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滚动天天练22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保分滚动天天练(二十二)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值:45 分) 一、语言基础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邬老太年轻时就常常帮同事和街坊邻居缝制衣服,________之下,她的女儿从小就认 为助人为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②92 岁的“飞虎队”成员理查德·舍曼接受采访时说:“我________了日军在中国烧 杀抢掠的许多暴行,也看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期间到处流离失所的悲惨。” ③“互联网+”是这两年来人们________的词汇。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 “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全社会立即掀起了新一轮关注和解读“互联网+”的热潮。 A.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 B.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C.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D.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 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 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①句说的是“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应该选“耳濡目染”;第②句 强调“亲耳听到,亲眼看见”,所以,应该选“耳闻目睹”;第③句意思是不但经常听到, 而且自己还能清楚地说出来,应该选“耳熟能详”。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近日,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大学村开设了第一间实体书店,这是该公司首次推出网 购书籍服务 20 年来开设实体店卖书。 B.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对青蒿素及其提取方法的发现表明,中医药是个巨大的 宝库,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和研究。 C.自 1971 年联合国把每年 12 月 5 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以来,为青年志愿者关爱 他人、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社会发展。 D.进入高三之后,部分学生借口以学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 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应将“首次”放在“20 年来” 后;C.成分残缺,应去掉“自……以来”;D.句式杂糅,应删去“借口”或“以……为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答案] B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研究人员成功地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造出人造血管,这将可能带来一次医学上的变革。 3D 打印制造血管的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打印材料,同时,这对现有的 3D 打印技术又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制造多种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①这种材料可以使血管表面分布许多微孔 ②而且也拥有适合于 3D 打印的可加工特性 ③拥有与真实血管类似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 ④研究人员为了打印只有 20 微米厚的多孔、多分叉的血管 ⑤创新地采用了喷墨打印与立体光刻相结合的方法 ⑥打印血管所用的材料是丙烯酸酯基的合成聚合物 ⑦借助计算机的模拟设计 A.④⑤⑦①⑥③② B.④⑤⑥①③⑦② C.⑥①③②④⑦⑤ D.⑥①②⑤③④⑦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供排句 的小排序问题。语段介绍了 3D 打印问题,供排句中,由①句中的“这种材料”可知这句话 应该在⑥句后面;由②句中的“而且也拥有”可以推断这句话要放在③句后面。采用排除法 可以得出答案为 C。 [答案] C 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 和指南针。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用它来 制 造 奇 巧 美 丽 的 烟 火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 们 发 明 指 南 针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 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答案] ①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②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③并不曾向海上 获取霸权 5.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右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 中的寓意。(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先描述画面内容,再揭示其寓意。描述画面内容时要注意其中 的要素,保证描述全面。画面中有一个胖小孩,一条大鲤鱼,荷叶和荷花,按一定顺序表述 即可。