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 张效霞①‎ ‎①2003初,SARS在广东首先爆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SARS患者60人,无一例死亡。全体医护人员中,无一人被感染。60例中没有使用过任何抗病毒西药,仅有4例用过常规量(50mg)以下的类固醇。全部治疗以中药为主,配合必要的西医对症、营养支持疗法。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医药课题组提交的《中医药完全能解决艾滋病问题——民间中医防治艾滋病调研报告》云:“中医药完全可以解决艾滋病问题,效果远远优于西医药;而且可以在3~6个月内使90%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相当一部分患者痊愈。而西医药顶多能使40%患者临床治愈,不可能痊愈。”‎ ‎②对SARS、艾滋病这些新近才出现的新病种,古老的中医之所以能取得“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依靠的是其“独特的色彩、风格”——以人为本,通过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在西医面临抗生素研发困境的当下,中医的优势不言自喻。‎ ‎③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运用中医理论对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④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已达成的共识是: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病种。对于这种做法,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早在2002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一篇预先为中医准备好的祭文……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 ‎⑤对在现代医学的挤压下,已沦落为“边缘医学”、“替代疗法”的中医来说,千万不要再“朝立一旨,暮即成宗”了,因为已处于“即将消亡的边沿,新的突破的前夜”的中医,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 注:①张效霞,副教授,医学博士,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本文为其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发言的节选,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不变应万变”中的“不变”指的是始终用“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的办法,“万变”指病菌或病毒的变化。‎ B.中医治疗的特色“以人为本”,指的是通过调动和调节人体自身的功能来祛除疾病,不伤害和破坏人体的生理结构。‎ C.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治疗具有个性化、技艺化的特点,不需要规范和逻辑,表现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D.对中医解读要谨慎,千万不能因为某一个人一句话或某一学说一露面就一窝蜂地追随,奉为经典,籍此对中医妄加诠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在论证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时,是引入西医作为参照进行论证的,体现了比较研究的特色。‎ B.文章举中医治疗SARS和艾滋病的例子旨在说明在治疗新病种时中医有优势。‎ C.文章第②③段从理论上阐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两段之间形成并列关系。‎ D.文章结尾谈到中医研究进入歧途的现状,从现实角度唤醒人们认识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合理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病菌或病毒产生,在西医治疗上可能会因特效药研发不及时,暂时无药可医,而中医不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B.中医在治疗亚健康上有优势,原因之一在于它重视调整人的正气,注意调动和调节人机体自身的功能,可以做到“无病防身”“治未病”。‎ C.中医治疗以人为本,驱邪扶正,治疗成本低,而且见效也快,适合治疗急重病。‎ D.中医是辩证施药的,所以开发“中医药优势病种”这种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将把中医导向没落。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杭州巷10号 ‎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曰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遒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賺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宫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 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D.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5.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的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2%)。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人民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B、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C、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的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D、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C、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D、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9、 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 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谨强力,心计精敏。太宗在晋邸,令典财用,王宫事无大小悉委焉。累官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责之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尔不素计而使仓储垂尽,乃请屯兵括民船以运,是可卒致乎?今设汝安用,苟有所阙,当罪汝以谢众!”三司使楚昭辅惧,诣太宗求宽释,使得尽力。太宗既许,召从信问之,对曰:“从信尝游楚、泗,知粮运之患。良以舟人之食,日历郡县 勘给,是以凝滞。若自发舟计日往复并支,可以责其程限。又楚、泗运米于舟,至京复辇入仓,宜宿备运卒,令即时出纳,如此,每运可减数十日。楚、泗至京千里,旧八十日一运,一岁三运。若去淹留之虚日,则岁可增一运焉。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不若募舟之坚者漕粮,其损败者任载薪炭,则公私俱济。今市米腾贵,官价斗钱七十,贾者失利,无敢致于京师,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若听民自便,即四方奔凑,米多而价自贱矣。”太宗明日具奏,太祖可之,其事果集焉。太宗即位,迁东上阁门使,充枢密都承旨。