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6 淳于髡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面对现实的智慧 6 淳于髡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6 淳于髡 就事论事责圣贤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他:“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老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对得起你的俸禄吗?”‎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来说道:“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穆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穆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现在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孟子说起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时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时候,鲁君失礼,祭祀用的肉迟迟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无礼而去。孟子说,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几块熟肉闹情绪,其实孔子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辞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说自己像孔子一样被无礼对待,因此离开齐国,但圣贤的行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会明白呢?‎ 稷下学士——淳于髡 28‎ 淳于髡,战国时齐人,是一个贱而得宠的人。他姓淳于,曾因犯罪而受过髡刑(古代一种剃光头发的刑罚),故名曰淳于髡。淳于髡刑满释放后被配给私人,招为赘婿。古代的赘婿,不同于后代倒插门的养老女婿,而是农奴主为自己的女奴所招的男奴配偶,这是一种没有人身自由的贱民。故太史公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当时淳于髡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纷起称雄、争相招贤纳士,致使社会阶层流动不居的时代,他凭自己的超凡能力和善于捕捉机遇,结果时来运转,吉星高照,竟被齐国统治者看中,把他从农奴群中提拔起来。初侍奉君主左右,遂列为上大夫,终“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说苑·尊贤》),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 他师无常师,学无所主,形成自己的杂家风格。这就是他,一个卓立不群、独树一帜的稷下学士。然而使淳于髡得以名扬千古的不是他的学术思想,而是他的滑稽善辩。故司马迁作传时把他放进滑稽列传中。‎ 齐国虽然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曾经称霸诸侯,显赫一时。然而由于姜齐后期几代国君腐败的统治所致,齐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的一段时间里,却已积贫积弱,从昔日的霸主地位上一落千丈了。田氏代齐之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改良的政策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明显起色,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长期积弱的局面。威王即位伊始,荒于酒色,不问政事,齐国的统治已岌岌可危。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赘婿(zhuì)   滑稽(ɡǔ)  沉湎(miǎn)‎ 不蜚(fēi) 十驷(sì) 赍金(jī)‎ 禳田(ránɡ) 鞠跽(jì) 目眙(chì)‎ 狼藉(jí) 奉觞(shānɡ) 履舃(lǚ)(xì)‎ 豚蹄(tún) 蕃熟(fān) 汙邪(wū)‎ 穰穰(ráng)‎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通“飞”)‎ ‎(2)诸侯振惊(“振惊”同“震惊”)‎ ‎(3)汙邪满车(“汙”同“污”)‎ ‎(4)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5)合尊促坐(“尊”同“樽”,酒器)‎ 28‎ ‎(6)髡尝在侧(“尝”通“常”)‎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故 ‎(2)引 ‎(3)说 ‎(4)之 ‎(5)者 ‎(6)而 ‎(7)以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使动用法)使……上朝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动用法)使……吃惊 ‎(3)先生少之乎(意动用法)认为……少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古义:言谈辩捷。‎ 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未尝屈辱 古义:折服侮辱。‎ 今义:受到压迫和侮辱。‎ ‎(3)百官荒乱 古义:荒废混乱。‎ 今义:社会秩序极度不安定。‎ ‎(4)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古义:指监视酒政的人。‎ 今义:执行法令、法律。‎ ‎(5)私情相语 古义:个人情感。‎ 今义:私人的交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译文: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 ‎(2)淳于髡说之以隐(状语后置)‎ 译文:淳于髡用隐语劝谏。‎ 28‎ ‎(3)止王之庭(省略句)‎ 译文: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 ‎(4)赐酒大王之前(省略句)‎ 译文:大王当面赏酒给我。‎ 第7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文脉·梳理]‎ 淳于髡利国利民何乐不为 ‎[文本·精析]‎ ‎1.本文记叙了淳于髡的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淳于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巧用隐语劝说齐威王,促使威王省悟并振作起来,终使齐国强大起来。‎ 善于察言观色、揣摸君主的心理活动,然后采取行动,以达最佳劝谏之效。这里边透露着淳于髡的机警和灵活,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之中,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淳于髡以隐语说之,让齐威王增加了很多让他带往赵国的礼物,从而顺利地从赵国借到了十万精兵千乘兵车。‎ 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巧借自己喝酒的种种情形委婉劝谏,使齐威王称善,并“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2.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娱乐了人心,也成就了家国大业,一举两得。