根据传统剪纸艺术的内容与特色及画面中的谐音寓意可知,此处应该是连年有鱼之类 的意思。 [答案] (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连年有鱼(年年有鱼或喜庆有鱼)。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6~7 题。(11 分)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 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 ③,耿耿恨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 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③陵阙:皇帝的陵墓。 6.阅读全诗,选出分析错误的两项(5 分)( ) A.“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 给全词布下了苍茫的氛围。 B.“尚想霓旌千骑”三句写词人当年到此游玩,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然而 如今,繁华消歇,当年盛会化为过眼云烟。 C.上片最后一句“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承上启下,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引出 下片的伤今。 D.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内容上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 迁就是历史的见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E.“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写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正面渲染出定王台的 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解析] B 项,“尚想霓旌千骑”三句写的是定王到此游玩,而非词人。E 项,下片开 头三句景色描写是从侧面渲染,而非正面渲染。 [答案] BE 选 B 给 2 分,选 E 给 3 分。 7.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下阕抒情,抒发内心的“愁”苦之情。首先借 “乔木”“大江”意象抒发情感,“老”与“流”表达了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痛古之情。 “乔木老”叙述的是树木枯老,包含着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古人常借“流水”意象表达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空白九分头”直抒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 陵阙”描绘了山河破碎的悲惨画面,表达对国家的担忧之情。 [答案] 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 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2 分)②抒发了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 之恨。(2 分)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 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2 分) [诗歌鉴赏] 词起笔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雄跨”两句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 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接下来以问答做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 旧事的追忆。词人想到古台的主人“西刘” ——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展示了 当年的兴盛。“尚想”三句写定王到此游玩,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然而,繁华消 歇,当年盛会化为过眼云烟。“叹息”两句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 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 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 “登临处”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 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流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 生”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但由于南宋朝廷苟 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一夜”三句象 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词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 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在一个飘舞雪花的冬夜 [蒙古族]玛拉沁夫 雪花,轻轻地飘落着,从清晨起,一直到蓝色的北方夜幕降临时分。 杨本老人已经六十七岁了,然而白头发却比我的还少!两只猎人的眼睛,依然可以辨认 几里以外的野兽。他是个老共产党员,在猎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我们的四轮马车穿行在白桦林里。这正是雪后短暂的风平浪静的时刻。 杨本老人手里的马缰,松弛地耷拉在雪地上,马儿迈着缓慢的步伐略作喘息,以便迎战 每每雪后都要到来的大风暴! 