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一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 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 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人中国。 D. 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多样性。 C. 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 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展,后来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 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个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 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并且它们的根源都来自于丝路。这一事实生动地体现了丝路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 D.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A项,原文“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是将这个名字镌刻到历史的书卷中,而不是“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C项,“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相比较当时的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先进的科学技术”。D项,“所有民族和地域”、“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均扩大了范围。原文为“不同民族和地域”、“那些行走于丝路卜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错,文艺创作只是作为例证,为了论证“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这个观点的。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点睛:此类题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肯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 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 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 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 5. 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这是他回报的方式”,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出于虚荣心,想炫耀自己的权力;B项,“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项,“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不是“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应是心虚、难以启齿。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玛兰的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紧抓住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来认识人物形象。如从玛兰成为“行政法院参事”之后的一系列语言和动作,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是出于虚荣心,可见玛兰是伪善的,是爱慕虚荣的。而帮助老神父这件事,则可以看出他热心却没有原则的特点。而之后面对报纸的报道,和珀蒂帕的批评所表现出的动作和说的话,则可以看出他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形象特点。 【点睛】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第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第四,结合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侧面交代或评价等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对于直播的商业逻辑,独立评论人士温云超认为,视频直播实现了内容的快速生产,生产者和受众直接建立联系,又可以通过“打赏”的方式获得利润,毫无疑问,经济收益是全民直播现象的重要推手。视频直播具备快速变现功能,即打赏功能,让当红主播可以快速获得收益,也因此吸引了风险投资快速涌入。中国现在互联网用户基数过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些人的日常娱乐活动自然会选择低成本的视频直播。 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韩连潮博士指出,中国年轻人的娱乐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直播的用户也以年轻人居多。直播的主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居多。传统的电视广播已经在慢慢地走下坡路,中老年人主要消费在这一层面。 报道称,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但仍然有一些内容是高质量的。韩连潮认为,直播形式造就了一批草根主播,让很多民众有机会崛起。 (编自2016年10月15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直播平台、主播、观看者都提出要求。其中,对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十黑名单”制度,禁止被纳入黑名单的主播重新注册号,这被称为最严新规。 《规定》提出,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网络直播平台应记录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发布内容和日志信息,保存六十日。 除了直播平台和主播,《规定》对直播观看者也提出要求,用户在参与直播互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时主播很正经,但有些弹幕或观看者的留言却暧昧甚至污秽。《规定》对此指出,直播平台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央广网) 材料三: 【注】某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提高个人的关注度和收入,公然在广州地铁内自导自演拍摄摆桌吃饭、挂衣服、饮酒等行为视频并上传至网络。随后该主播及其助手被警方以扰乱地铁秩序、影响地铁安全为由抓捕归案。 材料四: 报告数据显示,主播人数分布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北京、上海霸占了前两名,而前15个城市中的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占这份榜单总人数的比例为16%,为人数最多的区域。 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来看,北上广深的职业主播占23%,二线省会城市的占32%,三、四线城市的占30%,其他城市的占15%。 从年龄层来看,职业主播近一半的人来自1990——1995年这一年龄段,而且在校大学生为主播的主力军。1990—1995年龄段主播占比48%,“95后”占比18%。 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33.1%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至1000元,15.9%的网络主播月收入1000至2000元,18.0%的网络主播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0元至10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万元以上。 (摘编自《每日经济新闻》《法制日报》)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因此造成直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直播平台或主播借助直播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 B. 从《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来看,无论直播平台、主播还是观看者,都必须遵规守纪,尤其对主播限制更严。 C. 从“网络主播地铁公然扰民事件网友倾向性观点分析”来看,网友对此事的态度比较理性,并能提出建议。 D. 从调查数据来看,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是最多的,由此可知东三省的人喜欢网络主播这个职业。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网络方面,而中老年人则主要消费在传统的电视广播。 B. 对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说明国家对网络直播这一方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以规范和限定。 C. 对于直播观看者来说,《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其提出了要求,但是并没有其他方法管理他们。 D. 从调查数据来看,二线省会城市的人更喜欢做职业主播,这说明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少。 8.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网络主播这个职业,原因有哪些?如果真要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6. D 7. B 8. 原因:①成本低,并且能够快速获得收益;②年轻人的娱乐模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①不得违反《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②不能对收入期望过高。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D项,“由此可知东三省的人喜欢网络主播这个职业”无中生有。虽然东三省城市的主播人数多,但并不能说明东三省的人喜欢网络主播这个职业。故选D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A项,“年轻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网络方面”不当,原文有“直播的用户也以年轻人居多。直播的主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居多”。C项,“但是并没有其他方法管理他们”不当,原文有“直播平台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配备相应管理人员”。D项,“这说明二线城市比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少”推断无据。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然后解答时围绕问题概括出每一则材料中与此相关的信息。