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哈三中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 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 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 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 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 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 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 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 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 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 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 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 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 - 2 - 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 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 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 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 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 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 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 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 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 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 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 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 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 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 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 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 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 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 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 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安心此生的思想。 B. 《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者顺随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 “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只是朱颜改”的李煜,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 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 出错等。 A 项,“只……才”表述绝对。根据文本“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 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可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表述错误。 B 项,“更精微更有意义”无中生有。根据文本“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 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 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可知,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但是并未提到“佛家 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 项,张冠李戴,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道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 知,活在当下”可知,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 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 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B 项,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对比”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可知,文章提到了孔子的观点 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但并没有与现实中“杞人忧天”者做对比,无中生有。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 - 4 - 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 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 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 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 确率。 C 项,“只是朱颜改”的李煜不是活在当下的例子,因为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 指“心”,而“李煜”明显不属于此例,而是活在过去的例子。 故选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这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①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 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 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 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 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 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 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 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 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 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 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 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 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 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 - 5 - 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 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 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 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 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 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 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 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 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 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 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 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 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 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 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 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 ⑧我们的眼光注意到“出路”、“赚钱”以外,若还能够估量到在滇越铁路的另一端, 正有多少鬼蜮成性、阴险狡诈的敌人,圆睁两只鼠眼,安排种种巧计阴谋,预备把劣货倾销 到昆明来,且把推销劣货的责任,派给昆明市的大小商家时,就知道学习注意远处,实在是 目前一件如何重要的事情!照相必选择地点,取准角度,方可有较好效果。做人何尝不是一样。 明分际,识大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要知道,哪一件事,哪一种行为不会影响 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呢?哪容许我们松劲儿! ⑨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同名散文,有删节) 注:(①法币:旧中国 1935 年 11 月 4 日至 1948 年 8 月 19 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③段中将云南的云比作一幅水墨画,主要是为了凸显云南的云以乌云为主,爱下 - 6 - 雨的地方特点。 B. 作者引用赵松雪的画作《秋江叠嶂》意在表现云南的云的与众不同,即便有时如浓墨一般 黑,却不会让人感觉沉重。 