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0.7‎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寓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选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 28 -‎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晋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威《赠何劭王济》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体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化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 (摘选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 28 -‎ 材料三:‎ 大致说,由于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顰”,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传统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于是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陈词滥调,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回,嗣是效颦日重,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 ‎(摘选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 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 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模仿已不止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 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重,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 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中的拟古诗就是明证。‎ C. 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摹仿二字概括和贬损它。‎ D. ‎ - 28 -‎ 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仿拟。‎ ‎3. 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C.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 D.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4.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涵的理解。‎ ‎5.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C 3. A ‎ ‎4. (1)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2)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3)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4)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看待。 ‎ ‎5.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③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依据原文“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可知并非所有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所以“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的说法过于绝对。‎ C项,“已不止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 D项,“这种‘模仿’写作的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说法不准确,原文说的是“每当涉及文本之间‘互文性’关系,其批评态度大多是贬损”。 ‎ 故选B。‎ - 28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没有完全否认“摹仿二字概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文章的中心观点,还需考生对诗句能够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缺一不可。材料二摘选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重点论述了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并通过事例对诗歌中的拟古、借鉴予以肯定。‎ 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 B项,“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诗歌应从诗人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C项,“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强调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不能一味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D项,“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是说诗歌的文辞靠自己悉心揣摩、独创得来才是最可贵的,老是因袭模仿前人,像佛门弟子接受师傅传授的衣钵一样,不是真工夫,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 28 -‎ ‎①依据材料一通过东晋玄学家张湛《山海经》中的注释去解释《愚公移山》中的问题,可知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材料三“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体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可知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②依据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可知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吸收和转换其他文本过程中形成的。③依据材料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可知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④依据材料二“文学史上的化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可知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摹仿来看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的特点。