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散见着许多关于艺术设计、工匠制作的经典语录,是探析当时工匠文化世界的重要视角。 器以载道——工匠文化之哲学。“器”是工匠改造自然之物呈现的物质形态,即工匠的设计创造,而“道”则是工匠在造物设计活动中遵循的自然准则和社会规范。《论语》一书多处论及“道”,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等,孔子更是将“道”视为人行为规范、价值理想的最高准则。器以载道,“道”与“器”两者相互依存,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内在本质内容,而“器”则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匠将万物之“道”高度概括为具体的形象特征,制作器物以象征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也就是“立象以尽意”。“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工匠推崇遵循“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方法理念有着直接深刻的影响。孔子同时也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既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切工匠活动的根本准则。器物承载蕴含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巧夺天工的工匠活动涉及范围广,彰显“器以载道”的工匠文化哲学。 器以藏礼——工匠文化之文明。礼乐文化贯穿于《论语》并成为孔子的核心思想。西汉戴圣说:“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礼记·乐记》)工匠对礼器、服饰、青铜器、建筑、车辆等器物的制造具体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各种仪式制度,其对工匠活动同时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工匠器物的制作必须以“礼”为准,器物的使用必须以“礼”为度。“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周礼·考工记》),通过器物的使用强调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礼乐制度规定制器、用器的材质、装饰和纹样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使用者所用器物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工匠制作各式器物必须合乎礼仪规范,遵循礼制要求。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的“礼”,实际源于古代的祭礼跪拜礼仪,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等,孔子提出“礼”的根本即是以祭祀礼拜时虔诚敬重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礼制文化催生官营制度,使工匠分工更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早期的工匠管理体制——民间工匠和官营工匠。工匠亦俗称为“工”“百工”等,春秋战国,“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大修土木工程,在军工、器具制造等方面制定严苛的制作标准,因此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将作少府。这是工匠活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礼乐文化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推动工匠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匠的劳动受到特定时期某一理论思想的指导或影响和管理制度的制约或规范,这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礼学文明崇高而神圣的独特精神意蕴。 (摘编自纪亚芸《<论语>视角下的工匠文化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对艺术设计、工匠制作有系统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探析工匠文化世界。 B. “道”是高度概括出来的具体的形象特征,“器”是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 C. 身份地位不同,使用者所用的器物,在材料、装饰、纹样、尺寸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D. 工匠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促进礼制文化的形成,且使其不断成熟完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从工匠文化之哲学、工匠文化之文明两方面来论述“工匠文化世界”的。 B. 文章重点论述了“器以藏礼”,指出礼制文化不断完善,推动了工匠文化的发展。 C.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很多古代典籍的相关言论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据古论今,层层推进,证明了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是有历史渊源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匠制器要遵循“道”,即自然准则和社会规范,工匠所制的“器”蕴含着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 B. 古代的祭祀跪拜礼仪影响了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他认为“礼”的根本就是以祭拜时虔敬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C. 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使得工匠活动管理体制完善起来。 D. “器以载道”影响古代工匠“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理念,“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礼学文明的独特意蕴。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曲解文意。“系统阐释”的表述错误,原文第一句话说“《论语》散见着许多关于艺术设计、工匠制作的经典语录”。 B项,张冠李戴。对“道”与“器”的解说颠倒了。事实上,“器”是高度概括出来的具体的形象特征,“道”才是具体事物适宜的特定内涵。 D项,“工匠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促进礼制文化的形成”的表述因果倒置。原文是说“礼制文化催生官营制度,使工匠分工更专业化和精细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无中生有。从“器以载道——工匠文化之哲学”“器以藏礼——工匠文化之文明”等文字可知:文章主要论述的是古代工匠文化,并未提及现代“工匠精神”。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这个地方。从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春秋战国,“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高度。