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0课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 10 课 过秦论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得天下者 无不从施仁政、得民心始;而失天下者,无不自施暴政、失民心始。2 000 多年前的贾谊纵论强秦灭亡之原因,下一断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一语中的,影响深远。让我们走进《过秦论》,感受贾谊纵 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吧。 1.走近作者 2.背景解读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 - 2 - 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 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 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 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 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 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 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期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 警觉。 3.相关知识 论 论即论策,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最初为一种议 论时政的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 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的人做论策,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 后来,论渐渐成为一种文体。 4.文化常识 【秦孝公】 秦国的国君。他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例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崤函】 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 今河南灵宝。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连衡】 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 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例如: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 斗诸侯。 【二周】 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 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例如: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 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 3 - 【陶朱】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 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 为富人的代称。例如: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万乘】 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例如:然秦以区区之 地,致万乘..之势。 【七庙隳】 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本指四亲(高 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 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汉中】 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 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有“汉 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例如:南取汉中..。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 郡互称,明清称府。例如:以为桂林、象郡.。 【阡陌】 田间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小路,其中,“阡”是指 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例如:而倔起阡陌..之 中。 1.识字注音 崤.山(xiáo) 雍.州(yōng) 窥.周室(kuī) 昭襄.王(xiāng) 膏腴.(yú) 合从缔..交(zòng)(dì) 轸.(zhěn) 翟.景(zhái) 倪.良(ní) 逡.巡(qūn) 镞.(zú) 鞭笞.(chī) 蒙恬.(tián)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huī) 锋镝.(dí) 劲弩.(nǔ) 瓮牖..(wèng)(yǒu) 氓.隶(méng) 猗.顿(yī) 铦.(xiān) 长铩.(shā) 度长絜.大(xié) 2.通假字 - 4 - (1)合从缔交 “从”通“纵”,纵向。 (2)锄櫌棘矜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一)阅读课文第 1 段,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 囊:名词作状语,像布袋一样 (3)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内:名词作状语,对内 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就这样 河:这里专指黄河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怀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统一四海的意图,吞并 各国的野心。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就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3.下列各句不属于秦孝公时秦国兴盛原因的一句是( C ) - 5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解析:A 项是地利上的原因,B 项是人和方面的原因,C 项是结 果,D 项是内政方面的原因。 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句中“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是说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 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 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 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实际上用一 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所以文章不够简洁。 C.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 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 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 形成对比,并为其做了铺垫。 D.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 富国强兵的政策,并由此而达到了扩充地盘的目的。 解析:虽然用一个“并吞”就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不如三个词 连用有气势。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2)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因:沿袭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 6 -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会盟而谋弱.秦 弱:削弱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爱:吝惜 以致:来招纳 从:通“纵” (6)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爱人:这里指爱护人民 约:结 离:使离散 (7)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延:迎接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8)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北:溃败(的军队) 橹:盾牌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他们)集会结盟,来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 物、贵重的珠宝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贤士,采用合纵 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译文:这四个人,都明达聪慧又忠诚守信,宽容仁厚又爱护人民, 尊敬贤才又重视士人。(判断句)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译文:秦人打开关门迎接敌人,(可是)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 而徘徊不敢前进。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秦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逃走的败兵, 倒下的尸体上百万,血流成河,可漂起盾牌。(省略句) 3.下面各组句子中属于诸侯国对抗秦国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7 - ( B )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④北收要害之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①④属于自孝公之后的四代君王为秦统一天下所做的事。 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 旧业并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 的势力在进一步扩展并走向强大。 B.诸侯国恐慌害怕,约纵反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致人 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纵散约 败,割地赂秦。 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九国不堪一击突出秦 轻而易举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 实现。 解析:C 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 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 (三)阅读课文第 3 段,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至..始皇 及至:等到 (2)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履:名词用作动词,登上 - 8 - 鞭笞: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抽打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4)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5)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弯:使动用法,使……弯曲 (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7)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动用法,使……弱 (8)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2.翻译下列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译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 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省略句,“威振(于)四海”]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译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省略 句)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译文: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生命交付(秦的) 司法官吏(审讯)。