文章在记录这些隐语时,充分抓住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使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跃然纸上。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间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一番对话,尤其是淳于髡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酒的场景,精彩之至,让人听了宛如身临其境,既表现了淳于髡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风趣,举重若轻。‎ ‎3.淳于髡进谏之所以能成功,都有那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整个劝谏过程中,淳于髡并未直言相告或声色俱厉或呆板说教,而是以隐语旁敲侧击,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②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好隐语,于是投其所好,“谈言微中”,让齐威王自己猜中隐语的实质,取得很好的效果。③淳于髡讲完隐语,又不失时机地反问道:“王知此鸟何也?”娓娓道来而又咄咄逼人,引导齐威王反思“不飞不鸣”的后果,从而起到“激将”的作用。‎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言谈辩捷,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不曾屈于压力而使国家受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毫无节制地寻欢作乐,通宵饮酒,迷恋于游乐,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官吏们处理政事懈怠混乱,诸侯国一起来进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人敢进谏的。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赏赐一人,诛杀一人;重振军威出战,诸侯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的齐国土地。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28‎ 齐威王八年(前371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是不是有什么说法呢?”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向田神祈祷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茂盛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出来的东西少而所希望的东西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重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置酒肴,召见淳于髡,赐他酒喝。问他说:“先生能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赏赐酒给我,执法官站在旁边,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在宴席前捧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间交游,好久不曾见面,忽然间相见了,高兴地讲述以往的事情,倾吐衷肠,大约喝五六斗就醉了。‎ 至于乡里之间的宴会,男女杂坐,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呼朋唤友,相邀成对,握手言欢不受处罚,眉目传情不遭禁止,面前有掉在地上的耳环,背后有丢失的发簪,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杂在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堂屋里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绫罗短袄的衣襟已经解开,略略闻到阵阵香味,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婉转地劝说齐威王。威王说:“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并任用淳于髡为接待诸侯国宾客的宾礼官。齐王宗室设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课内·素材]‎ 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 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淳于髡,出身于贱民之家,生得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年轻时被奴隶主招为女奴的配偶,即为“赘婿”,后又因犯罪被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故名“髡”。但是,淳于髡并未自甘卑贱,他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且学无常师,博采众家之长。他仰慕齐国名相晏婴;曾与思想家荀子交往很久,颇受教益;与亚圣孟子过招,辩论过“名与实”“男女授受不亲”的论题;并且写过《王度论》(已失传)等著作。然而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的,并非是他的学术造诣,而是他幽默滑稽、机智善辩的口才。‎ ‎【应用角度】 “自信”“自强”“志学”“不可以貌取人”“得失”等。‎ ‎[热点·素材]‎ 中国孝心地图 28‎ ‎2月1日‎,一份“中国孝心地图”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各界热议。‎ 该地图不仅显示全国30多个省份的孝心指数,更有各省孝心指数详细排名。其中,河南、山东、安徽位列孝心省份前三名,北上津等经济发达城市排名意外靠后,东北三省则排名垫底,一时舆论哗然。‎ 根据“全国孝心地图”显示,中原人口大省河南以孝心指数“91.2”排名第一,而“孔孟之乡”山东不敌河南,以“90.8”屈居第二,地处华东腹地的安徽省则以黑马之姿排名第三,余下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四川、福建、河北、山西、重庆。‎ 意外的是,在本次孝心地图上,吉林、辽宁、黑龙江分别位居排行榜的末三名;位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上津同样排名靠后,上海、北京、天津分别排名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及第二十八,处在“不及格”的危险边缘。‎ ‎【媒评文摘】  “孝心地图”真正值得讨论的,应考虑这类行为是否越界违法,又该如何识别和管制,唯如此,才能避免网络话语环境被商业过度侵入。‎ ‎——搜狐网 希望通过中国首份“孝心地图”引发外界关注,向大众重倡传统礼仪,呼唤孝心回归。‎ ‎——新浪网 ‎[佳作·领悟]‎ 新淳于髡献鹄 人物:淳于髡、翠花、楚王、结巴(楚王的侍从)‎ 故事概要:《淳于髡献鹄》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其人口才好,受齐王重用,多次出使各国,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献天鹅(鹄),在途中,天鹅却飞走了。淳于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仅为自己脱了罪,还得到比本应得到的多一倍的奖赏。