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2实用类文本阅读高效演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2实用类文本阅读高效演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效演练————————— 一、(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 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 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 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 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 20 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 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 年 3 月 8 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 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 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 月 25 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 40 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 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 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 1985 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 10 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 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 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 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 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 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 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 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 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 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 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 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 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 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 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 认为自己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 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 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 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 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 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 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 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 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 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 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 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 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 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解析] B.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陈忠实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应是 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工作单位换成陕西作协。C.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原 文第四段,文中只是说“1985 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并没有说他作出了“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误判断”;结合文意可知,那应该是他受刺激后的一种觉悟。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 谓一帆风顺”推断错误,陈忠实在创作生涯中也有困惑的时候,不能绝对地说是“一帆风 顺”。 [答案] AD 2.为什么说 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在原文中找到“1985 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这一信息所在之 处;然后找到相应的答案所在范围(第三、四、五段);最后筛选出相关信息,并用自己的语 言将其整合起来。 [答案]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 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 自己是在 1985 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认真审题,理解句子。解答本题,应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拆开来 理解:“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什么句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为什么能“永留人间”? 结合材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 界在 20 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要求阐述“剥离”和“寻找”的关系,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陈忠实要 “剥离”什么,即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摆脱封建残余桎梏”“从信奉 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进而弄清他要通过“寻找”获得什么,即“获得精神 解放”“在思想上打开自己”“重建自我”。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相辅相成、辩证 统一。回答第二问“有哪些表现”,则要纵观全文,从重点段落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并加以概 括,如第三段的开头句,第四、五段的结尾句。要言之有理有据。 [答案] “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 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 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 写出了文学巨著。 二、(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12 分)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 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 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 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 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 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两个学生。尽 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 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 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 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 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 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 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 个问题。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 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 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 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 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 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 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 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 1924 年 7 月 28 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 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 年 7 月 29 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 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 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 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 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 1942 到 1943 年间, 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 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 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 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 1948 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 水仅够买 3 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 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 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 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 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 年 8 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 公斤。1948 年 8 月 12 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 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 6 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 降半旗志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 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有删改)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 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 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 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 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 23 年,担任系主任 16 年,开了 16 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 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 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D.朱自清退回购物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 没有向权势低头,可见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节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 格自律的一面”。B 项,增添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C 项, 可能是“豁达”,但没有“乐观”,也可能是出于无奈。 [答案] D 6.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朱自清 “认真”内容的相关表述,然后加以概括。比如文章中朱自清对夜中蝉鸣的问题的考证,说 明朱自清写作的认真;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表现他学习的认真;教“文辞研究”课时, 只有两个学生,但朱自清还是如平常一样讲授、考试,表明他教学认真。 [答案] 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 500 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身体验,还专门写文章。②学习认 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 书写日记。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两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④工作认真。原则性 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每点 1 分,答对 3 点给 4 分) 7.文中画线处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回答问题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的 话的具体内容和体现了传主怎样的特征,二是与作品本身的特征的关系等。比如文章引用了 朱自清的话,“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 而继任馆长当恶人”,表现了朱自清做事有原则,再如“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 性的施舍”表现了朱自清的气节等。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人的话主要是为了体现朱自清的 高尚气节等。文章这样写,一方面能突出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通过引用传主和 别人的话,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等。 [答案] 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② 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 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每点 2 分,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共 5 分,意思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