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三 微案三 人物形象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三 微案三 人物形象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微案三 人物形象 微点突破一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对应学生用书P061‎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人物形象的概括或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部分考题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先概括再分析。‎ 设问方式 ‎1.(2019·浙江高考)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2.(2019·江苏高考)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2018·全国卷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5.(2017·江苏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6.请简要概括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 ‎7.概括×××段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8.×××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步欣赏人物,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1.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在分析回答某一人物的形象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进而可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2.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尤其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3.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4.注意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而“形象特点”除“性格特点”外,还应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答题模板 ‎1.形象特点 总分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式: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性格特点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完成问题。‎ 林冲的人物形象在梁山好汉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其性格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总结的是林冲的性格特点,阅读全文,可从对林冲的各种描写,如生存环境、情节发展、林冲的身份地位等角度分析,并进行概括总结。‎ 答案 (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小说开头林冲对高俅竟毫不痛恨,连口称他“太尉”,对高俅的狠毒完全没有认识,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 ‎(2)心地善良,侠义济困。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 ‎(3)性急。李小二说他“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林冲听说陆虞候前来害他,立刻大怒,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并马上“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4)做事细心。林冲去山神庙前“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些都可看出林冲是做事仔细的人。‎ 即学即练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 ‎,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主题、标题、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了评价。‎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向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表现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先有说法,刚刚听说了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谈家事,看完电影之后胡乱评价。根据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即可。‎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和“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相似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 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中使用的手法很多,如引用经典语句、排比、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使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充满喜剧效果。找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造成的效果即可。‎ 微点突破二 分析形象作用 小说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小说阅读中,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主,但有时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还要对次要人物进行刻画。命题角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17·江苏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4.请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5.“×××(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五考虑”‎ ‎1.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又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从“主题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从“‘我’的作用”考虑: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 ‎1.“自身作用”方面: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环境作用”方面: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人物作用”方面: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衬托人物的美好品质。