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罚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罚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 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儿子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祖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软化作用。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全球近视人口比例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美国《眼科》杂志发文称,2000年全世界约14.06亿人近视,占世界人口22.9%,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47.58亿,占世界人口49.8%,50年间将增长约2倍,其中10~25岁亚洲近视人口增长最快。美国青少年近视率约25%,英国小学毕业生近视率低于10%,德国青少年近视率在15%以下。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严重,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而根据目前的调研数据,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74.4%、83.3%和86.4%,其中85%~90%都是近视眼。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儿童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阅读时间延长。研究证实,亚洲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上课时间比欧美多2小时。上海15岁中学生每周做作业的时间约14小时,而英国仅为5小时,高强度的学习负荷势必挤占了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造成儿童青少年用眼过度,从而导致近视率上升。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增加也是近视率上升的又一诱因。 长期以来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近视率上升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近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一种疾病。另一方面,家长的模范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家长一边担心子女的视力问题,一边自己不停地玩着手机,这些行为对子女的视力健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摘编自尹小俭《如何降低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问题作出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日前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学生等方面应采取的防控措施,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针对青少年玩网络游戏过多导致视力下降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建立适龄提示制度,首先需要监管部门严格依法履职,组成专业性、权威性强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每款网络游戏并做出适龄提示要求,游戏运营方必须执行。我国2010年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适龄提示”的部分内容,但把制定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的职责交给了游戏运营方,由游戏经营单位自己根据游戏内容进行指引和警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游戏运营方打“擦边球”敷衍塞责的情况屡见不鲜。现在建立适龄提示制度,不能再由游戏经营方自己审核内容和根据内容做出指引警示,而必须由监管部门成立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根据审核做出相关警示要求,游戏运营方必须严格落实,违反者须受到处罚。 (摘编自《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打中了“七寸”》,《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问题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公开报道显示,过去20年,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提升1.45厘米,但是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降,我国青少年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肥胖率、近视率则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摘编自操秀英《体质状况成学生素质明显短板》,《科技日报》) 材料四: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近视率也接近40%。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从中可以看到政府防控近视的决心,也反映出近视蔓延的严峻形势。一项针对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在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北京初中新生近视率超过六成,而韩国19岁青少年达到了惊人的96.5%。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10%左右。可以说,尽管近视人口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近视人数的上升比例远超正常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过去,许多人认为这跟“基因遗传”“近距离工作”有关,但并未找到明确的科学证据。目前,更具共识的关联因素是“户外活动强度”。花更多时间在户外,适宜的光强和不受阻碍的视野更能保护好眼睛,相反,闭门不出的孩子即便经常参加室内运动,也起不到效果。换句话说,近视病是“宅”出来的。对此,欧美家庭教育普遍主张“踢也要把孩子踢出门去”,而在我们这里,近年来户外活动时间大量缩短,恐怕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摘编自扶青《狠抓近视防控刻不容缓》,《南方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世界的近视人口数量在逐年大幅增长,预计21世纪中叶将接近总人口的一半。 B.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肌力、耐力呈下降趋势,近视率却远高于英、美等国,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降。 C.调查显示,与世界大多数地区近视人口呈上升趋势相反,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 D.日、韩等多个亚洲国家近视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上升比例远超过正常水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青少年视力状况不容乐观。 B.监管部门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对网络游戏进行审核,做出相关警示要求,这是建立适龄提示制度的保障。 C.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比例随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增长,显然繁重的学习是青少年近视的根本原因。 D.我国青少年室外活动时间普遍较短,这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许多不利的影响。 6.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改善我国青少年目前的视力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 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 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C.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8.