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 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 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 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 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 才能称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 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 家若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 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 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若要进一步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 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 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 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 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 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气势流畅,议论纵横, 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 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亚于杜牧或王安 - 2 - 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 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可 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 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性,包括静态、被动的知识与表现为思考议论的见解,后者要更高一层。 B. 感性,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这种感官经验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C. 知性的散文,如果在声调、形象、文字和条理性等方面做好,就可以成为美文。 D. 广义的感性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优美的散文中,也蕴藏在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知性”“感性”两个不同概念做了简要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辩证意味。 B.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的差异。 C. 文章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论证了知性的散文也有动人的感性。 D. 文章指出了感性的狭义和广义之别,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 B. 散文的知性和论文不一样,因为散文要体现理趣,不擅长推理,没有长篇大论。 C. 任何文章,只要具有饱满的逻辑张力、完美的声调和修辞,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 D. 要实现散文的感性之美,并不容易,需要散文家同时具备诗人和小说家的本领。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就可以成为美文”错误。原文是“甚至成为美文”,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必然。 故选 C。 【2 题详解】 - 3 -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错,从全文看,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既指狭 义的感性,也指广义的感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错误。 原文说“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是条件关 系,不是并列关系。 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另,“没有长篇大论”与原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 推理”不一致。 C 项,“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可以成为”,并不是“必然”。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 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 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00 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 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开。远离母亲 400 年 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 - 4 - 中国发明“一国两制”,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而不是兵戎相见,解决国与国之间遗留 下来的历史问题。1997 年香港回归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今天澳门回归也是一个成功的出例子, 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 阿根廷副外长指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使他的国家对以同样方式解决马尔维纳 斯群岛问题“抱有希望”。西班牙外交大臣表示,“一国两制”为解决西班牙与英国在直布 罗陀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开创了先例”。俄罗斯的媒体也认为,俄罗斯与日本北方的纠纷可 参照“一国两制”模式解决。 今天,中国人民发明的“一国两制”已不仅仅属于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财产。 香港、澳门成功回归,首先不能不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其次,不能不归 功于中国近 20 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 举。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区不断发展、繁荣稳定的根本。“一 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 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充分显示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充分证明了“一 国两制”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最佳制度安排。 (摘编自《大公报》1999 年 12 月 19 日) 材料二: 20 年意气风发,日新月异的濠江故事精彩纷呈。难忘回归前夕的愁云密布,澳门连续 4 年经济负增长,1999 年入境游客不足 800 万人次,失业率达 6.4%。