作答时,一般从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几方面入手。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列述式、对照式、递进式等几种;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引证法、事例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等。‎ ‎①材料二开端以“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以钟嵘、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文学创作始于摹仿”,然后分析列举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再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结构严谨,论证充分。③文章引用名句,运用事例论证法,列举傅威、陈后主、柳恽、沈佺期等的诗句,详实说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人张定宇 李春雷 一 大年三十。傍晚7时,办公室。‎ - 28 -‎ 吃过饭,张定字突然想起,要与病房里的妻子视频,说几句安慰话。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 他擦擦眼泪,使劲摇晃麻木的脑仁,想出了几句温柔话。可刚刚酝酿好情绪,电话响了。‎ 紧急通知,解放军陆海空3支医疗队共450人,已乘军机星夜驰援,3小时后降落。其中,陆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将直接奔赴金银潭医院。‎ 少顷,电话再响:上海医疗队136名医扩人员也将进驻,凌晨2时抵达!‎ ‎“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 放下电话,急速召集人马,分头行动,再次冲锋。‎ 真是武汉有幸、天道垂青。前些天,他已经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这个“提前量”,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了他的大忙。‎ 想到这里,心底涌上一阵职业的自豪。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的确,张定宇提前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造工程,太果断了,太给力了。‎ 这,才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真正的责任感!‎ 日历翻至1月25日,大年初一。‎ 这是全国人民万家团圆的欢乐之夜,人们看完春节联欢晚会之后,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可张定宇和他的战友们,却不能停下。他们要立即清洁消毒、摆放物品,为即将进驻的医疗队能最快投入战斗做好准备。‎ ‎1月26日下午1时,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接管两个病区。‎ 下午2时,上海医疗队入驻另外两个病区。‎ 截至当晚11时,金银潭医院已累计收治重症患者657人。‎ 火线48小时,张定宇兵不解甲、马不停蹄!‎ 二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 只是,他的嗓门越来越大,脚步却越来越迟缓了,特别是双腿僵硬,如假肢般愈发不灵便。‎ 上楼时,必须用双手紧握栏杆,用力地拉、拉。有一次,走着走着,居然趴倒在地,好久站不起来。‎ ‎1月28日早上8时,全体病区主任见面会。‎ 简短地汇报完工作后,大家准备四散而去、各就各位。但这一次,张定宇破例要求大家留下,似有话说。‎ - 28 -‎ 人们颇感意外。‎ 而他,却又吞吞吐吐,足足一分钟。‎ 众人纳闷了。这完全不是张院长的作风啊,从来没有见他如此局促啊。‎ 他停顿一下,慢慢张口。‎ ‎“兄弟姐妹们,事到如今,我不得不说。再不说,可能要耽误大事。”‎ 大伙儿瞪大眼,眼神里翻动着惊疑的问号。这些年来,单位由乱到治,由弱到强,发生了太多太多细细碎碎而又轰轰烈烈的事情。对于这些,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只要有张院长在,便没有什么大事。就像现在,天大的事,不也是他在硬挺挺地支撑着吗。‎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 大家一惊,会场一片寂静。‎ ‎“我是……渐冻症!”‎ 什么?什么!大伙儿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是的,渐冻症,前年确诊。”他缓缓地却是平静地说,“医生告诉我,或许还有六七年的寿命。现在,我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 渐冻症,即运动神经元病,属于人类罕见病。此病多为进行性发展,其病变过程如同活人被渐渐“冻”住,直至身体僵硬、失去生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病,无法医治。‎ 在座都是医生,谁不明白呢?‎ 联想他这些天来的异常行动,大家恍然大悟。‎ 张定宇沉默少许,接着说:“我向各位兄弟姐妹道歉啊。这两年,我脾气不好,批评你们太多,你们都受委屈了!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泪水模糊了大家的眼睛……‎ 白衣执甲,冒死前行。‎ 最疲惫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张定宇就仰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与妻子视频聊天。一是问候,二是排解压力。‎ ‎“疫情过后,我陪着你,好好休息。”‎ - 28 -‎ ‎“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 ‎“只是我脾气不好、急躁、不服输,老毛病改不了。”‎ ‎“这才是武汉人。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 ‎“别提传染。我不想听!”‎ ‎“好吧。张院长英明,张院长能干。在张院长领导下,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金银潭水远风平浪静。”‎ ‎“哈哈哈哈……”‎ 笑着笑着,却没有声音了。‎ 再听,却是一串串呼噜声。‎ 他睡着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01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大年三十”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开情节,使过年应该具有的祥和气氛与疫情的暴戾来袭形成强烈反差,让读者倍感紧张。‎ B. “这个可怜的女人啊”,“可怜”二字表达了张定宇对被疫情感染后身患重病妻子的怜惜,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 C. “楼道里,大家时时看到张定宇跛行的身影,常常听到他的大嗓门”,“时时”暗示了他病情日益加重,也表现了他的操劳忙碌。‎ D. “一代代都是犟脾气,好像会传染一样”,“别提传染。我不想听!”“传染”一词看似相同,但在各自的语境中意思却截然不同。‎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不惜笔墨描写张定宇要与妻子视频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他因无法照料病重的妻子而产生的愧疚之情并照应结尾。‎ B. “金银潭医院的空气中,溢满了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像硝烟,似雾霾”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疫情的严峻和气氛的紧张。‎ C. “我的身体出了问题……”“我是……渐冻症!”两句中的省略号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 D. “汉正街永远正,长江水永远清,……”张定宇妻子用一语双关的形式表现了对武汉恢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包含着对丈夫工作的肯定与赞扬。