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第14讲 《过秦论》复习与拓展迁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14讲 《过秦论》复习与拓展迁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4讲 《过秦论》复习拓展迁移 教学内容 ‎1、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等知识;‎ ‎2、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3、领会文中颂扬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贾生》引出本次课主题;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复习课内文言文。‎ 首先,我们来朗诵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猜猜诗中李商隐所说的贾生是谁。不知道?好吧,老师告诉你吧,此人就是我们课文中《过秦论》的作者——贾谊。‎ 下面请大家谈谈你对贾谊的了解与认识吧,可以李商隐的诗切入,也可以从贾谊的生平或作品方面切入。‎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当时,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接下来我们会一起回顾《过秦论》,走进贾谊的世界。‎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同步知识可能与日校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文言文的文学常识与主旨,关注文言基础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并结合给到的拓展提升题,做好一定的拓展提升。‎ ‎《过秦论》复习拓展迁移 ‎【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18岁即有才名,以善文为郡人所称。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意外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便抑郁而亡。司马迁对屈原、贾谊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二者并称为“屈贾”。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二世灭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以此提醒后代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为全文中心论点,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论点,用叙事来说理;运用对比手法;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表现主旨。 ‎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层层对比论证 ‎①把秦国实力与山东九国作对比 秦占地利优势,有席卷天下之心。内靠商鞅变法实国力,外有连横之策斗诸侯。山东诸侯的合纵之盟,谋臣云集,强将如林,有十倍于秦的土地,加上百万之师,声势浩大,想“戮力攻秦”。秦“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地广人众的九国就这样轻易地败在了秦国手下,秦乘便追击,分裂山河,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处于攻势的秦国日益强大。‎ ‎②将秦国实力与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 ‎“履至尊”的帝业实现,秦始皇统治了天下。当初秦有殽函之固,雍州之地,现在地盘更大,国力更强。为巩同政权,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弥帝王万世之业也。”不料陈涉“倔起阡陌之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天下云集响应”,秦朝迅速灭亡,当初九国之师未能动摇秦国,如今强大的秦朝却“七庙隳”,秦之亡,一败涂地,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③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 ‎ 陈涉地位低下,才能平常,又不富有,“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的是“疲弊之卒”,将的是“数百之众”,砍下木头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他们哪里能和九国之士、九围之师、九国之兵器比权量力,同年而语呢?然而就是这个陈涉“作难”,天下云集响应,至使强大的秦朝兵败如山倒。‎ 多方面实力对比明深意,纵比横比知结果。至此,一句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掷地有声,收束有力。‎ ‎3、语言有辞赋特色 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极力铺陈,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文言知识】(抽查字词解释,答不上来的做好标记,在我的收获环节再次抽查)‎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 ‎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 ‎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 ‎  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 一词多义 ‎  因 ‎ ‎  因遗策(沿袭,动词) ‎ ‎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 ‎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 ‎  ‎ 之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 ‎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 ‎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 聚之咸阳(到,动词) ‎ ‎  及 ‎ ‎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 ‎  北 ‎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 ‎  制 ‎ ‎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 ‎  兵 ‎ ‎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 ‎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 ‎  亡 ‎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 ‎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 ‎  举 ‎ ‎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 ‎  利 ‎ ‎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 ‎  固 ‎ ‎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坚持) ‎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 词类活用 ‎  1、名词作状语 ‎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 ‎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 ‎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 ‎  2、使动用法 ‎ ‎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 ‎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 ‎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 ‎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 ‎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 ‎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 ‎  3、名词作动词 ‎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 ‎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 ‎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 过秦论 指出过失 ‎ ‎  4、形容词作动词 ‎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 尊贤而重士 看重 ‎ ‎  5、动词作名词 ‎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 ‎  6、形容词作名词 ‎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 ‎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 古今异义 ‎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 今:河流) ‎ ‎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遮盖) ‎ ‎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 ‎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 ‎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 ‎  6、九国之师(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 ‎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 ‎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 ‎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 今:迁移,搬家) ‎ ‎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 ‎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 ‎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 ‎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 虚词把握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倒装句 ‎ ‎  1、定语后置: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伏尸百万 金城千里 ‎  2、宾语前置: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自若也 ‎  3、介词短语后置: ‎ ‎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 委命(于)下吏 ‎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以(之)为桂林、象郡 蹑足(于)行伍之间 聚之(于)咸阳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败军)伏尸百万 ‎【知识链接】‎ ‎1、合纵与连横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纷争时的两种政治策略。古代南北叫“纵”,东西叫“横”。“合纵”就是由北到南将东方六国——燕、赵、韩、魏、齐、楚联合起来,以对付强秦。“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但六国君主各有算盘,有的愿割地求和,有的暗中与秦结交,有的首鼠两端抱观望态度,因此“合纵”实际上是一个极松散的联盟,未组织过像样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文中所说的“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是贾谊的夸大之词,用来反衬秦国的强大。“连横”是指秦国分别与东方六诸侯国结交,进而玩弄手段,将它们各个击破的策略。“连横”以张仪为代表。由于秦国的日益强大,以及六国的不团结、内政的失策,最终秦国灭了各诸侯同。‎ ‎2、有关评论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粱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3、赞曰:‎ 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已疏矣。谊以天年早终,虽不王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速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 ‎ (班固《汉书》卷四十八)‎ ‎4、方苞曰:‎ ‎“此篇论泰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其取之也虽不以仁义,而势则可凭,且谋武实过于六国,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则断无可久之道矣。此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终仁义之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古文辞类纂》)‎ 金圣叹日:“《过秦论》者,论奏之过也;秦过只是来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称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村陈涉:最是疏奇之笔。”(《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古文观止》评语,部分袭用此评。)‎ ‎ (录自沈蘅仲编著:《知困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链接作文】‎ 诗意贾生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坦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每逢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政事,贾谊的回答往往最有见地,连那些年长的博士们听后都无不叹服,无话可说。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文帝之时,因依旧沿用刘邦时期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正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治世。贾谊却站了出来,慷慨地陈述自己的政见,他认为汉朝从开国到文帝时,已经二十多年,天下太平,正是该改立法、易服色、定制度、振礼乐的时候了,随之列出了种种改革举措……‎ 如此却惹得了几乎所有大臣的不满,当汉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时,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等齐齐上疏:“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此时,文帝再看重他,也不可能因了他一个人而得罪一群人,也就渐渐疏远他,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而长沙其时为南蛮之地。‎ 当然,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贾谊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特地跑到屈原投江的地方吊祭,并将《吊屈原赋》抄在纸上,投入滔滔的江水之中,让被怀念的人能够感受到生者的温情:天下九州都会有施展抱负的地方,又何必仅苟怀这一个都城?凤凰在千仞之上飞翔,选择有道德生辉的地方落下,如见到苛细的小人、险恶的征兆,就重击翅膀离去。他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融汇在一起,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他曾经说过,他将居住在溽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寿,但仍不愿如屈原般选择自尽……然而,曾经惟我独尊,如今却猛然跌到深深的尘埃里,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亲眼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这或许比彻底的死心更让人难熬吧。‎ 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鹏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于是,便写下《鹏鸟赋》,假借与鹏鸟的问答,来宣泄自己的郁闷:把身体付托给命运,不把它当作己有。