C. 作者认为卢锡麟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用艺术家的手和心,将可贵的 情感融入在作品中。 D. 本文从“看云”到看时事,不仅抒发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 深思与担忧。 5.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6. 文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解释。 【答案】4. A 5. ①内容上,写出了云的地方性特征。从云的色彩、形态、风度几个层面, 点明云的地方性。②结构上,与后文写“云南的云”形成对比映衬,烘托云南的云“黑而秀” 的特点。③效果上,丰富文章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意趣。 6. ①真正的多数人:为金钱忙碌,为利益奔走,受困于物质的泥泞,丧失了审美情趣的人。 ②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人们面对困难当头却只顾眼前自身利益,缺少高尚理想、家国情怀的 精神状态。③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摆脱了庸俗的实际主义,去除市侩化,重拾做人的良心、 理想,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意思对即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 项,“凸显云南的云以乌云为主,爱下雨的地方特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尤以天时晴明 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 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可知,是为了表现云南云的独特的美。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作答。另外还要看段落的位置, 开头段,一般都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等;中间段一般是承上启下;结尾段是深化主题,首 尾呼应等。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的作用。要注意从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作答。从内容的角度考 虑:根据文本“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南部的云活泼……河南河北的 - 7 - 云……云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可知,从云的色彩、形态、风度几个层面,点 明云的地方性特点。从结构的角度考虑:第三段抓住了云南的云黑而秀的特点。第二段与后 文写“云南的云”形成对比映衬,烘托云南的云的特点。从特殊效果的角度考虑:文章中第 二段提到“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 有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 和双关意义,并联系上下语境,从而把握词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分析时候,还要根据作者 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联系上文的文本“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 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熙 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可知,①真正的多数人:为金钱忙碌,为利益奔 走,受困于物质的泥泞,丧失了审美情趣的人。根据文本“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 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 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可知,②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人们面对困难当头却只顾眼前自身利益, 缺少高尚理想、家国情怀的精神状态。根据文本“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 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 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 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 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可知,③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摆脱了庸俗的实际主义,去除市侩 化,重拾做人的良心、理想,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3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 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 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 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 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 - 8 - 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 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 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 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 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 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 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 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 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 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7.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 讽:讽刺,讥讽 B.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 贼:残害,戕害 C. 巩先期.区处猝集 期:约定,约会 D. 一时工.作文词者 工:擅长,善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祐,北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如遇祥瑞 或忧患等大事要事,一定要更改年号。 B. 常平,指“常平仓”,是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主要是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C. 保伍,指根据户籍制度将居民组织起来。古代民人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因以“保伍” 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 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王公贵族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 舍人,掌传宣诏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是建昌南丰人,他自幼聪明有才华,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刚刚成 年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 9 - B. 曾巩为官不畏强暴,章丘的刁民聚集成社,曾巩利用百姓互相援助,并且诱导盗匪自首, 让当地恢复了太平。 C. 曾巩淡泊名利,他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被认为命运不济,朝廷中后生晚辈出人头地,他 也不放在心上。 D. 曾巩敢于说真话,他推荐过王安石,但是当王安石得志之后,他还是在皇帝面前对王安石 的文章和人品进行了批评。 10.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2)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答案】7. A 8. A 9. D 10.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盜贼听说了这 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2)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 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的意思是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其中“讽”, 作动词,译为“讽喻,劝告”。 故选 A。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一定要更改年号”错,年号并非一定要改。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 - 10 -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 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 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 项,“对王安石的文章和人品进行了批评”错,曾巩对王安石的文章是赞扬的。原文“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饮食”,吃喝;“冠裳”,送衣帽;“假”,给,送给;“夸”,夸耀。 第二句关键点:“师”,军队;“过”,路过、经过;“暴诛亟敛”,搜刮百姓、横征暴敛; “堪”,忍受。