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人类本应有道德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爱惜野生动物 和植物,但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我贪欲的满足,人类不断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一 些人认为,人类凭借科学理性可以穷尽宇宙的一切奥秘,万物的一切应该臣服于人类的利益, 服务于人类的需求。 ②从道德境界的角度来看,这种道德观念,实质是一种“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 当作自然界的唯一主体,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只是具有低级生命体征或无生命体征的 客体。实际上,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为了自我欲望的满足, 不遵守大自然生物链的平衡原则,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大自然。人类应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 力去保护自然界的一切,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被称作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学说 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中心,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目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应当按照 人类的价值观去解释。人类中心主义曾经在历史上起到过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摆脱中世纪神 学统治,将人从天国拉回人间。但是,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 好更舒适的生活,为了经济的发展,在自我贪婪的欲望中,肆无忌惮地去破坏原本和谐的大 自然。 ④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致命的自负流弊,那么,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就具有道德上 的正义?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应对人类中心主义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人们应当进行 一次彻底的“伦理革命”或“道德革命”,让自然的一切存在物享受道德主体的地位和道德 资格。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 为,倘若将大自然的一切存在物都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那么人们就连踩死一只蚂蚁,拍死 一只苍蝇,甚至是杀死自己豢养的一头猪,都应该承担道德责任。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将失 去主体性和能动性,面临较大的危险。 ⑤恩格斯曾经这样说:“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经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溶解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 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流动的处 于永恒变化的自然做了正确的解答。因此,我们既不要痴迷于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要沉溺于 - 2 - 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坚持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同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在 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以“去道德化”的立场为所欲为。 ⑥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 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 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节选自欧阳辉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道德哲学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和自然共享一个地球,因此人类理应保护自然环境,爱惜野生动物和植物。 B.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恩格斯认为新的自然观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加剧了人类欲望的膨胀,使大自然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D. “天人二分”的思维模式无视了人类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实。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论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 文章既不回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不否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论证理性而辩证。 C. 文章具体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利弊,得出了二者应有机结合的结论。 D. 文章用人踩死蚂蚁等行为都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推断,来论证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人,为了经济的增长和贪欲的满足,在破坏大自然时也会有道德上 的负担。 B.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只要处理好这一关系,人类发展的问题就能得 到解决。 C. 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会限制科技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这种限制将使自然免受科技发展 的伤害。 D.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道德上将人和自然的一切存在物置于同等的地位,使人类丧失主体性和 能动性。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 3 -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恩格斯认为新的自然观是处理好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错误,第五段说的是“恩格斯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流动的处于永恒变化的自然做了正确的解答。因此,我们既不 要痴迷于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要沉溺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坚持辩证的有机的自然观”, 由此可知,恩格斯只是提出了新的自然观,选项所说是作者的观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章具体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利弊”错误,第四段提到非人类中 心主义,文中说“如果说人类中心主义具有致命的自负流弊,那么,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就 具有道德上的正义?……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外一个极端”,由此可知,文章没有讨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利。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持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人,……在破坏大自然时也会有道德上的负担”错误,持人类 中心主义思想的人在破坏大自然时不会有道德的负担; B 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只要……人类发展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错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不是唯一问题,所以“只要……就 能……”的说法太绝对了; C 项,“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会限制科技的发展,……这种限制将使自然免受科技发展的伤 害”错误,科技伦理和道德原则对科技的限制不能使自然免受破坏。 故选 D。 - 4 - (二)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材料一: ①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 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 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 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②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 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 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 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 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 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 年 6 月至 10 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 135 台 264 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③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 10 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 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 10 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 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①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 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 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 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 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②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 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 写在石头上”。 ③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 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 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 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 - 5 - 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 古城的历史特色。 ④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 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 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 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 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 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 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⑤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 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 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 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 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 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①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 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 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 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到 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②“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 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 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 30 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 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③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 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 12 个小时,现在能有 4、5 个小时就不错 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④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 2 个小时,才有一人 - 6 - 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 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 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 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 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⑤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 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 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B. 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C. 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 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 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C.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 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D. 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 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6.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 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 随着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D. 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7.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 - 7 - 析。 【答案】4. B 5. C 6. D 7. ①城市不断发展报刊亭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或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②互联 网迅猛发展,阅读纸质刊物的人更少,对报刊亭需求降低,营收额少使经营难以维系。③电 商大量出现,对报刊亭等实体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 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可见并不是“按既定规则组合”,选项主观臆断,于 文无据; C 项,“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 市文化的最外层”,“最外层”不等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表意有区别; D 项,“材料三……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两 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到材料一和材料二 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辨析正误。 C 项,“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 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是只要“艺术化地表达各 种造型符号”,就一定能赋予精神文化内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 8 -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由材料二的出处“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 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证对象是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符号。 D 项,“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一片繁华”错误。选项陈述的是秦淮河相关的历史 事实,而材料二中主要论证对象是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符号,选项内容不属于“城市建筑中的 文化符号”。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 析”,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找到设题区域,筛选出相关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分点概括。 浏览三则材料,由材料的出处可知,本题的设题区域在材料三中。 材料三中,第一段“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 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由此可知,城市的发展让报刊亭的生 存空间遭到挤压,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三、四段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 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 的人鲜而有之”,由这些信息可知,阅读者变少,对报刊亭的需求变少,经营的收入降低, 这是原因之一; 如第四段“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 大”,这是说电商出现对报刊亭产生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是原因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 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 - 9 - 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 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 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千根。”天 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 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 字的白纸。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 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 子在等他回去。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 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 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 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不错, 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 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回 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 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 10 -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 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 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 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 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便为 整篇小说定下了悲凉的基调,让你感觉到一种直逼心底的生命的沉重与无奈。 B. 与老瞎子相比,小瞎子对世界和人生则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青春的躁动在血液里奔腾跳 跃,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瞎子的可爱和他的自不量力不切实际。 C. 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样 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 D. 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 代相传,流毒深远。 9. 结合原文说说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 10. 结合老瞎子的形象,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旨的认识。 【答案】8. A 9. “药方”喻指虚设的目标,希望,有如神和上帝,是生活的依托。“命 若琴弦”意为: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 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美好的目的,弹好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10. 文中的老瞎子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②技艺精湛,疼爱徒弟;③责任心强,传承大爱。 本文主旨:我们普通人也会像老瞎子那样遭遇意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危机面前我们要给 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目标,用这个希望和目标激励自己坚强活下去,即使这个目标不 - 11 - 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 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 确判断。 B 项,“不切实际”表达有误,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哪怕他身有残疾。 C 项,“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表达错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悲凉,而 是坚韧的毅力、对生命过程执着的追求和美好的期盼,是强烈的生存动力。 D 项,“流毒深远”,于文无据。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词语的表现力。做题时,首先要通读原文,然后文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药方”在小说中多次提起,它是放在琴槽中的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也是老瞎子的师 父放在那里留给老瞎子的希望,同时也是老瞎子再次把它放到琴槽中留给小瞎子的希望,它 是一种虚设的目标,是一种既定的希望,是一种生活的寄托,是一种美好的遐想,展现出的 是生命的情怀。 老瞎子的师父对老瞎子说,“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文中也说,“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 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可见,整个小说讲的就是人活着,总得 有目标有希望,总得拉响生命的“琴弦”,否则,人就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对于盲人是这 样,对于正常人更是这样。“命若琴弦”凸显出生命如同琴弦一般,拉紧便能够弹好,弹好 了就已经够了,这里展现出的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美好信念,突出的是一份美好的目 的,人生便是如此,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有活下去的勇气就可以了。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 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即可。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正面描写去把握,也可以在事件中或与他人的对比衬托中把握。概括小说主题,可以 依据小说中人物、题目、情节、关键词句等综合归纳。 - 12 - 老瞎子是一个努力进取、坚毅顽强的人,在他得知自己被一个谎言骗了五十年之后,他终于 明白了师父的用心,所以,老瞎子不但要坚强活下去,还要用这个谎言去“骗”小瞎子,这 是对小瞎子的爱,也是传承大爱的方式;文中说,“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 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 标”,自己生命垂危,还要去拯救徒弟,可见老瞎子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文中还写到,“老 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这说明老瞎子的技艺相当精湛。 文章围绕“谎言”展开,先写老瞎子追逐谎言,去实现这个谎言;后来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直到他发现“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这时他才发现了这是一 个谎言,“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他明白他师傅的用意,认同谎言;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他传承谎言。“莽 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体现出人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部分;从老瞎子的经历中 可以懂得:生命的价值在于有所追求,无论是谁、什么命运,都要为希望而奋斗,也就是说 生命的意义不在生命的结果,而在生命的过程。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题,共 16 分)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 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3 - A.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此处“法”可以译为“效法”。 B.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此处“王”的活用为使动用法。 C. “苟可以利民”,此处“利”的活用为意动用法。 D. “而循礼者不足多”,此处“多”是形容词做谓语。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治世不一道”,此句不是特殊句式。 B. “反古者不可非”,此句“非”通假为“诽”。 C. “孝公既用卫鞅”,此句译为“秦孝公想要任用卫鞅”。 D.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此句两个“疑”可以译为“犹豫”。 【答案】11. A 12. D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 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 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 B 项,“故汤武不循古而王”意思是“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 “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C 项,“苟可以利民”意思是“如果能对人民有利”,“利”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让……获利。 D 项,“而循礼者不足多”意思是“因循古法不知变通的人不值得称道”,“多”是形容词活 用为动词,赞美,称道。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点有文言句式,有实词意思,有文言翻译。解答此类试题,首 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要求的指引下浏览四个选项,结合考查的点分析正误。 A 项,“不是特殊句式”错误,“治世不一道”意思“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否定判断句。 B 项,“反古者不可非”意思是“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非”不是通假字,意思是“否 定”。 C 项,“孝公既用卫鞅”意思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之后”,“既”,已经,……之后,不是“想 要”。 - 14 - 故选 D。 【点睛】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在古汉语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 气词。 (一)“者也表判断”: (1)……者……也; (2)主语后用“者”表停顿,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者……”; (3)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也”; (4)无判断词句式,“……,……”; (二)动词“为”表判断,主语后。 (三)副词“乃,即,则,皆,必”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四)用“是”作判断动词 参考译文: 秦孝公任用卫鞅之后,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 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 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 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 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 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 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 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此处“如”译为“比得上”。 B. “相田文”,此处“相”为意动用法。 C. “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此处“属”都译为管辖。 D.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此处“乃”译为“竟然”。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此处第一个“之”为定语后置句。 - 15 - B.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此处“之”译为实词“到”。 C.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此句“坐”译为“因……获罪”。 D. 文言文中被动句都是有鲜明的标志的,例如“为……所”“见”“被”“受”“于”。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虚词意思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说法正确”,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 识辨析正误。 B 项,“相田文”意思是“让田文担任国相”,“相”应是使动用法,让……担任国相; C 项,“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意思是“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这 里的“属”应译为“托付”; D 项,“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意思是“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乃”,加强 判断,就是。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点有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正确”,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明确考查的具体的方向,再借助语 境和语法辨析正误。 A 项,“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意思是“吴起逃到停放悼王尸体的地方,伏在王尸上”,第一 个“之”,到,不是定语后置句; B 项,“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意思是“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此处的“之”是结 构助词,的; D 项,“文言文中被动句都是有鲜明的标志的”错误,“都是有”过于绝对,有一种被动句是 没有标志的,是语意上的被动,动词本身包含被动,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故选 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 - 16 - 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文说:“请允许我 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 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 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 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所以楚国的贵族及宗室亲戚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时,宗室大臣发动叛乱围攻吴起, 吴起逃向停放悼王尸体的地方,伏在王尸上。