20 年来,回到祖国怀抱的 澳门一改颓势,2018 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已从 1999 年的 519 亿澳门元增加至 4447 亿澳门 元,人均 GDP 在世界名列前茅,入境总旅客超过 3580 万人次。2019 年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 度指数》报告显示,澳门在全球 180 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在亚太地区 43 个经济体中 排名第九位,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之一。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见成效,博彩、旅 游、会展、餐饮、酒店及零售业欣欣向荣,一个生机勃勃的澳门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南海之 滨。 20 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 满喜和乐”的氛围,但谁能想到在回归之前,这里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回归之后,特区政 府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打击犯罪,一年时间就让凶杀案件减少了 72%,纵火案件减少了 40%。获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来自治安改善。一份《澳门这十年》的民生工作总结中,介绍了 一个普通澳门人家的“民生礼包”:从幼儿园至高中的 15 年免费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银” - 5 - 的现金分享计划,长者、婴幼儿、中小学生、孕妇纳入免费医疗,青年创业获得免息货款…… 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少者有其学,特区政府施政所向让澳门居民所需所 盼成为现实。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 材料三: 澳门回归祖国 20 年来,以宪法和澳门基本法为基础的宪制秩序牢固确立,治理体系日益 完善。澳门特别行政区坚决维护中央全面管治权,正确行使高度自治权。顺利完成基本法第 23 条和国歌法等本地立法,成立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 展利益的宪制责任有效落实。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履行职责,正确处理相互关系, 自觉维护行政长官权威,确保以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体制顺畅运行。特别行政区民主 政制有序发展,澳门居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澳门回归祖国 20 年来,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居民生活持续改善。“一中心、一平台、一 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二。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 初显,会展、中医药、特色金融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 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双层式社会保障等一 系列政策惠及全社会,澳门居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2 月 21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的轴线”用“历史”既包含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 治将成为过去。 B. “时代的轴线”不仅指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 新的发展时代。 C. 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决定用“一国两制”模式解决各自问题,这为各国解决领土争端 问题找到出路。 D. 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遗留问题的范例,“一国两制”已成为国际 社会的公共财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澳门能成功回归,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国力的提升,更归功于中国领导人高贍远 瞩,政策成功。 B. 澳门从回归前经济陷入衰退,到如今人均 GDP 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微型经 - 6 - 济体之一。 C. 回归之前,澳门曾是愁云密布;回归之后,澳门就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 安定和谐氛围。 D. 澳门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说明了“一国两制” 是完全行得通的。 6. 怎样才能让澳门行政特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答案】4. C 5. C 6. ①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②经济适度多元发展;③宪制秩序牢固确立, 完善治理体系;④持续改善民生,提升福利水平。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 项,概念模糊,“这为各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找到出路”错,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阿根廷 副外长指出抱有希望”可知,“抱有希望”不能确定“找到出路”。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 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 项,时间概念错误,“回归之后,澳门就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安定和谐氛围” 错,材料二的第二自然段中“20 年和谐稳定,安定祥和的民生画卷不断铺展。今天的澳门, 洋溢着小城故事多”可知,是今天洋溢着,而不是回归以后就洋溢着。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本题材料一的最后一段中“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是澳门特区不断发展、 - 7 - 繁荣稳定的根本”可知第一点为: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材料三的第二段 中“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效初显”可知第二点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材料三的第二段中“民 生福利水平显著提升,免费教育……”可知第三点为:持续改善民生,提升福利水平。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稻草爷 宗晴 稻草爷种了两亩稻田。秋收时,有外地的收割机开进村,稻草爷却肩扛搭斗到田间,采 取原始的手工方式打谷。 村民们不解。两亩田,收割机来回溜几圈就完事,只需把一袋一袋的稻谷运回院坝晾晒 就行了,多快呀。 有人替稻草爷算了笔细账:若请人打谷,除去人工费、生活费、烟酒钱,还有稻草爷种 地的活路钱、肥料款,那粮食跟直接掏钱买还有啥区别? 谁知稻草爷打谷不请人,他自己割自己打。人们懂了,稻草爷是算过细账来的,不会轻 易把钱拿出去。 庄稼人秋收抢时间,以前还没收割机的时候,天不亮就出门割谷了。稻草爷打谷,与众 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田间,抽出镰刀,弯腰 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 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 掉进搭斗。 