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苏州市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最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三语文 语文 I 2020.1 注意:本卷满分 16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 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调研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冯其庸 、艰难跋涉的身影时刻 在人们心间。 他晚年秉持玄奘法师“虽万劫而不 灭求学求真”之心,十赴西域, 玄奘取经东归之路, 这是震撼了学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 A. 栉风沐雨 缭绕 考察 B. 披星戴月 萦绕 考证 C. 栉风沐雨 萦绕 考察 D. 披星戴月 缭绕 考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 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本题: 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头。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 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 第一空:语境是用来形容冯其庸的什么样的身影,应该选择“栉风沐雨”; 缭绕:1.回环盘旋。2.曲折围绕。3.缠绕。4.引申指纠缠不清。5.衣袖飘扬貌。 萦绕:意思是盘旋往复;往复缠绕;比喻声音在什么东西旁边旋转、回复。 第二空:语境是冯其庸的身影在人们心间“怎样”,应该选择“萦绕”; 考察: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第三空:语境是他晚年十赴西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地观察调查”,应该选择“考察”; 故选 C。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 - 2 - 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 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 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①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②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 或画面。 ③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④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⑤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⑥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A. ②①④⑥⑤③ B. ②①④③⑤⑥ C. ①④②③⑤⑥ D. ①④②⑥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 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 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 运用。 本题: 这是排序题,考查语言运用题里衔接的能力。首先要分析语段的内容,从语段来看,这是在 讲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结合语境前面说“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怀念”与第②句中的“乡思”相对应,排在第 一句,排除 CD 两项;再结合语境前面说“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那么①句中的“ 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与②句中“画面”相对应,排在第二句;结合上下句语 境此处一转折“但”引出下文,④句排在第三句;结合语境④句说“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③句中的“它”就是指“寒梅”,所以排在第四句;后面⑤句中的“因此”得出结论,⑥ 句是对“它”的进一步说明。由此分析,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⑤⑥。 - 3 - 故选 B。 3.下列句子与先秦诸子学说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 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儒家 B. 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 C. ①墨家 ②儒家 ③道家 ④法家 D. ①墨家 ②道家 ③儒家 ④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主要考查诸子百家学说。解答时需要学生 准确解读材料内容,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 ①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那些看似无 用的事与物,实际上却有更大用处。这是《庄子》中的一句话,所以此句属于“道家”; ②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意思是不让智巧烦扰心境,不 让私利拖累自身;把国家的治乱寄托在法术上,把事物的是非寄托在赏罚上。这段话出自于《 韩非子·大体》,所以此句属于“法家”; 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意思是说普天 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强大的不欺负弱小的,人多的不为难人少的,富裕的不侮辱贫穷的,身 份高贵的不作践身份卑微的人,狡诈的人不哄骗愚蠢的人。这段话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墨 子说的,出自墨子的作品《兼爱中》。所以此句属于“墨家”;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我孝敬我家里的长辈,我也会像孝 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爱我家里的孩子,我也会像爱我的孩 子一样也爱护别的孩子!这段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所以此句属于“儒家”; 故选 A。 4.对下面一则寓言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4 - 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我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 .”狼想想很有道理,于是专心寻刺,结果驴子-脚踢伤了它逃走了。狼叹口气说:“天派我做 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 A. 对做好事而不得好报现象的批评。 B. 学会宽容,给人弃恶从善的机会。 C. 同情对手,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 D. 讽刺以善为幌子去干坏事的行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伊索寓言》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 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 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寓言的寓 意。 本题: 《驴子和狼的故事》寓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狼的愚蠢可笑。讽刺缺乏职业道德,以职 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和“屠夫”无异。野驴:象征着智慧的人,沉着冷静。狼:寓意着 贪图的、愚昧的人。“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何苦充治病的医生呢!"指那些带着伪善的面具 做坏事的现象。 故选 D。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公①神道碑铭 全祖望 世祖②章皇帝之下江南也,浙东拒命,虽一岁遽定,而山海之间,告警者尚累年。 乙未,成功③贻书于公,谋大举。江督郎廷佐以书招公,公峻词拒之。明年五月,成功 会公于天台,悉师以行,游军至于鄞之东鄙。