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方鹿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 - 22 - / 22 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 22 - / 22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B.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C.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想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B.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C.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 - 22 - / 22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 B.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 C.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D.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 22 - / 22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 22 - / 22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 22 - / 22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 22 - / 22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5.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三处做简要分析。(3分) 6.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 - 22 - / 22 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 22 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承袭原有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国家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陪葬,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陪葬”指一种恩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加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修国史。 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书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 22 - / 22 (二)课内文句翻译(6分) 10.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2)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用典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增加了外形之美、内涵之丰富。 B.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C.“湘泪浅深滋竹色” - 22 - / 22 ,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1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四)名句默写(6分 ,每小题2分,每空1分) 13. ①《论语·学而》中孔子赞美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但不追求物质生活的语句是 “ , ”。 ②《论语》中表现孔子讲究启发式教学的语句是:“ , 。” ③孟子对梁惠王表示,要想让自己的人民多于别的国家,就要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要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农业、渔业、林业等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其中对渔业的措施是:“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69 分) 三、语言运用(9分,每小题3分)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②2017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畲族歌舞及闽剧进校园活动在台湾华夏科技大学举行,将传统戏曲以朝歌夜弦的形式展示于台湾学子眼前。 ③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关注自然和生活,缺少真情实感,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新奇,作文成为无关痛痒的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 22 - / 22 ④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发掘“找寻”的内在动力,使作者和广大读者如胶似漆,让城市印象更加丰满突出,给人影像及文字双重感动。 ⑤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7.26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完美收官,赵薇侃侃而谈,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判处被告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A ②⑤⑥ B ①③⑥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B.《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使之成为他们生命的滋养,也成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C.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试图再现长安盛景,花了6年时间在湖北襄阳建了一座“唐城”,来开掘与时代气象相结合的内容。 D.为让市民更多地呼吸到新鲜空气,全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限行机动车、管控扬尘、禁止露天烧烤等强制性措施,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您是本地知名的画家,赠我的画作画风清新淡雅,我一定小心惠存,来回馈您的美意。 B.我不敢过多奢求,请你略尽绵薄之力,帮我给要写的文章草拟一份提纲,我感激不尽。 - 22 - / 22 C.这几天突降暴风雪,地面结冰,学生上下学期间,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 D.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一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 四、经典阅读探究 (10分) 阅读下面《美的历程》中的这段文字,完成第17题 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虚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象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感叹……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在怀疑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基础上,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 22 - / 22 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他的同时代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和情感才能达到。 ——选自李泽厚的《美的历程》P.105-109 17. 李泽厚却说陶潜和阮籍“ 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优秀代表”,结合上面的文字和你平时阅读的资料,你认为陶渊明和阮籍有何不同?不少于200字。 五、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 22 - / 22 1.C【解析】“在当今提高了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错误,文中谈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的启示时,提倡必须这样做,但这只是一种规划,并不代表已经实现。 