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杀吴起,并且也射中了 王尸。 悼王葬礼完后,太子即位,于是派令尹全部诛杀乱射吴起又中王尸的旧贵族。灭公族、 宗室因犯射杀吴起中王尸之罪的有七十多家。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 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起为西河守,甚 有声名。 A. “顾而谓吴起曰”,此处“顾”虚化为只是。 B. “起对曰”,此处“起”译为“然后”。 C.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 D. “若君不修德”,此处“若”译为“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点有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解答此类试题,首先 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法正确”,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明确考查的具体的方向, 再借助语境和语法辨析正误。 A 项,“顾而谓吴起曰”意思是“武侯回头对吴起说”,“顾”是动词,回头; B 项,“起对曰”意思是“吴起回答说”,“起”是人名,吴起; D 项,“若君不修德”意思是“如果你不推行仁政”,“若”表假设,如果。 - 17 - 故选 C。 【点睛】参考译文: 武侯有次乘船漂流沿西河顺流而下,半途中,武侯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的险固形势多 么壮美啊,这是我魏国的瑰宝。”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 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 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 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说:“好。”吴起担任西河太守,很有名声。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 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 自给。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 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 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 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 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A.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是不遁也 B.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是不遁也 C.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是不遁也 D. 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 是不遁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 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 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 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 - 18 - 打算逃走。 句中,A、D 两项为一组,B、C 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 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 要跟宾语“其”。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 A、D 两项。比较 B、C 两项,不同 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 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做状语,必定 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 B 项。 故选 C。 【点睛】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 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 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 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 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 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 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 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 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 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 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少时阴贼, 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 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 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 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 19 -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 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 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 求出关。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 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 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 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改写自《史记·游侠列传》)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郭解内心阴险,睚眦必报,对举报他的杨县掾,一怒杀之;杨的家人告状,又被他杀死在 宫门下。 B. 郭解残忍冷酷,杀人如麻,但又因为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而放走了杀了他外甥的凶手。 C. 郭解自喜为侠,不矜其功,重江湖道义,很受推崇。落难时,有人选择牺牲自我,也要保 全他。 D. 郭解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虽然一世没有做官,却凭自己的侠义举动名扬四海,但这种 侠义行为是受儒家排斥的。 1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2)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 20 - 【答案】17. A 18. A 19. (1)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城中年轻人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 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2)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 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强”是强行的意思,修饰“必灌之”,所以在“强”前面断开,排除 B; “强必灌之”的“之”为代词,做“灌”的宾语,所以在“之”后断开,排除 C; “拔刀”和“刺杀”是两个连续的动作,联系紧密,中间不断开,所以在“拔”前断开,排 除 D。 整句话的翻译为: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 酒量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一怒杀之”“又被他杀死在宫门下”错误,由“解兄子断杨掾头”和“杨季主家上书, 人又杀之阙下”可知,两次杀人的主体都不是郭解。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以故”,因此,因为这个缘故;“严重”,特别尊重;“过”,拜访;“舍养”, 接回自家供养。 - 21 - (2)中,“布衣”,名词做状语,以平民身份;“以”,因为;“睚眦”,小事;“此罪甚 于解杀之”,介词结构后置句,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当”,判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 汉文帝时被杀。