师次崇沙。公曰:“崇沙,江海之门户也,有悬 洲可守,不若先定之,以为老营,倘有疏虞,进退可依也。”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 向瓜洲。时大兵于金、焦间以铁锁横江,所谓滚江龙者也。谭家洲岸皆西洋大炮雷钧,而公 孤军出入其间。成功遗水师捉督罗蕴章以所部助公,又令善泅水者断滚江龙,相约滚江龙既 断,则公即进踞上流,夺其木城,以夹击之.滚江龙虽断,然舟多应地而没,不得前。公登舵 楼焚香祝天,飞火夹船而堕,遂以十七舟竞渡。明日,成功始至。城中出战不利,提督管效 忠走,攻城克之。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公曰 - 5 - :“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六月二十七日,成功来告镇江之 捷,公兼程昼夜进,次日抵观音门,而致书成功,请以步卒陆行赴白下。时,江督郎廷佐惧 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大兵之征黔者凯旋,闻信倍道而至,请同守城,于是严备已具。 七月初四日,成功水师方至。次日,公所遗别将以芜湖降书至,成功谓芜湖为江楚所往来之 道,请公往扼之。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 乃至芜湖。 初,公贻成功书,以师老易生他变,宜遗诸将,分取句容、丹阳诸城邑。成功以累捷, 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 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 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成功之良将甘辉亦以马踬被禽,死之。军遂大溃。 公之闻信也,以为虽败,未必遽登舟,虽登舟,未必遽扬帆,虽扬帆,亦必入镇江,以 图再举,故弹压列城,秘不使诸将知。而更贻成功书,以为胜负兵家之常,乞益百艘以相助。 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 (据四部丛刊本《鲒埼亭集》,有刪改) [注]①张公:张煌言,抗清英雄。②世祖:指清世祖顺治皇帝。③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 军事家,抗清名将。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浙东拒命 拒命:抗命 B. 师次崇沙 次:驻扎 C. 闻信倍道而至 倍道:背道 D. 公颇以成功年少恃勇为忧 恃:倚仗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廷江督郎廷佐曾经修书试图招降张煌言,遭到了张煌言的严词拒绝。 B. 在镇江江面的横江铁索和西洋炮台成为了张煌言攻取瓜州的最大障碍。 C. 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 D. 兵败后,张煌言认为郑成功会退守镇江,不料郑成功直接退回了海上。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但以偏师水道薄观音门,彼将自守不暇,何援之为? (2)(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成功仓卒移帐。 8. 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郑成功最终兵败的原因。 - 6 - 【答案】5. C 6. C 7.(1)我只要带领边路军队从水路进逼观音门,对方的将领守卫自己尚且没有空闲,怎么援助 他们?(2)梁化凤打探知道了这个消息,率领轻骑兵突击攻破前方营垒,活捉了余新而去,郑 成功仓促转移军队。 8. ①缺乏谋略;②刚愎自用;③轻敌松懈、麻痹大意;④意志薄弱;⑤年少恃勇;⑥瞻前顾 后,贻误战机。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 项,“闻信倍道而至”的意思为:闻信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其中“倍道”译为“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项,“郑成功在张煌言的建议下,沿江逆流而上,打下了镇江、南京、芜湖”错。根据原文 ,张煌言和郑成功商定由郑军攻略镇江,煌言则直捣南京。可惜,镇江方面战斗失利,郑部 大将阮甲阵亡,舰队撤出长江。煌言在战略上既处于不利地位,只得放弃攻城,撤回舟山。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但”,只要;“以偏师”,带领边路军队;“水道”,水路;“薄”,逼近; “自守不暇”,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守自不暇”,守卫自己尚且没有空闲;“何援之 【 - 7 - 为”,固定句式,何……为?怎么……呢?之,代词,他们。第二句关键点:“谍”,打探; “之”,代词,这个消息;“以”,率领;“屯”,营垒;“卒”通“促”;“帐”,军队; 移帐,转移军队。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 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主要语境,划定范围进行总结概括。 结合原文“成功贻书于公,谋大举……不听,而公请以所部为前军,向瓜洲”可以看出郑成 功的“缺乏谋略”;原文“时,江督郎廷佐惧甚,不意成功卒以水道来”可以看出他“刚愎 自用”;原文“成功以累捷,又闻江北如破竹,谓城可旦夕下,但命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 锋将余新锐而轻,士卒樵苏四出,营垒一空。(梁)化凤谍知之,以轻骑袭破前屯,擒新以去, 成功仓卒移帐。质明,军灶未就,大兵倾城而出,诸营瓦解”可以看出他“轻敌松懈、麻痹 大意”;原文“不知成功并撤镇江之师,竟入海”可看出他“意志薄弱”;原文“公颇以成 功年少恃勇为忧,欲留军中,与之共下江宁而后发,辞之不得,乃至芜湖”从侧面表现了他“ 年少恃勇”;原文“议师所向,成功欲直趋江宁,公请先取镇江,成功恐江宁之来援也”可 以看出他“瞻前顾后,贻误战机”。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世祖章皇帝要攻下江南,浙东抗命,虽然一年就安定下来,然而在山海之间,报告人说 还要多年。 乙未年,郑成功赠书给张煌言,谋划大事。江督郎廷佐用信招张煌言,张煌言严词拒绝 了他。第二年五月,郑成功在天台与张煌言相会,全军随行,游军到达鄞的东部。军队驻扎 在崇沙。张煌言说:“崇沙,是江海的门户,有悬洲守护,不如先定在这里,把它当作老营, 倘若有疏漏,进退都可以。”然而郑成功不听,而张煌言请求把他所率领的军队当作前军, 驰向瓜洲。当时大兵在金、焦间用铁锁横在江上,这就是所说的滚江龙。谭家洲岸都是西洋 大炮雷钧,然而张煌言孤军奋战出入其间。郑成功派遣水军活捉督罗蕴章率领军队辅助他, 又令善长游水的人打断滚江龙,相约滚江龙打断以后,张煌言就进军占据上流,攻下木城, - 8 - 用双面夹击攻打它。滚江龙虽然断开了,然而船大多应地而设,没有办法上前。张煌言登上 舵楼焚香祝天,飞火在船的两边落下,于是十七艘船争相竞渡。第二天,郑成功才到。城中 出战不顺,提督管效忠逃跑,攻城攻打他。商议军队的去向,郑成功想直往江宁,张煌言请 求先攻取镇江,郑成功恐怕江宁的军队来支援。张煌言曰:“我只要带领边路军队从水路进逼 观音门,对方的将领守卫自己尚且没有空闲,怎么援助他们?"六月二十七日,郑成功来报告 镇江的捷报,张煌言日夜兼程行进,第二天抵达观音门,并且写信给郑成功,请求让步兵陆 行奔赴白下。这时,江督郎廷佐十分害怕,没有想到郑成功最终从水路到来,大兵出征征黔 地的胜利归来,听到消息加倍速度而来,请求一同守护城池,在这时候严装已经备好。七月 初四日,郑成功水军才到。第二天,张煌言派遗其他将领把芜湖的降书送到,郑成功说芜湖 是江楚之间往来的要道,请求张煌言去扼住要塞。张煌言十分担忧郑成功的年少恃勇,想留 在军中,与他共同攻下江宁之后再出发,推辞却没有成功,于是到了芜湖。 当初,张煌言写信给郑成功,因他年老容易发生其他变故的原因,应该派遗各个将领, 分别攻取句容、丹阳各个城邑。郑成功因多个捷报,又听说江北像破竹般,谓城可以很容易 就攻下,只命令八十三营牵连立屯。前锋将新锐就轻,士兵樵苏四起,营垒是空的。梁化凤 打探知道了这个消息,率领轻骑兵突击攻破前方营垒,活捉了余新而去,郑成功仓促转移军 队。天明,军灶还没完成,大兵就从四面八方出来,各个军营被瓦解了。郑成功的良将甘辉 也被活捉,杀死了他。全军大败。 张煌言听说这个消息后,认为虽然失败,不一定立马登船,即使登船,也不一定立马扬 帆,即使扬帆,也一定进入镇江,企图第二次攻举,所以弹压列城,保密不让各个将领知道。 而再次写信给郑成功,认为胜负是兵家的常事,乞求增加百艘船只来相助。不知道郑成功一 起撤掉镇江的军队,直接入海。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宋·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 鼓缶①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 老似前回。 [注]鼓缶:战国时庄周之妻死,庄周鼓缶而歌。 - 9 - 9. 请结合词的上阕分析作者忧愁的原因。 10. 作者是怎样表达愁苦寂寞的?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9. 仕途失意(身处逆境);体弱多病(且不能借酒销愁);妻子去世。 10.①作者借秋叶凋零、秋风萧飒的凄凉之景,写出内心愁思。②作者写唯有灯影多情,陪伴 自己,表达孤独之感。