会八作副使綦廷硅,因疾假满不落籍,愈日不朝参,即入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并坐夺奉一季,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责授闲厩使、阁门祗候,余抵罪有差。太平兴国三年,改左卫将车,复为枢密都承旨。太宗征并、汾,以为大内副部署。七年,坐秦王廷美事,以本官罢。明年,分使三部,以从信为度支使,赐第于浚仪宝积坊,加右卫大将军。九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尉。‎ ‎(节选自《宋史·陈从信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B.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 C.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D.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 ‎12、下到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从信善于理财,深得信任。宋太宗赵光义将朝廷中的财务费用交由陈从信主管,皇宫中大小事务全都委托给他办理。‎ B.陈从信精明能干,为国分忧。他周密核算运粮船只往返时间,建议由每年三运增至四运,解决了京城仓储不足的问题。‎ C.陈从信体察民情,关心民生。京城米价日盐上涨,民不聊生之时,他建议放开米价让百姓自由买卖,使米价得到平抑。‎ D.陈从信恭敬谨慎,颇受重用。虽然历经仕途的浮沉,他却始终能够恪尽职守,因而得到太宗的器重,最终加右卫大将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小题5分)‎ ‎(1)今三司欲籍民舟,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 ‎ ‎ ‎(2)虽居商厚储亦匿而不粜,是以米益贵,民将饿殍。‎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呜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B.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到愤慨,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賦》描写了秦宫内奢靡的生活场景,他写道:远处仿佛 “ ”,那是宮车驶过;车声渐行渐远,最终“ ,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从众星捧月到被冷落一旁,一些退休官员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甚至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状况。‎ ‎②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③在亘古而苍茫的宇宙间,路遥《平凡的世界》发出的虽是平凡的声音,但这种声音荡气回肠。‎ ‎④在儒家传统中,孔子和孟子总是形影相吊: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⑤作者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读写的好习惯。‎ ‎⑥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A.①③⑥    B. 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教育部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军事训练情况、军事素养和国防意识的考核,并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记入档案。‎ B.长期以来,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为提高我国规避、观测空间碎片的能力,控制空间碎片的增加而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工作。‎ C.在人们看来,“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思路。‎ D.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是苦,其实在顿悟和突破后能获得极大的快感。‎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孔明的岳父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料想为尊容所闻。”‎ B. 一位同学在主题班会上深情地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尽绵薄之力,对此我们深感荣幸。”‎ C. 这是我的高足,虽然年岁不大,但在研究方面很有自己的体会,你们可以好好交流交流。‎ D. 在小明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对他拱拱手,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 ① ,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有,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 ② ,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平等。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所以,我说,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使得中国诗词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仅会让中国人怡养性情,也必将让外国人深深叹服。‎ ‎①不是只有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②                            ‎ ‎③  ‎ 四、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看到多个年终盘点,总结2017年的刷屏热点事件,娱乐圈的风风雨雨,总无一例外占据半壁江山。女明星泰国约会小鲜肉,鹿晗关晓彤公布恋情,李晨求婚范冰冰.....而不管在哪一份总结名单里,2017离开人世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兼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朱英国、“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等等都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2017年他们走了,2018年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了。‎ 在全国各族人民正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你对以上年终盘点有何感触和思考呢?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想认识。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7-18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1、C (原文是“这种(指中医)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没有“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不等于“不需要规范和逻辑”。)‎ ‎2、C (第③段是对第②段的进一步阐发。)‎ ‎3、D ( A项原文谈到“不论是病菌还是病毒,中医均认为是“邪”气,而人体主要靠的是正气来战胜病邪,也就是说调整好人的正气,同时给邪气以出路,就能战胜病邪,使患者得以康复。”所以中医不需要专杀特定病毒和病菌的特效抗生素之类。B项“亚健康”即疾病潜伏前期的状态,中医的治疗在于“调整好人的正气”以战胜邪气,可以预防疾病。C项原文举了中医治疗SARS的例子中说“退热快、痊愈快、住院费用低”,这个例子说明中医可以治疗急重病的。