活着好像寄托在世间,死了就像长久地休息。上德之人无所牵累,知道天命而不生忧愁。死生祸福,原属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挂怀!‎ 在这里,贾谊依据道家关于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状态中反复变化的观点,对祸福、死生作了极其通达的评述,企图以此来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凶吉同域。”人们通过这些豁达的辞语,却依然感觉到在贾谊旷达的精神世界中,其实还隐忍着深沉的悲哀!‎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尔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 你的点评与收获:‎ ‎ ‎ ‎ ‎ ‎ ‎ ‎ ‎ ‎ ‎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论积贮疏 贾谊 ‎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②,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④,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⑤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②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⑥,罢⑦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⑧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 ③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⑨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⑩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晦,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注】①孅:通“纤”,细致。 ②泛:通“覂”,翻覆,覆灭。 ③蹶:倾竭,竭尽。 ④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 ⑤阽(diàn):临近。⑥衡击:横行攻击,即抢劫。衡,通“横”。 ⑦罢,通“疲”。 ⑧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 ⑨怀:归向,使动用法。 ⑩殴:通“驱”,驱使。‎ ‎1、解释加点的词 廪:‎ 亡:‎ 本:‎ 末:‎ 残:‎ 莫:‎ 振:‎ 靡:‎ 几:‎ 恶:‎ 安:‎ 穰:‎ 被:‎ 即:‎ 相:‎ 卒:‎ 馈:‎ 乘:‎ 羸:‎ 附:‎ 直:‎ ‎2、翻译句子 ‎①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 ‎ ‎②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 ‎ ‎3、本文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 ‎ ‎4、第一段划线句运用 手法,其作用是 ‎ ‎ ‎ ‎5、与第一段相比,第二段从 角度,运用 和 ‎ ‎ 两个方面内容来论证积贮的重要性。‎ ‎6、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 修辞,其作用是 ‎ ‎ 。 ‎ ‎7、比较《过秦论》与《论积贮疏》,下列赏析正确的是( )‎ A.《过秦论》与《论积贮疏》都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 B.《过秦论》与《论积贮疏》都大量运用了对比说理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C.《过秦论》与《论积贮疏》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加强文章气势。‎ D.《过秦论》与《论积贮疏》都运用事实论据,而不使用其他论据,很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1、粮仓;无;农业;商业;害;没有谁;救济;奢侈;接近;不好;哪里;丰收;遭受;假如;指代副词,表动作行为偏指一方;突然;以食物送人;连接;病弱;使……归附;只。‎ ‎2、①现在背离农业而追求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呀。(关键:本,末,残)‎ ‎ ②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旱灾?(关键:即,相,恤,介宾提前)‎ ‎3、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对比 突出古代积贮的做法,以论述当今积贮的重大意义 ‎5、反面论证 应付自然灾害 应付战争 ‎6、排比 增强语势,使语言有节奏感,强调了积贮重大作用 ‎7、B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而知道礼节。”百姓不能自足却可以治理的事,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种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农妇不织布,就有人挨冻。”生产(物资)有时间限制但是消费没有限度,那么生产能力必定穷尽。古代治理天下,最精细最周全啊,所以它的积蓄足以依靠。现在丢弃根本而趋向末技,吃饭的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啊;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也)是天下的大祸啊。(这两种)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生产的很少但是消费的很多,天下财产怎能不竭尽?汉朝成为汉朝,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私人的积蓄,还可(让人)哀痛。天错过农时不下雨,百姓将疑虑不安。年岁很坏没有收成,(朝廷)卖爵位(穷人)卖子女。已经听到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天下危急到这种地步而君王不惊慌的? ‎ ‎  世间有荒年丰年,是自然的常态,夏禹、商汤(都)遭受过(荒年)啊。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救济(百姓)呢?突然间边境有了急事,几千、几百万之兵众,国家用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兵灾、旱灾相继而来,天下(财物)大大缺乏,有勇气有力量的聚集暴徒而横行劫击,身体衰弱的、年老的人交换子女而咬他们的骨肉;政治没有完全通达啊,远方的能有二心的人,(就)一道发难而争着起兵了。才惊恐而想办法对付他们,哪里还来得及呢?‎ 积蓄(这件事),是天下的命脉啊。如果米粟多而财物有余,做什么而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就能获得,用它来守就能坚固,用它来作战就能获胜。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而不到来?现在驱使百姓而回归到农业上,都附着在根本(事业)上,使天下人自食其力,(从事)工商业和吃闲饭的人,转过来回到农田,那就积蓄充足而人们(都)乐得其所了。(本来)可以达到富足安定天下,却竟然造成这种令人危惧的情形!(臣)私下为陛下痛惜。‎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拓展达标检测题也可调整为文言文。‎ ‎1、选出下列画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蒙恬(tiǎn)‎ B.逡巡(qūn) 锋镝(dí)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D.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 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 ‎3、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选出对“瓮牖绳枢”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7、按要求默写课文。‎ ‎(1)文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 ‎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C(A.恬:tián;B.翟:dí;D.