③作者借旅店主人的语言,从侧面写出诗人迅速衰老的现状,表现了 诗人精神上的痛苦。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读作者情感及原因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等。 本题: “逆境难排”意思是:倒霉情绪难排解。说明作者此时身处逆境,仕途不顺;“奈病余孤负 金罍”意思是:奈何我病后体弱不敢挨。说明作者此时不能借酒销愁,因为体弱多病;“萧 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意思是:今日独自苦奔波,痛悼亡妻情满怀。化用庄子鼓盆而 歌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对亡妻的痛悼之情。说明此时他妻子已经去世。这些都是 作者忧愁的原因。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 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 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 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本题: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愁苦寂寞之情,如“远林摇落晚风哀”,写远树凋落,秋风萧 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进而表现了自己的“哀”情;“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 同去同来”意思是:多情只有灯前影,伴我同去又同来。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 同时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诗人精神上的痛苦,如“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意思是:旅店主人来问候,说比前回又见衰。这是借用旅店主人的语言,从侧面写出诗人迅 - 10 - 速衰老的现状,表现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的。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 (《荀子.劝学》)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闻道有先后,____,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5)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 (范仲淹 《岳阳楼记》) (7)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8)鉴前世之兴衰,____。(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4). 术业有专攻 (5). 铁骑突出刀枪鸣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 后 生可畏 (8). 考当今之得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 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 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又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 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搴阰(2)须臾(3)庇(4)俱( 5)术(6)攻(7)忧(8)畏(9)考。 【点睛】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 - 11 - 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 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 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接 会 啊 田 夫 正月初八职工都上班了,但农民却都闲着,农民的年还远远没有过完。这不,鞭炮声刚 消停点,锣鼓声又响起来。太阳还没冒红,邻村二组就有动静。老秦就把刚点着的烟掐灭, 说:“快放桌子吧。”好在,老婆已把饭做中。平常老婆都不会晚起,何况今天。 吃饭时,锣鼓声似乎更急了。老婆往嘴里扒拉饭就有点匆忙。往实了说,老秦也没往日 那么淡定。但他还是反过来劝说老婆:“甭那么忙,秧歌队得过一会儿进村。他们敲锣打鼓是 往一块儿聚人呢,还得化妆,绑高跷腿子……”老婆停下嘴,说:“你忘记前年了?” 前年,也是正月初入。是五组的会先进的村。头-天晚上老秦在别人家打麻将,你说一点 刺激不带那是骗人。不过真不大。这晚老秦还是赢了点。谁赢了都会高兴,老秦回到家这高 兴劲……这一天,两口子睡过了头,被五组的秧歌队堵了被窝子! 那天,本来是沉脸人的老秦笑得比哭还难看。也难怪,现在的秧歌队都用汽车拉着,航 空兵似的,自天而降。 “要是不从咱家开始就好了。” “那怎么可能?”老秦说。 历年都这样,不管哪个组秧歌队进村,都先给村中的老秦拜年。然后再去村东头,按街 巷一家家打场。当然得是事先接了喜帖的。接喜帖的家要准备茶水、烟、糖和赏钱。老秦当 然更不能例外,不仅准备那些东西,他的赏钱还要比别人多。当然,秧歌队先来给他拜年, 跟赏钱多少没关系。 就冲这开年“头一个”,就显出了我老秦的与众不同,我老秦该这祥。他们应该这样待 我老秦。 老秦这祥想,乡亲们更这祥想。假若不这样想,假若不是老秦,换了别人:秧歌队先进 村中给某个人打场,然后再去村头挨家轮,不给骂出来才怪! 老泰还有更自豪的呢。去年,一下两个组的秩歌队同时进村就进他的院子:哈,别说舞 龙,人都盛不下。一向沉稳老辣的老秦都有点乱方寸,给他拜年的人太多啦。七嘴八舌头的, - 12 - 他都听不清他们都说些啥拜年话。后来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场,场 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上的鼻 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 锣鼓响、鞭炮鸣 秦府挂着红灯笼 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 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 二组秧歌队来拜年…… 秧歌队走出好远了,院里只剩下他和老婆。看着满地的爆竹屑,老秦耳边还回响着熊二 爷的声音。老婆说:“这个老熊头到谁家也是这句话,只是把姓改了。”老秦说:“这个你不 懂,秧歌是老辈子留下来的,跟着留下来的还有那些老称呼,这叫文化。”其实老秦很得意“ 员外”这个称呼,他觉得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的。至于别人,那都是虚的。 匆匆吃罢早饭,两口子把过年脱了的新衣再穿上,然后忙活起来。老婆把一只擦得铮亮 的高腿桌子搬到房檐下,然后往桌子上放茶壶、茶杯、糖果盘……老秦却挥起大扫帚扫本来 很干净的院子。看他扬场似的,老婆赶紧喊他:“你轻点,别尽顾你自个!”老秦干脆就不扫 了,开始到仓房拿鞭炮。 鞭炮是必须到院外放的。等秧歌队快到时一齐点燃。老秦出来了,院外已经像往年那样 等了许多人。这些人都是来老秦家看秧歌表演的,因为秧歌队会先来老秦家。当然老秦有啥 需要帮忙的吩咐一下就是。比方放鞭炮,只要老秦一声令下,那七八个捻就被一齐点燃了, 因为这些人的嘴里都叼着烟。 人们帮老秦把一万头的鞭挂到树枝上时,锣鼓声也近了。 于是人们说:“快了,快了!”有的人都把烟火对准了炮捻。老秦却赶紧招呼他们:“先 别乱来。” 老秦觉得锣鼓声有点不对劲:看样子秧歌队今年不是“空降”我家门口,是村头了。这 也好,扭着进村,来到我家,也让村民少些难堪——嗯?不对呢,听声音不像是直奔我家的样 子!村头一家鞭炮响了,夹带着冲天的礼炮,秧歌队从那里开始的。 快傍晌时,秧歌队才轮到老秦家,先是秧歌进院,接着高跷进院,最后是龙进院。龙在 老秦的院里耍的时间最长,而且舞得最精彩。一声哨响,锣鼓声停,秧歌队的人后闪围起圆 场,场中间只剩了穿着小红袄、叼着口哨的会首熊二爷;只见熊二爷抬起左手一把抹去胡子 上的鼻涕,右手举起小彩旗;随着唢呐响起,熊二爷亮开嗓门唱: - 13 - 锣鼓响、鞭炮呜 秦府挂着红灯笼 红灯笼、红对联、红挂钱 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 二组秧歌队来拜年.. 老秦老婆扒着老秦的耳朵说:“这老熊头到底是把词改了。” 老秦刚要说啥,锣鼓声骤然响起,而且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像洪流涌动! (选自《十月》1984 年第 6 期,有删改) [注]员外:古时指正员以外的官员。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插叙前两年接会的情景,使叙事紧凑、凝练,同时也为今年接会发生的变化做了铺垫 ,增强了小说表达上的张力。 B. 老熊头称老秦为“员外”,老秦妻子对此表示质疑,但老秦并不反对这个称呼,这从侧面 表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C. 