D 作者认为“中医药优势病种”的研究没有抓住中医的根本优势去发扬中医,“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并没有说这种研究没有意义。)‎ ‎4.D(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了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的眷顾,而不是不近人情。C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顾。)‎ ‎5.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 ‎②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 ‎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三点给5分)‎ ‎6.(1)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2分)‎ ‎(2)情感取向:①对历史文明的敬畏;②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③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④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答到一点给1分)‎ ‎7、 B(材料一介绍上海浙江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用了列数字,但没有引言论。)‎ ‎ ‎ ‎8、 BE ( B过于绝对化;E曲解文意,应该是“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 ‎ ‎ ‎9 ①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必须改变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 ‎ 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仅靠调整高考考试科目,还要通过开展校园讲座、组建社团、开设小本课程等一系列活动来辅助。(每点2分,共4分)‎ ‎10.B(断句应先大致理解句意,弄清楚陈述对象,了解名词术语,注意语气舒缓与停顿之处。附原文标点:开宝三年秋,三司言:仓储月给止及明年二月,请分屯诸军尽率民船,以资江、淮漕运。太祖大怒。)‎ ‎11.D(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2.A(张冠李戴。此事发生在赵光义还是晋王的时候,让陈从信主管的只是晋王府事务。)‎ ‎13.(1)如今三司想征用民船,如果不同意,那么不能责成办理,如果答应他们,那么冬天京城的柴炭恐怕断绝了。(得分点:“籍”“许”“殆”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2)即使商栈储存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米价更贵,百姓将要饿死。(得分点:“虽”“粜”“饿殍”各1分,句意2分,共5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从信字思齐,亳州永城人。恭敬谨慎很有能力,思虑谋划精细敏捷。太宗在晋王府时,命令他主管财物费用,王宫里事无大小全部委托给他。多次升官任右知客押衙。开宝三年秋,三司报告皇帝:仓储月俸只能维持到第二年二月,请分驻各地的军队率领所有民船,以资助长江、淮河的漕运。太祖非常愤怒,斥责道:“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叫不足,你们不早作打算而使仓库的储备将近用完,这才请求驻军调集民船来运送,这可以仓促办到吗?如今设置你们这三司有何用,假使供给短缺,就要定你们的罪来告诫众人!”三司使楚昭辅害怕,到太宗那儿请求免罪,使他得以竭尽全力。太宗答应他之后,叫来陈从信询问对策。陈从信回答说:“我曾游历楚州、泗州,知道粮运的症结。实在是因为船工的费用,每天由所经过的州县核实供应,因此停滞拖拉。如果从开船时计算日程往返所需用度一次性支付,可以责令他们按规定期限办妥。另外,楚州、泗州用船运米,到了京城又用车运入粮仓,应该早早预备运粮隶卒,让他们即时卸粮入仓,这样,每次运输可减少几十天。楚州、泗州到京城有一千里,旧例八十天运一次,一年运三次;如果除去拖延停留的时间,那么每年可以增加一次运输。如今三司想征用民船,如果不同意,那么不能责成办理,如果答应他们,那么冬天京城的柴炭恐怕断绝了。不如募集结实的船运送粮食,用其中破损的船承栽柴炭,那么公私都有利。如今市场上的米价昂贵,官价每斗七十钱,做买卖的人不能得利,不敢运粮到京城,即使商栈储存多也藏起来不卖,因此米价更贵,百姓将要饿死。如果听任百姓自行贸易,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运粮到京城来,米多了价格自然低廉了。”‎ 太宗第二天详细奏报,太祖同意了,这件事果然办成了。太宗即位,陈从信升为东上阁门使,担任枢密都承旨。适逢八作副使綦廷硅因为病假期满没有销假,过了日期没有上朝参拜,就进入朝班中,宣徽使潘美、王仁赡一同因此获罪而扣去一季度薪俸,陈从信与阁门使商凤被责罚授为闲厩使、阁门祗候,其余的人抵罪不等。太平兴国三年,改为左卫将军,再次担任枢密都承旨。太宗征伐并州、汾州,任命他为大内副部署。太平兴国七年,因为秦王廷美的事件牵连获罪,在原职上被罢官。第二年,撤销三司改为三部,任命陈从信为度支使,赏赐宅第在浚仪宝积坊,加官右卫大将军。九年,去世,享年73岁,赠官太尉。‎ ‎14 .B E(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B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E项,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怜惜、愤慨直至无可奈何的叹息。在时间上,则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情感脉络不准确。)‎ ‎15 .(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分)(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4分)‎ ‎16、(1)雷霆乍惊,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C(众星捧月: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尊敬爱戴的人。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形影相吊: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问,形容孤独。应改为“形影不离”。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此处使用不当,应改为“目不暇接”。)‎ ‎18.A(B项,语序不当,“规避、观测”调整为“观测、规避”。C项,“建立新思路”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在顿悟和突破后往往获得极大的快感”的主语是“科学家”)‎ ‎19.答案:D ‎(A项“尊容”指人的面容(多含讥讽意),此处应为“尊客”。B项“尽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只能用于自己,此处用于对方不当。C项“高足”犹言高才,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此处应用谦辞“门生、门下”等。D项“恭敬不如从命”指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是谦辞,使用正确。)‎ ‎20、①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 ②那些不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 ③读书人是幸福人(每项2分,答对大意酌情给分)‎ ‎21、②节目的走红,不一定能使中国诗词能很好继承发展下去 ‎ ‎③诗词语言和意象美感,不一定能让外国人都深深叹服(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如不是参照而只是简单仿照句①只能酌情给分。)‎ ‎22、可从“民族的脊梁”“媒体关注的焦点”“文化自信”“价值观”等角度立意,言之有理即可,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