‎ ‎8.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张定宇的形象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 28 -‎ ‎(1)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 ‎(2)“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 当院长。”‎ ‎9. 本文虽是“人物特写”,却具有“电报体小说”的风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 ‎8. (1)本句运用细节(动作)描写,正面表现出张定宇自信乐观的性格特点。(2)本句通过侧面描写,用妻子的话表现出张定宇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 ‎9. ①结构单纯:本文紧紧围绕抗疫选材组篇,结构全文;②情节直白:整个抗疫过程的展开,不枝不蔓,简洁明了;③人物单一:全文主要围绕张定宇进行刻画,其他人物只发挥烘托陪衬作用;④语言简明: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⑤句子简短:本文多用短句,语汇准确生动。‎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题干要求“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可怜’二字表达了张定宇对被疫情感染后身患重病妻子的怜惜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理解有误。依据文本“这个可怜的女人啊,为我付出了一切,现在身染重病、生死未卜,不仅没有得到我的探望和照顾,连暖心的问候也少之又少。想到这里,张定宇心如刀割”推断得知,张定宇之所以认为妻子“可怜”,是因妻子为自己付出一切,可当妻子生病需要他出现的时候他却不在身边,更有甚者,“连暖心的问候都少之又少”,这“可怜”二字渗透着张定宇对妻子的怜惜、挂念和深深的自责之情,觉得自己愧对妻子从侧面烘托出张定宇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不是“侧面表现了他面对疫情的无助和悲伤”。‎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做此题,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来行文的。题干要求“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阅读四个选项可知,考查的内容涉及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标点符号和语言特点的赏析。‎ - 28 -‎ C项,“两句中的省略号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理解有误。依据文本内容可知,此处两处省略号表现张定宇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病情向大家说出,表明张定宇在面对艰难的处境时欲言又止的心理,不想在这个紧急关头退出抗疫的前线,这样会扰乱大家的抗疫决心,但现实是她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他不得不说的地步,故此处省略表明他欲言又止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心理。故选项中“表现出因张定宇渐冻症病情严重而导致的说话迟缓、吞吞吐吐”理解有误。‎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是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考查。题干要求“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张定宇的形象特征的,请简要分析”,做此题,考生要掌握作品中常用的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诸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 具体分析,划线的第一个文句“他伸出大拇指,狠狠地为自己点一个赞!”正面刻画张定宇的形象,其中的“伸出大拇指”“狠狠地”是典型的动作或细节描写,突出张定宇对自己“抢在大疫来临之前,把全部病区规划改造完毕。打好‘提前量’”的欣慰和自豪之情。正面表现他在疫情来临时的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划线第二个文句“咱俩相差5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是张定宇和妻子视频时妻子说的话,其中的“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含着对丈夫工作的理解和肯定,从侧面烘托了张定宇作为医生的领头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他为了大家而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作者运用周围和张定宇相关人物的刻画,突出此人物特征的。‎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也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先审题,题干“本文虽是‘人物特写’,却具有‘电报体小说’的风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从题干看,此题考查的角度是作者如何谋篇布局的,审题的关键是后半部分之“却具有‘电报体小说’的风格,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首先明确什么是“电报体风格”,所谓的“电报体”,是海明威发明的一种文章体裁,以其精悍、简练、明快著称,因为其语言简明,叙事张力大,故能给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做此题,考生可从情节、人物、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切入。‎ - 28 -‎ 示例如下:①此文语言简洁明快,描述性的形容词很少,简短,直白,多是对话体,没有一句废话或累赘词。②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张定宇的性格单一而鲜明,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且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张定宇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抗疫展开的,可谓单纯而集中。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张定宇接到通知的场面:“‘好!好!马上布置,马上迎接!’他挺直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这种描写让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紧张,同行动。④无过多的描写手法,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张定宇这一形象时,作者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张定宇为战胜疫情操劳忙碌的场景上,都写得生动逼真。富有感染力。‎ ‎【点睛】“人物特写”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选择人物一生中关键时刻、重大事件进行重点叙述,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邓稼先》写传主在研究两弹中的表现,《居里夫人传》写传主发现新元素过程中的经历。研究两弹、发现新元素,都是传主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从中展示他们对科学研究的顽强和热忱的共性。两人研究背景的不同,原来人生经历的差异,他们的个性又有不同。