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绍兴一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后面是跳判的。判有两种,一种是“地判”,一文一武,手执朝笏(hú),边走边跳。一种是“抬判”,两根杉篙,上面绑着一个特制的圈椅,由四个人抬着。 B. 遑遑(huáng huáng)华夏,灼灼其华。滚滚的黄河之水挟着生命与激情奔腾而下,缔造了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巍巍大国。随着千年的流逝,其中深沉下如恒河沙数般无法计量的财富,留与后人共享。 C. 如钩的新月,推开鱼鳞般的云,下窥人寰,在竹林的罅(xià)隙间透出一股清光,竹叶的碎影筛在白色的窗幔上,这一切正是大自然所渲染出的最优美的色与光。 D. 十字街将一坊(fáng)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字形及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A项,“朝笏”的“笏”读音改为“笏hù”; B项,“遑遑”的“遑”改为“煌煌”; D项,“一坊”的“坊”读音改为“坊fāng”。 故选C。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对于汉字字形题平时要适当拓宽阅读面,要辨明字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辨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26 - 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源头,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因而它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比较接近,对话体式还是古代文章的萌芽。现代中学语文对《论语》的认识繁杂,有以为是语言文字,有以为是语言文章,有以为是语言文学,有以为是语言文化。认识不同,《论语》的教学也就不一样,或用来学习古汉语,或用来学习章句,或用来品味文学的趣味。 【甲】对待传统经典,需要有文化视角、精神信念,要有欢喜心、平常心,同时不失敬畏心,阅读时也能不带功利和浮躁的心态。学习《论语》更不能食古不化,应当兼收并蓄,与时俱进。【乙】有学生在学习“仁者爱人”时,对诸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不同观点产生了兴趣。【丙】他深入探究孔子的“人性观”,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并不认为孔子支持性善。”“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也许不是‘自我’发现者,但却是‘自我’引导者。”此番阅读和思考,使他对《论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而 B. 繁杂 C. 品味 D. 食古不化 3.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A项,“作为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学的源头,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因而它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比较接近”错误,句子前后不是因果关系,不用“因而”。使用错误。 B项,繁杂:(事情)多而杂乱。使用正确。 C项,品味:仔细体会;玩味使用正确。 D项,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B项,“有学生在学习‘仁者爱人’时”错误,改为《仁者爱人》。课文名字用书名号。 故选B。 【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1月4日,王思聪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随后被该院查封其名下房产、车辆、银行存款和不动产。12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告称,王思聪已还款5千万,涉1.5亿纠纷案和解。 B. 连日来,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大厅设置的悼念处,市民自发赶来献花哀悼杨文医生。这种自发的行为表达了人们对暴力伤医行为的绝不容忍、绝不认同。对救死扶伤者挥刀,触犯法治社会底线,必须依法严惩。 C. 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深层次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任何社会的长短优劣,根本上都是由这两个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D. 《我爱我家》的一张旧剧照,葛优在沙发上那副慵懒的躺姿,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为“葛优躺”,其背后深藏了某种职业倦怠和精神困顿,借一张图片淋漓尽致地发泄了出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房产和不动产”错误,并列不当; B项,“绝不容忍、绝不认同”错误,语序不当,应为“绝不认同,绝不容忍”; D项,“其背后深藏了某种职业倦怠和精神困顿”错误,成分残缺,“其背后深藏了某种职业倦怠和精神困顿”中“了”改为“的”。 - 26 -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并能对句子作语法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句式的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等。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轻度烧烫伤时,将清凉油轻轻涂抹于患处,可缓解疼痛,避免水泡出现。”网上分享这种经验的帖子随处可见。对此,专家表示,①_______。对于烧烫伤,最正确的处理方法是,②_______,然后涂抹烫伤膏或者就近就医。如果不立刻冲洗烫伤部位,而是涂抹清凉油,无异于“火上浇油”,③______还会刺激损伤皮肤。 【答案】 (1). ①不能随便相信网上的方法 (2). ②立刻用水冲洗烫伤部位 (3). ③不仅没有用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得出答案。第一处,结合上文“网上分享这种经验的帖子随处可见”和下文“对于烧烫伤,最正确的处理方法”,可知这里是表达对网上方法的否定;第二处,结合后文“如果不立刻冲洗烫伤部位”可知;第三处,依据前文“无异于‘火上浇油’”后文“还会刺激损伤皮肤”,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不起作用。 6.汉字文化魅力无穷,儒释道文化又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请参照下面的示例,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作简要解析。 佛:左边是“人”,右边是“弗”,合起来仿佛是说“人不要”的意思。 这分明是说要摆脱私心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即“放得下”。 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6 - “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 (2). “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句子,仿写句子首先要研究清楚例句,然后明确仿写的要求,此题要求从结构特点和蕴含道理两方面对“儒”字和“道”字作简要解析,根据例句特征,首先从字形分析,即把字拆开,然后把拆开的字放到一起产生新的内容——做事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即可。 【点睛】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节日在天人合一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我们可以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成。这也恰可比拟为个体生命一生的途程。四时各有当今节庆、合今节俗: 冬成:天寒地冻的冬季,农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闲,以过年为中心安享一年劳动成果,并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辞旧迎新的高潮。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年之将逝意味着新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可视为旧生命的延续。所以把除夕和年初一连在一起,把冬储和迎春连在一起,都属于过年。同样,人的一生中,中华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元宵节是过年的压轴大戏,狂欢热闹后就投入新的劳作。 - 26 - 春生:中华文化重视“生生之德”,《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时流转;而变易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活活泼泼。春生正是草木初生、万物化生的最佳季节,宜有体现生命精神的节日。清明时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春播眷种之时感谢先人和大自然母亲及生身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和生机。前者是清明节,后者是中华母亲节。 夏长:夏季是生命加速生长繁茂之时,百虫也孳生,所以也是人体需要特加保护健康生长之时,需要及时加强养生卫生健身。端午节正是迎夏的大节。夏末七夕节银汉秋光,瓜果成熟在望,爱情也充满期望,如以生命途程为喻,已进入婚恋阶段,七夕堪称中华情侣节。 秋收:秋季农作物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祈愿人月两圆共享成就的中秋节备受重视。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 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 (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 材料二: 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了解以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第二个问题是“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调查结果如以下表格: 选项 比例 电视、网络等媒体 88.89% 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0% 课堂教学 0% - 26 - 杂志、报纸 38.89 材料三: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 从古至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 拿春节来讲,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大年三十情结”。过年的高潮就是大年三十。年文化心理是无形的,但它深深铭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所以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便在天南海北,也要回家过年。从文化角度看,这个巨大和无形的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合而分,分而合,始终是一个坚实的整体,就源于这种凝聚力。它蕴涵着共同的生活愿望、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以及优良的道德传统。 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连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之情。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节日遗产不同于艺术遗产,艺术遗产的传承人是艺术传人,而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只有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都得到充分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摘编自冯骥才《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其年节体系既是自然节候也是生命的流程图,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体现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和谐。 B.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如:年寓含着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丰富意义,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七夕节寓含对爱情的期望等。 C. 调查对象中,每个人都能了解除夕、春节的文化内涵,大部分人能了解冬至、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 D. 中国人每逢大年三十,即使离家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因为年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年文化对中华民族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 26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成是大自然生命的时间次序,也和人类个体生命一生的每个阶段相呼应。 B. 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渠道很多,如生活环境、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受其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异。 C. 节日遗产的传承者是全民,因而让广大百姓过好传统节日,使其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满足,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言至关重要。 D. 材料一、材料三都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不同的是,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9. 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D 9. 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③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④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张冠李戴,根据原文 “九九重阳,阳极将转阴,惜秋敬老,敬老从敬自己父亲始,重阳节可叠加上中华父亲节。同时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中华教师节也设在这时段”可知,中华教师节是感谢以老师为代表的所有有恩的长辈的,而非重阳节。故选B。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材料三还阐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错误,材料三中只是阐述了春节形成的原因,并没有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形成的原因。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加强节日建设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如材料一摘自“摘编自李汉秋《对传统节日建设的思考》”“这个年节体系,盖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是一幅自然节候的流程图,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图”可概括为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材料二某机构围绕传统节日建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对比数字结果可知,了解腊八节、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人不多,人们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途径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为零,可概括成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可概括为③④。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安乐居(节选)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 26 - 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这个林是没有什么逛头的,在林子里走一圈,五分钟就够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大个的鸟,画眉、百灵是极少的。