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郡中学2019- -2020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 20 -‎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节选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人民日报》2019年4月3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折射的是人们的情感,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 B. 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 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其实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采用了例证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 作者通过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 C. 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 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表达时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者是创作诗句。‎ B. 虽然在表达时语言贫乏,但是从存量和增量上来看,词汇的数量都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很多。‎ C. 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因为现在新词汇层出不穷,不合乎表达规范。‎ D. 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经久不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曲解文意,逻辑关系错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所以,并不是“感情越丰富的人,语言越丰富”,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项,“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说法错误,见原文第4段“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D项,“善待自己”应为“善待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B项,无中生有。“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论据和论证方法都错误。文章并没有对比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也没有得出语言表达贫乏的原因在于网络语言的冲击的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曲解文意,所说对象的范围扩大了。“76. 5%的国人”错,原文是“76.5%的受访者”。“国人”比“受访者”的范围大多了。‎ B项,曲解文意。“增加了很多”不当。原文是“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原文只是说“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不能理解为“增加了很多”。‎ C项,说法绝对,无中生有。“就不能套用流行词汇”说法绝对。从原文“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可以看出,在表情达意时,能套用流行词汇。另外,选项中“不合乎表达规范”无中生有。‎ - 20 -‎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到这个村后所作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 20 -‎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这天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白茫茫的,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是有声音的,是旷野里的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来的呼呼声;这画是有温度的,让人感到一种萧萧的凉意;这画是有气味的,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风的气味。有了声音、温度和气味,这画就像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让人一看就不知不觉走进去了。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去了,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一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的一样东西,他总算为女画家做出了一点贡献。‎ 当晚,小扣子让母亲去给女画家送鸡蛋。小扣子说,女画家把他们家的黄狗画在画上了。于是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上小扣子和黄狗,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说,这些鸡蛋她先不吃,一个一个画在画上,这样小扣子家的人还会给她送鸡蛋,送到后来,她就不画画了,成贩鸡蛋的了。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跟着下放的父母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在她印象里,荞麦花不是零零星星开的,似乎是一夜之间全都开了。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 说到这里,女画家轻轻地笑了。她说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反正那样的荞麦花如今是很难看到了。‎ - 20 -‎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地洒落。‎ 来年,在小扣子的一再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出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得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把小扣子感动得都快要哭了。‎ 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B.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了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C.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D.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5. “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探究标题“遍地白花”的丰富意蕴。‎ ‎【答案】4. C 5. ①充当线索人物,串起几个场景。②小扣子对画作的感受,衬托出女画家高超的画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小扣子欣赏画作、要求种植荞麦,表现出村民对美的感受被逐步唤醒,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 ‎6. ①指大面积绽放的荞麦花。②自然中震撼人心的美。③给人以希望的光明。④女画家对美的感受感知可以传递、感染小扣子等更多的人。⑤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性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5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鉴赏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分析人物的作用,需要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小扣子”充当线索人物,串起烧麦秸、给房东家祖父画像、画红莲花、野地里作画、种荞麦等场景。从内容上看,塑造了“小扣子”这一人物形象,“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等处也表现出作品对美向往这一主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题目的本意,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情感)意义。标题“遍地白花”的表层含义指大面积绽放的荞麦花;它还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分析“看到了大面积白茫茫的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她晚间也去看过荞麦花。晚间很黑,没有月亮。不过,她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满地的白花老远就看见了。她看着前面的光明,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花地里”“从荞麦开花那一刻起,小扣子天天在花地里,并不时地向远方张望”可知,“遍地白花”象征了“希望”“光明”和“人性的美”等。‎ ‎【点睛】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乙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 - 20 -‎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 “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 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 20 -‎ C. 《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7. D 8. D 9. C ‎ ‎10. (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2)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人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得到翻译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吾生也”与“有涯”是主谓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随无涯”是追求无限的知识之意,动宾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项,“春秋时期”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 故选D。‎ ‎【9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C项,“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不是对比,只有两种对比。‎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进,超过。(2)恢恢乎,宽宽绰绰地的样子;游刃,运转刀刃。‎ ‎【点睛】常用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父母,可以享尽天年。‎ ‎(乙)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 20 -‎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异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 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 20 -‎ ‎12. 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 ‎【答案】11. C 12.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人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要分别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不可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华发春唯满镜生”的程度。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难以解脱。