稻草爷将稻草竖靠在搭斗耳朵边,凑齐五把,用几根稻草捆绑,绾一个套,轻轻一拉, 噗地抛出去,一个稻草人便直挺挺地站在稻田里了。 秋阳高照,天空像一只倒扣着的铁锅,烧得发烫。田间暑气弥漫,稻草爷如置身蒸笼中, 挥汗如雨。搭斗渐渐有些沉了,稻草爷拉起来吃力,用撮箕将稻谷装入箩筐,接着又躬身割 谷。如此停停歇歇,一天下来,稻草爷的稻田只露出一个小小的窟窿。 村里人都知道,稻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村民 - 8 - 们差点都快把他忘掉了。 但不知何故,今年开春后,稻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田。稻草爷说, 叶落归根,乡下空气好,自己种点绿色食物不施药,吃着放心。 短短几天,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留下稻茬,收割机绞碎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躺在稻田里,烈 日一照,显得干燥枯黄。村民们打燃打火机,秋风中,随着咝咝的声响,火势蔓延,稻草顷 刻化为灰烬。 稻草爷望着被烧掉的稻草,叹了一口气。 秋收的脚步渐行渐远。五天后,稻草爷的稻谷终于收完了,两排稻草整整齐齐,像是列 着队,等他检阅。趁天气晴好,稻草爷忙着翻晒稻草。一个一个的稻草人被他提起头,另一 只手掌一摊,稻草撒开,以“四平八稳”的姿势站稳,然后就交给太阳去验收了。 村民们更加迷惑。哼哼,你说稻草有啥用?你说现在稻草还有啥用! 有人屈指数来—— 其一,以前稻草可以喂牛,是牛冬天的上好草料。现在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犁田机,耕牛 基本上过时了,你看哪里还有一条牛?收起稻草干啥? 其二,以前稻草可以做柴火,用来煮饭。如今烧天然气,既方便又实惠还环保。还要这 稻草干啥? 其三,…… 稻草爷不与人理论,扛了根竹竿去挑稻草。稻草爷体力不比当年了,每次只挑十二个, 晃悠悠地挑回院坝边堆着。稻草爷挑稻草也要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说没露水的稻草才不会 霉烂。 稻草爷把稻草全部挑回来后,就开始码草垛,请人递草,他亲自码。稻草爷用一些稻草 捆铺一个圆盘,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每个稻草都有一束被 反剪转来,交叉压在稻草爷脚下。稻草爷一边铺一边踩,尽量把稻草踩得服服帖帖。稻草干 酥酥的,光滑无比,草垛像装了弹簧,不停地晃动,稍不注意就会倾斜或者翻倒。稻草爷的 身子跟着晃动……但稻草爷毕竟是这方面的老把式,稻草垛渐渐向四周扩充,最后形成坛子 状。 尽管稻草爷穿了长衣长裤,他的身上还是被稻草刺起了一条条的红血印,奇痒无比,被 抠破皮后溃烂,起了一块块的瘢痕,比癞蛤蟆还难看。稻草爷不恼,稻草爷看着草垛笑。 入冬时,该收黄豆了,村民们正愁找不到绳子捆,看见稻草爷的草垛,猛然想起稻草这 毫不起眼的东西,是捆黄豆梗的最佳材料。他们说,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幾根,我们的 - 9 - 全被收割机轧坏了。 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 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 自己动手。 小街上有几家开饭馆的老板闻讯赶来,要买稻草爷的稻草。他们说,跑了许多地方都不 见这玩意儿了,发煤炭灶没它还真不行。稻草爷说,送几捆可以,给钱往别处去。 数九天,村民们普遍宰杀年猪,用稻草爷的稻草搓草绳,他们说稻草爷的稻草黄灿灿的, 很柔韧,捆猪下水最好。附近有几个女人焐臭豆腐,也选稻草爷的稻草遮盖……曾经被人遗 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 草垛像一个年迈的老头,慢慢枯瘦下去,稻草爷却眯着眼笑。仿佛,他又看见去年那个 比他年龄还大的老哥子,站在他家门前买稻草的情景,说睡不惯床垫,木板床下面铺稻草睡 觉最热乎。当他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时,稻草爷记下了他那失望的眼神。 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稻草爷打谷时,作者用了“慢悠悠”“刷刷地”“密匝匝”“簌簌地”等一系列叠词,既 具音韵之美,也表现了稻草爷劳作从容与娴熟。 B. 村民们认定“稻草无用”,但入冬之后,“无用”的稻草却被广泛使用,从“无用”到“大 用”,作者以此来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 C. 作者两次提到稻草爷劳作要“等到太阳出来”,说明稻草爷尊重自然规律,有丰富的农作 经验,并且勤劳、吃苦,不惧农事条件艰苦。 D. 稻草爷用手工方式打谷、收割后收集稻草等作法,在村民们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借此 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思考。 8.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往往有助于实现创作意图。试分析本文稻草爷“割稻 草”“码草垛”等劳动场景的功能。 9. 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从文本情理逻辑来看,你认为“老哥子”最终会出现吗?请 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①交代了稻草爷劳作活动的空间场所和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了稻草 爷劳动辛苦而喜悦的氛围;③揭示稻草爷勤劳、擅长劳作、享受劳动的性格。 9. ①“老哥子”会出现。 可从文本事实、情感逻辑、形象塑造等角度加以阐析。比如稻草 爷并不吝啬将稻草给别人用,所以“老哥子”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他应该会再来;从结尾可 - 10 - 以看出稻草爷是很期望“老哥子”再出现的;另外稻草爷和“老哥子”都是传统农民,他们 能互相理解,因此“老哥子”应该会再来。②“老哥子“不会出现。可从情感预期、事理逻 辑、作品主旨等角度加以阐析。如,“老哥子”遭到了拒绝,无奈离开,从情感和事理上, 他应该不会再出现;从作品主旨上看,表达的是老一辈农民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不适应, 但是这些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应该会慢慢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哥子”应该不会再出 现。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错,作者借此表达传统农业也有可取之处,表达对传统农 业生产方式的怀念。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具体考查场景描写的作用。解答时要按照作用题的一般形式,先 概括出内容,然后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如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对情节结构、对人物塑 造、对主题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作用。 “割稻草”“码草垛”的场景是这样描写的,“稻草爷打谷,与众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 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田间,抽出镰刀,弯腰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 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 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稻草爷拉起 来吃力,用撮箕将稻谷装入箩筐,接着又躬身割谷”,“稻草爷用一些稻草捆铺一个圆盘, 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稻草垛渐渐向四周扩充,最后形成 坛子状……稻草爷不恼,稻草爷看着草垛笑”,这些描写交代了稻草爷劳作活动的空间场所 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稻草爷劳动辛苦而喜悦的氛围。