‎ 第一幕 人物:淳于髡、翠花 地点:送鹅途中 旁白:“淳于髡献鹄”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是齐国赘婿,口才多辩,多次出使各国,未曾屈辱使命。此次,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献鹄,鹄即是天鹅,却不料到……‎ ‎(淳于髡,翠花提笼子上)‎ 28‎ 淳于髡:(唱)最近我很烦,我很烦,我很烦,齐王他要我送鹄到楚国,我问齐王:“不去怎么办?”齐王说:“这个基本上不可能。”(说)唉,人生哪!齐王最近又发癫,让我送只肥鹅给楚王!老天哪!(对翠花)翠花,把笼子给我。(淳于髡提笼子,横眉怒目对天鹅)‎ 淳于髡:(骂)你这肥鹅!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你的,(鹅叫)别叫,别叫! 不准叫。别以为你长了几根白毛,就成了天鹅!(鹅复叫)还叫?看我不拔你几根癞毛,让你去做天鹅!(将手伸进笼子,被天鹅咬了一口)‎ 淳于髡:哎哟,你敢咬我!你爷爷的,小心我用“降鹅十八掌”打死你!‎ ‎(继续赶路,天气炎热,前方忽现一条小溪)‎ 淳于髡:(望望天上的太阳,对天鹅)想你长途跋涉,烈日炎炎的也不容易,看在齐王的份上给你喝点水,你可别得意。(提出天鹅,放在水边,将笼子交给翠花,独自坐在大树下)‎ ‎(不料,天鹅饮完水,拍拍翅膀,飞出几丈远)‎ 淳于髡:快,快,捉住它——(翠花一扑,没有扑到,淳于髡自己上,慢慢靠近天鹅)‎ 淳于髡:(唱)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身洁白的羽毛,(停顿)我怕我自己会吓跑你,不敢让自己靠得太近……(猛一扑,扑空,天鹅飞走,一去不复返)‎ 翠花:(唱)美丽的天鹅,你去何方?前面路太远,前面风太狂,不如飞进我的笼房。‎ 淳于髡:(望着天鹅飞去的方向,唱)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 翠花:主人,鹄飞走了。(淳于髡摆造型,绕舞台一周,回到镜头前)‎ 淳于髡:有了,我给自己卜一卦。(拾起路边一朵野花)‎ ‎(撕下第一瓣)潜龙勿用! (撕下第二瓣)见龙在田! (撕下第三瓣)飞龙在天! (撕下第四瓣)亢龙有悔! ……‎ 淳于髡:(大叫一声)飞龙在天,天助俺也。(对镜头)凭我三寸不烂之舌,我就不信说服不了楚王。‎ 淳于髡:(对翠花)我们走。(恢复自信)‎ 第二幕 人物:淳于髡、楚王、结巴 地点:楚宫之内 旁白:淳于髡在楚宫外,求见楚王,楚王侍从从宫内走了出来。‎ 结巴:大……大王有请——,先……先生晋见——!随我……来也……!‎ 淳于髡:(对镜头,偷偷地)还没把你给憋死。‎ 淳于髡:(连滚带爬,跪到楚王面前,号啕大哭)大王啊!罪臣有负重望啊……‎ 楚王:(正在搓脚,见淳于髡如此,不由一惊)齐国使臣,快快平身。‎ 淳于髡:(哭)罪臣不能完成使命,齐王要臣来献天鹅,经过水上,不忍见其干渴,放之饮水,却一饮不回了……(跪地,用手拼命捶地)(结巴看傻了眼)‎ 28‎ 楚王:(神色大变)你……你……(被淳于髡抢了话)‎ 淳于髡:我,我是该死!可那是送给大王的礼物,我岂敢怠慢!‎ 楚王:这……这……(又被淳于髡抢了话)‎ 淳于髡:这,这是我的错!(忽然站起来)我干脆用绳绞颈,以刀刺腹算了(声情并茂,对楚王)就怕我死了以后,别人会说大王是暴君,为了一只鸟兽而处死下人,我死了不要紧,坏了大王的名声岂不是罪上加罪。(复跪在地,大哭)‎ 淳于髡:大王,天鹅乃羽毛类的东西,似者千万,我本可以买一只相似的代替,又怕欺骗了大王而失去了诚实(以袖拭泪)。我想逃到其他国家去,又担心两国从此没了来往。 臣里外不是人啊……臣唯有磕头认罪,请大王治罪!‎ 楚王:(感动得泪流满面,用刚才搓过脚的手大肆搓脸)齐王有如此诚信的臣子,乃齐王之福啊!来人啊,重重有赏!(继续哭,搓着脸下场)‎ 第三幕 人物:淳于髡、翠花 地点:回国的路上 旁白:淳于髡受到的赏赐比本应得到的多一倍(淳于髡在前面走,翠花在后面使劲拽麻袋)‎ 淳于髡:(唱)我送天鹅到楚国,飞了!原来天鹅讨厌我,傻了!多亏三寸不烂舌,跑到楚王那里说一说,赚了!楚王赏我金银珠宝,给少了他不干,他说——你们那个都是齐国人,你们那个都是好榜样!‎ 淳于髡:(对翠花)翠花,到家了。‎ ‎(全剧终)‎ ‎【佳作赏析】 淳于髡是机智幽默的人物,剧本也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来写“献鹄”的故事。如,“你爷爷的,小心我用‘降鹅十八掌’打死你”,“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等人物语言;再如,“感动得泪流满面,用刚才搓过脚的手大肆搓脸”等舞台说明;特别有趣的是最后还模仿《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词写成一段独白,令人忍俊不禁!‎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年不蜚又不鸣 B.见道傍有禳田者 C.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D.不过一斗径醉矣 28‎ ‎【解析】 A项,“蜚”通“飞”。B项,“傍”通“旁”,旁边。C项,“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 ‎【答案】 D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指言谈辩捷,无所阻碍 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 C.见道傍有禳田者 禳田:收割庄稼 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 ‎【解析】 “禳田”是向田神祈祷的意思。‎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饮一斗而醉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B.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②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C.①于是齐成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②乃罢长夜之饮 D.①以髡为诸侯主客。‎ ‎②淳于髡说之以隐 ‎【解析】 A项,①承接;②转折。B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C项,副词,于是就。D项,①动词,任命。②介词,用。‎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烧而走也 A.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B.先生少之乎 C.乃罢长夜之饮 D.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解析】 A项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B项是意动用法,C项没有活用,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A 28‎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B.淳于髡说之以隐。(状语后置句)‎ C.止王之庭。(省略句)‎ D.赐酒大王之前。(状语后置句)‎ ‎【解析】 D项,应为省略句。‎ ‎【答案】 D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汙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委:委托 B.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赍:赠送 C.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绝:断 D.夜引兵而去 引:退兵 ‎【解析】 “赍”是“携带”的意思。‎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国且危亡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 B.