今年接会前,匆匆吃罢早饭的老秦“挥起大扫帚扫本来很干净的院子”,说明他认为今年 秧歌队依然会第一个到他家来拜年。 D. 小说两次对熊二爷“穿着小红袄”“举起小彩旗“抹鼻涕”等着装、动作等的描写, 意在 以他的不变来反衬他思想上的变化。 13. 根据全文简要概括“秧歌队”发生的变化。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锣鼓声”的意蕴。 【答案】12. B 13. 秧歌队交通工具的变化、给村民拜年顺序的变化、会首拜年唱词的变 化。 14. 体现了当地农民思想上的变化,并突出新风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暗示了老秦思想上将会 有新的变化;预示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形成的新风尚、新气象。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 14 - B 项“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错误,结合原文“其实老秦很得意‘员外’ 这个称呼,他觉得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的。至于别人,那都是虚的”来看,老秦喜欢“员外” 只是虚荣的一种表现。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题干要求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 本题: 结合原文“现在的秧歌队都用汽车拉着,航空兵似的,自天而降”到“看样子秧歌队今年不 是‘空降’我家门口,是村头了”,从“历年都这样,不管哪个组秧歌队进村,都先给村中 的老秦拜年。然后再去村东头,按街巷一家家打场”到“村头一家鞭炮响了,夹带着冲天的 礼炮,秧歌队从那里开始的”,从“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到“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 可以分析出,这种变化包含“秧歌队交通工具、给村民拜年顺序、会首拜年唱词”的变化。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题干要求学生探究小说结尾“锣鼓声”的意蕴,实际上几乎等同 于段落、句子意蕴题,解答时要注意: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由表及里(表层义、深层 义)。3.关联主旨、情感态度。 本题: 结尾“锣鼓声骤然响起,而且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像洪流涌动!”此处将“锣鼓声”比作“ 洪流涌动”“而且越来越大”,表明“新风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老秦竟感觉”表明“ 老秦思想上将会有新的变化”; 从“秦员外[注]的日子好红火”到“村主任的日子好红火” 唱词的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形成的新风尚、新气象”。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青天”到“神探' 张璇 “公案小说”是源于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在明万历年间正式形成并盛行于明清两代的 一种中国古典文学形式。《大唐狄公案》是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模仿中国古代公案小 说形式,以狄仁杰为主角的一系列作品。 - 15 -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中国公案小说的“壳”中蕴含着西方侦探小说的“核”,让狄 仁杰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平反冤案的“青天”演变成明察秋毫的“神探”,将中国古代公 案小说成功转型为西方现代侦探小说。 《龙图公案》,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共一百篇,每篇讲述一个故事,以包拯这一中心 人物贯穿全篇,主旨是歌颂包公断案的神奇与公正,大部分故事都是由后人根据民间传说或 虚构创作的。作为中国第一部公案小说专集,《龙图公案》对后世公案有深远影响,清代就 有人模仿它的形式。创作出了《狄公案》等一系列“公案小说"。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中,也有一些案件或关键情节是根据《龙图公案》中的一些故 事进行的再创作,其中的代表是《扯画轴》。 《扯画轴》讲述某知府倪守谦去世后,长子和幼子争夺遗产的故事。由于长子倪善继和 幼子倪善述年龄悬殊,为了避免倪善继抢夺幼弟分得的遗产,倪守谦在遗嘱中将家产全数留 于长子,只留给小妾幼子一间日屋和一卷画轴。并吩咐他们,若以后长子不善待幼弟,“可 待廉明官司,将此画轴去告之”。倪守谦去世后,倪善继果然霸占了全部家产,全然不顾弟 弟。于是倪善述母子手持画轴,请求包拯为他们主持公道。包拯通过仔细分析画轴图案里的 信息,推测出倪守谦的真实用意,扯开画轴找出了真正的遗嘱,还倪家幼子一个公道。当倪 善述要按照遗言给予包拯一千两黄金作为酬谢时,包拯却婉言谢绝。 《扯画轴》这个故事赞颂了包拯的公正清廉,情节较为曲折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然 而,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显得过于简单。高罗佩则以这个故事为内核,将这个仅仅 一千五百多字的故事扩展为长达十三万多字的小说《迷宫案》。 在《迷宫案》中,高罗佩直接引用了《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遗产的故事。《扯画轴》 对包拯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的是包拯的“世事洞明”。包拯是基于人情的猜测找到了倪守谦 真正的遗嘱:而在《迷宫案》中狄仁杰是通过画轴上的痕迹,分析出里面的遗嘱被人调换过, 并根据画面上的隐藏信息,推理出真正遣嘱藏在他生前所造的迷宫内。 《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家产的故事属于民事案件,高罗佩在《迷宫案》中则将其改 造成刑事案件,狄仁杰所要做的,不仅仅是“秉公执法”,还需要“查明真相”。然而,仅 是偷换遗嘱的案件,对于侦探小说而言还是过于简单,因此,《迷宫案》中倪守谦生前将另 一份遣嘱藏于自己打造的迷宫里,并在画卷中留下暗示信息。狄仁杰对迷宫的破解则沿用了 西方侦探小说中常见的“密室推理”元素,从这一点来看,《迷宫案》亦是齐聚中国古代公 案小说和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精髓之产物。 高罗佩参考长篇章回体公案小说中官员同时忙于勘查多个案件的模式,在“遗产争夺” - 16 - 案之外,又增加了“丁虎国被害案”和“白兰失踪案”。三起案件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却 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关联,三起案件的侦破交替进行,并行不紊,破案经过一环套一环,极 大地丰富了《迷宫案》这部小说的内容。相比“一作一案”的大部分西方侦探小说,《迷宫 案》在案件数和内涵方面也更胜一筹。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案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 。 B. 《龙图公案》是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公案小说集,包拯作为这些小说的核心人物贯穿全 篇。 C. 《迷宫案》中,倪守谦在画轴里的遗嘱被他的长子调换过,但真正的遗嘱其实并不在画轴 里。 D. 《迷宫案》中,狄仁杰使用类似西方“密室推理”的方法,破解了倪守谦遗留在画卷上的 谜题。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唐狄公案》的案件故事取材于公案小说,融合了西方侦探小说中的逻辑推理,将中国 古代公案小说成功转化成了西方现代侦探小说。 B. <扯画轴》这个公案故事对包拯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妥善处理倪家财产纠 纷的公正和拒绝接受酬谢的清廉。 C. 《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断案往往是基于人情的推断,而不是依靠严密的推理,这使得《龙 图公案》不如《大唐狄公案》具有可读性。 D. 《迷宫案》作为一部侦探小说,由于使用了中国传统章回公案小说的“壳”,在某些方面 实现了对大部分西方侦探小说的超越。 17. 高罗佩在《迷宫案》的写作中,对《扯画轴》的故事作了哪几方面的重塑?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C 17.①主角形象的转变,由公正清廉的官员转变为明察秋毫的侦探。②丰富了案件内容,由简 单的民事案件转变为复杂的刑事案件。③增加了支线情节,由单一的故事情节转变为三案并 行的长篇。 