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篇的两大基石,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分配的更优化,从而减轻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只不过,它们二者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有所不同。 从时间上看,脱贫攻坚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巩固前期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发生,消弭贫困脆弱性;远期目标,2050年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消除贫困化之后促进贫困对象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期目标则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期目标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由此可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精准脱贫要在2020年前完成,这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和底线,是必须率先完成的任务。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的影响。 从空间上看,精准脱贫主要聚焦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区域则是覆盖整个农村区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脱贫长效机制能否完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摘编自《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国际金融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二: (摘编自《图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首次建立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新华社2018年9月29日) 材料三: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同样,乡村振兴也不仅仅是乡村的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的大事。乡村振兴也要鼓励社会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孕育着机会,为一些社会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想到农村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大好的舞台。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阶段,乡村的发展也不能一直依靠国家政策倾斜、社会帮助等“外部输血”,而是应当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内部造血”。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提出“领导工作要实、任务责任要实、资金保障要实、督查验收要实”的“四实”要求。在乡村振兴上,应当继续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在领导工作方面,要将乡村振兴成效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地方领导的考核体系中,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工作成效。 (摘编自《“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相互促进》,搜狐网2019年4月18日) 4. 下列关于“乡村振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党中央高度重视,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 B. 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篇两大基石之一。 C. 近期目标是基本形成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D. 覆盖区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农村地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无论是从时间上来看还是从空间上来看,二者的立足点都有所不同。 B.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编制、印发,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C. 精准扶贫中,要改变一些群众的不好的观念、做法,乡村振兴阶段也应如此,要注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D. 乡村振兴战略为一些社会组织和想到农村发展企业提供了机会,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6. 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6. ①首先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工作奠定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②按照《规划》的指导,抓好重点任务,对照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完成好各项指标。③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布局,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步骤的要求。④借鉴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的实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关于‘乡村振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被党中央高度重视,是当前最大的历史使命”这个地方。依据材料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的影响”等相关文字可知。“精准脱贫”才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下最大的历史使命。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D项,错在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不良影响”这个地方。依据材料二的图表,“规划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可知 乡村振兴战略并没有“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城乡要统筹兼顾,融合发展,二者并行不悖。