(省略句)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之民。 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 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省略句)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9 - 译文: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 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缉查盘问过往的行人。(宾语前置句) 3.下面句子中是阐述秦始皇“攻”天下之业绩的一组是( D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③是秦始皇“攻”天下采取的措施,不是业绩。 4.下面句子中表现秦始皇“守”天下采取的政策的一组是 ( B )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 ②以愚黔首 ③隳名城,杀豪杰 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⑤以弱天下之民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解析:②⑤是施行措施的目的。 5.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吞并了西周东周, 消灭了各诸侯国,还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上、文化 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 此由攻势转入守势。 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 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 - 10 - 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 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解析:A 项,“还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 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四)阅读课文第 4 段,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名词作状语,用瓮做…… 绳:名词作状语,用草绳系…… (2)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3)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突然兴起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响:名词作状语,像响声一样 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 弟,是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判断句)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他们)砍下树木当作武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如同 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1 - 译文: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灭掉了秦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陈涉起义影响的一组是( B ) ①才能不及中人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是陈涉的个人素质,③是陈涉起义的武器。 4.下列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 心不服,人人自危。 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 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 C.秦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 深省。 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而秦的 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效果。 解析:D 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 (五)阅读课文第 5 段,完成以下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形容词用作动词,缩小 弱: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 (2)然秦以区区..之地 区区:这里指很小或非常少 (3)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序:排列座次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有:通“又” 2.翻译下列句子。 - 12 - (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 君也。 译文: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 山的国君更尊贵。(状语后置句)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一个戍卒发难,秦国就被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 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被动句、省略句)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下列各句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B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A 项是写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 项是陈述当时秦国的实际 情况,D 项是秦国在陈涉起义后的结果。 4.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段开头陈述了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力量的弱小。因为当时 雍州险固,崤山、函谷关的地势和原来是一样的。 B.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却无法战 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九国不团结 而农民军团结。 C.作者在本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陈涉与九国国君地位的 对比,起义军与九国之师的武器的对比,起义军与九国军队作战能力 的对比。 D.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 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贾谊就是启示当代的君主 要“施仁政,行仁政”。 解析:A 项,应为“当时雍州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 - 13 - 和原来是一样的”。B 项,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民心。C 项,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谋略的对比。 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 进步性和局限性。 [他人之见] 观点一: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 场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 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 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贾谊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 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 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贾谊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 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三:贾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却要求 封建统治阶级施行仁政,消除阶级矛盾,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 是不可能的。 [吾之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本文着重论述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 - 14 - 无道,劝诫汉朝统治者要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笔墨纵横,善于蓄势。本文充分发挥了赋体“铺采摛文”的特 长,反复铺陈秦由兴而亡、由“攻”而“守”的全过程,不径言秦之 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列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 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写秦之盛,笔墨纵横,酣畅淋 漓,极尽铺陈叙史之能事,却只叙而不议,处处为文章最后一段的议 论蓄势,作者的谋篇布局可谓匠心独运。 (2)渲染衬托,对比论述。如文章第 2 段极力渲染六国的地大物博, 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用意却在衬托秦国的强大;第 4 段写陈涉起义 时,尽量写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起义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目 的却是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 5 段,作者先分 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 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和指挥作战 能力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作比,指出后者不如前者,但尽管如此, 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自然引出问题,留给后文解答,水 到渠成地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课文全译 秦孝公 据崤 函 之 固,拥 雍州之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这块 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肥沃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 - 15 -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 心。 地的雄心。 [据:占据。崤(xiáo):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第一个“固”:险固的地势,名词。雍州: 在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第二个 “固”:牢固地。以:介词,用来。窥:窥视。席卷、包举、囊括: 都有“并吞”的意思。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席(包、囊) 一 样 。 宇 内 、 四 海 、 八 荒 : 都 是 “ 天 下 ” 的 意 思。] 当是时也,商君 佐之,内 立 法 度,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 务耕 织,修 守 战 之 具,外连衡 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 而斗诸侯。于是秦 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 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 外 。 的大片土地。[佐:辅佐。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法 度:法规,制度。务:从事,致力于。修:修治。具:器械。连衡: 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 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拱手:两手合抱, 形容毫不费力。西河:黄河以西。河,指黄河。]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 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重要的地区。[既:已经。没:通“殁”, 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 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蒙:继承。故业:已 有的基业。因:沿袭。举:攻取。膏腴:肥沃。收:占领。