赢:yíng)‎ ‎2、B(这里指金属)‎ ‎3、D(D当“认为”讲,是一个词,其它的都是“以(之)为”,是两个词)‎ ‎4、D(名状/使动/名动/形动)‎ ‎5、D(都是被动句)‎ ‎6、A ‎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选做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②作者刘长卿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③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3分)‎ ‎ ‎ ‎ ‎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栖迟”是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形容贾谊遭受贬谪之后惊惶不安、落魄失意的情状。‎ B.一个“悲”字贯穿始终,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既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 C.五、六句由贾谊见疏,联想到自身的境况。“湘水无情吊岂知”用比喻手法,感叹我在这里凭吊贾谊,天下人不能理解我的用心。‎ D.尾句表面怜君,同时也自怜,是说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何事到天涯”弦外之音是你我均无罪却遭贬,可悲可叹啊!‎ ‎(3)试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4分)‎ ‎ ‎ ‎ ‎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一句1分,意对即可)‎ ‎(2)C ‎(3)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一句1分,意对即可)‎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过秦论》文言基础总结:‎ ‎(老师可就文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重点虚实词进行提问。看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 二、《过秦论》的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二世灭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以此提醒后代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为全文中心论点,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三、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你对《过秦论》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鞋子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D.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天下云集响应 C.赢粮而景从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为桂林、象郡 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邻国之民不加少 D.天下已定 学不可以已 ‎4、下列关于课文第3段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 参考答案:1、A “履”在句中意思为“登上”。‎ ‎2、D “瓮”“绳”都为名词作动词,其余各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 ‎3、C 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B项,介词,把/连词,来;D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4、C “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不合文意,作者的意图是“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5、B “攻势”不对。‎ ‎6、(1)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2)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高中作文——开头结尾技巧》‎ ‎ 2、预习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这样它才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陈规陋习又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新思想,新科学的产生正是建立在打破这些过时的规矩的基础上的。 ‎ 规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你对“规矩”有什么样的认识或体会呢? ‎ 请以“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开头:‎ ‎ ‎ ‎ ‎ ‎ ‎ ‎ ‎ ‎ ‎ ‎ ‎ ‎ ‎ 结尾:‎ ‎ ‎ ‎ ‎ ‎ ‎ ‎ ‎ ‎ ‎ ‎ ‎ ‎ ‎ 例文:‎ 狗浮人世 我缩在门廊的角落里,懒懒地数着天幕上的星星,尽量不去听窗内的争吵,倒也还算是惬意。我把头搁在地板上,把舌头轻轻地咬住,把耳朵垂在眼睛上——虽然我知道这个样子很丑,但是管他呢,又没人管我。突然“乓”地一声,这家小孩摔门走了出来,打断了我惺忪的睡意。我半眯着眼从门缝里瞧去,孩子的爸爸一脸失败的怒容,衰颓地坐在昏黄的灯下,嘴里恨恨地说:“这孩子怎么一点没规矩!”我刚想笑他,突然后背被人重重地踢了一脚,我一下子翻倒在墙根。“这是谁家的狗啊?这么没规矩?!”我心想这小孩也太不像话,有气也别往我身上撒啊。我呜呜地叫着,耷拉着耳朵慢慢走了。我知道,别人家的狗不能趴在自家的门前,这是规矩。 ‎ 毕竟我也是条很规矩的狗。我懂得在厕所里拉屎拉尿,在饭盆里进餐;见到陌生人就叫两声,心情好了和主人握握手。可以说我很出色,因为我总是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中规中矩地作着一条狗,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没有狗户口而被牵走!主人恋恋不舍地捧起我的头:“我也没办法啊,这是规矩呀!”也罢,我想我从此能浪迹天涯,笑傲江湖,无拘无束地享受一番狗生。可现实总是不太如意,即使我是“令狗冲”也得先解决粮食问题。我东游西逛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骨头,看准位置,刚要下口,突然脖子猛地软下去,我的脸立刻就亲吻了大地。“臭小子,你也不看看这是谁的地盘儿!懂不懂规矩?!”我硬撑着,很努力地想抬头,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嘴的骨头从鼻子底下被拿走,出师不利,我的雄心壮志一下子受到沉重的打击.独闯江湖让我本以为只有骨头和美梦的世界变得复杂而凶险,刚刚从人的规矩里走出来的我又不得不去适应狗的规则。我突然明白“规矩”是不可逃避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存下来的一个前提。 ‎ 好在狗总是比较容易满足,于是规矩也相对简单,我常常可以选择一个我甘心去服从的规矩,于是规矩便不再是烦人的条条框框,而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 ‎ 我常常拿自己和人作比,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像是浮在人世,静静地用好奇的眼睛宽容地看着这座繁忙而累人的城市。我饱饱地一觉醒来,看着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落寞且满足地生活在自己无意编织的规矩网中。‎ 也许这些人自认为很适应目前的生活,习惯到失去选择“规矩”的警觉,却常为陷入不称心的规矩而愁容满面。想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很伟大,然而人类会因此而无地自容;我猜这不是因为人自己看不懂自己的缘故.而仅仅是由于我只是一只浮在人世的狗。 ‎ 我想起过去的主人因为没有给上司送礼而不被提拔,就特别想能有一副上帝的面孔,在他阴霾的心里洒下一点宽容。也许当初的上帝就是一条浮在人世的狗,谁知道呢。世界总是会保持它一些神秘的方式,并没有太多的理由。 ‎ 你的点评:‎ ‎ ‎ ‎ ‎ ‎ ‎ ‎ ‎ ‎ ‎ ‎ ‎ ‎ ‎ 评析:本文构思新颖,想象奇特,但又处处紧扣“规矩”这一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通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设想为一条游荡的狗,以狗的眼光来审视人的世界,以幽默的口吻展现出人世的规矩,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规矩的认识。本文行文流畅,按照思绪的自然流程展开,描写人、动物的音容笑貌时惟妙惟肖,颇具生活气息。‎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