。这些都能牟取暴利。而由于这种形式的违法程度较轻,一般最多也就拘留7天。而通常都是号贩子们前一天刚被抓,今天早上放了出来,又去倒卖挂号条了。这使许多人产生了不便,但是他们却不改正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表面上是触犯了法律,深层次却是丢失了道德素养。知错不改,会使人变成过街老鼠。‎ 因此,如何“拯救”自己,如何才不会在这个社会上被人人唾弃,知错就改,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又说:“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难道我们意识到错误了之后应该死不承认?不是,卡尔波普尔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无脑”的认错——我们需要一个认识到错误、发现自己的漏洞、改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过于爽快地承认错误仅仅只是说明了你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为了自己的名声,或是面子假装认错道歉,之后又依旧我行我素。这也是一种无道德的表现。‎ 其实伊壁鸠鲁和卡尔波普尔所说的话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反省自身的错误,而不是自甘堕落。首先,我们要自发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缺点的存在。不能非常“洒脱”地说“我知道我有错,我会改的”来敷衍自己。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失误、缺点其实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我们以自身的不足引以为戒,才能完善自己,只有先反思了,改正了,才“善莫大焉”。‎ 无论如何,人无完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完材料后,我们思考可从以下方面加以立意:①重估错误。错误也许已经非常接近正确了,所以对于错误的价值要重新评估,要学着去观察错误,明辨错误;②认识错误,走向成功。认识错误是为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迈出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再一步步地达至成功,这是对待错误的明智做法;③勇于尝试,勇于试错。不管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错误,还是正确反面的错误,错误都是和正确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所以不要害怕犯错,勇于尝试,在试错中逐步走向正确,这种面对错误的态度,应是题中之义。‎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