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 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 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 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 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 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 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 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 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 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 - 11 - 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 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 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 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 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 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 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 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 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 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 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 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 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 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 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 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 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 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隐①不知岩穴乐,手谈②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注]①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②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作者描写了忙于公务的自己偶尔无事,于白天下棋,确实有点辜负了大好时光,但也 - 12 - 显现了忙里偷闲、下棋自乐的意趣。 B. 颔联句式整严工巧,用词专业凝炼,所谈及的岩穴安居的隐逸之乐和庸俗之人的空谈闲聊 又让表达不失丰富。 C. 颈联描写下棋时案几上的公文书簿已经积满了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暗示出 双方对弈时间长久,技艺旗鼓相当。 D. 尾联作者在弈棋中自我提醒,总结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人生哲理,而后把对手 打败更显淋漓尽致,如释重负。 12.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自己作为弈棋者形象的。 【答案】11. C 12. ①对比。颔联把下棋对弈和岩穴隐居、俗人闲谈进行对比,突显弈棋 之雅乐,从而显现弈棋者的高雅情操。②夸张。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 法描写了案几上的公文书簿积满灰尘,暗示对弈时间长久,令人浑然不觉,表现出弈棋者的 专注沉稳。③(侧面)烘托。“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描绘出客人和车马久等弈棋者于门外 的画面,侧面烘托了弈棋者的忘我投入。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分析有误,诗句“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是说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是说因为下棋而 忘记了时间,有客人来拜访,在外面已经等了很久了。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手法和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结合诗句,找出手法,并结合描写人 物言行的句子概括人物形象。 本题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自己作为弈棋者形象的。诗人是一个意趣 高雅之人,闲来无事就喜欢下棋,忙里偷闲,还可以喝酒,认为下棋胜过岩穴隐居的隐逸之 乐,也胜过与庸俗之人闲聊;诗人对对弈到了痴迷的程度,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公文都堆积 起来了,还布满了灰尘,有客人到访多时也不去见;诗人从快乐的对弈中悟得了人生哲理, 即“骄兵必败”“多疑必失”,人生亦是如此。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 - 13 - 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颔联运用 对比的手法,把下棋对弈和岩穴隐居、俗人闲谈进行对比,突显弈棋之雅乐,从而显现弈棋 者的高雅情操。颈联侧面写出了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对弈之入迷,对弈之旗鼓相当,“簿书 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案几上的公文书簿积满灰尘。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 时也全不理会,照应了颔联的坐隐,体现二人下棋浑然忘我。说是“偶无公事”,其实是下 起棋来忘记了时间,公文堆积,客人门外等着,还真是误事了。表现了弈棋者的专注沉稳。 “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描绘出客人和车马久等弈棋者于门外的画面,侧面烘托了弈棋者 的忘我投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观景象。 (2)《诗经•氓》中女子感慨阔水有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男 子的荒唐、没有准则。 (3)《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 正确态度。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与庄子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有相同意趣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5)《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原则,面对高位厚禄等物质诱惑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人不知而不愠 (6). 不亦君子乎 (7). 此中有真意 (8). 欲辨已忘言 (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0). 万钟于我何加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澹,竦,峙,淇,隰,泮,愠,辨,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 ,人寿年丰,政 - 14 - 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 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5 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 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 )。不过, 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 ,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 “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 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 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 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 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 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 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而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 的活动, 以取得好兆头。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政治又一次与龙有了关联。 B. 龙又一次关联了国家政治。 C. 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D. 国家政治又一次关联了龙。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调雨顺 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 B. 风栉雨沐 休戚相关 数不胜数 不约而同 C. 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 擢发难数 约定俗成 D. 风栉雨沐 息息相关 擢发难数 不约而同 16.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 舟竞渡。 B. 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 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C.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 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D. 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 展龙舟竞渡。 - 15 - 【答案】14. C 15. A 16. C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 则,排除 AD;B 与 C 相比较,C 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排除 B。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 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 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 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 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风栉雨沐:风梳头,雨洗发,形 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此处指天下就会安宁,应选用“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没有利害关 系,应选用“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此处强调很多, 应选用“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 沿用。