【解析】 【15 题详解】 - 1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 D 项中“狄仁杰使用类似西方‘密室推理’的方法”错误,依据原文第八段“狄仁杰对迷宫的 破解则沿用了西方侦探小说中常见的‘密室推理’元素,从这一点来看,《迷宫案》亦是齐 聚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侦探小说精髓之产物”来看,“类似”一词错误。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 C 项“《龙图公案》里的包拯断案往往是基于人情的推断,而不是依靠严密的推理,这使得《 龙图公案》不如《大唐狄公案》具有可读性”错误,依据原文“《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 家产的故事属于民事案件,高罗佩在《迷宫案》中则将其改造成刑事案件,狄仁杰所要做的, 不仅仅是‘秉公执法’,还需要‘查明真相’”“《迷宫案》中倪守谦生前将另一份遣嘱藏 于自己打造的迷宫里,并在画卷中留下暗示信息。狄仁杰对迷宫的破解则沿用了西方侦探小 说中常见的‘密室推理’元素”“高罗佩参考长篇章回体公案小说中官员同时忙于勘查多个 案件的模式,在‘遗产争夺’案之外,又增加了‘丁虎国被害案’和‘白兰失踪案’”来看, 《龙图公案》不如《大唐狄公案》具有可读性是有多项原因的。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结合原文第二段“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中国公案小说的‘壳’中蕴含着西方侦探小说 的‘核’,让狄仁杰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平反冤案的‘青天’演变成明察秋毫的‘神探’, 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成功转型为西方现代侦探小说”可总结出“主角形象的转变,由公正清 廉的官员转变为明察秋毫的侦探”;结合原文倒数第二段“《扯画轴》中倪家兄弟争夺家产 的故事属于民事案件,高罗佩在《迷宫案》中则将其改造成刑事案件,狄仁杰所要做的,不 - 18 - 仅仅是‘秉公执法’,还需要‘查明真相’”可总结出“丰富了案件内容,由简单的民事案 件转变为复杂的刑事案件”;结合最后一段“高罗佩参考长篇章回体公案小说中官员同时忙 于勘查多个案件的模式,在‘遗产争夺’案之外,又增加了‘丁虎国被害案’和‘白兰失踪 案’。三起案件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关联,三起案件的侦破交替进 行,并行不紊,破案经过一环套一环,极大地丰富了《迷宫案》这部小说的内容”可总结出“ 增加了支线情节,由单一的故事情节转变为三案并行的长篇”。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回旋加速器 李开周 现在科技发达,人造金刚石的成功率不断提升,人们渐渐可以付得起成本,请专业机构 为自己制造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金刚石成品。人造金刚石当然是用碳做原料。技术上讲,凡是 含碳的物质,都能拿来合成金刚石。基本工艺流程,无非是先在无氧环境下加热原料,提取 纯碳,再以高温高压改变碳原子的空间排列,让它们五个、五个地结合,形成一个个坚固的 正四面体。 而传说中的点石成金可是要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的,现代人类拥有这项技术吗?答 案是肯定的,不过需要借助极其高级,极其昂贵、极其复杂的特种设备,例如巨型的回旋加 速器。 在解释回旋加速器之前,先说说元素改变的科学原理。 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外层电子,而元素的种类则完全取决于质子数量。 如果把 12 个质子的镁原子核一分为二,得到两个较小的原子核,每个核各有 6 个质子,这样 就把镁元素变成了碳元素。或者靠超强外力将 1 个质子射向镁原子核,该质子射穿壁垒,跟 原有的 12 个质子合在一起,那就得到 13 个质子的铝原子核,将镁元素变成了铝元素。 问题是,我们怎祥才能击穿原子核的壁垒?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类武器,只能是高能粒 子加速器,包括大型回旋加速器和强子对撞机之类的超级高科技设备。 回旋加速器可以用电磁场不断给带电粒子加速,让它越转越快,经过多次加速,得到很 高的能量,进而击穿原子壁垒。打一个不严格的比方:回旋加速器好比公因里的旋转木马,坐 在木马上的孩子好比带电粒子,一个力大无比的家长跑过去推。该家长站在木马旁,猛推一 把,木马缓缓转动一圈。等他的孩子转回来,他再推一把,使木马逐渐加速。孩子每转过来 一次,他就再施加一个推力。如此反复下去,只要家长的推力超过木马的阻力,木马就会越转 - 19 - 越快,直到最后把孩子从木马上甩出去。 我们现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100 号之后的那些元素,基本上都是通过回旋加速器这样的 强大设备为质子、电子或者中子不断加速,让它们撞击某些旧有的元素,从而合成出来的新 元素。理论上讲,用高能粒子轰击水银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使 80 个质子的汞失去 1 个质子 ,变成 79 个质子的金。 现在国内某些大医院拥有小型的回旋加速器,通常从国外进口,报价百万美金。这类小 型加速器只能生成医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碳 14、磷 32、而不能改变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 。至于能合成新元素的大型加速器,它们的造价基本上属于国家机密。以我国规划建设的大 型强子对撞机为例,仅仅前期项目就要拿出数百亿的工程预算。 就算你手头有一台能够合成新元素的加速器,就凭现在的技术条件,也合成不出大块的 金子。因为加速器每次只能加速极微量的粒子,经过好几年的不断试错,最终合成出极微量的 重元素或者超重元素。微量到什么地步呢?肉眼几乎看不到。核化学家用氦离子轰击锔,能造 出第 98 号元素锎,大家知道锎现在的售价有多高吗?每克 10 亿美元!为啥会这么贵?正是因 为合成成本太高,能合成的量太少。耗费几亿美元的成本,去合成几克的黄金,傻子才愿意。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回旋加速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旋加速器利用电磁场不断给带电粒子加速,多次加速使之得到很高的能量,进而击穿原 子壁垒。 B. 大型回旋加速器属于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一种, 用途相似的加速器还有强子对撞机这类高科 技设备。 C. 位于元素周期表 100 号之后的元素,基本上是通过让它们加速撞击旧有元素而合成出来的 新元素。 D. 目前国内某些大医院拥有的小型回旋加速器,通常从国外进口,它的造价比大型加速器要 低很多。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造金刚石的基本工艺流程是先提取纯碳,然后改变碳原子的空间排列,从而获取人造金 刚石。 B.元素的种类完全取决于质子数量,要改变-种元素的种类,就需要改变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 C.医用回旋加速器主要用来制造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碳 14、磷 32,是不能用来制造新元 - 20 - 素的。 D. 我国耗资数百亿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这项工程使得我国跻身核化学大国行列,因此意义 非凡。 20. 请你结合全文,简述对“点石成金”的认识。 【答案】18. C 19. D 20.①“点石成金”的技术已为人类掌握;②“点石成金”需要极其高级、昂贵、复杂的特种 设备;③凭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还无法合成大块的金子。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 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 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C 项“于元素周期表 100 号之后的元素,基本上是通过让它们加速撞击旧有元素而合成出来的 新元素”表述不准确,依据原文“我们现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100 号之后的那些元素,基本 上都是通过回旋加速器这样的强大设备为质子、电子或者中子不断加速,让它们撞击某些旧 有的元素,从而合成出来的新元素”来判断,是“回旋加速器”为“质子、电子或者中子” 不断加速,然后让它们撞击“某些”旧有的元素,从而合成出来的新元素。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 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 本题: D 项“我国耗资数百亿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这项工程使得我国跻身核化学大国行列,因此意 义非凡”无中生有,原文“至于能合成新元素的大型加速器,它们的造价基本上属于国家机 密。以我国规划建设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为例,仅仅前期项目就要拿出数百亿的工程预算”只 是说明建设大型强子对撞机会造价很高,并没有讲到“这项工程使得我国跻身核化学大国行 列”的问题。 - 21 -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本题: 结合原文第二段“而传说中的点石成金可是要把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的,现代人类拥有 这项技术吗?答案是肯定的”来看,“点石成金”的技术已为人类掌握;再结合原文“不过需 要借助极其高级,极其昂贵、极其复杂的特种设备,例如巨型的回旋加速器”来看,"点石成 金”需要极其高级、昂贵、复杂的特种设备;结合原文最后一段“就算你手头有一台能够合 成新元素的加速器,就凭现在的技术条件,也合成不出大块的金子”来看,凭现有的技术和 设备,还无法合成大块的金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 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 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 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 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 对照,辨明正误。 八、作文(70 分) 21.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 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范文: 电钻优于水穿石 画堂红烛再点两千年,神州黑夜里还是不会出现电灯;“輮以为轮”再輮一千年,中原 大地就连减震式 马车都发明不出来何论火车;司南在盘子里转悠了几百年,郑和下西洋还 是要看星星找方向而不是像哥伦布、麦哲伦一样手握指南针;木棍撬石头一万年,我们还是 提不出物理学概念甚至连“杠杆原理”都没人定义过;二十四节气确实有道理,但是它永远 不是天气预报;算盘噼哩啪啦一千年,我们还是提不出牛顿的“微积分”;“磨擦起电”磨 的 的 - 22 - 磨磨磨死你,你也发明不了电动机。 前者是生活、是经验、是重复,后者才是发明、是突破、是创新、是科学。世界的发展 未必是量变到质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滴水未必穿石, 电钻必能穿岩。孔孟之道再发展,也不会自动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观念。 再多的马车还是马车,它只是农业时代的配置;火车就是火车,它才是工业时代的象征 和助推器。中国人之所以过于相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绳锯木断,滴水石穿”“人多 力量大”,只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或创新层面。人家常 常是先有理论再有尝试与发明,我们是先有生活经验再固化生活经验。 瓦特绝对不是看到壶盖被水汽顶起就灵机一动想到了蒸气机,他首先精通物理,否则我 把你塞到烧水壶里煮三天三夜你也想不到什么是蒸气机原理。爱迪生不是胡乱地尝试了一万 种材料才发明了电灯灯丝的,他本身就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发明家,他说过,“成功就是百分 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极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一个群体,可怕的是只知有马车,更可怕是拒绝火车(怕破坏传统),最可怕的是明知 火车的优势非得用马车。就如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的开头,四匹马拉着火车沿铁轨奔跑, 就是讽刺这种现象。 一个社会,好像都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但乌合之众受不了高于自己的“将才” 而只会相互吹捧和自己同类的庸才,受不了绝尘成去的“火车”而只能容忍和自己一样慢吞 吞的“马车”。“裨将”就是裨将,再多也不是诸葛亮。 所以电钻始终会优于水穿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审题: “再多 马车加在一起”就是“马车的积累”,“也得不到一列火车”,整个句子理解起来 就是:马车就是马车,多个马车积累在一起也不会是火车,火车就是火车,二者的属性是不 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透彻“马车”的内涵与象征。这不是“量”上的一个变化, 而是“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理论经验和实践上,如中国古人只重视生活经验而 不注重逻辑或理论的事实。再到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生活领域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一想, 思路大开,字数大增。 立意: 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 的 - 23 - 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 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 素材: 1.复杂经济学之父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表示,用进化的观点来看,生命就是技 术。如果用静态的观点来看,技术就是生命。 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熊彼特的创新是从哪来的?他比喻说,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 不到一列火车。就是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话:一遍一遍做重复的事情,想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荒唐。 所以对于创新和技术,必须得要跳开,有更高层面的认知。技术的进化就是你把以前已经发 明过的技术重新组合,但是要用更高的认知把它再组合起来。 社会的进化也一样。智人的语言能力比其他直立人强,所以我们把尼安德特人等各种早期的 直立人都淘汰掉了,我们能进化出部落,但是部落当时大概 150 人左右,因为靠语言能形成 的最大社会组织形态就是大概一百五十人左右。 虽然智人比尼安德特人脑容量小,肌肉也不那么发达,但是我们有语言,能打群架,能使用 工具,就可以有更多组织能力。后来发明文字之后,我们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层级的组织, 包括教会、国家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发明就是互联网,我们的主要时间不是生活在物理空间,而是 生活在数码虚拟空间中。有了网络的连接,我们可以更大规模的协作,跨越时空成为了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复杂性在不断增加。 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用在那个社会结构下,传统 经济学没有问题。但是用来去解释我们现在复杂的经济,而且是虚拟的、物理的,交织在一 起的。 这样的经济形态确实有很大的鸿沟,所以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说:“经济是技术 进化的一种表达,而且它是无时无刻在重新建构自身的。” 2.俗语讲: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却疑惑:再多的凡夫俗子,能否于大军压城之际坦 然谯门抚琴,又能否七出祁山,鞠躬尽瘁,排八卦图阵而流芳千古,恐怕早已自乱阵脚望风 而靡了吧。 - 24 - 臭皮匠诸葛亮如此,火车马车亦然。马车是古时经验,拼加马车是无谓重复,是机械堆叠; 火车是现代工业,利用火车是科技创造,是突破超越。两者虽共一“车”字称谓,却有云泥 之别。 所以,拼加马车式的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 3.长江前浪推后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当年柯达 建立了世界胶卷帝国。这时候数码相机技术横空出世,而且就是柯达自己研制的。究竟是拥 抱变革的新生事物数码技术这列“火车”,还是继续推进全世界最好的“马车”胶卷?柯达 艰苦抉择,但最终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他们雪藏了数码相机技术,但科技发展无人可以阻挡, 很快数码技术由别人推出,柯达巨头轰然倒塌,直至破产被卖。 一定要拥抱变革的新事物,不拥抱变革就是灭亡。这绝非危言耸听,被时代抛弃的时候,连 声再见也听不到。 4.马克思告诉我们,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量变没有导致质变的第一类问题:从短期来看, 量的积累不够,自然不会引起质变。所以正确来说:从长远来说,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 量变没有导致质变的第二类问题:有时候,量的积累已经足够了,但依然没有质变。举例来 说,一个人不断地追求女孩(量的积累),可是手法卑劣,最后反而让女孩更讨厌他。