通过“弯腰刷刷地割”“捧起稻 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稻草爷一边铺一边踩”,这一系列的动 作描写,可以看出稻草爷动作娴熟,是个老把式;再结合“稻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 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今年开春后,稻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 田”可以看出出他勤劳、擅长劳作、享受劳动的性格。 - 11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 F。这类题型可 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 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如认为“老哥子”会出现,可从情节、情感、形象等方面分析。情节方面,可结合“他们说, 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幾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 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 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曾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稻草爷并不 吝啬给人们使用稻草,他只是对“老哥子”拿钱买稻草反感,当“老哥子”认识到这一点之 后,他应该还会来。从人物上分析,稻草爷和“老哥子”都是老一辈农民,稻草爷能理解“老 哥子”的感受,“老哥子”也一定会理解稻草爷的想法,因此他应该会再来。从情感上看, “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稻草 爷盼着他再来,从情感角度,他应该会来。 如认为“老哥子”不会再来,可从情感、事理逻辑、作品主旨角度分析。从情感上看,稻草 爷拒绝了“老哥子”,他带着“失望的眼神”“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既然无法得到,他 应该不会再出现。从事理逻辑上,“老哥子”被拒绝后,也应该不会再来买稻草。从主旨看, 像“老哥子”和“稻草爷”这样的老一辈农民,虽然还在怀念传统的农耕方式,怀念过去的 生活,可是他们毕竟回不去了,他们会慢慢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慢慢放下过去,从这一 点来看,他应该不会再出现。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 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 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 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 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 - 12 - 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 羲之清贵有鉴裁。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 雅重之,劝使应命。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 曰:“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 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 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 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夫庙.算决胜,必 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 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 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遂称病去郡,于父 母墓前自誓曰:“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 不子也。”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 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B.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C.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D.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 13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薨,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可称薨,皇帝高等级妃 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之死也称薨。 B. 庙,可指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即宗庙;也可指王宫的前殿,代指朝廷。文中的“庙算" 是指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谋划。 C. 稽颡,跪拜礼节的一种,屈膝下拜,以额头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多在居丧、请罪、投降 时使用,其使用场合与稽首相同。 D. 光禄大夫,官名,汉初改战国时所置中大夫为光禄大夫,掌议论应对。魏晋也作为在朝显 职的加官及褒赠之官以示优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洞察形势曾劝阻殷浩北伐,还上书会稽王认为即使现在 的智慧和力量与从前一样也要权衡轻重,万无一失再行动。 B. 王羲之勤政爱民,能够体恤百姓。会稽一带发生饥荒,他开仓赈济:朝廷赋税徭役繁重, 吴会尤重,他上疏谏诤为百姓们减轻负担,意见经常被采纳。 C. 王羲之清高气傲。他轻视王述,不愿与之交往,王述为此很是怨恨。等到王述官居显位, 他耻居于其下,于是称病辞官,在父母墓前发誓退出官场。 D. 王羲之性喜自然,有名士之风。他深受朝廷器重,但多次授官王羲之都不就任。离开官场 后,他纵游山水,射鸟钓鱼,与道士共修服食,优游自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2)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没有认为他不同寻常。等(他)长大后,很善于辩论,以刚 直著称。 (2)消除繁杂苛细(的政令),减轻田赋和德役。和百姓一起重新做起(开始)或许(希望)可以满 足人们的愿望,解救危难。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 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 - 14 - 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古人以其君不能像尧、 舜那样而感到可耻,而北为臣的,哪有不 愿意尊从所侍奉君主,使国势与前代一样隆盛,何况是遇到了千载才有一次的时机呢? (2)抓完整的句子结构:“不为尧舜”中,“尧舜”应做“不为”的宾语,所以这两个词语 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B。 (3)抓谓语和宾语:“况遇千载一时之运”译为“何况是遇到了千载才有一次的时机呢” “千载一时之运”是“遇”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 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 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使用场合与稽首相同”错误。