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材料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效果,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性的影响”“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脱贫长效机制能否完善、内生动力是否形成,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等文字可概括出:首先必须脱贫。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知,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同步进行,双轮驱动、统筹发展。从材料三,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的观点等概括出:既要按照中央统筹部署、政策规划,又要“内部造血”,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等。总之,要细读文本,然后去粗取精的筛选、整合,最后提炼成文。 【点睛】 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把茶壶 顾晓蕊 那个周末,我去汝州白云寺游玩,在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家名为“娄氏汝瓷”的店铺。早就听闻民间流传—句俗语“家藏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却从未近距离地观览过,我心里生起好奇,决定进到店里去看看。 店铺的框架上,摆放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茶壶、茶杯、盖碗、茶盏等等,看上去造型简洁,釉色纯正,温润古朴。“真不错呢!”我边看边欣喜地叹着。 有位年轻人走过来,又黑又亮的眼里盈满笑意:“我是这店的主人小娄,请问,我有什么能帮您的吗?”我有些诧异,想像中的陶瓷艺人应该是稳持的长者,而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 “这是祖传的手艺吗?”我端起一把木柄侧把茶壶来,狐疑地问道。 “娄家算得上是汝瓷世家,家父做汝瓷行当已经30余年了,我自幼常看他烧制瓷器,但真正入行才有两年多。”他坦言道,“这把汝壶你喜欢吗?那是我新烧制的。” 我仔细端详起手中的壶来,“这应该是传说中的雨后天青色吧?” “说对了!雨过乍晴,一抹淡淡的天青,从北宋至今沿承千年,这是最动人的颜色。你看,它多么像江南山水泼墨画,带着迷蒙的神秘。” 稍停下他又说:“每—把汝壶都是有生命的,由于汝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会形成开片①。在安静的夜里,你如果留心听,就会听到釉面有极小极细的开片声。” 我听了他说的话,心动了,掏钱付款,购买了侧把汝壶,还加了他的微信。 第二天的晚上,我冲上一壶茶,慢慢地酌饮,细细地倾听,果然听到有“呲呲”的声音,好似冰面开裂,玲珑清脆。 然而等倒了几杯茶后,发现茶壶木柄与瓷器的衔接处有渗水,我心中有点不悦。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 我很快得到回复,“非常抱歉!您把壶寄回来吧,我重改进加固下。” 壶寄了回去,一周后返回来,我打开包装一看,倾时愣住了。 可能运送途中有磕碰,壶柄处出现断裂。我心里窝着一团火,又拍照传给他,那边回道:“您别急,我再快递一把壶过去,这次一定包裹好。” 三天后收到新壶,打开层层包装,我仔细查验,釉面润泽完好,冲水不渗不漏,这才放下心来。 那把断柄的茶壶,我种上菖蒲,做了案头清供。闲来无事时,我经常把玩新壶,简淡,素雅,明润,通体透着自安之美。 有一天,我正上班,接到一个电话,是小娄打来的,他说:“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 半个小时后,见到了他,他送我一把粉青壶,说是回报老客户。我开玩笑地说:“要是都这么送,你不就亏本了吗?” 他羞谨地一笑,说:“亏本是小事,不能失了诚信,给您带来麻烦,还望多多宽谅。” 接过茶壶,我有些过意不去,站到马路边,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 “年轻人能做到这样,也是很难得的,你怎么能够沉下心来,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呢?”我不解地问道。 他说自己念书的时候,心性贪玩,后来勉强考上了个大学。毕业后,他向父亲借了十万块钱,跟朋友合伙开了家酒吧。 开始生意做得不温不火,可是看到其他家的酒吧做得生意火谋,朋友有点眼热,提出把红酒的商标揭去,换上洋商标好销售。他虽然感觉到有些不妥,但在利益诱惑下退缩了,默许了朋友的做法。 结果可想而知,最终被人揭发,赔上了不少钱,生意就做不下去,只得停业关门。 他心情沮丧极了,回到老家。父亲知道情况后,没有责怪他,只是淡淡地说:“跟着我学做汝瓷吧!” 随父亲一起选料,揉泥,拉坯,施釉到装窑点火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他体会到了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烧制成功的第一件作品,是一盏盖碗,开片出窑后,他被粗粗细细、长短不一的裂纹惊到了,那裂纹状如鱼鳞,薄如蝉翼。 父亲严肃起来,对他说道:“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就好像是涅槃重生。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你怕什么呢?” 他完全听懂了父亲的话,并由此迷上汝瓷,那细密温暖的烟火气息,让他觉得安然、踏实。 这一夜,我又闲坐着饮茶。桌子上的两把好壶,似隔着一抹烟云,深情对望着。开片使汝瓷有了通灵之美,只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否在怀想回忆窑变的前世今生。 隔了几个月,他从微信上发来几张图片,说自己新开一家名为“一九茶舍”的微店。细思之下,有淡淡的禅意在其中,抱朴归真,淡泊宁静。我想,或许他已经从汝瓷与茶道中,品嚼出了生活的真味。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8年1期,有改动) 【注】①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原本是瓷器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再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只买了一把茶壶,最终得到了三把茶壶,小说以“三把茶壶”为题,突出年轻人能够为客户着想、讲求诚信的可贵品质。 B. “我”和年轻人刚接触时,明显感觉出年轻人有些不自信,技艺不高,所以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为以后多次换壶埋下了伏笔。 C. 买壶前后,“我”内心经历了几次转变,开始好奇,然后欣喜,心动,再转为不悦、窝火,最终放心,小说的心理描写富于变化。 D. 年轻人能“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从烧制、销售瓷器,到开名为“一九茶舍”的微店,是与父亲针对瓷器开片对他的启发有关。 8. 小说插叙年轻人以前开酒吧和初学烧瓷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9. 小说结尾说:“我想,或许他已经从汝瓷与茶道中,品嚼出了生活的真味。”从全文看,年轻人品嚼出了哪些生活的真味? 【答案】7. B 8. (1)补充交代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使小说情节内容更加完整丰富。(2)突出了年轻人的思想蜕变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3)插叙写不诚信的行动及结果,从反面突出了主题——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急功近利。