‎ 第二、通过传主的某些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描绘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第一单元,写毛泽东自述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有一年夏天“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我们热心于体育锻炼。”进行“雨浴”、“日光浴”、“风浴”。这些细节都再现了毛泽东年轻时代的不凡举动,表现其为日后参加革命斗争锻炼自己的志向抱负,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第三、从传主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周围相关人物、自然环境等角度的描写,来烘托传主。如,邓稼先研究两弹,与当时国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关。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他周围团结了一批学生,“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可见同学间的互相影响。自然天气的描写,可以烘托徐悲鸿的心情。‎ 第四、用传主本人的文字材料,如日记、书信、作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华罗庚传》中用传主的书信、题词,来写他对老师的感激,对人生的体会。《苏东坡传》用苏轼自己的创作来展示其在黄州的心态。《巴尔扎克传》写传主为了勉励自己,在拿破仑小塑像的座基上贴了一张写有自己决心的小纸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莫孝肃公诗集序 - 28 -‎ 白鸿儒 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延,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试于有司,荐于大延。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全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余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午秋仲望日。‎ ‎(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B.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C.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人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D.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 考,本义为年老,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 C. 状元,科考第一名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D. 秋仲夏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用孟、仲、季表示,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或秋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 莫宣卿自幼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 B. 莫宣卿事母至孝,让人感佩。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 C. 莫宣卿词赋诗歌不事妆点、浑然天成。其创作思如泉涌,能操笔立成;其作品纯洁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造化自然之物,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 D. 莫宣卿声名远播,泽被后世。他去世后历代莫氏子孙的言行气质,还留有莫公的流风余韵,即使是乡里五尺小儿、田野的村夫村妇无不仰重莫公美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 ‎(2)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 ‎14. 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答案】10. D 11. B 12. A ‎ ‎13. (1)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孤独无助,没有依靠就改嫁(他人)。‎ ‎(2)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祭祀)。 ‎ ‎14. (1)他的生父莫让仁,虽没做官,但也有隐德。(2)他的母亲梁氏,担心他孤苦无助,改嫁他人(3)继父乐善好施周济乡邻。(4)受教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莫公)刚刚七岁时,才质和识见开阔,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被当时的人看作神童。进入府学,跟随梁明甫先生交往学习。‎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手不释卷”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豁然”也是常见文言文搭配,即“形容词+然”,意为“……的样子”,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句中的“时人”是“目为神童”的主语,故“时人目为神童”应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当然,也可从“过目辄成诵”是一完整句意排除A项。‎ 故选D。‎ - 28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并表示称死去的父母为‘考’”理解有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A项,“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继父亦莫氏,讳及芝,……尝遣二兄习读”可知,不是莫宣卿的父亲“莫让仁”,而是他的继父“莫及芝”,故此项张冠李戴了,即移花接木了。‎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采分点:“蚤”,通假字,通“早”;“不禄”,古代士死的讳称;“孤”,幼年丧父;“,改适”,改嫁。‎ ‎(2)采分点:“游”,游学;“庠序”,学校;“罔”,没有;前一个“贤”,意动用法,认为是个贤才;“宗祀”,宗庙;“亲”,把他当作亲人。‎ ‎【14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也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此题是一道新题型,审题的关键的“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也就是考查考生莫宣卿成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做此题的关键还是要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快速梳理传主在何年何月的经历,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整合信息。