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此处指风俗活动,应选用 “约定俗成”。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句式杂糅,“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 - 16 - 宵节的时候”或“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排除 B;谓语残缺,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 亮”,排除 A;宾语残缺,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排除 D。 故选 C。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个派出所从来没有遇到什么石破天惊....的大案无非是东家丢了秤、西家牛顶人之类的小事, 但就是这些小事,民警也很用心地去处理。 ②韩国的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目前不温.. 不火..的销售状况。 ③他平时做事总是毛毛躁躁的,且他目光短浅,目无全牛....,以致一些简单的事情他都做不好。 ④抗战时期,许多爱国人士不惜毁家纾难....。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新时代的青年,鼓舞着他们 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⑤说起甘肃,李克强总理话语之中满是溢美之词....:“对甘肃,我始终充满着特殊的感情,心 里一直惦记着甘肃的山山水水和那里的老百姓。” ⑥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里皮这次也 算是临危受命....。 A. ②④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也就是要求同学们能理解成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恰当使用成语。熟语考查以成语为主。针对此类型题,积累是最 有效的方法。但在积累的过程中,也要学会辨析近义词,把握其不同之处。本题要求选出“各 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说的是案件,对象用错。②不温不火:不冷淡 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多用来形容人物关系或市场销售情况。使用正确。③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此处说他毛毛躁躁的而且他目光短浅,褒贬误用。④毁家 纾难: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此处用来形 容爱国人士,使用正确。⑤溢美之词:过分夸耀,过分吹嘘的话语。溢,过分,超出。此处 说李克强总理夸奖甘肃,属于褒贬误用。⑥临危受命:意为在危难之时接受任命。此处说里 皮在男足低迷时接受教练任命,使用正确。故②④⑥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故选 A。 - 17 -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 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②在同一单位,普通员工往往只看重薪水,安于现状,因身无长物....,很少去想丰富工作经验 和提高职业技能;而优秀员工则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③时下文学又有了“手机段子”这个新品种,它常让你捧腹大笑或拍案而起....,但却永远上不 了书。你要体验那个味道只有打开手机。 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 民共命运。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⑤在 2019 亚洲击剑锦标赛中,中国女子佩剑队以 45:38 战胜韩国队,登顶亚锦赛团体冠军宝 座,这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 ⑥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 不完的宋元山水画……它们展示的不正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结合积累 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 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 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①兼容并包:把各个方面或各种事物都容纳进去。使用正确。 ②身无长物: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此处望文生义,误理解为没有特长的意思 了,应该改为“一无所长”。 ③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此处望文生义,误用来形容激动、赞赏之意, 表示非常赞赏应为“拍案叫绝”。 ④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使用正确。 ⑤目瞪口呆:瞪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不合我国队伍取得冠军的语境。 ⑥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面有气势,风格洒脱,也 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使用正确。 故选 D。 - 18 -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B. 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C. 感慨系.之矣 系:维系 D. 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 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 项,“感慨系之矣”的意思是感慨就会随之而来。其中“系”,作动词,译为“附着”。 故选 C。 2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何可胜道.也哉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北蛮夷.之鄙人 C. ①夫人之相.与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①虽趣舍.万殊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 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A 项,①②句中“道”均可译为“述说,讲述”。 B 项,①“夷”,可译作“平坦”;②“夷”,可译作“少数民族”。 C 项,①“相”,可译作“相互”;②“相”,可译作“帮助”。 D 项,①“舍”,可译作“舍弃”;②“舍”,可译作“筑舍定居”。 故选 A。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寄蜉蝣于.天地 - 19 -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道题重点考查文言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意思是: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于”,介词, 在。 A 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于”,介词,从。 B 项,“寄蜉蝣于天地”的意思是:(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于”,介词, 在。 C 项,“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的意思是: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的观察“于”,介词,对、对于。 D 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于”,介词,表被动,被。 故选 B。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B.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及其.所之既倦 C.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①不知老之.将至 ②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 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虚词的辨析方法: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 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理解用法本质。四、结合具体 语境。考试答题时,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 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A 项,“与”,都是连词,和。 B 项,“其”,①助词,无实义;②代词,他们。 - 20 - C 项,“以”,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表修饰。 D 项,“之”,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代词,他。 故选 A。 23.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殇,寿命长短。彭,即彭祖,传说中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B. 禊事,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每年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地处北半球,所以山北向日。 D. 斗牛,指斗宿和牛宿,古代星宿名。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山北向日”说法错误,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 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因此应是山南向日。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及地 理表述与此关系密切。例如湖南的衡阳、湘阴等。 故选 C。 