(4)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有波澜。 9. (1)磨难是一种人生的财富,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瓷器在烈火中淬炼,开片,看似是磨难,实则是涅槃重生。年轻人开酒吧失败,但磨难让他品嚼出做人的道理,才有了后来的成长。(2)人生难免犯错,犯错后要勇敢面对,积极改正。年轻人开始作假,品尝了犯错的苦果,但他吸取教训,改正了错误,获得了成功。(3)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弄虚作假。年轻人开酒吧因作假而失败,烧瓷因讲诚信、替顾客着想而成功。(4)人生要抱朴归真,淡泊守静。年轻人开“一九茶舍”说明他品味出生活的禅意,人生要忘却名利繁华,追求简淡宁静,才能体会自安之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年轻人有些不自信,技艺不高”的表述,在原文没有明显体现,从“随父亲一起选料,揉泥,拉坯,施釉到装窑点火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他体会到了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等文字看出他的烧瓷技术还是深得真传的。选项“为以后多次换壶埋下了伏笔”也无从谈起,多次换壶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而是在快递送货中的磕碰等原因。其实,文中小伙子多次换壶,甚至赠送壶,表现小伙子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视顾客为上帝的经营理念。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主要作用有:①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本题要求回答,小说插叙年轻人以前开酒吧和初学烧瓷的内容的作用。从情节角度来看,插叙年轻人以前开酒吧和初学烧瓷,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得情节跌宕生姿。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小伙子和朋友经营酒吧,由于年轻和不成熟、不诚信的做法,导致初次“下海”失败,这为他后文,向父亲潜心学烧瓷铺垫,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迷途知返、好学上进的青年。从主题揭示方面来看,插叙部分文字,给读者的启示也是非常深刻的,即要诚信经营,踏实做人;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关键语段(重点语句)的丰富意蕴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主题和情感。然后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归文本,找出题目要进行探究阅读的部分,结合文本内容,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抒情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可。本题要求回答:小说结尾“品嚼出了生活的真味”有哪些?小伙子,读书时不够勤勉,后来和朋友经营酒吧,也以失败告终,然后回到家传的 “娄氏汝瓷”上来。他可以从中品味出: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挫折和磨难其实是一种财富的道理。年轻后生的父亲话“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就好像是涅槃重生。我们的生活不也是如此?你怕什么呢”对他烧瓷技术以及人生的启示也是很大的,那就是要有不畏生活中的困难的精神和斗志。他和“我”的交往过程,可以让他明白生意之道,贵在诚信,贵在服务至上。可喜的是,小伙子又新开了一家“一九茶舍”,既说明生意在做大做强,同时表明他的人生境界在不断打磨中又有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也。父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弇少好学,习父业,更始立,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闻邯郸兵方到,光武将欲南归,召官属计议。弇曰:“令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大中彭庞,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更始见光武威声日盛,君臣疑虑,乃遣使立光武为萧王,令罢兵与诸将有功者还长安。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令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光武大说。光武即位,拜弇为建威大将军。四年,诏弇进攻渔阳彭庞。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庞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诏报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五年,诏弇进讨张步。张步闻之,乃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分兵屯祝阿,别于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弇。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今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数日,有降者言邑闻弇欲攻巨里,谋来救之。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赦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归者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弇凡所平那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十三年,增弇户邑,上火将军印绶,罢,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卒,谥为愍候。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九》,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B 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C. 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D. 弇因说/曰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通晓经术。汉以明经射策取士。唐始置明经科,以诗赋取者为明经。 B. 宣敕,指发布命令,也可指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本文使用前意。 C. 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D. 列侯,古代爵位名。秦称彻侯,西汉沿置,后为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列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耿弇敢于提出见解。他归附光武帝后,向光武帝提议,面对来自南部的邯郸之敌不要南归,凭借渔阳、上谷两郡的兵力足以应对,没有必要为此忧虑。 B. 耿弇为人小心谨慎,光武帝命令他进攻渔阳,他因父亲占据上谷,与彭宠有同样的功劳,兄弟又都不在京师,上书请回洛阳。