淳于髡说之以隐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28‎ C.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D.笑岂有说乎 威王大说 ‎【解析】 A项,第一个“且”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且”表递进,可译为“况且”。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C项,都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D项,第一个“说”是名词,可译为“说法”,第二个“说”通“悦”,是形容词,可译为“高兴”。‎ ‎【答案】 C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淳于髡是“齐之赘婿”,社会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扬,但是他有辩才,在多次出使诸侯的行动中,没有屈于压力而让自己受辱。‎ B.齐威王喜欢隐语,也好无节制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把朝政交给大臣处理。淳于髡抓住这点,用隐语以劝诫,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C.齐王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援助,但带的礼物很少。淳于髡于是用一个人带的祭品少而要求得到的多的事例给齐王以暗示,齐王顿悟。‎ D.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是邹忌有敢谏的勇气,齐王有纳谏的魄力。淳于髡之所以用暗示的手法劝谏齐威王且收到成效,也得益于齐王是一个明君。‎ ‎【解析】 “没有屈于压力而让自己受辱”不正确,原文“未尝屈辱”的意思是“未曾使国家受辱”。‎ ‎【答案】 A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2)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奖励了一个,处死了一个,重振军威出战。诸侯国一时震惊,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 28‎ 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之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 B.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一:竟然 C.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同“嘱”,嘱咐 D.此知可以言时矣 时:及时,恰中时机 ‎【解析】 C项,属:交给,不是通假字。‎ ‎【答案】 C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①表转折,但是;②表承接,就;③动词,像;‎ ‎④动词,比得上。‎ 28‎ ‎【答案】 D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善于“讽谏”的一组是(  )‎ ‎①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②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③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④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⑤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⑥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⑦此知可以言时矣 A.①②③⑥        B.①②⑤⑦‎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⑦‎ ‎【解析】 ④是孙叔敖的儿子的话语;⑤表现优孟有高超的模仿才能,但与“讽谏”无直接关系;⑦是对优孟的评价,与“讽谏”无关。‎ ‎【答案】 A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拥有一匹爱马,马活着时爱护有加,马死了又想厚葬。群臣劝阻,但是楚庄王不听。‎ B.优孟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葬马,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最后他建议把马吃掉。‎ C.孙叔敖死前曾嘱咐儿子,如遇贫困找优孟,优孟知道后穿戴孙叔敖的衣帽,学习其举止谈吐,一年之后就学得十分相似了。‎ D.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重新任命他为相。优孟推说要与妻子商量,三天后,他假托妻子的话拒绝,并唱歌讽刺抨击楚王。‎ ‎【解析】 D项,楚王开始就知道此人是优孟。‎ ‎【答案】 D ‎14.翻译下列的句子。‎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2)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 ‎【参考译文】 ‎ 28‎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楚庄王说:“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花的美玉为棺,用有文饰的梓木为椁,用楩枫豫章为题凑,派兵卒给它挖墓穴,让老弱的人背土,让齐赵在前陪位,让韩、魏在后护卫,在庙里摆上太牢,用万户之邑奉之。让其他诸侯国听说后,都知道大王轻视百姓而看重马。”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优孟说:“请让我用对待六畜的方式来埋葬它。用土灶作外椁,用铜锅作棺材,用姜和枣来调味,再加进木兰,用稻草作祭品,用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会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年没有断绝。他的智慧可以说正合时宜。‎ ‎[语言运用层]‎ ‎15.请根据文段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句子。‎ 28‎ 战国时,齐王派淳于髡献鹄于楚王,以示友好。谁知,途中淳于髡不小心竟让鹄破笼而出,冲天而去。淳于髡思索再三,还是手提空笼去见楚王。淳于髡对楚王说:“齐王派我献鹄,不慎飞掉,本想自杀,又怕人说楚王因鸟伤了使臣;想另买一只来顶替,又觉得不妥;想逃之别国,又怕两国因我而伤了和气。所以前来道明实情,甘愿领罪。”‎ 楚王见齐国使臣________,不仅________,反而________。‎ ‎【答案】 如此信义;没有怪罪;重赏了淳于髡,还盛赞了齐国 ‎16.观察下面这幅图画,根据要求作答。‎ 从这幅图画的创意出发,简要描绘图画的主要构成并阐明它蕴含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赢”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 ‎ ‎(2)“亡”代表危机意识,“口”代表沟通能力,“月”代表时间意识,“贝”代表金钱财富观念,“凡”代表平常心态。‎ 自读文本 范蠡 ‎[助读·参考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究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愿。”