2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其中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词语 解说 例句 A 美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望美人兮天一方” B 浮图 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可指和尚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符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若合一契” D 羽化 儒家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羽化而登仙” A. A B. B C. C D. D - 21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 动知识储备,根据平时的积累,文本内容,来把握词语的含义,得出答案。 D 项,“儒家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表述错误。应该是道教传说,而非儒家 说法。 故选 D。 2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列坐其次.. ②所谓..华山洞者 B.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凌万顷之茫然.. C.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①挟飞仙以遨游..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 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 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 A 项,其次,古义,他的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所谓,所说的,古今意义相同。 B 项,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 不知道的样子。 C 项,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俯仰,一俯一仰,古今意义相同。 D 项,遨游,漫游,古今意义相同;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故选 B。 2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长乐王回深父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齐彭殇为妄作 D. 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 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 - 22 - 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A 项,“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 项,“冯”通“凭”,乘。 C 项,无通假字。 D 项,“悟”通“晤”,面对面。 故选 C。 27.对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此余之所得也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引以为流觞曲 水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仰观宇宙之大 ⑦客有吹洞箫者 A. ①③/②⑤/④⑥/⑦ B. ①②③/⑤/④⑥⑦ C. ①③/②⑤/④/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要抓住各种特殊句式的构成特点,结合翻 译来判断。古代汉语中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 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 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 惯用法。①“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意思是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 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③状语后置句。按照现代语序应该是“于赤壁之下游”,“于赤壁之 下”是状语,在古文中常放在动词之后。句子译为:苏式和客人划着小船在赤壁之下游玩。② 判断句,“此……也”表判断,译为: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⑤判断句,“是……也” 表判断,译为: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④省略句,省略了“溪水”,此 处完整的句子是: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句子。译为: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 ⑥定语后置句,仰观(大)宇宙,“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子译为:仰首观览到宇宙的 浩大⑦定语后置句,“客”是中心词,“有吹洞箫”是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句子译为: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正确的分组是①③/②⑤④/⑥⑦。 故选 C。 28.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23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C.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近年 来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如仿写、扩写、拟对联等)中,根据需要运用修 辞手法来表达;在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解说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淉;在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淉;在作文中要求“善 于运用修辞手法”等。本题要求选出“选项中修辞手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本题例句 所用修辞是通感。清香本应从人的嗅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作者用渺茫的歌声来加以形容, 准确传达出香味的清淡、飘渺、若有若无。 A 项,借代,“绿”“红”以颜色代叶和花。 B 项,通感,此处应是视觉,但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 限美好。与例句的修辞相同。 C 项,夸张,“以手扪星辰”是夸张的手法。 D 项,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 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 故选 B。 29.区块链有四大核心技术:块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式节点算法、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请根 据下文对前两项核心技术所作的介绍,补全横线处的相关内容。 第一是块链式数据结构,将数据以区块为单位进行验证与存储,由于不存在中心化的硬 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 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 第二是分布式节点算法,就是交易记账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个节点的算法共同完成, 而且每一个节点记录的都是完整的账目,没有任何一个节点可以单独记录账目,利用分布式 节点算法不仅可以生成数据,更可以更新数据。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机密技术来保证信息 安全以及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的一种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 24 - 【答案】 (1). 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 (2). 分布式节点算法来生成和更 新数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 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 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 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联系上下文 和语境来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根据题干要求,是将“区块链技术”的定义中前面的两层定语补充完整。两层定语是从题干 的两则材料中概括出“块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式节点算法”两大核心技术的主要功能,也就 是从材料中提取出表明这两大技术作用的关键词:“块链式数据结构”功能是“验证与存 储”“数据”,“分布式节点算法”功能是“生成数据、更新数据”,再稍作概括即可。 四、写作(60 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92 年,中俄口岸城市、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市长赵明非,在市场里摆了个摊位。 一件夹克、两个饭盒、一台收音机、一罐蜂王浆,就是这个市长的全部买卖。一时间,“连 市长都摆摊了”,传遍了绥芬河,老百姓才有勇气出来摆摊讨生计。 材料二:在国内经济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地摊经济获得官方支持。今年中央文明办 在创建文明城市相关要求的表述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 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持续释放“地摊经济"放开信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国家是人民组成 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 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面对蓬勃发展的地摊经济、马路经济,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 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地摊经济”成一种经济风口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摊经济”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了大家 热议的话题。根据《2019 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 网商银行和支付宝的分析显示,中国小 - 25 - 店数量约为 1 亿,包含网店、街边小店、路边小摊等,带动 3 亿就业。显然,“地摊经济” 早已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之一。