要害之郡: (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南、西、东、北:方位名词 - 16 - 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诸侯 恐 惧,会盟而谋 诸侯恐慌害怕,聚会结盟,谋求 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以致天下之 士, 合从 缔 交,相与为一。 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 会盟:(诸侯)聚会结盟。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爱:吝惜。 致:招纳。合从: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zòng),通 “纵”。为:成为。] 当此之时,齐 有孟尝,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 赵 有 平 原,楚有春申,魏 有信陵。 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孟尝:孟尝君, 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赵惠文 王之弟。春申: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信陵君,魏国 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 著称。] 此四 君者,皆 明 智而 忠 这四位君子,都见事明理,有智谋,忠诚 信, 宽厚而 爱 人,尊 贤 而重 士, 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 约从离 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之 众。 的部队结成联军。 [者:语气助词,表停顿。离:使动用法,使 离散。]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 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 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 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 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 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 赵奢之伦制其兵。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于是:在这时。宁越:赵人。徐尚: - 17 - 宋人。苏秦:东周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之属: 这一类人。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楚人。召(shào) 滑: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 将。之徒:这一类人。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 将。田忌:齐将。之伦:这一类人。] 尝 以十倍 之 地, 百万之 众,叩 关 他们曾经凭借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前往函谷关 而攻秦。秦人开 关延敌,九国之师, 去进攻秦国。秦国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 逡巡 而 不敢进。 迟疑起来不敢前进。 [尝:曾经。以:用。叩:击。延:迎接, 迎战。九国:韩、魏、燕、齐、楚、赵、宋、卫、中山。逡巡(qūn xún):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进:前进,入关。] 秦 无 亡 秦人没有丢失 矢遗 镞 之费,而天下诸侯 一支箭头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 已 困 矣。 于是 从 散约 败, 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争 割地而赂秦。秦 有 余 力而制其弊,追亡逐 北, 秦国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对方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 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因利 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起盾牌;秦人凭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亡 、遗:失。矢:箭。镞(zú):箭头,也指箭。费:耗费。困:困厄。争: 争着。制:控制。弊:弱点,毛病。亡:动词作名词,逃窜的诸侯军 队。北:溃败(的军队)。伏:倒伏。橹:盾牌。因:趁。利、便:同义, 有利的形势。] 强国请服,弱国 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 入 朝。延 及孝文王、庄襄王,享 国之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按时入秦朝拜。他们统治的 - 18 - 日 浅,国家无 事。 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战事。[请:请求。服:屈服。弱:形容 词,弱小的。入朝:指向秦称臣。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 三天就死了。享国:在位。浅:短。事:指战事。] 及至 始皇, 奋六世 之余烈,振 长策而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王的功业,挥舞着长鞭 御宇内,吞 二周而 亡 诸侯,履 至尊 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 而制六合, 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威 振四海。 宝座来控制天下,用种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及至:到。始皇:秦始皇,庄襄王之子,名政,在位三十七年(前 247—前 210),前 221 年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病死于巡幸途中。奋: 振作。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烈: 功业。振:举起。策:马鞭。御:驾驭、统治。履:登。六合:天地 四方。制:控制。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 奴役。] 南 取百越之地,以 为桂林、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 象郡;百越之君,俯 首 系 颈, 委命下 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司法 吏。乃 使 蒙 恬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官吏审讯。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 而报怨。 射箭来报仇。[南:名词作状语,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 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以 为:以之为,把……划为。桂林、象郡:地名,在今广西一带。俯首: 低头,表示服从。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委:交付。蒙恬:秦 将。秦始皇时领兵三十万北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藩篱:比喻边疆 上的屏障。藩,篱笆。却:击退。匈奴: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匈奴 人。弯:使动用法。使……弯。怨:仇恨。] - 19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 愚 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 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 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铜人,用来削弱 天下之民。 百姓的反抗力量。[废:废除。先王:前代帝王。道:治世之道。 百家之言:名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愚:使动用法, 使……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隳(huī):毁坏。销:销毁。锋: 兵 刃 。 镝 : 箭 头 。 金 : 这 里 指 铜 。 弱 : 使 动 用 法 , 使 …… 弱。]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此后据守华山以为帝都东城,借用黄河做护城河,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占据着华山,临靠着黄河,把它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 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 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万代 之业也。 的帝王基业。[然后:此后,表承接。践:踏。华:华山,在陕西 华阴县南,五岳之一。河:黄河。池:护城河。亿丈之城:指华山。 不测之渊:指黄河。劲弩:强有力的弓。信臣:可靠的大臣。信,可 靠。谁何:缉查盘问。关中:秦的腹地,在今陕西。金城:坚固的城 池。金,比喻坚固。] 始皇 既没, 余威震 于殊 俗。然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 陈涉瓮 牖 绳 枢 之子, 氓 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 - 20 - 隶之人,而迁徙之 徒 也; 隶一类的人,是被征发去戍边的士兵;[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 远的地方。然:可是。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瓮、绳,名词作状语, 用破瓮、用草绳。氓(méng)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迁徙 之 徒 : 被 征 发 的 人 。 指 陈 涉 被 征 发 戍 守 渔 阳。] 才能不 及 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贤,陶 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 朱、猗顿之富; 朱、猗顿那样富有;[中人:平常的人。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 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 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猗(yī)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 山 西 临 猗 ) 南 部 , 积 累 了 很 多 财 物 。 富 : 富 有。]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 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 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 响应,赢粮而景从。山 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崤山以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蹑足:插足,参加。这 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háng)伍:代指军队。阡陌(qiān mò): 本是田间小路,这里指田野。田间南北向的路为阡,东西向的路为陌。 率:率领。疲弊:疲惫。将:率领,指挥。斩:砍。为:当作。兵: 武器。揭:举。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似的。应: 应和(hè)。赢(yíng): 担负。景:古“影”字。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 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 21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弱小,雍州的地势,崤山和 函之固,自若也。 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且夫:复合连词,重提一事 时用,相当于“至于那”。自若:和原来一样。] 陈涉之位,非尊 陈涉的地位并不 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 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农具木棍并不 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 比钩戟长矛更锋利;被贬谪戍边的士兵的作战能力并不比 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九国的军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 非及向时之士也。 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尊:高。于:介词,比。锄櫌(yōu) 棘矜(qín):櫌,碎土平田用的农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 酸枣木。这里指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铦(xiān):锋利。