于是他打点包装了他的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划出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28‎ 范蠡乘船漂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过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囚禁。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拨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28‎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好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呀。”‎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自读文本 毛遂自荐 ‎[助读·参考译文]‎ 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就在楚国朝廷上与楚国歃血为盟,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让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 28‎ 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 现在,十步之内,大王是不能依赖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称臣,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借他们的形势而奋力发扬他们的威势。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称霸争王的资本啊。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无知的毛孩子罢了,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 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斥我?”楚王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殿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综合测评(三)‎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复约要父子耕畜 B.女焉能行之 C.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D.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 ‎【解析】 A项,“要”通“邀”,意思是“约定”。B项,“女”通“汝”,意思是“你”。D项,“奉”通“捧”,意思是“捧着”。‎ 28‎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B.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赞:称赞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几何:数学学科 D.不过庄生而私留 不过:表轻微转折 ‎【解析】 B项,“赞”是“推荐”“举荐”;C项,“几何”相当于“多少”;D项,“不过”应解为“不去探望”。‎ ‎【答案】 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②何遽叱乎 两个“何”用法相同,都是疑问代词,解释为“为什么”。‎ B.①乃装其轻宝珠玉 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后一个表判断,可译为“是”。‎ C.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②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两个“与”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和”;后一个是语气词,相当于“欤”。‎ D.①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两个“顾”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译为“只是”,后一个译成“考虑”。‎ ‎【解析】 两个“顾”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 A.未必能生中子也 B.武安君南挫强楚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请归燕太子 ‎【解析】 “南”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活”“使……称臣”“使……归”。‎ 28‎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淳于髡说之以隐 A.汝何为者也 B.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C.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解析】 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省略句。‎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20分)‎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书辞勾践曰  辞:辞别 B.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表:表明 C.止于陶 止:居住 D.废居,候时转物 居:贮藏 ‎【解析】 B项,“表”是“做出标志”的意思。‎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以分与知友乡党 28‎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解析】 C项,两个“则”都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A项,第一个“且”表递进,可译为“而且”;第二个“且”表动作同时发生,可译为“一边……一边……”。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第二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拿”或“用”。D项,第一个“为”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第二个“为”是动词,可译为“成为”“形成”。‎ ‎【答案】 C ‎8.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范蠡“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3分)‎ ‎①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③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④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⑤乃归相印,尽散其财。 ⑥废居,候时转物。‎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⑤⑥‎ ‎【解析】 ③是说明勾践把会稽山分封为范蠡的封邑。④是表现范蠡善于经营,精于商道。‎ ‎【答案】 D ‎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尽心尽力,最后灭掉了吴国。