第一问的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一中,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从事网络主播这个职业的原因:材料一“视频直播具备快速变现功能,即打赏功能,让当红主播可以快速获得收益”“中国年轻人的娱乐模式和信息消费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由于网络直播门槛非常低”。第二问“如果真要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材料二“12月1日 开始实施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直播平台、主播、观看者都提出要求。……这被称为最严新规。”“除了直播平台和主播,《规定》对直播观看者也提出要求,用户在参与直播互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材料三“某网络直播平台主播为提高个人的关注度和收入,公然在广州地铁内自导自演拍摄摆桌吃饭、挂衣服、饮酒等行为视频并上传至网络。随后该主播及其助手被警方以扰乱地铁秩序、影响地铁安全为由抓捕归案。”即不得违反《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材料四“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开展的调研显示,33.1%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至1000元,15.9%的网络主播月收入1000至2000元,18.0%的网络主播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5000元至10000元,不到一成的网络主播月收入万元以上。”即不能对收入期望过高。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衡因上疏陈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 ①遂乃研核阴阳 ②乃幽武于大窖中 C. ①宦官惧其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D. 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 《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两都与二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 “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 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答案】9. A 10. D 11. B 12. (1)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 (2)(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A项,前“因”,连词,于是;后“因”,介词,通过。B项,两个“乃”均为副词,就。C项,两个“其”均为代词,他。D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故选A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B项,《两都赋》作者班固,《二京赋》作者张衡。C项,“拜”指授予官职。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B项,第一句是省略句,第二句是定语后置句。A项,前后两句都是被动句,C项,前后两句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前后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故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关键词:“其”,代词,他(张衡);“毁”,说……坏话;“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瞪;“乃”,于是,就;“诡对”,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用假话对答。第二句关键词:“视事”,任职;“乞骸骨”,请求辞职回家;“征拜”,征召授官、任命。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 读阅读周邦彦的《苏幕遮》,完成后面各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3. 下列对这首宋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 B. 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 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 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14. 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此句中的“举”字。 【答案】13. C 14. “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不是“直接抒发”,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抒写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思念。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中的“举”字,这是具体考查诗歌语言的炼字。解答时,先答出所给字的意思,如“举”,擎起、向上用力托起;然后代入句子,说明其在诗句中的含义:荷在风中举,随风颤动,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最后写出这个字的情感义: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它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出来,也表达了诗人对荷的喜爱之情。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这类题答题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5.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 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 “鼓角”是军中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6.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7.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答案】15. A 16.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17.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②跃马:指公孙述。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D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故选A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解答时,先明确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感觉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考虑,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中,“鼓角声悲壮”是听觉,“星河影动摇”是视觉。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美丽。这一联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先明确“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慨情感。这一联中,“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现在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而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诗人不由得感慨人生的无常。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句名篇默写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本文主旨和诗人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感慨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 (5)《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答案】 (1). 江天一色无纤尘 (2). 皎皎空中孤月轮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8). 朝如青丝暮成雪 (9). 袅袅兮秋风 (10). 洞庭波兮木叶下 (11). 出师一表真名世 (12).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纤”“皎”“坼”“乾坤”“事”“暮”“袅”“世”“堪”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 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20.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 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 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答案】19. C 20. B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文中是加快孩子成才,用“揠苗助长”更符合语境;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这里形容人少,应该用“屈指可数”;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根据此处语境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行动和目的相反,所以用“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 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 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此处语境是指星光耀眼,所以用“璀璨夺目”更为恰当。故答案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划线句子共有三处语病: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 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故修改正确的是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理解语句的逻辑关系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选项C,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三个分句体现的家长的行为、目的、结果。更符合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故答案选C。 【点睛】 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两处问题。 