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二 人物形象(物象)3大考点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学案:第二部分专题二小说学案二 人物形象(物象)3大考点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学案二 人物形象(物象)大考点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本考点常见的有三种题型: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考点突破一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热点,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要求只概括不分析,也有部分考题要求概括之后再分析。‎ 一、研读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指定语段概括与分析 ‎(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会明》) ‎ ‎(2)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捡烂纸的老头》) ‎ ‎(3)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走眼》)‎ 在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形象特点”“心理”“性格”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整体概括与分析 ‎(1)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 ‎ ‎(2)‎ 从全文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 - 43 -‎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有声电影》) ‎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战争》) ‎ ‎(4)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玻璃》)‎ ‎“特点”“性格”“品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方略 ‎(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概括与分析 整体概括与分析“5角度”‎ ‎1.小说对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交代。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小说塑造形象的方法。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等进行分析,概括出形象(性格)特征。‎ ‎3.描写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等,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赏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小说有关人物命运、性格形成的环境。首先,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5.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议论和评价。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毒的性格特点。‎ ‎[特别提醒]‎ 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 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答题模板 模板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的性格特点:①……;②……。‎ - 43 -‎ 模板三: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 43 -‎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 43 -‎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1)从情节发展的过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王有福失约后,来电话反复解释失约原因并改约,可见其真诚善良;从他为感谢“我”的捎钱要请“我”喝酒,可见其有感恩之心和心地善良;从他带着钱不走离家近的德巴街而绕行,可见其小心谨慎;从他撞破玻璃担心赔偿,拒绝包扎而偷偷溜走,可见其胆小怕事和狡黠;从“我”让他索赔,他却要坚持赔付酒店玻璃钱,可见其固执但不失真诚和善良。‎ ‎(2)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言行外貌 王有福第一次与“我”见面时,早早地等在那里,见面时“立即弯下腰”,拿到钱后,“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转身走时,“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这些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他小心谨慎,谦恭有礼,甚至有点窝囊;“我”问他撞玻璃的经过时,他“瓷在那里”“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系列动作神态描写,显示了他的胆小怕事;撞坏玻璃后,三个姑娘要给包扎伤口,他担心赔不起,“爬起来跑了”,显示了他的胆小狡黠。“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这些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显示了他固执、真诚和善良。因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有责任,拒绝“我”向酒店索赔的建议,坚持要赔偿的行动,显示他的善良本性。‎ ‎(3)从人物的谈论评价,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 43 -‎ 王有福离开后,“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因为觉得“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从“我”的感受,写出了王有福因未赔偿玻璃钱而愧疚于心,由此也显示了他品行善良。‎ ‎(4)从作品的背景环境,分析人物的身份形象 ‎(本文背景不明显,这里不再详述)‎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善良本分:怀疑酒店的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主 角(节选)‎ 陈 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的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地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 43 -‎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地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地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 - 43 -‎ 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地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演技精湛。年轻时便深受观众的喜爱,年老后的演出依旧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欢呼。②艺德高尚。对自己的扮相精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即使耗尽了生命也在所不惜。③虔敬无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耗尽力气把绝技传给徒弟。‎ ‎(二)人物形象的局部概括与分析 ‎1.局部语段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2步”“2要”‎ ‎2步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分清描写类型,抓关键词句,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 ‎2要 一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 43 -‎ 二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一般都涉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一方面。