他所 做的一切已引起女孩讨厌他的结果,即量变已引起质变,只不过不是想要的质变而已。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错觉,量变没有质变,那是因为你量变的方向不正确,即努力的方式和方 向不正确。结论:如果量变积累的方向不正确,会引起不了预期的质变。 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列举多个例子来佐证作文材料;然后一语说清本质“世界 发展未必是量变到质 变,或者说,许多质量可能基本不需要那些简单的‘量’。滴水未必穿石,电钻必能穿岩。 孔孟之道再发展,也不会自动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观念”; 第二部分:由“再多的马车还是马车,它只是农业时代的配置;火车就是火车,它才是工业 时代的象征和助推器。”进一步延伸分析;列举“瓦特”“爱迪生”人物事例进一步进行论 证; 第三部分:从容写社会现象,以再次引发读者思考;最后,再次扣题。 的 - 25 - 语文 II (附加题) 2020.1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昔人编诗,以开元、大历初为盛唐,刘长卿开元,至德间人,列之中唐,殊不解其故。 细阅其集,始知之,刘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章,始收敛气力,归于 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 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 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 5 处) 23. 孟襄阳是指唐朝诗人____(人名)。 24.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刘长卿“列为中唐”的原因。 【答案】22. 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字宙/综揽人物之意 23. 孟浩然 24. 语言平易浅近自然;题材狭窄,局限于“小我”情怀;缺少豪气和魄力, 失之纤弱做作。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断句,解答时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 结构的对应等,最后从语意上进行分析,从语意上分析,主要抓住重点的“动词”,再看主 语的变化,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本题: 画线句“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译为: 多事流走,景不在你眼前越过,感情不逾越你我,不会重复高足大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 的意义。此句中,“流走”是谓语动词,“景”是名词做主语,所以在“走”后“景”前断 开;“景不越于目前”与“情不逾于人我”句式结构一致,在“情”前和“我”后需要断开; “无复”是谓语,“高足阔步”是宾语,其后断开;“综揽”是谓语动词,引出下一个句子, 其前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为: 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字宙/综揽人物之意。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重点掌握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结合课 - 26 - 下注释多加积累和识记。 本题: 依据“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来判 断,此处“孟襄阳”指的是“孟浩然”。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对文章的概括、归纳, 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 本题: 原文“随州短章,始收敛气力, 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意思就是刘长卿的语言是“ 平易浅近自然”的;原文“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意思就是他的文章“题材狭窄,局 限于‘小我’情怀”;通过“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 纤”来看,他的诗又“缺少豪气和魄力,失之纤弱做作”。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 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 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 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 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 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过去人们编诗,把开元、大历初当作盛唐,刘长卿是开元至德间人,把他排列在中唐, 很是不解其中的缘故。仔细阅读他的文集,才知道,刘长卿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作诗没 有不用语凝练雄浑的,而刘长卿的短篇,开始收敛气力,最后归于自然,收尾一气,好像和 你当面对话一般。这以后就流为张籍一派。多事流走,景局限于眼前之景,感情局限于小我, 不会重复高足大步,甚至包括宇宙,综揽人物的意思。即使孟浩然的诗,也有因为用语真实 并意思相近,肌体圆润然而体态轻盈的,然而不纤巧不轻浮。刘长卿开始有作态的意思,实 际上是溽暑当中的一片落叶。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中最后的两个精彩表演是授计姜维用自己 - 27 - 的木像吓退司马懿,以及留下锦囊妙计除去叛将魏延。 B. 《边城》中,祖父决意多做点事,等他把人渡完再回家吃饭。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 命,家境贫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现实。 C. 《老人与海》中,大海象征着世界和人生,大马林鱼象征着人想要达到的目标,而鲨鱼则 代表着充斥于人类社会中的邪恶势力。 D.《哈姆菜特》中笼罩着复仇的情绪: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 害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E. 《风波》中,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而赵七爷无政治主见, 报复心重,是陈腐守旧的封建顽固派的代表。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 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 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等。 本题: B 项“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现实”错误, 应该是表现了祖父忠厚淳朴、恪尽职守。 D 项“雷欧提斯为被人设计陷害的父亲复仇”错误,雷欧提斯的父亲是被哈姆莱特无意中杀死 的,不是被人故意陷害。 故选 BD。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写“香菱学诗”。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概括香 菱学诗之“苦”的表现。 (2)《阿 Q 正传》里阿 Q“革命”的具体意图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①苦读(香菱在黛玉指导下诵读了王维、杜甫、李白等名家的几百首诗作);②苦 思(香菱用心品味诗作,创作时茶饭不思、坐卧不定);③苦练(香菱三易其稿,终于创作出了 一首新巧而有意趣的诗歌)。 (2)阿 Q 认为革命就是获得权力(提升自己的地位);抢东西(获得物质、财富);获取女人。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语 - 28 - 境,理解涉及的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 本题: 原文“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 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 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 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 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表明香菱在黛玉指导下“苦读”了王维、杜甫、李白等名家的几百 首诗作;原文“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 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表现了香菱用心品味诗作的“苦思”;原文“一回来了, 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 另作”表明香菱为了作出一首诗而三易其稿,表现了她的“苦练”。