钩 戟长铩(shā) :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 兵器。铩,长矛。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敌,相当。 行:义与“用”同。向时:先前。]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虽然这样,但是条件差者成功而条件好者失败,功业完全相反, 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 为什么呢?假使拿崤山以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 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然而:表承上启下的转 折词。“然”承上,“而”启下,相当于“虽然这样,但……”。试 使:假使,假设连词,与“则”搭配,相当于“如果……就……”。 度(duó):衡量。絜(xié):衡量。同年而语:相提并论。] 然秦 然而秦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 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 - 22 - 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 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 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的宗庙,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不施行仁义而使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区区:小。致:造 成,获得。万乘(shèng):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序:排列座 次。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 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同列:指六国诸 侯。朝:使动词,使……朝见。作难 :起事、首事。七庙:天子的宗 庙。《礼记·礼器》:“天子七庙”,代指国家。身死人手:指秦王子婴 为项羽所杀。为:被。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 政权的时候。守: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使动用法 一、知识讲解 本课出现了一些很典型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活用在 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这种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 活用的能力。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 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 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 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使动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 23 - - 24 -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 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 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 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 历告诉了孔子。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 25 - 而乱大伦。 译文: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 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 解析:(1)中“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 “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 (2)中“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 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 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 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 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 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 “不出来做官不合乎义。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么 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 做官,是为了践行大义。道义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素材提炼】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 岁即有才名,后由河 南郡守吴公推荐,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 大夫。但是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 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歉疚,于 32 岁 忧伤而死。 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 立而待”。“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 - 26 - 果,贾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秦 王朝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并没有顺应人民的心愿,而实行愚民、弱民、 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 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故合国情 顺民心则国兴,悖国情逆民心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 了秦灭亡的原因。 【素材点金】 1.心态影响人生。贾谊尽管才华横溢,但在提拔受阻和梁怀王坠 马而死后,便意志消沉,没有良好的心态,32 岁就忧伤而死。 2.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作为统治者,只有怀天下,忧苍生, 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 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其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秦灭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精彩运用】 示例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于是乎,中国在长 期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可是统一天下的任务为什么偏偏让秦国来完 成呢?《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认为,六国相约为合纵,但不久即互相 攻讦,以至秦不废一卒一矢“而天下诸侯已困”,面临强秦之威,只 有出“赂秦”之下策。古人的论述虽给人以启发,但难免舍本逐末。 示例 2:秦朝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 秋帝王梦轰然倒塌。贾谊在《过秦论》中把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 但秦灭亡的原因在于用夺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 厉的法制,引起了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也导致了下层百姓的反对。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朝的帝国大厦 在瞬间坍塌。“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根基,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 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 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对内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 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 - 27 - 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 们要学会仁爱。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 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 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 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 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 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 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 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 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 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 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 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 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 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 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 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 年前,忠洁不 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 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 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 - 28 - 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 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 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 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 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 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 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 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 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 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 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 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 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情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 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 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 息。 (摘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节) 【美点借鉴】 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 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 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 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 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