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脱离文本内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承元,士真第二子。兄承宗既领节钺,奏承元为观察支使、朝议郎,兼监察御史,年始十六。元和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发丧,大将谋取帅于旁郡。时参谋崔燧密与握兵者谋,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承元谓诸将曰:“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欲使领事。承元欲效忠于国,以奉先志,诸公能从之乎?”诸将许诺。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密疏请帅,天子嘉之,授检校工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邻镇以两河近事讽之,承元不听,诸将亦悔。及起居舍人柏耆赍诏宣谕滑州之命,兵士或拜或泣。承元与柏耆于馆驿召诸将谕之,诸将号哭喧哗。承元诘之日:“诸公以先世之故,不欲承元失此,意甚隆厚;然奉诏迟留,其罪大矣!”遂拜诸将,泣涕不自胜。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承元出镇州,所从将吏有具器用货币而行者,承元悉命留之。承元昆弟及从父昆弟,授郡守者四人,登朝者四人,从事将校有劳者,亦皆擢用。俄而移镇鄘坊丹延节度使,便道请觐,穆宗器之,数召顾问。未几,改凤翔节度使。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承元于要冲筑垒,分兵千人守之,赐名曰临汧城。凤翔城东,商旅所集,居人多以烽火相警,承元奏益城以环之。承元宽惠有制,所理称治。太和七年十二月,卒于平卢,册赠司徒。 (节选自《旧唐书·王承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B. 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C.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D.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大臣作为权力的标志,被授予节钺的大臣称为持节。 B.元和指年号。年号是汉武帝始创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太和、天宝、庄宗、穆宗等。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D.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遇有敌情时通过点燃烟火迅速传达报警信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承元少年得志,屡获举荐。他年仅十六岁,就被兄长奏请朝廷,担任过观察支使、朝议郎、监察御史等多个职位。 B.王承元不重名位,效忠国家。诸将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他拒绝接受,后因诸将答应一起效忠国家,才同意就任。 C.王承元忠君奉诏,劝谕部下。他不恋先祖旧地,密奏朝廷请求另派节帅,在柏耆宣诏时积极劝谕号哭喧哗的将领们接受诏令。 D.王承元守职尽责,治政有方。他任凤翔节度使时,在要道修筑堡垒防止吐蕃人侵,在凤翔城东增加城垒护卫居民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 (2)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注】,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15.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离骚》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要探求微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一部显微镜“升级史”。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形裂中子源应运而生。它像“探针”,能______诸如DNA、結晶材料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批建设的三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谱仪,已经取得了______的研究成果,中国散裂中子源物理组科学家负责加速器的总体设计,这个加速器涉及几千套设备,过去一年里,( ),终于找到各设备间的完美组合,而英国和日本的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都经历十年调试才达到设计指标。在这样短的时间获得如此大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在散裂中子源领域取得的成就令国外同行______。从去年9月至今年6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先后进行两轮开放运行,申请实验的用户______,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就是能够不断探索,接近事物的本质,散裂中子源就是帮助人类实现这一梦想的平台。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随着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B.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飞跃,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造就了“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C.显微镜经历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飞跃,而今随着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D.显微镜实现了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跨越,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探测 丰厚 拍手称快 纷至沓来 B.探秘 丰厚 啧啧称赞 趋之若鹜 C.探测 丰硕 啧啧称赞 纷至沓来 D.探秘 丰硕 拍手称快 趋之若鹜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都对这些设备的参数进行了反复调试 B.这些设备的参数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都被他们进行了反复调试 C.每一个功率水平上的这些设备的参数都被他们反复进行了调试 D.他们都对这些设备的参数在每一个功率水平上反复进行了调试 20.下面是某社区的一则公告,其中有多处用词不够恰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公告 各位居民朋友: 我市疾控部门通报,安湖商场三楼老年装柜台员工吴某某,于2月14日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防止病毒扩散,保护广大市民的健康,请于2月10日10:00-17:00光临过安湖商场三楼服装区的居民,及时主动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如感觉身体难受,请与安湖社区工作站联系(值班电话:22229999),并自行按照传染病防治相关规定做好防范措施。居民不主动登记并造成后果的,将依法严惩。望居民朋友互相周知! 特此通告 安湖社区工作站 2020年2月15日 21.阅读下面这幅图,写出构图元素和寓意。要求:语言通顺、准确。(6分) (1)构图元素(不超过25个字); (2)寓意(不超过2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曾说:“种于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观者的毛病,而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是一颗脆弱的种子的现实主义;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能力的试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 “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内容不符,原文没有说教育,而是说法律。故答案选A。 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C,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同时德化天下。故答案选C。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选项D,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 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总之,这类试题要认真把原文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C项,“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错误。