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高三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 5.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答案】1. D 2. A 3. A 4.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5.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项,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项,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 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A项,提到“巩固和强化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和个性化解读能力以及分析论证方式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回答“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材料一提到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材料二提到文化认同是中介认同形式,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它从属于国家认同。材料三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认同,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才能得到实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可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 根据“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c.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帯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 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 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 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 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 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8.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9.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9. 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D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错,应该是更认识到他“清贫的高贵”。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 B项,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岀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而不是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高贵的清贫”。首先,先解释“清贫”和“高贵”的意思。“清贫”的意思是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是指精神上的富有。再结合文本,“清贫”指的是方志敏,他生活贫困,并不富裕,“高贵”指的是方志敏精神的高贵,他为天下谋幸福,为中国的建设做出牺牲,拒绝名利的诱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了解方志敏,作者“来到方志敏的故乡”实地探访,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后来作者又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包括“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最后作者重读方志敏的作品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进一步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史艾賢诗以至昼夜忘",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弗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著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范,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实!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颗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街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巡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 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 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 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 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冬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 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14.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2)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 14. 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本句中,“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排除BD,“吊”是前面小句的谓语,不能和前面的小句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录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意思完整,故排除C。整个句子的翻译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谗谤,谗毁诽谤;顾,顾全;尤务,更加追求; 第二句得分点:顾念,考虑;谓,认为;寄,托付。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及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阅读面,了解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的是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丙文大多在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采用的是抒情手法;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骈文,号时文,欧阳修已经超出他们很远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中乡试,第二年考中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名声在当时很响亮。欧阳修生平写文章擅长关注天下,不曾看不起他人。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到皇帝跟前,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时间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生平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己任。现在的湖州孙言觉当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置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向欧阳修求学,欧阳修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他保全孙言觉,于是孙言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政治,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司徒弗把持朝政,每当具体大臣上衣事情时,又不可行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跟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时,欧阳修于是来来回回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文言叹词)!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报复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叹词),先生您安息吧(叹词)。 (丙) 先生生时,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一旦写成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如同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好像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曾经说过,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今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这样的英灵,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平山堂①送刘仲原甫②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②《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 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更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极写刘敞为文赡敏,可谓倚马之才,表达了词人对他的赞誉之情。 D. 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 16. 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B项“凄婉感伤”错。