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 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而且对别人怨恨很少。 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已经救了别人的生命,却不自夸功劳,但其内心仍然 残忍狠毒,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人家的酒量小,不能 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 说道:“以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 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 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 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 依附于他。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 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 家都特别尊重他,城中年轻人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 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 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 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椽的头。杨季主 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 解。临晋籍少公平素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官吏追逐郭解, 追踪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无奈自杀,口供断绝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 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他说:“郭解专爱 - 22 - 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 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 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 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 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 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 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 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 唉,可惜呀!”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①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①有美堂:现在位于浙江杭县吴山最高处。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写声惊雷和漫天乌云的景象,烘托了阴沉压抑的气氛,为后文描写暴雨蓄势。 B. 诗歌三、四句说天外之风掀起滔天巨浪,暴雨从江的对面飞扑而来,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C. 暴雨如倾,诗人并不感到惊惧与焦虑,反而意兴勃发,在有美堂举起金樽饮酒,欣赏羯鼓 表演。 D. 尾联场面瑰奇,描绘了飞泉如鲛室的琼玉倾泻而出,使诗人想唤起沉醉的李白,用飞泉洗 脸。 21. 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了风雨,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 【答案】20. C 21. ①苏诗写出了暴雨之急促、声势之浩大,表达了对自然壮美景象的赞 美,也寄寓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怀。②杜诗遭受风雨侵袭、床头屋漏,表达了处境困窘的悲 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句,写出了对天下寒士的关怀,表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 23 -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暴雨如倾,诗人并不感到惊惧与焦虑,反而意兴勃发,在有美堂举起金樽饮酒,欣赏 羯鼓表演”错误,从诗中来看,“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颈联中用金樽中美 酒凸起和敲起激烈的羯鼓这两个比喻,从画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写大雨倾盆的景象,不是诗 人喝酒赏乐的场景。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了风雨,但抒发的情感 迥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鉴赏题,比较的角度是诗歌的情感,然后要分 别分析两首诗中描写风雨的文字,结合景象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处境或心境来体会情感。 先看苏轼的这首诗歌,这首诗歌展现了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 联颔联重点描写暴雨来临前的景象,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天外黑风把海水吹得如 山般直立,画面雄奇壮阔;从第四句开始写暴雨降临,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 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颈联两句 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 比作羯鼓声,想象奇特,尾联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 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 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由此看来,诗人对眼前的 自然壮美之景是赞叹的,而诗人自此流露出的情怀也是豪迈的。 再看杜甫的诗歌,这首诗中先写屋破,接着写屋破又遭连夜雨,“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 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 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 卧踏里裂”两句,写布被又旧又破,又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 - 24 - 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 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 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可见处境悲凉。“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句,写出 了对天下寒士的关怀,表达了诗人的悲悯情怀。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诗人“安得广厦千万 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 想。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具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强大力量。它可以穿越时空,更可以感动人心。最重要的是, 对于难以再现、难以还原的历史的原生态记录,将成为一种见证, 地存在于天地之 间。初读《方舱记忆》时,我们会感觉有些 。由于写下这些文章的,并非专业人士, 缺乏良好的文字功底,语句重复、程式化的表达,以及口语带来的不严谨表述,都很难与现 今诸多市面上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相提并论。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很快就会被书中 记录所流露出的真实所打动,甚至感受到一种震撼。 方舱医院,在这场战“疫”中,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ICU、重症病房里,(甲),那里 是人类与病毒抗争最为激烈的前线。在普通居民小区,老百姓则以宅家的生活状态为主,与 医疗系统的交集较少。而方舱医院,以收治轻症确诊病人为主。在这里,病毒对生命的威胁 必须直视,但又不像重症那样 。面对大灾,(乙),都如此真实地得以 。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可辩驳 粗粝 咄咄逼人 展现 B. 无可非议 粗粝 盛气凌人 表现 C. 无可非议 粗陋 咄咄逼人 表现 D. 无可辩驳 粗陋 盛气凌人 展现 23. 