原文只是指出“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10%左右”,并未指出其近视率呈下降趋势。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C项,“显然繁重的学习是青少年近视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从材料一中“高强度的学习负荷……青少年视屏时间增加也是近视率上升的又一诱因”“长期以来社区……另一重要原因”可知,“繁重的学习”只是原因之一。故选C。 6.【答案】①国家层面:落实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适龄提示制度。② 社会层面:加强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建立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③青少年自身:重视体育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合理利用电子信息科技,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会正确用眼。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本题观察四则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主要从国家、社会、青少年等层面来阐述我国青少年目前的视力状况,那就应从这几个层面入手分析。①从国家层面来说,结合材料二可知,要落实好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适龄提示制度;②从社会层面来说,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要加强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建立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③从青少年自身来说,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青少年自身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要合理利用电子信息科技。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错误,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以及“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B。 8.【答案】①采用倒叙手法,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②多用对话间接地展现故事内容,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真切客观地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③现实与回忆交织(虚实结合的手法),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详略得当。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在叙事、写景、抒情中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⑤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叙述自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例如本题“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然后从以下角度进行答题: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表现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小说体裁特征,并指出其表达效果。小说开篇直接运用倒叙的方法叙述阿巴在登山中感受到马身上的气味,来引出云中村那段地震灾难的往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进一步阅读。整篇小说的行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呈现,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人物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情节,丰富了阿巴和村民善良淳朴的形象,抒发了灾难中的人们真挚的情感,有利于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的叙事手段,在村民和阿巴的回忆中,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展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故事的叙述更为集中化,有助于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具体而必要的情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最后,小说中的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特别是移民村全体村民送别阿巴的情节,尤其显得哀而不伤,在感动读者的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9.【答案】①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③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对小说意蕴的理解。解答此题,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只需要结合全文,联系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对小说意蕴的理解即可。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纵观全文,小说有多处情节都体现了人类自我关怀,即人文精神。这篇小说主要叙述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的故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以及地震中逝去的亲人的思念;而家具厂的李老板为阿巴送行,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送给阿巴一笔钱,集中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同时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以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10.【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译文:王承元拜拜哭泣不肯接受。众将坚持请求,王承元说:“天子派中贵人作监军,有事何不先与(他)商议?”等监军到后,(监军)也顺着众将的意思赞同他。该句前面的语境是: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所以,本句应断在“不受”之后,从而排除BD。“诸将”是“请之不已”的主语,说明其前应断开,“不已”即“不停”的意思,其后要断开。“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是王承元说话的内容。此处“监军”是中贵人的职责;如果有事应先和中贵人商量,这表现王承元的谦卑有礼,所以在“监军”之后要断开,从而排除A。“及监军至”这里的“监军”用职位代指中贵人。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庄宗、穆宗不是年号,而是庙号。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以偏概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在于选项漏掉了“中贵人监军赞同”这一条件;“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的说法不当。关于“年幼”是王承元自己的说法,原文是“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故选B。 13.【答案】(1)于是(他)在衙门都将的地方处理政务,告诫左右不能称自己为留后,事情无论大小,都与参谋僚佐决断。 (2)王承元激励各位将领,就全部拿出家中财产,按照登记人数来散发它,选择其中做事勤勉的将领来提拔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视事”,主持、掌管,处理政务;“约”,动词,约定、规定,引申为“告诫”;“左右”,指左右的人,即亲随。第(2)句采分点:“厉”,通“励”,勉励、激励;“籍”,登记;“酌”,斟酌、选择;“擢”,选拔。 【参考译文】 王承元,是王士真的第二个儿子。兄长王承宗接受朝廷任命以后,奏请朝廷让王承元作观察支使、朝议郎,兼任监察御史,(承元)年龄才十六岁。元和十五年冬,王承宗去世,军中隐瞒不公布死讯,大将策划从其他州郡挑选节帅。当时参谋崔燧暗中和掌握兵权的人商议,就用王承元祖母凉国夫人的名义,通告亲兵与众将,让他们推举王承元继承。