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先仔细研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选取意象等角度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本词分析“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赏析时,抓住两个词语“豪放”。本词 “豪放”表现为,“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过片三句写作者自己。作者当年知扬州府时,以文章名冠天下,故自称“文章太守”。曾在平山堂挥笔赋诗作文多达万字。后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多元的文化智慧彩显出文明古国的绚丽多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初学记-鸟赋》中的典故,来抒发李密对祖母的孝养之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人格化的云和鸟来表达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渴望;杜甫在《蜀相》中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诠释了诸葛亮忠义尽责与鞠躬尽瘁的精神。 【答案】 (1). 乌鸟私情 (2). 愿乞终养 (3). 云无心以出岫 (4). 鸟倦飞而知还 (5). 三顾频烦天下计 (6). 两朝开济老臣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乞、出岫、频烦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羲献父子、颜筋柳骨,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_____,也早早地______“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它虽然不是画,不是舞蹈,不是歌曲,(①)。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②),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_______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隶书的参差俯仰、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错落有致、草书的______,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线条是书法艺术家心灵颤动的轨迹,是书法欣赏者心灵触动的凭借。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大雅之堂 跻身 因而 天马行空 B. 大方之家 跃居 从而 信马由缰 C. 大方之家 跻身 因而 信马由缰 D. 大雅之堂 跃居 从而 天马行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法通过线条实现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B. 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 C. 书法通过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心灵的交流。 D. 通过书法线条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心灵的交流。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答案】18. A 19. C 20. ①却有绘画的美感、舞蹈的节奏、歌曲的旋律②线是点的延长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大雅之堂”形容某些被人看重的、不“粗俗”的事物,高雅的事物;或指高尚雅致的地方,强调地方。“大方之家”意为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识广博,学有专长的内行人。强调人。根据语境“登入”,排除BC两项。“跻身”,指置身某种行列、境域等;“跃居”指跨过某个阶段,跃升为某个地位。根据语境“行列”,排除“跃居”,排除D项。“因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从而,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天马行空”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信马由缰”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颠倒因果,应该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和欣赏者先联系起来,才能进行心灵的交流。 B项,“通过”“从而”等介词的使用导致主语缺失。 D项,“通过”“从而”等介词的使用导致主语缺失。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本题是一道“补写句子”的题,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本题是讲书法艺术,从第一空的前后语境可知,书法虽然不是绘画、舞蹈、歌曲等艺术,但是它与之只有相通之处。第二空的前面提到“点是线的浓缩”,后文提到“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很明显,这一空填“线是点的延长”。做这种题,一定要学会瞻前顾后。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阅读下面的图片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50字。 39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踮起脚、前倾上身……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这一幕,让人心疼…… 2019年12月17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这一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这一刻)如您所愿,双舰合璧,您再也不用踮起脚看别人的航母!祖国之盾,护我海权,双剑出击,逐梦深蓝!中国海军,必将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画面,把握画面的对象以及这些对象合成的意境,然后分析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下面的图片资料,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想。”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不少于50字。”。首先把握图片的内容,第一张图片是39年前刘华清将军访美登上美国航母,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触碰仪器。为了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将军踮起脚、前倾上身……投过去的眼神里是强烈的渴盼。这是让人心疼的一幕。第二张图片是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两张图片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无到有,从借鉴改装到自主研发的航母发展之路,异常艰辛而又令人振奋。如今,说到中国航母,依然让人不禁想到刘华清将军,想到这位怀着航母梦的老兵。中国终于有了第一艘国产航母,可中国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不管风和日丽还是暴风巨浪,辽宁舰依然会坚定前进。如今我们深切缅怀刘华清将军,也祝福中国海军。中国海军,必将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22.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请从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答案】①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三片绿叶比喻为三只小鸟,又将小鸟拟人化,写它们的歌唱和呼喊。②诗歌选用树桩、嫩叶的意象,运用象征手法,用嫩叶的歌唱表现对生机、希望的赞美和渴望。③语言清新,明白易懂,情真意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从诗中来看第一句“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篇嫩叶”比喻成三只小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叶的勃勃生机。第二句“骄傲地站在树桩上”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鸟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他们的活力。其次在诗中“嫩叶”代表生机和活力、希望,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最后本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简单易懂,语言清新自然,感情表达真挚有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沧海横流,曲折壮阔,中华笈兴梦,百年奋斗史。 盘点2019年重要的历史纪念日:澳门回归20周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3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纪念日。这些大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信心。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勇担新使命。12月31日 ,朝阳中学全校师生及部分校友、家长代表共同举行以“中华复兴梦,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规定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您作为知名校友,被邀请发言,请拟写一篇发言稿。 ②你作为参赛选手,请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立场鲜明,观点明确;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范文: 继往承壮志 青年续华章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比赛的机会登上这个讲台,和大家交流我作为一名时代青年的心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继往承壮志 青年续华章”。 年末回首,2019已成过往,泱泱华夏从20年前澳门回归,到3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从40年前的改革开放,到70年前的新中国成立;从以前的风雨如晦百废待兴,到现在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今日中华,成绩斐然,举世瞩目。往昔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更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信心。 我多么想高歌一曲,以期继往昔壮志,续吾辈华章。