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这些酒客们吃兔头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儿,后掰哪儿,最后磕开脑绷骨,把兔脑掏出来吃掉。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得非常干净,连一丝肉都不剩。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 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 坐在里面犄角的老王说:“这是什么买卖!” 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 - 26 - 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但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 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 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一九八六年七月五日晨写完 10. 概括语言大师汪曾祺的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11. 倒数第三段写三个年轻小伙子有什么用意 12. 文章前四节对安乐居写得不厌其繁,最后一段却突然收尾,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13.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安乐居”还是“老酒客”?为什么? 【答案】10. ①接地气,有京味儿,口语化。②个性化,符合人物性格特点。③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且多用短句,不事雕琢但充满韵味。④语言生动幽默。⑤小说语言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特点,淡化矛盾淡化情节,节奏舒缓,徐徐道来,展现市井百态。 11. ①用年轻人的时髦、喧嚣与浪费对比出老北京们身上的传统、简省、老派的闲适与淡定。②暗示着时代的改变:商品文化的入侵,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③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 - 26 - 12.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酒客们”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时代的消失。③开头与结尾既彼此照应又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印象深刻。④开头繁笔舒缓,结尾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3. 示例一:选“安乐居”的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②“安乐居”架构了故事情节,是一个结构的“容器”,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真实日常。③主题上,既追忆与缅怀了市井人生与民俗风情,也暗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带着隐隐的失落。 示例二:选“老酒客”的理由:①老酒客是安乐居里的主要群体,通过老酒客们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②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③主题上,寄托了对底层老北京的亲近及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淡淡伤感。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本题,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雅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比如“瞎玩儿”“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等等。 【11题详解】 - 26 -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倒数第三段,“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三个年轻人的穿着、做派和老北京截然不同,内容上双方形成对比;且暗示着社会在变迁。结构上,为下文“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做铺垫,不至于安乐居被拆太突兀。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构安排的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分析开头的繁笔,结尾段的简介,及其作用。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本题,“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这句话结构上与“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 首尾相照应,结构紧凑。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 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的令人伤感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蕴含着淡淡的感伤,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作用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先确定选哪一个,然后阐述理由。本题可以尊重原标题,选“安乐居”为题目,“安乐居”是个地方,是老北京的活动中心; “安乐居”的建筑风格,安乐居的兔头,安乐居的食客们,“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在“安乐居”架构了故事情节,是一个结构的“容器”,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真实日常;主题上,作者用淡淡的笔调细说着老酒客们的闲适的日常,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但是最后“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这是一种失落,一中对古朴生活方式的怀念。选“老酒客”的理由为题目也可以,分析合理即可。 【点睛】“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 26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①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②,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③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注释】①矱:yuē,尺度。②芳躅:指前贤的踪迹。③伊巫:伊尹和巫贤。伊尹是商汤的宰相,巫贤是商王祖乙的宰相,都有贤臣之誉。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矜己而自足 矜:夸耀 B. 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 26 - C. 平生苦志励行 苦:为……所苦 D. 于人何尤 尤:埋怨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所谓之楚而北行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 乃才可为而不为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吾家以诗书发迹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 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第三子张懋修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 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 张居正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 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 亦 仅 得 一 第 止 耳 犹 未 能 掉 鞅 文 场 夺 标 艺 苑 也 今 汝 之 才 未 能 胜 余 乃 不 俯 寻 吾 之 所 得 而 蹈 吾 之 所 失 岂 不 谬 哉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2)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答案】14. C 15. D 16. D 17. 