稽颡多在居丧、请罪、投降时使用。而稽首礼在周代“九 拜”中最重,一般用于帝王举行祭祀天地的郊祀礼,臣拜国君、子拜父等重要礼仪场合。 故选 C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 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现在的智慧和力量与从前一样”错。文中“智力屈于当年”的意思是“智慧和力量都 比不上当年”。 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讷于言”:在言辞上比较迟钝;“未之奇”:宾语前置句;“奇”:意动用法,认为…… 奇特;“及”:等到。 (2)“烦”:繁杂;“庶”:或许,也可以译为“希望”;“更始”:重新开始或重新做起; - 15 - “倒悬”:困苦危难。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才。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以刚直著称。尤其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最初任秘书郎。 征西将军庾亮聘他为参军,累迁为长吏。庾亮临终前,还上书称赞他清高尊贵有鉴别和处事 才能。朝廷公卿都很喜欢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吏部尚书,都未就职。扬州刺史殷浩 向来很器重他,劝他应命受官。王羲之担任护军将军后,又苦苦要求出任宜城郡太守,朝廷 没有答应,就任命他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等到殷浩将要北伐,王羲之认为会定失败,便写信制止他,殷浩不听,最终还是出征了。 果然被姚襄打败。“自从战乱以来,在朝廷内外任职居官的人没有深谋远虑,锦囊妙计,而 是使根基空虛,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没有功可谈,事可记,忠言良谋弃置不用, 致使天下将有土崩瓦解的趋势,这怎能不令人痛心悲叹呢!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引咎自责,诚 恳地自动降职,重新与朝中贤人考虑施行安定的政治,消除繁杂苛细,减轻田赋和徭役,和 百姓起重新做起,这样或许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解救危难。 王羲之又给会稽王上书陈述殷浩不宜北伐,并讨论时事说:“古人以其君不能像尧、舜 那样而感到可耻,而北为臣的,哪有不愿意尊从所侍奉君主,使国势与前代一样隆盛,何况 是遇到了千载才有一次的时机呢?但是现在的智慧和力量都比不上当年,怎么能不权衡轻重 而加以处理呢?要想朝廷决策必胜,一定审度衡量敌我,万无一失后才行动。当时江东地区 发生饥荒,王羲之常常开仓赈济。然而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很繁重,吴会一带尤其严重,羲之 每每上疏谏诤,许多意见被采纳。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年时就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然而羲之非常看不起他。因此情谊 - 16 - 不合。王述先前在会稽郡任官,因母亲逝世在郡境内服丧,王羲之接替他的职务,仅吊唁了 一次就没有再去过。王述每次听到吹角的声音,认为王羲之要来探望自己,便洒水扫地等待 他,多年这样,而王羲之最终也没有再去看望,王述为此深深地怨恨。等到王述受到重用, 王羲之耻居其下,于是称病离开郡县,在父母墓前发誓说:叩头献上诚心,向祖先的在天之 灵起誓:从今以后,如果胆敢改变这个心意,贪图名利苟且进取求禄位,就是有了不尊父母 之心,不是一个孝子。王羲之辞官后,与吴郡、会稽一带的人士遍游山水,射鸟钓鱼以相娱 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炼丹服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了东部各郡,尽访名山,泛舟沧 海,感叹说:“我最终会因纵乐死去。” 王羲之五十九岁时去世,朝廷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儿子们都遵照父亲的遗愿,坚决推 辞不接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 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 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 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 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 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15. 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 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 - 17 - 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 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 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诗歌鉴 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 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 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 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 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 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D 项,“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 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 谛。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 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 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具体为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作用。“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 (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 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 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就有这种情感。“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 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 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 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 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8 -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食土饮泉,因为它心思专一;而“________ , __________”因为它心思浮躁。