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那悠扬的旋律又在我的心里响起,舞动的身姿,优美的旋律,青春的气息,辉煌的成就,共同谱写了个人与国家完美融合的华美乐章,完美地诠释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应具备的家国意识与情怀。人是什么?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何?这是每一个具有清醒意识的个体都应思考的问题。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能独自生活;人无法脱离社会、民族乃至国家而生存。而国家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大,国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灵魂依托。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当心怀祖国,立志成才。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个人与国家是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两者相互依存,双向互塑,互动共生。无数志士仁人以国家之任为任,为国家和民族忠诚守望、勇敢担当;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路上,无数热血青年把自己的一生交给祖国,从而使祖国更加美丽可爱。我们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去,心怀祖国,立志成才,才能不辜负祖国的培养和时代的供应。 继先贤家国之志,续吾辈奋斗华章。 梁启超先生曾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说的正是新时代下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使命与荣耀;唯有青年有为,中华民族才能坚定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程开甲院士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在的祖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他们中有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与世隔绝的独龙江当军医的李金徽,也有放弃澳洲百万年薪回国成为181名孤儿爸爸的马乐……他们踏实勤奋,敢于担当,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中,以家国情怀书写壮丽青春,让家国情怀融入青春基因。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国际风云变幻,世界临百年难遇之变局,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勇担新使命。作为朝阳中学的一员 ,我会以热情而诚恳的情怀拥抱世界,以理性而客观的心态建设当下,以抬头挺胸的乐观展望未来。如此,中华崛起,中国梦圆,便指日可待!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次命题属于创设情境+二元任务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系仿照2019年全国卷命制。主要命题意图为体现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即要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高考作文的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思想。本题涉及“家国”“使命”“奋斗”等常见话题。 一般情况下,任务驱动型作文都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指令性 指令性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最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包括文体指令、内容指令、思维指令、比较指令和对象指令等。很多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指令不止一个,在审题的时候不能遗漏。 1.文体的指令 所谓文体的指令,是指材料的要求中已经或明显或隐含地规定了写作的文体。本题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或者演讲稿。 要注意的是,有些作文文体,其指令不是那么明显,需要考生稍作分析。 2.内容的指令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几乎所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都有内容的指令,指令几乎都会指向材料本身。本题是以“中华复兴梦,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思维的指令 所谓思维的指令,是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指向的材料会出现或矛盾,或对立,或引人深思的情境或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 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对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本题并未涉及到 4.比较性指令 比较性指令是指任务中蕴含二到三种不同的人、事、方法等,要求考生对这些不同的人、事、方法等进行比较,并阐释看法或理由。本题并未涉及。 5.对象的指令 对象指令是指材料作文在任务指令中明确写作的对象,也就是明确文章的读者。不同的读者,选材、行文等也会有所不同。本题要求以规定的身份完成写作。一个是知名校友,一个是参赛选手,二选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围绕任务来展开,心中要有写作对象。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把握和体现: 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读懂材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在概述—分述—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其在新时代新青年中的影响; 2.如何把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有机而具体地体现在行文中是作文的重点,可以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和形象思维能力; 3.如何通过感悟中华复兴梦百年奋斗史,增强民族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民族,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中华复兴梦,放歌新时代。 2.中华百年复兴,任在吾辈青年。 3.胸怀复兴志,投身中国梦。 4.砥砺奋斗,强国有我。 5.时代使命,奋斗人生。 可用素材: 1、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庄子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只逍遥的大鹏,海运就徙于南冥然后变成一条畅游南冥的鲲,这样周而复始,好生自由; 老子梦想着自己能骑青牛出关,看尽人间历史的他能不受世俗的势力和利益打扰,这样避世修炼,好生清静。但我并不奢求也不赞同这样的梦想。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自然无法彻底脱离社会,那又何必消极避世呢?既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和庇护,那又为何孜孜不倦地追求“无为”呢?身处社会之中的我们更应有一些积极的梦想,所以我们要心存中国梦。那么何谓中国梦呢?在我看来,中国梦就是我们对社会的奉献和对身处社会的人们的奉献。此时,中国梦已经不只是一个梦想,它足够成为指导我们所作所为的信仰。纵观历史,哪一个能被称为伟人的人没有梦想、没有信仰?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少年时期周恩来的梦想,也正是循着这个梦想他加入了国民党,在黄埔军校任政治处主任时为中国军队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将领,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处于绝境中的中国。“为人民服务”这是周恩来追求终身的梦想,也正是这个梦想的指导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第一任并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建设强大祖国。在新中国最困难最无助的时期他用他的国民外交使新中国成功脱离了外交孤立的局面,从日内瓦到万隆哪一次力挽狂澜的表现不被人民所铭记和怀念?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有了中国梦,才能使得周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如此崇高。辞世万余群众上街悼念和送别就是对周中国梦的赞同和感激。 3、变革的时代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见的脚印:抗击非典,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领袖和民众共赴危难,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突飞猛进的中国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苦干问题的重要决议,无一不是民族复兴的基石,让我领会到了国富民安的道理,认识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也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前进的艰辛历程,同时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为报效祖国做出更多的努。到这里,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自豪!感动的,是那些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人;自豪的,是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优秀民族的一份子! 参考结构: 首先写清楚演讲稿的开头并交代演讲的题目。接着回首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扣住“既往”。引用《我和我的祖国》阐述家国意识与情怀以及年轻一辈应当心怀祖国,立志成才的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强调要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融入国家发展,引用梁启超、程开甲院士的话,他们用家国情怀书写壮丽青春,我们年轻一辈应当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用实例强调自己的观点。最后,用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呼吁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新青年勇担新使命。鼓动人心,引起共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