2.C【解析】“也应成为……的准则”说法错误,原文是“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3.B【解析】“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错误,孔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都是爱物的思想。 4.【参考答案】B(B小说两次写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第一次是卖树之前,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卖树之后,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 5.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 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 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 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每处1分,任意三处3分) 6.示例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 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2分) 示例2: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 - 22 - / 22 ②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2分) (意蕴每点2分,分析2分) 7.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时高宗幸温泉校猎”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C。“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选择D。 8.C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母忧”指遭遇母亲去世。 9.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时间错位。薛元超先是因为上奏朝廷给流放的李义府马匹乘坐,被贬为简州刺史;后因为与上官仪有文章交往,在上官仪被杀后流放到州。 10. (1)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道、齐、格,三个词语各一个1分。) (2)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泽、见、穷三个词语,各1分) - 22 - / 22 11、D【解析】。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12.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 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 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 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3. (1)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空1分,共6分) 14.答案C 解析 ①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皆金玉珠贝.此处宜用“雪泥鸿爪”. ②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轻歌曼舞之中。望文生义。③官样文章: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使用正确。④如胶似漆,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对象误用。⑤ “侃侃而谈” - 22 - / 22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使用正确。⑥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使用正确。 15.答案:B解析: A.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概念有交叉,不合逻辑。C搭配不当,第二句承前主语与宾语不搭配;D.成分残缺,可在“限行机动车”前加上“采取”。 16.D(A项“惠存”属敬辞,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使用错误.B项“绵薄”属谦辞,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使用错误.C项“欠安”属婉辞,指人身体不适,使用错误。D项“垂念”为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使用正确。) 17.参考答案 两人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二人也都是弃世之人,不肯混迹于俗人之中;二人都爱酒与诗文,在酒与诗文中寻找寄托。但两人的差别又很明显。 ①阮籍弃世不坚决不彻底,他既不屑于世俗,又放不开也放不下一些世俗之物,是情?是义?是怨?是恨?斯人已逝千年,如今谁能说清?或许,他的痛苦仅仅是缘于太过执著。陶渊明仅仅做一些小官,但朝廷的黑暗足以让他寒心,他弃世更自觉更坚定。“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晚年的陶渊明如此感慨,但他最终摆脱了这网,潇洒地离开。 ②阮籍故作痴狂、洒脱不羁,却敢怒而不敢言,敢悲而不敢哭,夹杂着欲言又无法言的矛盾与痛苦;陶渊明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在田园中怡然自得。 - 22 - / 22 ③阮籍对整个人生社会都有空虚之感,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关心。 ④阮籍等痴狂,忧愤无端,慷慨任气,而陶渊明表现出的是超然事外,平淡冲和。阮籍狂,陶潜淡。 ⑤阮籍的精神家园是痴狂,或者说他没有精神家园可以躲藏;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田园。 ⑥阮籍穷途而哭,找不到出路;陶渊明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至少写出三条 ,一条3分,两条6分,三条10分。不求观点绝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18.略 参考译文: 薛元超是薛收的儿子。元超早年丧父,九岁袭爵汾阴男。长大以后,好学善于作文章。太宗非常器重他,叫他娶巢剌王的女儿××县主为妻,多次升迁授任为太子舍人,参预修撰《晋书》。高宗即位,升任给事中,这年二十六岁。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不久转任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块盘石,当初薛道衡任内史侍郎,曾坐在石头上草拟制书,薛元超每次见到此石,总是泫然流泪。 - 22 - / 22 永徽五年,为母亲守丧解职,第二年,丧期未满就起用为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擅长文辞,又喜好引进寒门有才能的人士,曾经上表举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多人,由此被舆论赞美。后来因病离京任饶州刺史。三年,授为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因为获罪被发配流放到巂州,按照旧制,被流放的人不许乘马,薛元超上奏请求给他马骑,因此获罪贬任简州刺史。一年以后,西台侍郎上官仪被杀,薛元超又因和他有文章往来关系密切,被发配流放到巂州。上元初年,遇赦回来,拜授正谏大夫。三年,升任中书侍郎,不久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高宗驾幸温泉打猎,诸番酋长也都拿着弓箭跟从。薛元超以为既然不是同一族类,很叫人担忧,上疏竭力谏阻,高宗采纳了。 当时薛元超特别受到高宗恩遇,时常召入和诸王一同出席私家宴会。高宗又看重他文学政治的才能,曾对薛元超说:“长期有卿在中书省,就不依靠更多的人了。”永隆二年,授任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临幸东都,太子在京师监国,就留薛元超随侍太子。高宗临行时对薛元超说:“朕留下卿,好像失去一只手臂。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把它托付给你了。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默不作声。” - 22 - / 22 于是薛元超上表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多次上疏劝谏太子,高宗知道了说好,派使者慰问,赐物一百段。弘道元年,薛元超因病要求退休,朝廷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准许退休。这一年冬天薛元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薛元超有文集四十卷。儿子薛曜,也以文学闻名,圣历年间,修撰《三教珠英》,官做到正谏大夫。 - 22 - / 2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