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 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 本题: 阿 Q 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 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 来。阿 Q 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 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 Q 对革命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革命就 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从中可以概括为“阿 Q 认为革命就是获得权力” ;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 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从中可以概括为“获 得物质财富和女人”。另外,阿 Q 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 头,取统治者而代之,当然,这是一种落后的农民革命观。但如果革命党能正确引导,他们 是会真正觉悟起来的。但是,阿 Q 在对革命“神往”之后,还是那么糊涂。直到临死之前, 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和封建正统观念依然没有改变。阿 Q 至死也没有觉醒。 【点睛】名著阅读的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 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对于诗 - 29 - ,禅家的工具并不是都有用,诗家只是挑自己需要的。这可以化简些,说只是“诗作”和“ 作诗”两个方面有某种性通之处。 诗所写是创造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获得的欲求。意境各式各样, 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祥决绝。分别还是在于情的性 质以及有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 生活的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云峰志璿禅师“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 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不是恋恋。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 境"。似非真、可是无妨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以求越靠近,超凡的味道越浓。求味道浓,有 若有意若无意的,如王维的有些诗作就是。时代靠后,有意的成分增加,终于形成诗论,如 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 再说“妙悟”,也是诗家和禅家有相通之处。“池塘生春草”,好,何以好,如何好, 不可说。“师姑元是女人作",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不可说,作,只好相信文章本天 成,妙手偶得之;欣赏,只好付之偶然,期待忽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总之,都是尽日觅 不得,有时还自来的事,与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循序渐进,所知明确,功到必成的情况迥 然不同。无明确的法,而仍要作,仍要欣赏,只好乞援于无法之法,就是所谓“妙"。超凡, 两家有类似的希求,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于是,说是物以类聚也好,说是同病相怜也 好,诗和禅就携起手来。由结果看,自然是诗家讨了便宜,就是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 通往淡泊清空的一条路。 ——张中行 《禅外说禅·禅的影响》 27. 诗歌和禅都讲究意境的“超凡”,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8. 文中说诗禅两家对“妙悟”有同样的“甘苦”,其中“甘”“苦”各指什么? 29. 诗家为什么要借禅说诗? 【答案】27.诗和禅讲究淡远、出世间意,但诗没有禅那样决绝;诗中饱含或淡或浓的情感,似 禅境。禅则讲究随缘看破,是真禅境。(似禅,真禅) 28. 甘,都有不可说的好处;苦,欣赏是付诸偶然的,创作是无法可循的。 29.诗和禅在意境上有共同的追求;诗和禅在妙悟上有相通之处;诗可借助禅家工具来开通一 条淡泊清新之路。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归纳和对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 - 30 - 干要求,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回归原文,找到区间范围,画出关键语句,结合 上下语境进行分析比较。 本题: 答题区间在原文第二段,从原文“诗所写是创造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 获得的欲求。意境各式各样,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 祥决绝。”中,可以总结出“诗和禅讲究淡远、出世间意,但诗没有禅那样决绝”; 原文列 举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生活的 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从中可以总结出“诗中饱含或淡或浓的情感,似禅境”;原文又列举 云峰志璿禅师的话“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 ,不是恋恋。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境",从中可以总结出“禅则 讲究随缘看破,是真禅境”。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 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 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 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 答题区间在第三段,“‘池塘生春草’,好,何以好,如何好,不可说。‘师姑元是女人作’ ,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从中可看出“甘,都有不可说的好处”;原文“不可说, 作,只好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欣赏,只好付之偶然,期待忽而相视而笑,莫逆于 心”从中可看出“苦,欣赏是付诸偶然的,创作是无法可循的”。 【2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 实质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 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 本题: 答题区间在原文第二三自然段,第二段主要内容是“超凡,两家有类似的希求”,第三段主 要内容包含“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和“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通往淡泊清空的一 条路”,总得来看,关键语句是“超凡,两家有类似的希求,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于 是,说是物以类聚也好,说是同病相怜也好,诗和禅就携起手来。由结果看,自然是诗家讨 - 31 - 了便宜,就是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通往淡泊清空的一条路。”从以上可以得出:诗家 借禅说诗,一是因为“诗和禅在意境上有共同的追求”,一是因为“诗和禅在妙悟上有相通 之处”,一是因为“诗可借助禅家工具来开通一条淡泊清新之路”。 - 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