‎ 具体分析,从莫宣卿家庭环境考虑,文中“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可以推断,其父施德于人的品德也深深地影响了莫宣卿,可谓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此外,当其父去世后,“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他的母亲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可以说,他的母亲的选择也是在有意给莫宣卿选择成长的环境;他的继父莫及芝一位有德有识之人,莫宣卿长期耳濡目染,深受继父的影响;更有甚者,莫宣卿后来“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可见莫宣卿的成功和他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若能依据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译文:‎ - 28 -‎ 唐宣宗大中五年是龙集(岁次)辛未年,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来寻求天下贤才。集合合天下士人在公开场合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皇帝诏旨认为莫公宣卿是第一名。公,字仲节,是广南封州人。出生之地是文德,但居住的地方是长乐。他的父亲名避讳让仁,虽然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也有施德于人却不为人所知。早年去世,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他的继父也是莫氏,避讳莫及芝,是开建籍贯人。莫公随着母亲前往开建,和另外两个兄弟成为三兄弟。大哥叫莫俦,二哥叫莫群。公莫年龄最少,排行最小。他的继父也是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年成歉收之时就会拿出粮食接济邻居或同乡。他的继父莫及芝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那是他才七岁时,才质和识见高远开阔,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被当时的人看作神童。进入府学,跟随梁明甫先生交往学习,梁明甫母亲尤氏在家里对梁明甫的教诲很严格。在有司考试,被推荐给大廷。面君奏对清审详问,成为天下第一。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皇上答应了他的奏章,赐予他台州别驾官职。回家探望父母,迎接母亲,没能到官员办公的处所,不久却卒于故乡。把他葬在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时,封州刺史李邦昌把他的事迹上奏给朝廷,敬奉皇上诏书为唐朝正式奏请朝廷批准的状元莫孝肃公,立庙以便祭祀,上表他的故乡为文德。免去那里的劳役赋税,来充当祭祀的需要,永久地成为固定的法典、制度。莫公从幼时以至科举考试录取列榜,所写成词赋诗歌,都是执笔立刻写成。诵读吟咏它们,如同真全美玉,浑然天成。如同自然的造化者使万物生长,语言质朴,不矫揉造作,但富有活力、生命力,真切好像存在一样。等到如今莫公族子孙、后辈们言行神态气质,尚且还有莫公遗留下的风采。即使是穷乡僻壤儿童和那野外平民百姓,都敬重莫公的名声,没有谁不喜欢谈论他和说起他的。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祭祀)。恐怕是状元公的精神感化吧?莫公的嫡长孙莫立之,是郡里的秀,他请求我。详实地述说莫公行为来告诉我,并且请我替他写《莫孝肃公诗集序》,以便流传悠久。我不肖,承受治理莫公的郡里,遗憾不能目睹莫公只能白白地羡慕莫公,凭借自己的想法记下它们。当时是唐乾符五年,在甲午年夏历秋季的第二个月十五日。‎ ‎(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有所思①·西征登陇首 沈约(南北朝)‎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②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③。‎ 注:①有所思:属乐府古辞鼓吹曲。②昆明:长安附近有昆明池,武帝时造成,春能积雪,江湖水满。③狭邪:长安的街道,代指故乡。‎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前两句写他远征在外,登山东望而领起全篇 B. 三四句承接“东望不见家”的“望“字,写出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塞上风光。‎ C. 从句法结构上看,中间两联已是对句,单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已具五言律诗雏形。‎ D. 整首诗起承转合,章法严谨,情景相融,韵律和谐,是一首典型的羁旅相思之作。‎ ‎16. 本诗中间两联除对仗外,写景也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 - 28 -‎ 全诗中间四句写景,既写征夫眼中所见的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像中故乡的景色,虚实结合:这两联表面上虽没有说到思乡,但是景中含情,虚实相生;这里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引发情感共鸣。‎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是一首典型的羁旅相思之作”错误,诗歌前两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中的“陇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说明该诗是一首边塞征人思乡的诗。‎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中写景手法的能力。写景手法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常见的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考生课下注意积累,做到学以致用。‎ 全诗中间四句写景,既写征夫眼中所见边塞春景,也写征夫想像中故乡的景色。其中三、四句承接“望”字,东望不见家,实写眼前见到的是边关景物,塞上风光“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草木抽叶发芽,意味着时序变换,春到人间,紫叶、青芽,色彩新美。边地异域风物变换触动征人的乡思。五、六两句,作者运用虚写手法,用设想推开出去,宕出故乡景象来:“昆明当欲满,蒲萄应作花。”春天到来,冰融雪化,江湖水满,征人想象故乡当是春池水满,景色宜人,比起关塞来另是一种风光。内地比边塞暖和,引进的葡萄该已开花。那葡萄开花的庭院里,居住着眷念边塞的亲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虚写之笔却如此具体亲切。这两联表面上虽没有说到思乡,但是景中含情,虚实相生;这里春天之景和思乡之情,形成强烈反差,以乐景衬哀情,引发情感共鸣。‎ ‎【点睛】诗歌表达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描写包含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虚写,实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等;抒情包含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表现手法(铺垫、烘托、对比、象征、衬托等)和语言特色(豪放、婉约、明朗、含蓄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_____”,‎ - 28 -‎ 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2)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答案】 (1). 使六国各爱其人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 渺渺兮予怀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渺渺,兮,予,沧海,蓝田。‎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 - 28 -‎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B 19. 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具体写出并突出了其身心遭受的折磨,增加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我们所抱怨的生活的特点。 ‎ ‎20. (1). ①脱下夹袍; (2).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答题前先仔细比较下原句和改变后的句子不同之处,然后再就其不同之处分析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原句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改变后的句子是“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两个句子都是表达对生活的抱怨。不同之处是,改变后的句子是中规中矩的表达,原句是将对生活的抱怨情绪放在句子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等形容负面情绪的词语单独成句,更能体现生活带给我们的痛苦,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20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要求是依据语境补写句子。补写方法: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选词造句;串读检查。解答本题时,需结合上下文,如根据①处前“脱下棉袍,换上夹袍”,及其后“穿上单袍”可知,所填内容与天气的冷热变换有关,且应是由冷到热的,故①处应填“脱下夹袍”。‎ 根据②处后“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的表述及其与下文“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的对应,可知②处所填内容与“星星的移转”有关,可填写“天上星斗的消息”。‎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手上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有害菌落占总体菌落比例很小,②但抑菌类洗手液的使用效果会无差别的杀死细菌,③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手部正常菌落。④所以即使清水或者部分洗手液杀菌效果看似不理想,⑤也不需完全否认,⑥毕竟手上残留的绝大多数是无害的共生菌。⑦无非是特殊职业的高危人群,⑧普通人即使使用清水,⑨只要做到勤洗手、洗久点也可以较好地防止它们在手上寄生。‎ ‎【答案】②删除“效果”;⑤“否认”改为“否定”;⑦“无非”改为“除非”;⑨“它们”改为“有害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运用能力。语言准确得体,就是注意语病问题,词语搭配问题等,还要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 - 28 -‎ ‎②依据句意,能够“会无差别的杀死细菌”的是抑菌类洗手液的使用,而非“抑菌类洗手液的使用效果”,所以删除“效果”二字。⑤“否定”,是对一种观点、理论的不承认不接受;“否认”,反对别人对自己的指认,表示拒绝承担某个结果,较多时候出现在被动的一方。句中想要表达对一种观点的不接受,用“否定”一词更合适。⑦“无非”,无一不是,不外乎;“除非”的意思是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句中表达除了“特殊职业的高危人群”,是一种条件关系,所以应把“无非”改为“除非”。⑨代词“它们”指代不明,应把“它们”改为“有害菌”。‎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6月8日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每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海斗一号”的成功研制、海试与试验性应用,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答案】关键信息:“海斗一号”潜水器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任务,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具体考的是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可利用新闻结构特点来拟写。新闻一般分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这三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这则新闻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点明陈述对象:“海斗一号”。第二句话点明主体事件:“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每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此句是新闻的关键信息,可提取关键词“首次”“完成”“万米海试与试验任务”“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第三句点出此事件的意义:海斗一号”的成功研制、海试与试验性应用,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可提取关键信息“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等。‎ 最后一步,考生可把这些关键信息整合,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点睛】‎ - 28 -‎ 做压缩语段的题。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团结互助,方能成功 漫画中,三个人抬树木过沟,第一个人先悬空被后两个人抬过去,然后第二个人悬空,最后第三个人悬空,最终过去了那个沟。这就好比在一个集体中,有的时候有些事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要互相帮助团结。‎ 俗话说的好,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如果每个人都能找到真真属于自己的团队并且都愿意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到团队上,我相信这个团队是成功的,无论走在任何地方,它永远都散发着光和热,洒满在这片神州大地上。‎ - 28 -‎ 曾经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么样才能够不干枯?”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简短的对话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就相互支撑的,只有得到团队或者别人的支持,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如果没有别人对你的支持,没有团队每个成员的群策力量,我们就无法克服重重的障碍,闯过道道险关。离开了团队,即使你在困难面前使出了浑身的力量,也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 回到我们自身,一个人成功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离不开周围的人的支持、帮助和辅佐。中华五千年,从历史上看,无论那一代的君主成就伟业都无不有一群人在其身边支持、辅佐;从企业上来看,一个成功部门,离不开各位下属默默无闻地努力付出;对于个人而言,正是因为有佳人、朋友默默地支持与帮助,我们才能够安心地投入,实现个人的理想;一个成功的团队,背后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团队成员在尽自己的心,在默默的耕耘着。‎ 君不见,蔚蓝的天空中,迁徙的雁阵总是以“人”字型出现在天空,从北向南有序地前进,形成了空中独特的风景线,也形成了团队精神的标志。因为雁群都知道,用“人”字飞行组合,能使他们共同削减空气的阻力,提高团队整体飞行速度,这无疑是一种严密的分工协作,并且在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以使团体保持朝气昂扬的锐气,使雁群在天地间自己生存、发展、壮大。