光武帝下诏批评了他。 C. 耿弇作战尽智多谋,讨伐张步时,他有意放走俘虏,使之传递准备攻打巨里城的情报,引诱敌人前来救援,乘机率军合击来援之敌,取得重大胜利。 D. 联弇备受皇帝信任。光武十三年,皇帝增加他的食邑,他被免去大将军之职后,仍以列侯身份参加朝会;光武帝每遇各处有异议,就向他咨询策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旦度河击祝阿,日未中而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 (2)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耿弇早晨渡过黄河攻打祝阿,不到中午就攻下来了,耿弇故意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城中部众得以逃回钟城。 (2)我修造攻城器具的原因,就是想要引诱招来费邑,如今费邑来了,恰恰是我所希求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画浪线的句子的译文:耿弇于是劝说道:“听说有使者从西方来,要你罢兵,不能听从(他的命令)。现在官吏士卒死亡逃跑的很多,我愿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 “曰”,是说话的标志词,应在其后断开,从而排除AD。 “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都是的“闻”的宾语。“也”表示句中停顿,应断开。而且“今吏士死亡者多”,意思是现在官吏士卒死亡逃跑的很多,其中“死”与“亡”意思不同,后者是“逃跑”的意思。 “弇”是“愿归幽州”的主语,所以“弇”前断开;“幽州”是“归”的宾语,所以在;“幽州”后断开,从而排除B。而“益发精兵,以集大计”是 “归幽州”的目的。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 “唐始置明经科,以诗赋取者明经”这个地方。事实上,“隋”始置明经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错在“与彭宠有同样的功劳”这个地方。“同功”其实是同心同力之义。原文“弇以父据上谷,本与彭庞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自疑,不敢独进,上书求诣洛阳”意思是:耿弇因为父亲占据上谷,本来与彭宠同心同力,兄弟又都不在京师,于是自起疑虑,不敢独自进军,便上书请求回洛阳。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 第(1)句采分点:“旦”,名作状,译为“在早晨”;“拔”,攻下;“故”,故意;“令”,让;“得”,得以,能够。 第(2)句采分点:“所以”,译为“……的原因”;“修”,修造;“欲”,想要;“致”,招引;“耳”,句末语气词,译为“罢了”。“适”,副词,译为“恰巧”。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耿弇字伯昭,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父亲耿况,字侠游,因为通晓经学做了郎官。耿弇从小好学,继承了父业。更始帝登上帝位,耿弇在路上听说光武帝在卢奴,就快马北上去拜见他,光武帝留下他任命为门下吏。听说邯郸的军队将要来攻打,光武帝欲要南归,召集官属商议。耿弇说:“现在(进攻的)军队从南边来,不可以向南行。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同乡;上谷太守,就是我的父亲。发动这两郡的人马,有一万多,来自邯郸的进攻不值得忧虑。” 更始帝见光武帝声威一天天盛大,君臣产生疑虑,于是遣使者立光武为萧王,令他罢兵与有功劳的将领们一起回长安。耿弇于是劝说道:“听说有使者从西方来,要你罢兵,不能听从(他的命令)。现在官吏士卒死亡逃跑的很多,我愿回幽州去,增发精兵,以成大计。”光武帝十分高兴。光武帝即位,授予耿弇建威大将军之职。建武四年,光武帝下诏令耿弇进攻渔阳彭宠。耿弇因为父亲占据上谷,本来与彭宠同心同力,兄弟又都不在京师,自起疑虑,不敢独自进军,上书请求回洛阳。光武帝用诏书回报说:“将军做官,全家为国,所向克敌,功劳卓著,有什么嫌疑,想要求征召呢?暂且与王常一起驻扎在涿郡,努力想计策。”建武五年,光武帝派遣耿弇进军讨伐张步。张步得知,就派他的大将军费邑驻扎在历下,又分兵驻扎在祝阿,另外在太山钟城列几十座军营等待耿弇来进攻。耿弇早晨渡过黄河攻打祝阿,不到中午就攻下来了,耿弇故意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城中部众得以逃回钟城。钟城人听说祝阿已经溃败,十分恐惧,于是丢下军营全部逃走。费邑又派他的弟弟费敢把守巨里。过了几天,有投降的人说费邑听说耿弇要攻巨里,谋划来救援。耿弇就严令军中赶快修造攻城器具,传令各部,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暗中放松对俘虏的看守,使他们得以逃回去。逃回去的人把耿弇的进攻日期报告给费邑,费邑到期果然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来救援。耿弇高兴地对诸将说:“我修造攻城器具的原因,就是想要引诱招来费邑,如今费邑来了,恰恰是我所希求的。”随即分三千人围守巨里,亲自率精兵登上山坡,居高临下合击费邑的军队,大败费邑,临阵斩杀费邑。然后把费邑首级在巨里城中示众,城中人恐惧,费敢率领所有部下逃回张步那里。耿弇又率兵攻击其他没有攻下的营邑,平定四十多营,终于平定了济南。耿弇一生平定的郡共四十六个,攻下的城市共三百座,没有遭到过失败和挫折。十三年,光武帝增加耿弇的食邑,耿弇交回大将军印绶,免去大将军之职后,他以列侯身份参加朝会。光武帝每遇各处有不同意见,就召他进宫咨询策略。年五十六,永平元年去世,谥号为愍侯。 (二)古代诗歌园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春山不要欺毫末①,颜子无心羡老彭②。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②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老子和彭祖,相传都是长寿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写几种事物和前人事迹,后两联写人生道理,二者紧密关联,脉络清楚。 B. 颈联写何必恋生忧死,也不要嫌弃自己,厌恶人生,写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C. 最后一联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些许的消极情绪。 D. 诗人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抽象深奥的哲理,议论说理平白浅近,通俗易懂。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4. D 15. 第一问:①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这句诗艺术地说明了一个哲理: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问:人应该正确面对生死,顺其自然,有所作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议论说理平白浅近,通俗易懂”这个地方,即选项对全诗议论说理部分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有偏差。比如最后一联“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就是议论句,读起来倒是顺口,但是理解起来却比较吃力,普通读者对“生去死来都是幻”的理解是困惑的,所以本诗的议论说理不是“平白浅近,通俗易懂”,而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题要求回答:诗的颔联的含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理解含意,首先要简单翻译成白话文,然后从情感或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分析。