然后号令中原,以尊周室,勾践称霸,范蠡也被封为上将军,但范蠡非常了解勾践的为人,决定离官。‎ B.范蠡上书勾践,说明自己过去不死的原因,是为君王报仇雪恨,现在这些事情已经做完,请越王降罪。勾践没有同意,但范蠡坚持自己意见,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 C.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后,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对相位不感兴趣,所以归还了相印。‎ D.范蠡在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解析】 “范蠡对相位不感兴趣”与原文不符,原文说“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意思是“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这说明范蠡认为富贵财富集于一身并非好事,所以才归还相印。‎ ‎【答案】 C 28‎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第一句“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是倒装句式,还需注意“劳”“所以”“为”的一词多义。注意第二句“以为”“交易”“有无”“为生”“致富”等双音节词语的翻译。‎ ‎【答案】 (1)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 ‎(2)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①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雠!”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②,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改动)‎ ‎【注】 ①说:通“悦”。②厉:同“疠”,溃烂,恶疮。‎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抓住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28‎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遇:遇到 D.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布:说出 ‎【解析】 “遇”应解释为“对待”。‎ ‎【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为:介词,替,给;C项,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豫让的忠义的一项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 ③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 ④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 ⑤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 ⑥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是说智伯对豫让很礼遇,③是赵襄子对豫让的评价,④是赵襄子问豫让为什么对智伯那么忠心。‎ ‎【答案】 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豫让是智伯的谋士,智伯非常欣赏他。智伯被杀后,豫让为报知遇之恩,要刺杀赵襄子为他报仇。‎ B.豫让扮成受过刑的人,怀揣匕首混入宫中,想借机行刺赵襄子,不料被抓住,襄子念其忠义释放了他。‎ C.豫让埋伏在赵襄子要路过的桥下意欲行刺,惊动了襄子的马匹后被抓,赵襄子责备他不识时务,并且决定要杀了他。‎ D.豫让请求赵襄子准许他自杀以报主恩,襄子应允。豫让多次跃起刺赵襄子的衣服,然后拔剑自杀。‎ ‎【解析】 豫让请求襄子让自己刺其衣服以尽报仇之意,没有请求自杀。‎ ‎【答案】 D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4分)‎ 28‎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献出生命替他报仇,来报答智伯,这样我的魂魄也就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2)以前您已经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 ‎【参考译文】 ‎ 豫让,是晋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没什么名声。他离开后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尊重宠爱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领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他的头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好男儿应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献出生命替他报仇,来报答智伯,这样我的魂魄也就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中一悸,抓住询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他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后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放了他让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 不久,正赶上襄子外出,豫让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指责他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委身做了智伯的家臣。智伯也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到了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你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的次数),也足够了。你自己考虑一下,我不能再放过你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以前您已经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我也没有遗恨了。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但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愿!”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仁义,就让人拿着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刺它,说:“我可以此报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然后举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后,都为他哭泣。‎ 三、语言运用(15分)‎ 28‎ ‎16.对下面的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花儿”下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观看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是一次新鲜的享受与发现。