我曾经历过多次草原风暴,然而森林风暴,对于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风暴常常给人 们带来损害,但是经历一次风暴,人们也会多享一次斗争的欢乐。 不时,一阵冷风从雪面上掠过,吹起一层淡淡的雪的烟雾。这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 杨本老人望了望天空,泰然地吹起口哨,然而他的双手却不由得勒紧了马缰。 我们往南走,顺风,风暴再大也不误我们赶路。我跟杨本老人并肩坐在一起,两个人合 着把一件宽肥的狼皮大衣披在身后。这时杨本老人向天空做了个欢迎的手势,打趣地说: “请吧,风暴!” 没有过多久,果真风暴来了。好像它一直等候在那幽暗的森林后面,当主人一发出约请, 立刻就登上“门”来。 从那以后,我们好似被蒙上了眼睛,周围的一切景物,全都看不清了,耳朵里充塞着风 婆放肆的叫喊声。然而那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辨别道路的鄂伦春马,是足以使我们信赖的, 它会把我们安然拉到目的地去。这时,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熟悉的《国际歌》的音调, 那歌词既不是蒙语,也不是汉语,我一句也听不懂。 “尤合勒!额沃米道恩吐米毕儿热,包勒……” 从音调上,我听出这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那句词。 顿时,我觉得整个森林都在合唱着。当我睁开眼时,才发觉原来只是杨本老汉一个人, 在轻轻地唱着那支伟大的歌曲。 他的歌声虽然轻而低,但是那样热烈而壮阔!与今晚这风暴的气氛恰恰吻合。我忽然觉 得他不是平白无故地唱起这支歌的,听得出来,这歌声发自他内心的最深处! 我向他看了一眼,他眉宇如常,脸色平静,只从那眼角的皱纹里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 他的两眼直视着前面的道路,好像那条道路上浮现着使他深深激动的往事…… 当他唱完以后,我问道:“你唱的《国际歌》是鄂伦春语的?” “是的!是鄂伦春语的《国际歌》!” 他攥紧拳头,又用汉语高声唱了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庄严的《国际歌》!世界上有多少不同的民族,用多少不同的语言,唱着这支全世界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产阶级的战斗歌曲!这里有几千万,甚至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也有几万,或者几十万人口 的小民族。然而,在全世界只有两千人的鄂伦春族,是怎样第一次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唱出这 支伟大歌曲的呢? 我不是在作历史考证,这里面包含着比历史考证更为意义深远的东西!当我正在思索这 个问题的时候,杨本老人自言自语地说: “二十年前的一个冬天,也是在夜里,我们两个人冒着风暴从这条道上走过!他是一个 汉族同志。跟你一样,他也和我并排坐在四轮马车上,到我们鄂伦春地区来。风雪叫人透不 过气来,可是他不停地唱着一支歌,那支歌叫人一听,就浑身是劲儿,心里着起一把火来! 我问他,他说:‘这支歌叫《国际歌》。’我说:‘这么好的歌,教给我唱唱吧!’我用汉 话刚学了几句,就知道这支歌的分量了。我停住唱,说:‘这么好的歌儿,应当叫每一个鄂 伦春人都会唱。同志,你帮助我把它翻译成鄂伦春话行不?’那个同志很愿意,可是他说他 不会鄂伦春话。我说:‘你给我讲歌词的意思,我试着翻。’就这样,第二天早晨,我们到 达部落的时候,我们鄂伦春语的《国际歌》诞生了。它像一只神鸟,很快飞到了苦难中的每 一个鄂伦春人家,鄂伦春人都非常喜爱它!……” 风暴还没有平息,森林庄严地挺立着。我跟杨本老人紧紧地相靠着肩膀,又唱起那支“神 鸟”的歌来…… (有删改) 8.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情节相似而又不同是本文的构思特点,森林风暴中杨本老人与“我”同行,他唱响 《国际歌》的情节,引出了当年老人与汉族同志同行学唱《国际歌》并译成鄂伦春语的主要 情节。 B.森林大风暴的典型环境不仅烘托了《国际歌》激昂、奋进的旋律,而且烘托了鄂伦 春语《国际歌》的诞生。 C.马拉着“我”和杨本老人在雪原上奔走,无论风雪多大也不会迷路,一则它是鄂伦 春马,二则它是杨本老人亲自喂养调教的。 D.《国际歌》的雄浑壮阔能令人热血沸腾,充满豪情,像心里燃起一把火。于是老人激 动地将它译成鄂伦春语,让每个鄂伦春人都会唱。 E.风暴未来时马儿喘息着,步伐缓慢,缰绳松弛,风暴即将来临老人则双手勒紧了马 缰,这缰绳一松一紧的细节凸显出老人赶车技术的娴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二则它是……调教的”不准确,主要 是杨本老人经验丰富。E 项,“这缰绳……的娴熟”错误。应该是通过“缰绳”的“一 紧”“一松”暗示了天气的变化。 [答案] CE 9.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不是在作历史考证,这里面包含着比历史考证更为 意义深远的东西”?(4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语句 中的关键词,如“历史考证”“深远的东西”分别指代什么。所谓“历史考证”指的是对鄂 伦春语的《国际歌》诞生过程的考证,而“深远的东西”指鄂伦春人的斗争精神、对共产主 义理想的追求等。 [答案] ①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对鄂伦春语《国际歌》的诞生过程(包括诞生的时间、鄂 伦春族只是个具有两千人的小民族)作历史考证,②而在于表现鄂伦春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斗 争精神,尤其是对《国际歌》的喜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每点 2 分) 10.文中杨本老人将鄂伦春语《国际歌》比喻为“神鸟”,作者也称《国际歌》为“神 鸟”的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问题时,要关注 “神鸟”本身的意义以及“神鸟”与《国际歌》之间的关系等。“神鸟”是我国很多民族神 话传说中有灵性的鸟,它代表祥瑞,《国际歌》就像“神鸟”一样传递着共产主义的信息, 能够鼓舞、振奋人心等。 [答案] ①“神鸟”是我国很多民族神话传说中有灵性的神奇的鸟,它代表祥瑞,能够 为人祛邪、避灾、祈福,深得鄂伦春人的喜爱。②“神鸟”飞翔神速,比喻鄂伦春语《国际 歌》传唱的广泛、迅速,很快传到了每个苦难的鄂伦春人家。③作者称《国际歌》为“神鸟” 的歌,泛指各种语言的《国际歌》像神鸟一样为人们所热爱,能振奋起人们的精神,鼓舞人 们奔向幸福的未来。(每点给 2 分,意思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