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18. (1)(我)又想到你一定会记住(或:吸取)两次(或: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2)(写字这种)小小的技艺(事情),难道任随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A项,句意为:喜好夸耀自我满足。矜:夸耀。加点字解释正确。 - 26 - B项,句意为:把家规遗留给后代的原因。则:家规。加点字解释正确。 C项,句意为:我一生磨炼志向,勉励自身。苦:磨练。加点字解释错误。 D项,句意为:又如何去埋怨别人呢?尤:埋怨。加点字解释正确。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第一句句意为:这就是所谓的南辕北辙啊。之:动词,到。 第二句句意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成分独立性。 加点字解释不同。 B项,第一句句意为:可是有能力却没作为。乃:副词,却。 第二句句意为: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就进去。乃:副词,才。 加点字解释不同。 C项,第一句句意为:我们家靠读书发家。以:介词,凭借,依靠。 第二句句意为: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以:连词,以致。 加点字解释不同。 D项,第一句句意为: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其:表揣测的语气副词,大概,可能。 第二句句意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其:表揣测的语气副词,大概,可能。 加点字解释相同。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等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D项,“自小就自狂自大”错误,原文是“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 26 -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句句意“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考场上从容执笔而夺得头筹。而今你的才能还不能超过我,却不放低姿态吸取我得到的教训,而要重蹈我的过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然亦仅得一第止耳”“止耳”句尾语气词,之后断开; “犹未能掉勒文场”,“掉勒文场”是“未能”的内容,之后断开; “今汝之才”,“今”,时间状语,之前断开; “未能胜余”和“汝之才”对比,之间断开,之后断开; “而蹈吾之所失”,“而”表转折,之前断开; “岂不谬哉”,“岂……哉”表反问语气,之前断开。 即: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1)中“意”,想到;“惩”,记住;“俯首”,低下头;“规镬”,遵守规矩。(2)中 “区区”,小小的;“磨”,消磨;“工”,做好;“其”,还是。 - 26 - 【点睛】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你小时侯聪慧,才质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动颜祝贺,对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然而自从癸酉年科举考试后,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矜自满。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结果你遭受挫败。你学艺不精,又如何去埋怨别人呢?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我)又想到你会记住两次(或: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哪里想到一年里,越促进你,你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是你的才质不聪敏吗?我也还没有发现小时候聪慧而长大很糊涂的情况。是你不够努力吗?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可是才学造诣不过如此,这定然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泛涉猎而使得自己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谓的南辕北辙啊!还想进步,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贤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然而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也不多见。我早年年少登科,窃取了好名声,狂妄地认为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与常人也没什么不同,小小的科举及第也是很容易成功的,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在古代典籍中驰骋。到过了三年,新的学业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侮辱。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放弃的学业,日夜学习思考,用尽全身力量,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考场上从容执笔而夺得头筹。而今你的才能还不能超过我,却不放低姿态吸取我得到的教训,而要重蹈我的过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一生磨炼志向,勉励自身,把家规遗留给后代的原因,是自认为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名望和德行。我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沿袭我的道路,将它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贤这些人一样,一起名垂史册。哪里只是想取得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的宗族?我确实爱你如此深,对你的希望如此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甘愿做辕下之驹(车辕下不惯驾车的幼马,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 - 26 - 现在既然你希望我对你不闻不问,我自然也是不会对你要求很高。但是你要好好思考,不要甘心自暴自弃。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有能力却没作为,这又能怪谁呢?自己荒谬悖理,却推诿于命运,糊涂得很厉害呀!譬如说写字这件事情,我反反复复教导你好几年了,可你还是漫不经心会犯错误,一点都不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写字这种)小小的技艺(事情),难道任随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9. 首联中的“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中“秋草”“寒林”等营造了_______的氛围。 20. 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9. (1). 悲 (2). 凉(凄清,悲寂) 20. (1)借古伤今(借典故抒情)。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2)借景抒情。借对“秋草”“寒林”“日斜”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孤寂。(3)直抒胸臆。首联“留”“悲”,尾联“怜君”,直接抒发了被贬的愤懑与悲凉。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诗歌信息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作者选取“秋草” “寒林”“日斜”等比较萧瑟的意象,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营造出凄清悲寂的氛围。 【2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等。 这首怀古诗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其次,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表达了自己的孤寂。