在这部戏中,人们看到“花儿”这种民歌形式与古老的戏曲剧种秦腔融为一体,深沉的历史意蕴焕发出了醒目的蓬勃生机。‎ ‎《花儿声声》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那宏大的包容。“花儿”原本意义上是指发源于古河州(甘肃临夏)的一种高腔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长久以来,“花儿”流传于广大西北地区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蒙古等各族群众中,这些歌声出自牧人、山民、驮夫、黄河上的筏子客等之口,如同山间田野和大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鲜花野草。“花儿本是心里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还是这个唱法!”就是甘青宁广大地区共同传唱的一首“花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可根据文段大意,首先明确“花儿”是一首高腔民歌;然后根据发源地、流传区域、得名原因进行概括,注意要运用主谓宾的句式。‎ ‎【答案】 “花儿”是指发源于古河州,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的一种高腔民歌。‎ ‎17.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说: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1)《范蠡》中的范蠡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遂自荐》中的毛遂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蠡说: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就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 毛遂说: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就是敢于担当,脱颖而出,绝不“因人成事”。‎ ‎18.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6分)‎ ‎(1)陈璋,字。说明:(3分)‎ ‎(2)孙冠群,字。说明:(3分)‎ ‎【解析】‎ 28‎ ‎ 本题综合考查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关系问题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首先应仔细阅读题干,弄清要求是什么,题干中例子的意思;其次应对陈璋、孙冠群两个名字进行分析,明白“璋”为玉器名,“冠群”意思为冠压群芳,出类拔萃。然后根据此意思,得出两个名字的字,并进行解释。‎ ‎【答案】 (1)示例: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四、写作训练(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②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全面理解材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③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一)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 ‎(二)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 ‎(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参考例文】‎ 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 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的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 毋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 28‎ 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怎能激发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天才的构想呢?如果没有乔丹们的巨大成就,怎能激发科比们的万丈豪情,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比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又怎能有马云们独辟蹊径的传奇创业经历?‎ 唐诗过后是宋词。前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会激励后人去拼搏,去超越。想当初,面对唐代诗人们将律诗、绝句这些诗歌体裁演绎得五彩斑斓的时候,宋朝的诗人们肯定也担忧过,哀叹过:唐人已经把这些体裁的精妙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将生活的喜怒哀乐描绘得体贴入微,哪里还有我们宋朝诗人的地盘?然而,宋诗并没有因此而凋零,它开辟出了“理趣”这一诗歌新天地;不仅如此,宋代诗人还努力拓宽了诗歌这一体裁,将曲子词这一诗歌新样式谱写得荡气回肠。当我们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谁能不感叹宋朝诗人们才气之横溢?谁的眼中还会只有唐诗没有宋词?正是由于宋代诗人们没有在唐诗这个巨人面前自卑自弃,没有把这份丰厚的遗产当成甩不掉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诗学底蕴的养料,研究它,借鉴它,超越它,终于在诗歌的花园中培育出宋词这朵奇葩。如果我们再沿着诗歌发展的道路往后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诗人做着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他们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了通俗晓畅、感情张扬的散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前人创造的业绩,先辈开辟的疆野,给后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虽然这种支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心想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们来说,这份压力不正是前进的动力吗?‎ 但愿我们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前人的优异表现,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 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 ‎【点评】 本文由现象入手,解密现象背后的真实。面对前人的成就,后人为什么会担忧?仅有担忧就可以了吗?后人应该如何利用好前人的财富?一系列问题把文章引向深入,使得文章时时闪烁思想的光芒。大量实例用排比句罗列而出,气势贯通,汪洋恣肆。句式灵动,参差交错,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2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