如何来审视当前正处于火热中的“地摊经济”,既 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简单地从城市烟火气去认识,而是要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 等层面去切入分析。 “地摊经济”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对于“地摊经济”, 大多数城市人并不陌生, 并且也曾经见证或亲身经历了“地摊经济”兴起、繁荣与落寞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许 多人正是通过“练地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也从中获得了迈向更高发展的经验与自 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推进,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 的扩张,“地摊经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大多数城市取缔游商小贩和沿街为市的 原因所在。城市道路更宽了,街面也更整洁了,商铺拔地而起,集市贸易红红火火,但在大 多数人心里依然留恋和钟情于那个具有历史记忆和烟火气息的“小地摊”。 “地摊经济”是一种接地气的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一种根植于生产生活实际的经 济形式。“地摊经济”虽然看似显得有些低端,甚至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城市治理带来了诸 多不便,但毋庸置疑,“地摊经济”确实为城市底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实惠。对 于市民群众而言,通过这些集中在某一个区域的小地摊可以购买到自己的想买而又买不到的 小饰品、小商品,可以找到一种久违的城市热闹,可以感受到人头攒动的熙熙攘攘,可以勾 起曾经的城市记忆。对于低收入群众而言,可以利用这个小地摊支撑起自己一家人的生活与 希望,由于摆地摊门槛低、投入少、收效快,成为了灵活就业的首选。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影 响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摊经济””起到了一种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 “地摊经济”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经济现象。从实际效果来看,“地摊经济”早已超越了 所谓的“烟火气”,而是成为了一种破题破局的创新方式。从成都市来看,短短 2 个多月时 间,不仅吸纳了 10 万多人的就业,而且激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都并未仅仅停留在现有 基础上,还进行了提档升级,让“地摊经济”释放出了更强大的动力活力。从全国其他地区 而言,无论是新疆,还是杭州,无论是江西,还是河南,多地都在为“地摊经济”松绑。对 此,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有政策的支持,有民众的呼声,有现实的需要,有形势的倒逼,“地摊经济”成为了一种经 济现象,成为了一种经济风口,许多人摩拳擦掌,激发了创业欲望。 发展“地摊经济”恰逢其时,只要用心管理,在规范上下足功夫,保证商品质量安全, “地摊经济”一定能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解答此类作文,需要认真审清材料, 抓关键词、关键句等来把握材料的整体内容,从而确定最佳立意。这两则材料都是政府为民 生的举措,都具有“人间烟火”气息,抓住“地摊经济”“民生”“人间烟火”三个关键词 立意即可。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巨大困难,社会发展面临逆境。国家的灵活政策,让“地摊经 济”充满活力,让群众得到实惠便利,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希望,这是以民为本的创新,是 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要 让“地摊经济”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合理规划, 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写出思辨性,可融合 微观与宏观,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规则与变通,认真执法与人性管理,压力与动力,眼前 利益和长远发展,政府服务与市场主导,经济与文化,理性与诗意,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艰辛与幸福,快节奏与慢生活,就业与创业,产业与事业,政策创意、市场效 益与社会公益,管理与关爱,法与情。 立意: 1.激活“地摊经济”,保就业暖民心 2.搞活“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3.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民众一点温暖 4.“地摊经济”需要要松绑,也需要升级 5.“小地摊”撬动“大就业” 6.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善法善政有助国进民进 7.地摊底色: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8.解绑“地摊经济”,考验管理智慧 9.地摊合法化,为底层民生松绑 10.“地摊经济”需要精细管理 写作素材: 1.地摊又回来了。日前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 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总理亲自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站台,国内许多地方都放宽了对地摊的 限制,一些城市街头出现了久违的地摊买卖。一时间,低成本易操作,每天都能算出自己赚 多少钱的地摊,点燃了许多人的创业热情。不过,呈井喷态势的地摊经济,很快遭遇了来自 现实的尴尬。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近日郑州开放早市地摊,让很多当地人跃跃欲试。结果 有人到郑州“第一大夜市”健康路一问,最早每月 20 元的摊位费,如今涨到 800 元,有人把 - 27 - 摊位租下后,转租给其他人,价格高达 3000 元。网友直呼,这简直是“坐地起价”。这则新 闻其实被误读了。郑州健康路夜市已经存在了 20 个年头,所谓 20 元一个摊位,应该是最早 期的价格。现在以这个价格,哪里能租到一个黄金地段的摊位?很快,当地金水区政府发布 回应,证实了笔者的看法。根据相关回应,健康路夜市是由企业运营的,摊位费涨到 3000 元, 实为个别商户层层转租造成的。这事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担忧。放开地摊经济是好事, 但如果摊位费跟着水涨船高,难免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的新背 景下,地方的管理思维也要跟上节奏,本着“让利于民”的出发点,让商户得实惠,让百姓 得便利。比如,现在该地决定把经营权收回给街道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这样做应是可行的, 只是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经营者的协议,另一方面不要让“统一收费”变成统一提高收费, 否则既侵占市场主体的利益,又打击地摊商户的热情。让利于民才是最好的扶持。 2.事实上,“地摊”停留在人们脑中是脏乱、无序的刻板印象,如何让“小地摊”激活基层 治理“新引擎”需要多措并举。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 平和治理能力,让“地摊经济”这个支点既撬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人民生活增加更多“烟 火味”。 下好“先手棋”, 强化顶层设计。事实上,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正是促进生 活服务业恢复的有力之举。一方面拉动灵活就业,让受疫情影响的“下班族”重获就业,增 加多源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便利居民生活、创造就业岗位、营造城市文化。 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政策保障,释放“新引擎”。城管、市监、安全、卫健、工商 等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 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 3.用好“平衡术”, 提升精细水平。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 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 核内容。不考核并不意味着不管控。要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通过提高 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规范提升“地摊经济”, 避免摆地摊带来的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市场 混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隐患和风险,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 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通过成立“劝导红袖套”党支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商家依规合法 经营。 4.当好“服务员”, 彰显治理温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 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发展 “地摊经济”作为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政府这双“无形的手”在充当好“服务员”的角色。 - 28 - 一方面,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要“问之于需”, 充分征求商家对发展 “地摊经济”的有效建议,合理解决诉求,一定程度上保障商家的权益。另一方面,保障好 消费者权益,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地摊经济”的监管中,分片区、 分业态和分时段地对摆摊设点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 问题,保障好“地摊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写作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 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正确审视地摊经济”,然后从“‘地摊经济’是 一种充满温情的城市记忆”“‘地摊经济’是一种接地气的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一 种充满生机的经济现象”三个方面来解读“地摊经济”;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