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都让它很难与现今诸多市面上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相提并论 B. 都很难与现今市面上诸多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相提并论 C. 都让它很难与现今市面上诸多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相提并论 D. 都与诸多现今市面上文字优美动人的图书很难相提并论 24. 依次填入文中甲 、乙两处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5 - A. (甲)医生紧张忙碌,病人生命垂危 (乙)人性中的乐观、良善,乃至焦虑烦愁 B. (甲)医生紧张忙碌,病人生命垂危 (乙)人性中的焦虑烦愁,乃至乐观、良善 C. (甲)病人生命垂危,医生紧张忙碌 (乙)人性中的焦虑烦愁,乃至乐观、良善 D. (甲)病人生命垂危,医生紧张忙碌 (乙)人性中的乐观、良善,乃至焦虑、烦愁 【答案】22. A 23. C 24. D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无可辩驳”表示道理很明白或事实很清楚不能否定;“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 么可以指摘的,指言行符合情理。句中强调《方舱记忆》作为历史见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应使用“无可辩驳”。 第二处,“粗粝”,粗糙;“粗陋”,粗糙简陋,或粗俗丑陋。语境是说初读《方舱记忆》 的印象,应是粗糙的,与“陋”无关,应使用“粗粝”。 第三处,“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盛气凌人”仅指傲慢的气势逼人,没有 气势凶猛、嚣张的意思。语境是形容重症病毒对生命的威胁,使用“咄咄逼人”更能展现病 毒的凶猛嚣张。 第四处,“展现”指显现出,展示,偏重于客观;“表现”指表示出来,有主观意味。语境 是说客观显示出人性中的这些品质,应使用“展现”。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原句错误二:一是成分残缺,不能与其他图书相提并论的是这本书而不是书中的缺点,故要 - 26 - 补充“让它”,排除 BD 两项。 二是语序不当,多重定语中,表领属的“现今市面上”在前,表数量的“诸多”在后,排除 AD 两项。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甲 、乙两处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 难度适中。 先看甲处,这里是描述 ICU、重症病房里的情形,病人生命垂危是因,医生紧张忙碌是果,应 该是前因后果,所以排除 A、B 两项; 再看乙处,展现乐观等积极面很正常,展现焦虑等消极面则不容易,所以程度更重,所以“焦 虑、烦愁”应放在“乃至”后面,排除 C 项。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实中,人们难免会陷入困局。识局者生,破局者存。面对困局,我们该如何破局? 请结合当下现实或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冲出困境 - 27 - 两位经商失败的人,以身上仅有的一文钱制作出抢手的风车,并靠这不起眼的生意成为 百万富翁。人在一生中难免会有陷入窘境的时候。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学会以智慧为矛,以 勇气为盾,穿上以自信化成的盗甲,冲出眼前的困境。 智慧,永远是为走出困境而准备的最好的鞋。 拥有智慧,宛如拥有了无可匹敌的终极武器,令人临危不乱。你看,晏子面对楚国的百 般刁难,却能保持沉默,理智应答,终搏得楚王之钦佩,靠的不正是机智聪慧吗?你看,三 国孔明以草船借箭,使得蜀吴从原来武器不足的劣势局面转变为无忧无患的强势局面,靠的 不正是诸葛亮的高深智慧吗……不难看出,拥有智慧,我们就拥有了走出困境的必要条件。 倘若晏子没有智慧,他如何能赢得楚王的钦佩;倘若孔明没有这般能耐,他如何能助蜀争得 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唯有具备了智慧,我们才能不为困境所困,才能拥有走出困境的筹码。 勇气,永远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引导我们前进的不灭的一盏灯。 大凡能够冲破困境的人,都具备相当的勇气。当欧主希频频失败时,他并没有彷徨,因 为他心中具备了面对失败的勇气,这勇气给予他莫大的支持,为他走出困境指引方向。终于 在第 601 次试验中,他研制出新药。倘若欧主希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那么他的试验也绝不 会继续下去。勇气使他拥有了无穷动力。即使困境再深,即使困境再远,他也能抓住成希望 的影子。拥有勇气,冲出困境就不再是问题。因为勇气,使我们敢于面对困境,更敢于挑战 困境。 自信,永远是们面对困境时最闪亮的宝石。 唯有拥有自信,我们才能将困境踩于脚下,才能化困难为平易。众所周知,阿里巴巴的 创始人马云样貌不“凡”,但站在大众面前,他侃侃而谈,面对对手,他信心十足。凭借内 心的自信,他冲破重重障碍,经历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辛苦历程,终成为了为人赞颂的伟大 企业家。不正是自信令马云拥有了冲出困境的力量吗?自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最闪亮的金 子。 生活中,困境难免,要想冲出困境,智慧、勇气、自信必不可少。拥有这些,我们就能 将困境逐个击破,赢得自己的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 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考生需要抓住材料中的“破局”这一关键词语来找到最佳的立意方 向。 - 28 - 【审题】浏览材料可以发现,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展现人们在现实中的处境“难免会陷 入困局”,第二句展现出如何在这困境中生存“识局者生,破局者存”,第三句提出问题, 引发考生思考“面对困局,该如何破局”。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破局”是材料的中心点, “如何破局”是写作的侧重点。围绕“破局”这个关键词可以先谈具体的“局”是什么,再 谈“破局”的方法、途径、心态、策略等。写作范畴可以在两个大方向中选择,一是结合自 己谈人生成长,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如何让自己走出困境;二是联系当下的现实,可结合新 冠肺炎疫情,中国如何有效遏制病毒蔓延,走出病毒笼罩的阴霾;可以联系中国当下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的情况下,在国际关系、科技创新等方面,如何破冰;可以思考 传统文化在继承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思考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比如李子柒等;也可以考虑, 受疫情影响,中国政府如何有效调整政策,发展民生,恢复有烟火气的社会生活。文体上, 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记叙文,但必须文体特征明确。 参考立意:破局先破慌;识局者生,破局者存;面对困境,我们要有破局而出的勇气。 行文结构:首先拟定一个简洁的标题,如“冲出困境”,然后概述故事,并对故事做出评价, 以此引出观点;正文部分围绕“智慧,永远是为走出困境而准备的最好的鞋”“ 勇气,永远 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引导我们前进的不灭的一盏灯”“ 自信,永远是们面对困境时最闪亮的宝 石”三个方面阐述冲出困境的要素;最后收束全篇,呼应开头。 素材: 1.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本领恐慌。习近平同志也曾多次强调,只有始 终保有对本领恐慌的压迫感,我们的本领才能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这启示我们:在今 天这个急剧变化发展的时代,破局先破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本领,提高能力,才能克 服本领恐慌,开创崭新局面。 2. 以《晚钟》闻名于世的画家米勒深谙此道,他曾经说过:“我绝不辜负春天。”当他 的画作遭到世人的丢弃时,他依旧如往常一样揣摩画作,冲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它精益 求精,更好地反映田间生活。面对世俗的一片唏嘘,他不曾放弃,漫天循规蹈矩的画作扑面 而来,他也只是淡然一笑,以一颗平淡超脱之心久溺于创作之海,冲破束缚,永不言败。后 来,《晚钟》将他的人生推向顶峰。 3. 吉里奥斯·汀说过:“不懂得奋斗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我要说:“不明白提升 自我,甘于现状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懂得在人生磨练中积聚力量,提升自我,最后汇聚 于“喙”上,奋力一“啄”,浴火重生。 4. 首先,必得有破局的渴望。这种渴望不应是暂时用以填补内心空虚的填充物,而应是 - 29 - 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无论是大风大浪还是微波泛起,你都必须保证时时刻刻看到它发出的强 烈而又明亮的光芒,并向它航行。还需要有“千万人兮吾往矣”的心理准备,即使知道前路 艰难漫长,只要踏上了这条路,就不应该惧怕和退缩。 5. 我们要有赢局的信心。我们必须始终坚信我们能赢。就算在我们的上方,有一块玻璃 片阻碍我们跳出局的步伐,我们依然要坚信这块玻璃片总会有一天会被移走,即使移不开, 也可以用血肉之躯撞破一个小口,让新鲜的氧气通入这个充满二氧化碳甚至是一氧化碳的闷 罐,让这个社会重新输入新的血液。我们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撞碎这瓶 子,直到有一天,我们获得胜利。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