而对雁群的每一只雁来说,自己就像“人”字的一撇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就是那另外的一捺,帮助自己完成一次最完美的迁徙。正是这种善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得大雁能够冬去春来,长途迁徙数千里。‎ 同理,个体也只有和团队结为一体,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只有团队成长了,我们个人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锅里有才可能碗里有,大河没有水小溪是不可能会有水的。因此,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不管你个人多么强大,你的成就多么辉煌,你只有保持你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一切才会有现实意义。”‎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要把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未来与社会潮流、国家利益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在团队中扎根、成长,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 集体与个人 漫画中,三个人抬树木过沟,第一个人先悬空被后两个人抬过去,然后第二个人悬空,最后第三个人悬空,最终过去了那个沟。这就好比在一个集体中,有时候有些事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要互相帮助团结。‎ 集体与个人是有着不同的定义,如果我们假定把集体比做“大团体”,而个人比做“小团体”的话,从这两个“团体”的角度分别来看问题,如处理得当,则两者相互交溶。反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另一种结果。‎ 什么是“个人”,我们会想?它代表什么?这种“个人”的泛指到底是好是坏?“个人”顾名思义,是这个团体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说,不管你做得如何,对这个团体的来讲会关系到它的荣耀或耻辱。不管你对“某件事”的看法如何,它只代表你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 28 -‎ 那相对而言,“集体”就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了,它代表着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用书本上的话来讲:“这是一个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个”。在这个团体中,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耀,因为他还关系到这个集体。任何“个人”所取得的荣誉,它也是属于这个团体中的所有人的。大家还必须有团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集体赢得荣耀。‎ 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同样是一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管是普通的一员,还是班干部,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完成。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这样,这个集体就会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虽然忙忙碌碌的,但都会很快乐!如果有个人取代了你的位子,而你又很想干下去的话,那么,你必须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选择他,而不是我?为什么老师也信赖他,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想到了就要及时改正。想不到,可以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才能进步!‎ 个人与集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集体之下,个人的作用就显得渺小。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那就要看你怎样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漫画作文的写作能力。漫画作文的关键在于对画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能破此关,一切都迎刃而解。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一句话,漫画作文,见智见德;漫画作文,益智益德。‎ 审题与立意:‎ 本题的漫画有三个人抬着一根木头,前面有个沟,第一个人先悬空被后两个人抬过去,然后第二人悬空,最后第三个人悬空,最终三个人都过去了那个沟,正如俗话所言:“一根重木头,三个人来扛;步步走得稳,同心最稳当;智慧加力量,迎难向前闯;履险如平地,团队才最强!心存互助念,总会拥辉煌!”这句话说的是团队协作+智慧+策略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就是告诉我们合作才能够共赢。有的时候有些事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要互相帮助团结。换言之,团队中每人都很重要,遇到困难时需要合作配合,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作文参考立意的角度:‎ - 28 -‎ ‎1.从“个体”角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与短处,不可能包打天下,要清醒地认识自我,故团结协作很重要。‎ ‎2.从“整体”角度:①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脱离整体、团队、族群、国家而存在;②每一个人只有与其他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3.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角度:团队中每人都需要合作精神,遇到困难需要合作配合,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快速有效的完成任务,达成目标。也要注重整体作战,凸显团队意识,在集体与奋进中实现自我价值。若有其他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作文行文结构:‎ 文章标题:“团结互助,方能成功”,八字句,标准文章标题,很好地表现中心。‎ 文章第一段:从漫画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个体要团结起来,在集体中发挥力量。(提出观点)‎ 文章第二段:进一步解释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再次强调发挥个体的力量对集体的重要作用。使文章中心集中而鲜明。(进一步阐释观点)‎ 文章第三段:简短对话式的论证方式,论述观点,“个人与他人之间就相互支撑的,只有得到团队或者别人的支持,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如果没有别人对你的支持,没有团队每个成员的群策力量,我们就无法克服重重的障碍,闯过道道险关。离开了团队,即使你在困难面前使出了浑身的力量,也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分析问题,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回到现实,进一步阐释个人与团体之间只有团结互助,方能成功的道理。此段论述有辩证的意味。有说服力。(进一步分析问题,站在现实的高度论述,有说服力)‎ 文章第五段:此文段把视角转向大自然,列举人们常见的现象,雁群南飞时的排成的雁阵,更加深入地论述了中心观点,使文章论述的角度丰富多彩。