“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的意思是即使是千年老松最终也是朽木一根,而木槿花虽然只开一天就枯萎了,但却有自己的繁荣的瞬间。这句话类似于王羲之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寿命的长短固然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绽放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也就无怨无悔。同时,白居易这句诗还告诉我们:死亡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归宿,不可避免,也不必恼怒和嗟叹。因此,我们应该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异彩。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乐曲结束,听者还沉浸在其中。 (2)《荀子·劝学》里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岳阳楼记》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沙鸥翔集 (6). 锦鳞游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舫”“唯”;“是故”(是“因此”的意思)“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沙鸥”(是一种鸟,所以“鸥”字是鸟旁)“锦鳞”(美丽的鱼儿,所以“鳞”字是鱼旁)。 【点睛】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传达 风流云散 曲径通幽 拘泥 B. 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C. 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D. 传递 风流云散 另辟蹊径 执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假如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B. 王羲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 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 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会使书法艺术缔结出新的辉煌。 B. 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C. 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D. 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 第一空:“传达”,有传告、表达,使知道的意思;“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的意思。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所以第一处选“传达”,从而排除CD两项。 第二空:“行云流水”,多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艺术自然流畅;“风流云散”,指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从而排除AD两项。 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形容景色雅致迷人,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径,故选“另辟蹊径”。 第四空:“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执拗”,多指性格上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张旭与怀素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括号前讲王羲之的行书风格:洒脱飘逸、行云流水,括号后说的是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从原文“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可知:这是时代因素。但是王羲之的行书的成就: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如:天赋、个性、勤奋等。 ABC选项只归于时代原因,以偏概全,而且与文意不符。 A项,一来就“假如没有那个时代”显得突兀,和上文衔接不好,归因片面。 B项,只归因于时代,显得偏颇。 C项,归因片面,且“改变”与“造诣”不搭配。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和主语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中华民族”,后面却是“书法艺术”。 A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B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 D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者早就了解到,任何强光都能抑制褪黑素(一种大脑在夜晚分泌以诱导睡意的激素)的分泌。近期的研究显示,相比其他波长的可见光,① ____,可能让人在本该开始感到困倦的时候更加清醒。过去20年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显示屏都变得越来越蓝。白天,蓝光本来就很充足,电子屏幕带来的一点点蓝光并不会对人的生理造成多大影响。问题在于,人们在晚上时,②____。一项调查显示:在一周时间里,几乎每个被调查对象至少有几天在临睡前一小时在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对此,科学家研究各种解决方案来消除电子设备的蓝光,不过他们认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③____。 【答案】 (1). ①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最强 (2). ②盯着发光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3). ③不在夜间使用电子设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题是一段科普性的说明文字,介绍了“蓝光”的危害性和解决的办法。段首句指出“任何强光都能抑制褪黑素”,那么“蓝光”也毫不例外。而且从第一空的前后语境可知:“蓝光”相比其他波长的可见光,让人在困倦的时候更加清醒,显然说明:“蓝光”对褪黑素的抑制作用最强;第二空的上下文语境是一点点蓝光并不会对人的生理造成多大影响,但问题在于,人们在晚上时使用手机、电脑,接触 “蓝光”几率和时间越来越多了,故第二空可填“盯着发光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的情况更多了”。第三空前后语境是,科学家想出种种消除电子设备的蓝光,但根本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夜间少用甚至不用电子产品。做这种题,一定要瞻前顾后,学会推敲。 21.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这项被誉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工程备受瞩目。