王承元拜拜哭泣不肯接受。众将坚持请求,王承元说:“天子派中贵人作监军,有事何不先与(他)商议?”等监军到后,(监军)也顺着众将的意思赞同他任留后。王承元对众将说:“诸公不忘先人恩德,不因我王承元年幼,想让我管理事务。我打算效忠国家,来尊奉先人遗志,诸公能听从我吗?”众位将领都答应。于是他在衙门都将的地方处理政务,告诫左右不能称自己为留后,事情无论大小,都与参谋僚佐决断。秘密上疏奏请朝廷派节帅,天子很赞赏他,授任检校工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邻镇用两河近年的旧例委婉规劝他,王承元不听,众将也后悔了。等到起居舍人柏耆带诏书前来宣布圣谕将他调任滑州的任命时,兵士有的下跪,有的哭泣,王承元与柏耆在馆驿中召集将领劝谕,众将哭喊喧闹。王承元责备他们说:“诸公因先祖的缘故,不想让我王承元失去此地,情谊非常深厚,但接奉诏命之后拖延不动身,那罪过就大了!”就揖拜众将,哭泣流泪不能自抑。王承元激励众将,就全部拿出家中财产,按登记人数来散发它,选择做事勤勉的将领来提拔他。王承元离开镇守的州郡时,有携带器用和财物随从的将吏,王承元都命令他们留下。王承元的兄弟及堂兄弟,授任郡守官职的有四人,入朝为官的四人,担任将校有功劳的,也都被提拔任用。很快,王承元改任鄜坊丹延节度使,顺路请求觐见,穆宗很器重他,多次召见他咨询。不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西北毗邻泾原,没有险要的山谷,吐蕃由此可径直入侵。王承元在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修筑堡垒,分派一千士兵守卫,赐名叫临汧城。凤翔城东,是商旅聚集的地方,居民经常用烽火相警戒,王承元上奏要求增加城垒来环绕它。王承元宽厚惠民有制度约束,管理的地方以安定著称。太和七年十二月,在平卢去世,册书追赠司徒。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应是“用写诗消磨时光”。故选B。 15.【答案】 (1)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此题根据“病客”“鬓丝”“惟思睡”“两忘机”分析可以分析出诗人年老力衰,青春不再,内心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分析情景关系时抓住“蜜熟黄蜂”“芍药樱桃俱”等意象描绘所写景物,突出樱桃花凋谢,春天已经不再,凸显出诗人的伤春之悲和无奈之感。 16.【答案】(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注意“苔痕”“揽茝”“蜉蝣”“沧”“粟”等字词的书写。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原句存在着两种语病:“经历了……跨越”搭配不当,可改为了“经历了……飞跃”;“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成分残缺,可改为“而今随着粒子物理的兴起”。A项,“经历……跨越”,搭配不当。B项,“造就了‘超级显微镜’散裂中子源应运而生”,搭配不当。D项,“而今粒子物理的兴起……成分残缺。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探测: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探秘:探索秘密或奥秘。结合“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应该是考察、测量物质的微观结构等,选用“探测”。丰厚:丰富,数最多,价值高。(侧重在数量和经济价值。)丰硕:(果实又大又多)多用于抽象事物。修饰“研究成果”,选用“丰硕”。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啧啧称赞:不停的称赞,夸赞。结合“取得的成就令国外同行”分析,应该是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外同行的称赞等,选用“啧啧称赞”。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语境主要讲“申请实验的用户”纷纷而来,选用“纷至沓来”。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中国散裂中子源物理组科学家负责加速器的总体设计”“终于找到各设备间的完美组合”等分析,主语应该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物理组科学家”。B项,主语与前后文不连贯。C项,主语与前后文不连贯。D项,修饰语位置不当,“反复”修饰“调试”,应该放在“进行了”后面。故选A。 20.【答案】①将“病毒”改为“疫情”;②将“难受”改为“不适”;③将“做好”改为“采取”;④将“严惩”改为“追究相关责任”;⑤删掉“互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应用文基本格式的掌握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运用能力。应用文的写作需要注意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方面需要“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第一处“为防止病毒扩散”,“病毒”是患者体内的,要防止需要医护人员的相关治疗措施,公告的目的是防止有接触史的人群,受到传染,针对的是更大范围的“疫情”,所以应将“病毒”改为“疫情”;第二处,“感觉身体难受”中的“难受”太口语化了,这里是“公告”,应采用书面语,所以应将“难受”改为“不适”。第三处,“做好”与“措施”不搭配,可将“做好”改为“采取”。第四处,“将依法严惩”,表意过重且模糊,可将“严惩”改为“追究相关责任”。第五处,“互相周知”,语义重复,“周知”就是互相知道的意思,应删掉“互相”。 21.【答案】(1)构图元素:铁笼里戴着口罩的人、笼外的野生动物。 (2)寓意:人与动物(自然界)应和睦相处,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应当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资料的主题或方向。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同时要注意图表细节,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这幅图中,以铁笼子为分界,笼内是戴着口罩的人,笼外周围有准备攻击铁笼内人群的蝙蝠、老鼠等野生动物。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人类和以动物为代表的自然界处于对立的状态,没能和谐相处,最终的结果就是如董卿说到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人类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另外,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字数限制。 22.【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主要由两句话构成:一是“种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二是“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种子要长成树林,既需要光,也得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否则就永远只是一颗脆弱的种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句话中的种子是一个喻体,去掉修辞就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这句话来领悟人生。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理解达维尼亚的话,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诠释和演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命题人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理解达维尼亚的话,前提是要认可达维尼亚关于种子的论断。种子如此,人生、社会、国家的发展皆是如此。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精神,以及具体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能力。种子生长和成长的“希望”在于“光”,然而不经历或者不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即不深埋于泥土的种子就是不能生根的种子,同样不能生长和成长。真正的区分度,在于从种子到人生、到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迁移联想和关联融通。文体选择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选,有很大的自由度。考生若侧重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写记叙文或散文;若阐述自己生活和经历中的观点与思考,可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接受黑暗,向光而生;接受黑暗,心有阳光;心怀希望,无惧黑暗;不惧黑暗,希望于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