‎ ‎4.“情节结构作用”方面: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点题作用”方面: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题模板 ‎××是……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作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事物)形象,(他、它)有……的作用(启示、艺术价值)。‎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祝福》,完成问题。‎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主要思考次要人物在情节结构、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在这里,“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情节结构方面,“我”是线索人物,“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答案 作用: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在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然,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上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摸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第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铡刀。‎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联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的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摸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的深厚情谊的肯定”错,应是对小铡刀作用的肯定。‎ ‎★5.“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小铡刀多次出现,使情节更曲折,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②小铡刀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代表着他对质量的追求与对自身经营理念的坚守,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小铡刀象征着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经商理念,有助于凸显小说主题。(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物象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某一物象的作用,可以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情节上,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上,有人质疑鞋子质量时,林掌柜会用小铡刀铡鞋,可见它体现了林掌柜对鞋子质量的严格要求,也体现出他对商品质量的追求和对自己经营理念的坚守。③主题上,小铡刀要铡掉的是质量不好的商品,象征着保证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凸显了小说主题。‎ ‎★6.“我”和杨跛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同有异,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同:都是次要人物,都推动了情节发展,有利于展现小说主题。(2分)‎ 异:“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诚信经营的理念在“我”身上延续,拓展了小说主题。(2分)杨跛子是反面角色,其讹鞋和骗酒的行为从反面衬托了林掌柜和父亲的形象。(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确定相同点,文章主要写林掌柜,次要写“我”和杨跛子,故“我”和杨跛子皆是次要人物。“我”和杨跛子的行为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利于凸显小说主题。如“我”把酒洒在街上,引发林掌柜对“我”的夸奖,揭示了诚信经营的理念。其次寻找不同点,虽然都是次要人物,但“我”是事件的叙述者和参与者,是正面形象,继承了诚信经营的经商理念,从而拓展了小说主题;而杨跛子则是反面角色,其讹鞋、骗酒的行为从反面衬托了林掌柜和父亲的形象。‎ 微点突破三 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设问方式 ‎1.(2016·浙江高考)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2.(2015·全国卷Ⅱ)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3.(2012·全国卷)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要人物)应该是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 ‎5.请结合小说×××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探究人物塑造意图)‎ ‎6.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发?(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探究主人公是谁 ‎1.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塑造主人公的作用。‎ ‎2.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 ‎3.分析小说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 探究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塑造意图 ‎1.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结合环境(社会环境)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展;(3)贯穿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 ‎1.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对人物的个性行为起了怎样的作用。‎ ‎2.人物的某一个性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揭示或凸显文章的主旨。‎ 答题模板 我认为主人公(塑造意图)是××,理由是:××对主题、情节、形象等有……作用。‎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祝福》,完成问题。‎ 作者塑造祥林嫂形象,其社会意义是什么?请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祝福》里的祥林嫂受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的束缚,承受着肉体和灵魂双重摧残的苦痛,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尊严与价值,甚至连一个享有完整的姓名权都被剥夺了。可以说封建礼教全方位的压力把祥林嫂一步一步逼到绝境,终至沦为乞丐以至死亡。