大兴机场采用了崭新的设计理动,一改传统的横向分散布局,将国际和国内旅客功能集中垂直叠加,形成一个集中的航站楼。这是全球首创。大兴机场还使用了很多智能“黑科技”:智能停车、智能安检等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工件人员佩戴着AR眼镜就可以精准提醒旅客及时登机。 【答案】(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2)它首创了垂直叠加式航站楼。(3)它运用智能“黑科技”使出行更便利。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把握语段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概括,注意字数限制。本题要求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这是一则新闻报道,对其压缩重点是把握新闻的要素:首先要保留时间,时间是2019年6月30日;接着明确这则报道叙述的主要事件。可概括为“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写明事件后,应交代后续的工作,从材料可知:后续工作是“相关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即验收工作有序推进,验收完毕要投入运营,“投入运营阶段,大兴机场将进行6次综合演练”。总之,压缩信息时,一定要注意理清顺序,按步骤、分角度去压缩信息,最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遍全球,制茶造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中国。 权威媒体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也有人批评她总拍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算不上是文化输出。 对此,李子柒说,她只是想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田园之生活,展中华之文化 年轻的短视频博主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究其根源便是她以中华文化为基,在“鲈鱼莼菜素手调”中,以纤纤玉手,调出百样风味,调出人们向往的生活,亦调出文化“香气”四溢的田园莱肴。 有人说,她向外国展现中国旧式农耕生活,迎合刻板印象,算不得文化输出。 可是,何为“旧式”?何为“刻板印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田间乡里发展进步,在田园阡陌间传送文明薪火。可以说,正是这农耕生活,孕育了一个久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大国,中华之文化,十之八九诞于其中。倘若此为“旧式”,为“刻板印象”,那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中华文化呢?所以,农耕生活并非过去时,恰恰相反,它正是中华文化之宝库。而李子染,则是执匙者,开启宝库,挖掘内涵,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之多元,于自身传承不竭的文化富矿。 透过李子染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接续不断的文化。 实际上,虽是“千年变更如走马”,但千年农耕文化却总能为当代中华的多元增彩。我们可以看到,当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得以领略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红高梁》《平凡的世界》中对农耕栩栩如生的描写跃然纸上,世界得以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当一幕幕农耕画面被展示到世界舞台时,拔节而起的,是黄土地厚育的“当惊世界殊”的中华文化之树。 李子柒为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中华田园文化,在美若幻境的视频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 为了做一顿中国莱肴,她可以软磨硬泡国宴师傅几个月;为了做一碗正宗兰州拉面,她可以每天揉面至全身酸痛;为了学会活字印刷术,她可以到处走访探寻传承者。正是有这样一份对向往生活的憧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方有她的火遍全球,方有她让中华文化走入千万外国网友心房的心愿,方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亦应向她学习,抱持着对传统田园文化的热爱,肩负起讲好中国文化的重任,令世界领略这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 查拉曼曾言:“一个忘记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饶恕的。”虽然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可完全将自身与田园剥离,而应主动接近田园,领略那乡土里升腾的文化因子,在继承中与世界交流共鉴,展中华之大美文化。从而令当代中国,在蝉鸣犬啸中展多元之姿;令自身,如李子柒一般,在文化画卷中着墨留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本次命题属于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对于本题来说,就是要读懂材料中的“李子柒现象”。2.读懂各方评价,它们代表着立意的方向。本题通过“李子柒现象”,让考生以其为基础写出对于文化自信、文化之美、文化输出、个人与民族精神等的深入思考与阐释。 切题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美丽中国。 2.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3.对于文化输出,我们要多一些宽容。 4.农耕生活也能展现多元美丽的中国。 偏题立意: 1.落后与贫穷不是中国之美。(审题偏离材料的价值取向) 2.山水田园之美。(偏离材料主体,另起炉灶) 3.热爱劳动。(偏离材料主体,另起炉灶) 素材: 1、在一期李子柒坐高铁去采长白山蜂蜜的视频下面,有很多外国人自发地给其他人介绍,这是中国的高速铁路,很厉害。让无数外国人,对像这样的中国生活心生向往。在李子柒的笔墨纸砚视频下,外国人说:“她正在教我们,我们不了解的中国。” 2、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3、12月10日,央视新闻发布了评论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文中称: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4、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5、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6、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论点式标题,点明中心论点;然后开头部分先介绍李子柒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的原因,点明论点;其次,针对部分网友对李子柒做法的质疑进行反驳,强调农耕生活亦是中华文化之宝库;紧接着论述李子柒传承、弘扬中华田园文化方面的意义以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最后引用名人名言,发出呼吁,照应标题及开头部分。整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严谨。 【点睛】写作口诀: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