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既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 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助对“云”的描写表现自然恬淡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借助“鸟”表现对回归田园坚定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落木千山天远大 (4). 澄江一道月分明 (5). 云无心以出岫 (6). 鸟倦飞而知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蟹”“螯”“鳝”“澄”“岫”等,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 逐渐地 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 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 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 了。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 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 ),领略人类所 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 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 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 ; 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 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熟悉 休戚相关 心智 熟视无睹 B. 熟悉 息息相通 心智 视而不见 C. 熟习 息息相通 心志 熟视无睹 - 19 - D. 熟习 休戚相关 心志 视而不见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你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 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 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 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 然而,通过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 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多读,而是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 作。 B. 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 杰作。 C.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是尽可能地多读、多知 道。 D. 问题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而不在于尽可能地多知道、 多读。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组,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了解得深刻,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结合 “逐渐地”“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等分析,选用“熟悉”。 第二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 密切。修饰“生动联系”,选用“息息相通”。 - 20 - 第三组,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心志:意志、志气。结 合“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分析,此处应该是才智,智慧,选用“心智”。 第四组,熟视无睹:看惯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视而不见:不 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结合“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分析,选用“视而不见”。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通过……使”,使句子没有主语,排除 D 项; 关联词语“不是……而且……”不搭配,排除 A 项; 根据文意,两个分句间应是选择关系,不是递进关系,不能用“不仅……而且……”这组关 联词语,排除 B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第一,前面“不在于”对应后面“而在于”,会让句子更通顺,排除 A 项; 第二,“多读、多知道”才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括号后面的内容与“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 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关系更紧密,排除 C 项、D 项; 故选 B。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倡议书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当之处,请指出并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生命重于天,暑假将至,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防溺水已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校学生会 倡议:全体同学要充分认识溺水事故的危害,率先垂范,拒绝野泳,并号召亲朋远离危险水 域,大家必须以跑步、打球等安全方式锻炼身体,避免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答案】①“当务之急的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②“率先垂范”应改为“从我做起” 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③“号召”应改为“建议”或“呼吁”或“倡议”; - 21 - ④“必须”应改为“可以”或“应该”;⑤“避免……不再发生”应改为“避免……发生” 或“使……不再发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所谓“准确 是指 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 是指色彩(感情色彩) (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而不含糊。“生动” 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得 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 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本题主要考查准确、得体。 “当务之急的大事”表达重复赘余,“当务之急”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要事。与句子中的 “大事”重复,应删掉“大事”,应改为“当务之急”; “率先垂范”是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敬词(用于对方)。这里是针对全体学生说的, 应改为“从我做起”或“从自身做起”或“自我约束”;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事),一般是上级对下级或群众。