汽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限行可以有效减排。因此,要想根除雾霾天,就要完全限制私家车的出行。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便利。因此,大力推广共享单车就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从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①完全限制私家车的出行不一定能根除雾霾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大力推广共享单车不一定就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 (2). ③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不一定就能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目要求参照①“完全限制私家车的出行不一定能根除雾霾天”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推断问题。既然是推断问题,就是推断不合理之处,做题时就要注意文段中推理之处,看其是否恰当即可。考生要特别注意文段中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如“要想根除雾霾天,就要完全限制私家车的出行”;“大力推广共享单车就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率,从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点睛】这类题目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做题思维方法有:(1)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2)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3)仿照例句精准拟写答案。根据题目对第一部分推论错误的解析,我们可以从分析材料逻辑关系的角度确定后面两个推断的错误。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世界的多个国家,不时有校园欺凌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事件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也能发生在放学后、虚拟网络中。 面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世界多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加强了立法等相关惩戒措施。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里戈比认为:我不认为法律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功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它仅仅是在提醒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的。作为学生,对此你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请发出你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对校园暴力零容忍 最近,一则“中关村二小”校园暴力事件被刷屏并持续发酵,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当前很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严峻的社会暴力问题,可以说,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部分,为了应对频频传出的校园霸凌事件,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但就在前几天,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使得校园暴力相关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于1971年建校,曾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小学”。然而,近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该校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事态扩大,形成舆论压力,12月10日,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称:“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然而,声明内容形式化,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引起更大反响。受欺凌孩子的母亲称,她发现儿子乐乐出现失眠、易怒等症状,于是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背后的原因让她无法接受——乐乐受到了严重侮辱和霸凌。在中关村二小的男厕内,同学将装满厕纸的垃圾桶,扣在了乐乐头上,而在这之前,给乐乐取侮辱性外号的行为,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更令人气愤的是,校方竟然拒绝了乐乐家长完全合乎情理的要求,然而那几点诉求的依据,就是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把校园暴力当作小事?日本电影《白昼之雨》给你震撼,“变态杀人狂”森田曾经中学时候也是个明媚的少年,直到,他遇到了霸凌,头被摁在狗屎上面,受尽欺侮,渐渐地,弱者被黑暗吞噬,成为黑暗的一部分,甚至,更黑。因为他默默积攒下的每一次伤害,终有一天,会不可抑制地爆发,加倍地偿还施暴者。同时,也会殃及那些和他当年一样的无辜者。当森田被欺负时,同样被看不起的冈田,选择了站在恶霸们的一边,他就是那种加入作恶行列以求自保的人,问题在于,他可是森田的好朋友啊!这样的背叛,比暴力更残酷。所以,片名出现时的那一场白昼之雨,不仅颠倒了白天和黑夜,还模糊了施害者和受害者之间的界限。尼采口中“善恶的彼岸”并不遥远,从“与恶兽搏斗的人”到“变成恶兽”,是可以“被养成”的。电影重新回到上半段的日系小清新风格,镜头安静地对着球场、足球拍摄,这些都是中学生活的符号,互相毁灭的森田和冈田,以两个木讷少年的画外音形式出现,是那样安静美好,电影最终定格在冈田到森田家打游戏,森田让妈妈倒大麦茶的一幕,回到一切都还没发生的,最早最早的少年时光,好温暖。看完,试想:如果他们的生活没有被校园霸凌打破,故事会不会有另一个结局? 其实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在日本,校园欺凌已经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有许多学生自杀,并衍生了一个独特的现象“不登校”。有人说,电影里被欺负成杀人狂是特例,现实中太夸张。不,电影里的日式霸凌戳到了日本观众的痛处,而我们看到这种事,往往反应却不大,因为平时,这种新闻本来就距离我们挺“遥远”,咱们的新闻上,经常能看见日本以及欧美的校园霸凌事件,是因为日本校园霸凌的确多吗?不然,其实信息通常是以与现实不成比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暴力野蛮生长的地方,大家更容易习焉不察,就像刚爆出的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校方不以为然,埋怨家长把事情捅出去,是不是在他们眼中,又没死人,又没伤残,这样“平常”的事不值一爆?看看日本有多重视:上到国会通过法律,下到媒体设置节目。反观我们,是“事件”少,还是“被重视成事件”的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最高法院的调研报告说,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上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最高法刑一庭审判长冉容介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校园暴力涉及的罪名还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还有很小比例的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抽取的案件样本显示,受处罚的高中生及职业高中的未成年被告人比例较高,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比例较高。通常构成犯罪以后,公安机关将孩子拘留或抓捕,通知家长,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报告认为,理念存在偏差,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社会还缺乏共识。从近几年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来看,有的地方认为校园暴力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主要强调教育、挽救原则,没有意识到对于那些社会危害性大的失足青少年,惩戒实际也是教育、挽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同为未成年人的被害人的平等保护还不够。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对于实施欺凌的被告人,我们要挽救、教育,但是对被欺凌,被伤害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因为他们,一是守法者,二,他们是弱者。 无论如何,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最为严重,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且同学和家长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然而,每每都是传出了暴力视频,在网络引发责难后,学校和教育部门才会被迫跟进和重视。这难道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措施没有做好吗?我们还要继续无动于衷吗?其实,霸凌不只有硬暴力,还有“软暴力”和“冷暴力”,我们从小到大,见过太多这样那样的欺凌,你可以说小孩子不懂事,那成年人呢?他们最喜欢说:“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这句才最可怕,因为,如果成人、社会和小孩一样不懂事、不干预,那才真的不正常。开头提到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印证了一句话:法律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但我们希望,在法律出席之前,各部门、全社会乃至每个成年人,都能主动一些,改变一些,因为,只有我们对校园暴力零容忍,才能拯救那些,即将带着伤长大的少年。 【解析】 试题分析:①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定位。校园欺凌不是孩子之间的小事。欺凌除了让“受害者”在肉体和心灵上感到痛苦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影响的是一代人的“三观”。②分析校园欺凌产生、蔓延的原因。不良社会风气、文化影响;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等。③提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设想和方法。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 、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以从校园欺凌的定位、认识、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入手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