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于祥林嫂承受着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的迫害,周围的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躏她、践踏她,对她的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答案 (1)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 ‎(2)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的痛苦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痛,也是当时社会里视而不见的麻木之大痛。‎ ‎(3)祥林嫂这个形象给人以启示,让人们深思:劳动妇女怎样摆脱痛苦的枷锁?劳动人民怎样推翻做奴隶的命运?‎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退虾 周天红 老板,退虾!‎ 退虾?不退。‎ 节日的菜市场,人来人往,热闹呀。两句对话,像把菜市场点着了一样,炸开了锅。一位老太婆,满头白发,少说也有七十岁,正跟卖虾的老板交涉。‎ 你的虾少二两,不要了,我要退货。‎ 怕不会哟,我这个摊子哪会有缺斤少两的事儿?‎ 老太婆就认准要退虾。老板坚决不退。老太婆满脸阴沉。老板一脸通红,给憋的。‎ 你看嘛,近点看,太婆,四斤虾,一两都不少。老板扶着老太婆上前看台秤,一刻一刻地指给老太婆看。‎ 大家都看见了,是四斤虾,一两都不少。老板就是耐得住脾气,要不,怎么每季度都能评上这个菜市场的“公平秤”呢。这把“公平秤”在这个小城里都是有点名气的。为这事儿,老板家里没少领回去“红本本”。‎ 不,肯定没有四斤,我提回去称过好几回,就少二两。我不要了,要退虾!老太婆是一口话,没得说,横竖要退。‎ 没多久,市场管理的,工商的,来了好几个。‎ 四斤虾,秤的指针不偏不歪地指着那位置呢,大白天的谁看不清楚呀。刚来的几个人左左右右地试验了几下秤,又扎扎实实地称了两三遍,真是四斤。‎ 太婆,真是四斤虾。‎ 你们不会是一伙的吧?我刚才在家里称还少二两呢。反正随便你们怎么说,好,我不要了!老太婆就认这个理儿,退虾!‎ 太婆,退虾怕是不恰当哟!退了虾,不就说我欺人吗,还是欺骗一个老太婆呢。我这“公平秤”还往哪里挂嘛。老板颈脖子上都红了,说起话来还是很和气,真是难得呀。‎ 我看这事儿还是去派出所解决!刚来的几个人中突然有个人提议。‎ 去派出所?老太婆阴着的脸猛地一惊。‎ 好,好,好,如果太婆真纠缠着不放,我们就只有去那里了。老板也同意这个方案,去派出所说事儿。‎ 唉,这该死的虾!老太婆一把把虾从秤上拿下来提在手里,身子晃动了两下,差点坐在了虾盆子里。‎ 老板一手上去,把老太婆扶住。大家帮着忙扶老太婆在摊子前的一把藤椅上坐下,捶背的、端水的、忙着买药的,七手八脚,把整个菜市场都闹翻转了。‎ 好一会儿,老太婆转过气来,扫了老板一眼,又扫了一眼周围的人,说起了自己退虾的真正原因。‎ 男人去世得早,自己一个人把两女一儿拉扯大。拉扯大一个,屋子就空一间。最后,儿子大学毕业也去了远方工作。一套房子,就留下了老太婆一人。这个节假日,儿女们约好了要回来过节。老太婆大清早就起来,准备了一桌大餐,全是儿女们喜欢吃的菜。正在老太婆高兴地准备迎接着儿女时。大女儿说单位上加班。二女儿说她朋友从几千里以外的城市赶过来看她。小儿子说要跟老婆回娘家陪老丈人喝酒呢。三个儿女,全都来不了了。老太婆看着一桌子的菜,就只有一个虾子还没打整,可以退。退虾,找什么理由呢,只好硬说缺斤少两,才好退!‎ 老太婆说着,菜市场一层层地安静了下来。老太婆说完,整个菜市场死一般的沉寂,能听见水龙头一滴一滴水落下来的声音和有人轻轻的抽泣声。‎ 太婆,我给你退虾。老板一句话打破了寂静。‎ 老板接着说:太婆,虾钱你收着,虾我打整干净提着到你家,我们一起吃饭,过节!‎ 菜市场一下又热爆开了。那几个穿制服的、卖肉的、卖鱼的、卖小菜的,一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围着老太婆一路到她家。‎ 可热闹了。洗菜的洗菜,整饭的整饭,倒酒的倒酒,吃着,笑着,闹着,好大的一家子人呢。‎ 有人随口说了句:真是一顿和谐大餐。大家都说,对头,就叫和谐大餐!‎ 你别说,人多,吃起来有味儿,大家也吃得高兴。摆笑话的,划拳猜子的,兴趣高得很。老太婆看着大家热闹,也是喜上心头,哈哈大笑。‎ 一桌子的菜,吃得只余下碗筷了。尤其那盘虾,更是吃得干干净净,一点皮儿都没留下。‎ 老太婆一直乐着呢,假牙都掉了好几回。‎ ‎(节选自2017年11期《小小说月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的对话十分简洁,既点明了“退虾”与“不退”之间的尖锐矛盾,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导入下文。‎ B.“老板家里没少领回去‘红本本’”中的“红本本”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板获得了诚实经营的“荣誉证书”。‎ C.小说中对老太婆相关情况的插叙,既补充了老太婆退虾的理由,又点出了如何孝敬父母及如何对待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D.小说结尾写老太婆一直乐着,意味悠长。老太婆高兴,是因为不但有人陪自己过节,而且自己还拿回了虾钱。‎ 答案 D 解析 D项,“老太婆高兴,是因为不但有人陪自己过节,而且自己还拿回了虾钱”‎ 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老太婆之乐是因为大家关注了她,自己的寂寞之心得到了慰藉,为众人的热情善良、社会的和谐美好而感动、高兴。‎ ‎8.小说以“退虾”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以“退虾”为题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事件;(2)“退虾”贯穿了全文内容,小说就是围绕“退虾”事件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的;(3)小说通过“退虾”之事彰显了人性美德,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注意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和主旨的角度入手。(1)从内容上看,“退虾”是小说的主要情节。(2)从结构上看,故事因“退虾”而起,情节围绕“退虾”展开。它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3)从人物形象上看,“退虾”塑造卖虾老板诚实守信、热情善良的美好形象。(4)从主旨上看,小说通过“退虾”赞美了卖虾老板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周围人们的热情与善良,彰显了人性美德。‎ ‎★9.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太婆;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板;还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所有参与此事件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太婆。理由:(1)小说由老太婆“退虾”引起事件,她是小说的线索人物。(2)老太婆自始至终参与了小说中的所有事件,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3)老太婆所经历的事件表现了小说要表达的“社会要和谐,关注留守老人”的思想主题。‎ ‎(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板。理由:(1)老板是构成矛盾冲突最主要的一方,也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的人物形象。(2)小说通过老板的行为,主要表现了人性的美好,赞美了老板诚信经商、诚恳待人、关爱老人的精神,彰显了小说的主题。(3)老板不肯退虾才引起了大家的聚集,后来肯退虾钱又提议把虾提到老太婆家陪她过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无论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都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理由,可结合文章内容,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作品主旨等角度分析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