这里是学生让亲朋好友远离 危险水域,应改为“建议”或“呼吁”或“倡议”; “必须”语气过于强硬,这里是建议性质,应改为“可以”或“应该”; “避免……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改为“避免……发生”或“使……不再发生”。 21.感受和理解下面三个画面形象及其内涵,按下面要求完成问题。 要求:仿照示例,请为画面二设计一个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语言得体;为画外音三设计 一个画面,要求语言简洁,有画面感。 [示例] 画面一: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一: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二: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二: 画面三: 画外音三:他搀起的不只是一位老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良知,一种心系社会的责任,一 种古老民族的美德。 【答案】画外音二: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 画面三: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快步搀扶起一位突然倒在人行道上的老人。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读写的能力,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语言表达技能, 就是《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 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用的语言表 达能力。 本题考查仿照示例,设计画外音和设计画面。解答本题首先认真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例子的 内容。画面一: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一: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由例子可知,画面的内容就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画外音就是写出画面的内涵。因此考生需要分析画面的“主题”, 然后用对仗、比喻等手法表达出来。所以画外音二,可以根据画面二的内容进行阐述:“一 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注意“礼让”“致谢” 等关键词,画外音可以围绕“礼让”“体谅”“文明”“尊重”“榜样”等来表达;画面三 可以根据画外音三来得出,“搀起的不只是一位老人”,说明事件应当与“搀扶老人”有关, 描述时可以明确助人者的身份,用一些动作描写来丰富画面内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明代 刘基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 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哔哩哔哩弹幕网《后浪》青年宣言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 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是谁,就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就是我们彼此身边 亲近的公民。——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以上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启发和触动,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青年,乃国之栋梁 梁启超有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后浪》也说“你们有幸,遇见这 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是国家之栋梁。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70 年的不懈努力,70 年的风云变幻,如今的中国已经 - 23 - 如雄狮一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默默付出, 不懈奋斗密不可分。我们的祖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我们作为祖国的一份子,自然要贡 献我们的力量。 回看老一辈的经历,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 年,毛泽东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从此黄旭华的一 生便与核潜艇紧密相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跌跌撞撞的磕绊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 在抗战的炮火下,在荒岛的风沙中,在深海的惊涛里。黄旭华院士在核潜艇事业上付出了自 己一生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青丝变白发。是他与他的战友们,以岁月和心血凝铸,为中 国开启了核潜艇的新篇章,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2013 感动中国赋予 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 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万里星空,海疆辽阔。正式有了像黄旭华这样舍己为国的伟大精神,我们中国才会被建设的 越来越好。 “是否,那种积极有为的情操已在漫卷烟波的楚江中,欸乃桨声里一蒿独去;是否那种 积极有为的家国情怀已在波涛汹涌的伟浪间遁于无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们青 年应当如姣姣君子般洁身自好,为国着想。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彰显我们美好的青 春年华。 我们也应保持自己的心中的理想,不断去实践,不断去超越,去追求属于我们青年人自 己的梦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我们青年人成长立足之本。曾几何时,我们 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处于积贫积弱地步的我们得不到其他国家的尊重。中苏关系紧 张的时候,苏联撤走了援助我国制造核潜艇的一切设备,美国封锁了一切技术与人才,企图 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而在如此艰巨的环境下,我国涌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黄旭 华,钱学森在设备简陋,环境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国造出了核潜艇和导弹。自强不息方能得到 世界的尊重。如今的中国,正需要我们中国青年自强不息呢,开拓创新,为国争光。 敢于实践、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国家进步的灵魂。今天我们可喜的看见 浙江大学的学生们击败了麻省理工,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夺得了世界大学生创意大赛第一 名。他们发明的清洗装置利用高压空气流代替水流节约了百分之九十的水资源却能达到与自 来水相当的清洗效果。这是当代青年勇于将设想用于实践、创新开拓进取的榜样与缩影。富 有创新、实践精神的中国青年必将成为中国的力量之源,活力之魂。