‎ - 20 -‎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则是诗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3)《阁夜》中将视觉和听觉结合,既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又描写了壮美的三峡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作者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 ‎(6)《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小楼昨夜又东风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五更鼓角声悲壮 (6). 三峡星河影动摇 (7). 各抱地势 (8). 钩心斗角 (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0). 使我不得开心颜 (11). 袅袅兮秋风 (12). 洞庭波兮木叶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捷、泪满襟、鼓角、抱地势、 钩心、摧眉折腰、事权贵、袅袅。‎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进入网络时代,听书软件、读书软件使传统阅读受到_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不断被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 20 -‎ ‎。读书需要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只有纸质书可以提供。听书犹如灌书,当然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和要义听进去,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这样的浅层次阅读,经不起反复咀嚼、消化。只有注重读书的仪式感,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时_________ ,这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精读。( )。 读书不可以改变容颜,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抢时间、挤时间阅读,与时间赛跑是唯一的办法。比如,新年____,我们可以按当 年的计划列出书目,只要年末能读完一半,就是初步胜利。三、五年过去,自然与之前的自已有所不同,谈吐、眼界、格局一定 。‎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冲击 有章可循 伊始 略胜一筹 B. 冲突 有据可依 开始 更胜一筹 C. 冲击 有据可依 伊始 更胜一筹 D. 冲突 有章可循 开始 略胜一筹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 - 项是 A. 这种传统阅读,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B. 这种读书软件,是难以替代传统阅读的 C. 这种读书软件,难以替代人工程序 D. 这种人工程序,是读书软件难以替代的 ‎16.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 这影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B. 这折射出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不断被压缩的问题。‎ C. 这影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不断压缩人们读书时间的问题。‎ D. 这折射出当下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不断压缩读书时间的问题。‎ ‎【答案】14. C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冲突:矛盾表面化,发生激烈争斗;互相矛盾,不协调。冲击:(水流等)‎ - 20 -‎ 撞击物体;冲锋;比喻干扰或打击。本句话属于听书软件等对传统阅读的影响,受影响的只为传统阅读一方,故构不成双方的“冲突”。应选“冲击”。‎ 有章可循:有章程可以遵照执行。有据可依:有依据可以查到。这里不是谈对章程的遵守,应使用“有据可依”。‎ 伊始:开端、开始,用于书面语。开始:从头起;从某一点起;开始的阶段。多用于口语。本段文字属于书面语,应使用“伊始”。‎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点儿,侧重于谦辞。而本材料旨在强调传统阅读的重要性,故不必过谦。更胜一筹:在两相比较中更有优势。此处为加强语气,起到了强调作用。应使用“更胜一筹"。‎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所填句子的所在位置,前文强调的是人工方式的传统阅读的重要性,故此处主语不能为“读书软件”,故排除BC;而文中指出“边读书边提笔写笔记,将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以便将来查找”这更加强调人工的一个程序,“传统阅读”一词范围过大,排除A。‎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根据词语间的搭配,“影射……问题”属动宾搭配不当,排除AC;D项,“……节奏过快的生活,使人们……压缩读书时间”,采用使动句的形式,语意重心为“人们”,与文段话题中心不一致,排除D;B项,“……生活节奏过快,导致读书时间……被压缩”,语意重心为“读书时间”,与文段话题中心一致。‎ 故选B。‎ ‎17.下面这则招领启事存在多处问题,请找出四处并修改或删除。‎ 招领启事 昨日有人在本超市二楼拾到女用手包一个,内装人民币600多元,手机一部,银行卡、信用卡、超市购物卡数张,望失主务必在今天下午五点以前前来认领。‎ - 20 -‎ XX超市办公室 ‎2019年12月28日 ‎① ‎ ‎② ‎ ‎③ ‎ ‎④ ‎ ‎【答案】①“人民币600多元”改为“人民币若干”;②删去“信用卡”;③删去“务必”;④删去“在今天下午五点以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人民币600多元”招领启事中钱数不宜具体;“银行卡、信用卡”有包含关系,不宜并列;“务必”语气生硬;“在今天下午五点以前”不宜限定具体时间。‎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 ‎②学者欲去昏惰之病必以立志为先。(真德秀)‎ ‎③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胡适)‎ ‎⑤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要有家国担当 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份家国天下的生动践行。‎ - 20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杜甫心中有“家”,更有“国”。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 胡适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一份坦荡,更是一份赤诚;“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更是一种大境界。‎ 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家国担当”,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家国担当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远比“家”重要。‎ 家国担当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 家国担当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 家国担当不是要我们抛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担当是立身养德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担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 - 20 -‎ 六句名言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名言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能增强个人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网上流行语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六句话中选取两三句提炼立意,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首先要明确六个句子的含意:①要有自信;②应该要有志向;③要立德立言;④“功成不必在我”体现的是一种甘愿奉献、不图名利的高尚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体现的是一种不推卸责任、积极主动、勇于担当的精神;⑤涉及意志坚定、坚持;⑥体现的是对国家、百姓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感。然后进行组合,如以①⑤为基础,阐述要成就大事,要相信自己,意志坚定;以④⑥为基础,阐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等等。‎ 参考立意:1、自信自强,奋发向上2、责任与担当3、成大事者必先立大志 参考素材:‎ ‎1、著名的无臂钢琴家刘伟的一生就向我们诠释了有梦想有奋斗的青春的美丽。刘伟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由于一场电击事故让他的足球梦与他擦肩而过。他颓废过,但更多的是重新建立梦想。12岁那年他进入了北京残疾人游泳队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就在他屡获成功后却因得了过敏性紫癜又一次与自己的游泳梦擦肩而过。被命运捉弄两次的刘伟并没有因此被打倒,而是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旅途。他克服重重的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着名的钢琴家!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他的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他生命的悲哀时,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不断奋斗不断飞翔的轨迹。‎ ‎2、爱因斯坦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却在12岁时,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最“蠢”的学生。竞靠自己的奋斗在一夜之间成了世界名人,他曾当过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又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他一生充满坎坷与奇迹。却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为全世界带来了欢乐与进步,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一个有思想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为什么要担当呢?因为只有担当,我们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才能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也只有担当,我们才能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不忘初心,创造价值。同时,有担当、敢担当,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4、担当不是一个高大上的词汇,作为社会的每一个独立个体都可以有担当,只是对于每个不同的个体来说,担当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为人父母者,竭尽全力为家庭操劳,对上孝敬父母,对下为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这就是父母的担当。为官者,向人民承诺,为人民尽责,这就是官员的担当。为兵者,牺牲奉献,保家卫国,这就是军人的担当。‎ - 20 -‎ 结构示例:“人要有家国担当”,议论文文体。开篇引入张载的名言,以杜甫为例阐释“家国担当”,然后引入胡适的名言,再阐释“家国担当”的内涵:爱国之情、爱民之情、恪尽兴国之责。最后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担当”。‎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 ‎ ‎ - 20 -‎ ‎ ‎ - 2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