“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最后,直抒胸臆。首联中作者直言“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尾联“怜君”,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直接抒发了被贬的愤懑与悲凉。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21. - 26 - 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 22. 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1. 中庸。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22. 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 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是“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不到醉就可以了”,再结合《论语·乡党》里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段话反映的是“中庸”的思想,体现了折中、不走极端的处事原则。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孔子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和做法做出辨析。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矛盾”还是“不矛盾”,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第一句,“批判‘耻恶衣恶食者’”,《论语•雍也》中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里肯定颜回的“安贫乐道”,《论语•里仁》中说“士志于道”,“士”指的是“君子”,这是说君子应追求正道,这两处都是强调“道”。第二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对饮食的重视强调的是“礼”。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_______,______。’”(《论语》)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 26 -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5)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答案】 (1). 君子学道则爱人 (2).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 思垂空文以自见 (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念桥边红药 (8). 年年知为谁生 (9). 柳丝长玉骢难系 (10).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策”“鹤”“度”“攀援”“骢”“倩”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写道:“‘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多一份“钝感力” - 26 -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忍气吞声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钝感,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钝感是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是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人的思维只有钝感系数与敏感系数想平衡才更容易保持较为理性的思维,否则反之。 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迟钝的能力)。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刚刚入世会遭遇许多烦心事,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看看如今在各自岗位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生存的这个世界有许多竞争,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迟钝能力,在遭受挫折之时能很快放下,继续前行,才能在经受一次次挫折,不停留在这些伤痛上,赢得下一次的辉煌。犯一次错误改正容易,不断的犯错误还能不气馁就难了。 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跌跤了不怕,关键是能再爬起来。 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好生存和成功的问题?如何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好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来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多一份钝感力不失为一种智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 【审题】钝感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状态,理性的认识,要谈出钝感的积极意义,围绕“钝感力”展开论述。“钝感力”是一种“迟钝的力量”(不过于敏感),它是一种抗击打的良好心态,它能调节心理,保证个体不受外界的消极干扰,对目标有执着和坚持,对挫折和伤痛有忍耐和超脱,平和包容,坚强柔韧,积极乐观。 - 26 - 【立意】重剑无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凡事淡然处之,豁达开朗的处事智慧;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坦然面对挫折和伤痛;要有困遇的一种耐力。 【结构】题目切题《多一份“钝感力”》,第一段引用材料,得出观点“‘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忍气吞声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段解释“钝感力”是什么;第三段分析社会现实“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第四段怎么办,“生存的这个世界有许多竞争,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最后强调“多一份钝感力不失为一种智慧”。 【素材】1.我倒觉得,在快餐、快递、快信息的时代里,在敏锐于价值与美之外,我们还应学会慢条斯理,“故意”迟钝,迟钝于声名,迟钝于功利。北大才子周浩,在慎重考虑后,毅然决然地退学选择了技校,他后来成为国际技术大赛上的明星。这位九零后的年轻人,是仅凭青春的放荡不羁,仅凭骄纵任性而放弃北大求学资格的吗?满怀激情的他,莫非就只是因为凭北大生的身份“下嫁”技校而成为社会焦点的?不是的,我相信他只是迟钝于北大的耀眼光环而敏锐于内心与众不同的真实声音。 2.在信息采集快捷、成果唾手可得的时代里,我们更应学会点“迟钝”,享受人生的精细过程。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李安导演,潜心构思筹划多年,创作出《断背山》等名作。试想,如果李安导演选择心急火燎的创作方式,如果他敏锐于并过分在乎世人的功利取向,李安安能成名导?他的诸多作品恐早已埋没在万千影视作品中。 3.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成功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日渐浮躁,人人渴望变得精明而灵活,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此时,钝感力便打破了人们的常规认知,给激进的人们一清醒剂,告诉人们,其实世间还有两全法,还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成功,过于精明敏感,有时反而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日本也《朝日新闻—时代周刊》这样评价道,“钝感力是生存在这个时代所必须的才能”,可见,钝感力于当代的意义,于人们更好生活的意义。 【点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阐释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 26 -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