“吾心信其可行,则移 - 24 - 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青年一代有能力,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总 会把关爱的目光;一个伟大的政党,总会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力量, 最富有生命力的当代青年,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于青年而言,国家的支持将会使 我们更加坚定信念,坚定理想,不负历史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唯 有我们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时刻牢记祖国母亲赋予我们 的神圣使命,努力提升自己,使我们更加完美,更加优秀,为我们的祖国母亲贡献出我们自 己的力量。最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更加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审题最主要的方法是总结材料中 心,这是做材料作文审题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在写作之前能够把材料的中心 准确的提取出来,并且理解透彻,将它作为文章的中心,那么作文的写作成果势必事半功倍。 在总结材料的中心的时候,先总结句子的中心,理解每一句话的说明对象,然后对材料进行 分层,进而得出材料的中心。 本题中材料共有三则。第一则,这句话出自明代刘基的《拟连珠》,大意是说,事物是甜还是 苦,尝试过的人才能辨别;道路有平坦与险阻,走过的人才知道。此句道出了实践出真知的 道理。第二则,出自《后浪》青年宣言,“你们”指的是当代的青年;“你们有幸,遇见这 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写出了“青年”与“时代”的关系,触发 考生思考两者的关系。第三则,出自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你”指“公民”,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告诉 我们中国是每个人的中国,每个公民都应当对“中国”负有责任。三则材料貌似各自独立, 实则有机关联。它启示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家国的发展兴衰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 应当立志报国,心系人民;时代新青年更要有责任与担当,勇于实践,勇于奋斗,敢于坚守。 立意时不可孤立立意,要有统一性。 参考立意: 1.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时代的舞台; 2. 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是当担、奋斗; 3. 青年有使命,国家有未来; - 25 - 4. 用实践、奋斗、奉献,谱写时代新篇章。 参考素材: 1. 国家与个人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 《少年中国说》里就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 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 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就说明国家与个人关系十分密切,国家强盛,人民就富裕;反之,国家 衰落,人民就痛苦。从古至今,我们涌现了多少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者,如精忠报国的岳飞, 壮烈殉国的邓世昌,以及助人为乐的雷锋。在历史长河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忧国忧民的南宋 诗人陆游,虽然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但他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晚年退居 家乡,仍对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报国之心始终不衰,逝世前还创作了绝笔诗《示儿》 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因为这些爱国主义者知道国家与个人关系十分密切:没有国,哪有 家,没有家,哪有你我,国强民才富。 2. 既然国家和个人关系密切,那么国家就要加强自身建设,这就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努力,保 护好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怎样建设、保护好祖国呢?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爱国者用他们自 己的身躯来构建国家的根基。远的不说,就说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人吉鸿昌以树枝作笔,大 地为纸,疾书一首:“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新中国刚成 立,钱学森虽然在美国已有很大成就,但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这种无私奉献 祖国的精神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赞叹。今天的我们要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创造精 神,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同心同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护祖国。 3. 有句话说得不错:“我的梦,中国梦”。国家孕育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民,更是养育了我们 人民的梦想。国家永远是我们温馨的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看似理所当然,但却不代表我们是被国家这个概念束缚着的。我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 理想,更是有只属于自己的未来。作为个人不要问国家给了什么,更要想想自己为国家做了 什么。 4. 使命,是爱国,是国难当头坚定地迈出自己的步伐。从古至今,英雄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 他们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他们的时代。在这个春节,疫情的爆发使我们在感叹惊讶的同时, 心里也被社会上各个小小角色温暖着。医护人员、人民警察、默默的奉献者……他们舍弃了 与亲朋好友举杯欢畅,选择将团圆搬到抗“疫”战场,他们披星戴月地守护一座座城市,用 无畏对抗着疫情。在这寒冬中,传递一份份温暖。两分悸动,从而点点连心。2020 的冬与春, 在这期盼载着使命。祖国大地更将因此而万物复苏,迎来新生。这是中国青年团结的力量, - 26 - 也是中国青年使命感的力量。爱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感谢所有为我们的安全付出努力,甚 至生命的伟大的人们。愿我们都记住此刻的感受,保有炽热的内心和滚烫的灵魂。 参考结构:题目是“青年,乃国之栋梁”。开头引用梁启超和《后浪》中的话,稍作分析, 亮出观点: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国家之栋梁。首先回顾历史, 列举出黄旭华为榜样,指出老一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接着指出什么样的青年才能 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有理想,要自强不息,要有实践、创新精神。再次青年一代有能 力,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最后重申,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时 刻牢记祖国母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努力提升自己,使我们更加完美,更加优秀,为我们 的祖国母亲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