(论述深刻而有力)‎ 文章第六段:再次回到现实,再次论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论述真实,令人信服)‎ 文章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我们要把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使命,自己的未来与社会潮流、国家利益相结合,以此为基础,在团队中扎根、成长,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 作文素材积累:‎ ‎1.我们都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共同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优先把集体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在其后的这种理念来在人们的意识里进行书写。‎ ‎2‎ - 28 -‎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根筷子容易被无情的折断,但好几根筷子却难以被折断这样的铁道理吧。可能有的人还是在质疑这个道理,那么我觉得下面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可能马上就让你相信。那就是拔河,拔河比赛讲究的是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的力量,如果让你自己和对面一群人在那里比赛,毋庸置疑你输了,面对这个答案我想大家心里面都有底了吧!‎ ‎3.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想要,这种东西虽然抽象,但通俗的来讲就是好处。无论是通过交易或通过劳动等这些方法都会得到利益。但我的看来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比较起来时你会发现集体利益的优越性,因为当我们获得的回报时也要比个人利益好,但也不能就此说个人利益就是不好的存在,因为我们所获得的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等都是个人利益所得回报的数十倍,甚至有的精神回报是个人利益所不具备的。‎ ‎4.如果将社会看作一个集体的话,那么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人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时,社会的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你会发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会是一个奇迹。‎ ‎5.综上所述,当我们自己遇见一个困难无法面对时,我们这个时候就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6.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就会发生无限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个人与集体是共同存在的。‎ ‎7.2015年一则消息震撼了中国医学界。屠呦呦,一位女医学家带领他的团队,经过了7年奋斗,创新发明了一种高效抗疟药,在2015 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一奖掀起千层浪,大众有许多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个是发现抗虐药的方法是归功于屠呦呦个人还是他所带领的团队。‎ ‎8.我认为应该归功于他与他所带领的队伍,众所周知,无论在什么时刻遇到什么挫折,团队的力量肯定比个人的力量更大,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像一只小蚂蚁十分弱小,但是一群蚂蚁就能捕食一头牛一样,团队的力量终究胜过个人。‎ ‎9.记得前任总理温家宝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小问题,乘以中国13亿的人口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反之一个大问题除以中国13 亿人口将会变成一个小问题,这句话不正好说明了团队的力量胜过个人吗?‎ ‎10.遥想当年抗日战争,如果国民党军队独自孤军奋战,如果没有与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队伍结成统一战线,日寇还能在8年时间内被赶出华夏吗?试想一下,如果刘备没有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如果没有赵云关羽等五虎上将的冲锋陷阵,能有与东吴北魏相抗衡的势力吗?能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吗?结果可想而知。‎ ‎11‎ - 28 -‎ ‎.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共产党能带领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强国吗?如果没有众多革命党人的集思广益,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吗?如果没有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法西斯势力能这么快击败吗?如果没有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关,克服种种困难,载人航天能够实现吗?蛟龙号下潜7 千米能完成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点睛】看图作文,关键就在于看懂图。立意、拟题都离不开对漫画的正确理解,如何看懂图,本人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一枝一叶总关情”‎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漫画虽是简笔,但画中无闲笔。因此看图贵在细心审阅图画,要有整体意识,不要遗漏画面的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看图主要关注画面的标题、标注文字,画面里有什么人、什么事,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特别是“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把准确握漫画的整体倾向是讽刺还是赞扬。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可以说“一枝”、“一叶”都关系到对整个画面寓意的理解。‎ ‎2.“为有源头活水来”‎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漫画的:“以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是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富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要把漫画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说还原社会是理解漫画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揣摩到画面的深刻寓意。‎ ‎3.“众里寻他千百度”‎ 漫画的内容常常给我们“横看成岭侧或峰”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立不同的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画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然后仔细研究,好好寻找,把握漫画的主要倾向,找到图画的精髓,把握最深刻的立意角度。‎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