‎ ‎2.人物形象局部概括与分析“3步骤”‎ 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于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解答此类问题,分三步:‎ 第一步: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来归纳人物外在特征,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情感变化。‎ 第二步: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 第三步: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并把它们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 43 -‎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尝试答题]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提到“画线”语句,属于特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题型很明确。‎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①画线语句情境是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下发生的,“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触动。②上文达子要帮忙翻地,小格“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是犹豫后的决定,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①“垂下眼睫”这一动作是“心里一热”后内心自尊挣扎的表现;②关键词“执拗”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自尊要强。‎ 答案 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易错提醒]‎ ‎1.不能“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断章取义,理解不准,或分析片面。如本题,若不结合上文小格认为达子看她笑话的情景,就解读不好“心里一热”包含的“‎ - 43 -‎ 有所触动”的心理变化。‎ ‎2.抓不准关键词,或不能精准加工提炼性格(或心理等)术语。如本题,关键词是“执拗”,抓不准它,就难以准确解读人物心理;就是抓住了这一关键词,若不能精准加工提炼为心理方面的术语“自尊要强”,只保留“执拗”,也是不当的,因为这是一个性格术语。‎ ‎【依法小试】‎ 阅读《玻璃》(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2.文中画横线的段落表现了王有福怎样的心理和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王有福掏钱动作和央求“我”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愿意承担责任、息事宁人、不愿张扬的心理。②掏钱要赔偿人家的损失,真诚地表示道歉,还央求“我”不要对外人说,反映出王有福胆小怕事、老实本分的性格特征。‎ 考点突破二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高考还经常考查物象。‎ 一、研读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主要人物作用 ‎(1)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捡烂纸的老头》) ‎ ‎(2)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人物形象”“主要人物”“作用”“用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次要人物作用 ‎(1)“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玻璃》) ‎ ‎(2)“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次要人物”“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物象作用 ‎(1)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简析”‎ - 43 -‎ 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鞋》) ‎ 等作答方式的动词和“××物象”“作用”“意图”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方略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判断小说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2.主要人物作用“3关注”‎ ‎(1)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情节的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最根本用意。‎ ‎(3)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典例3 阅读《玻璃》(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 43 -‎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作用,先要把握小说中王有福的性格特点,再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从对小说的情节、主题及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对情节 的作用 王有福误撞玻璃一事,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想法,由此可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主题 的作用 在王有福这个底层人物的身上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他的胆小怕事、本分善良,无不令人感到震撼。‎ 对社会 的作用 王有福误撞玻璃这件事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可以折射出不良的心态,小说正是让人们从他的身上吸取教训,弘扬正能量。‎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王有福的所作所为,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揭示小说主题。借助王有福这一形象揭示底层百姓胆小怕事、本分善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同情。③折射出社会现象,给人启示。通过王有福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纵容肇事者不良行为的现象,启示人们普及法律常识,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 曲 ‎[美]威廉· 福克纳 每天中午他们都从这里路过。他穿着一套刷净的西装,戴一顶灰色的帽子,从不扣上衣领,也不扎领带。她穿一件雅致的棉织花布上衣,戴一顶阔边太阳帽。我坐在密西西比州小山中那所粗糙简陋的小别墅前,或在木头门廊上摇摇晃晃时,见过他们好多次。‎ 他们都至少有60岁了。他是位盲人,步履蹒跚无力。她每天带他到那座大教堂去乞讨,像平稳的水流一样说着话,用她那多节的手做着手势。日落时她又带他回来,把他带回家。直到斯普拉特林从阳台上对她打招呼,我才看到了她的脸。她左顾右盼,然后又向后面看看,没有发现我们。听到斯普拉特林第二次叫她时,她才仰起头向上看。‎ - 43 -‎ 她的脸是褐色的,永远美丽得像个妖魔。她没有牙齿:鼻子和下巴之间可以相互一览无余。‎ ‎“你很忙吗?”他问道。‎ ‎“你有事?”她欢快地答道。‎ ‎“我想给你写生。”‎ 她没听懂,热切地看着他的脸。‎ ‎“我想给你画一幅像。”他解释道。‎ ‎“跟我来。”她立刻笑着对和她在一起的那个男人说道。他顺从而艰难地想在院子围栏那狭窄的混凝土地基上坐下,却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一位过路人帮她扶他站了起来。我找了一支铅笔,就兴奋地离开了斯普拉特林,去为他找一把椅子。我看到她实际上正在哆嗦——不是因为年老,而是因为愉快的虚荣。‎ ‎“艾绥斯·乔。”她命令道,他坐下了,他那无视力的脸上充满了只有盲人才了解的那种冷淡的上帝般的平静。斯普拉特林带着他写生的本子来了。她坐在已就座的那个男人旁边,把手放在他肩上。人们立刻明白他们要拍在结婚纪念日上拍的那种照片。‎ 她又是一位新娘子了,倚仗着只有死神才能剥夺我们的优秀神话的魔力,她又一次穿上了丝织衣服(或者类似的东西),戴上了首饰、花冠和面罩,或许还有一束鲜花。她又是一位新娘子了,年轻而且美丽,她那颤抖的手放在年轻的乔的肩上。她身旁的乔又一次成为震撼她那充满恐怖、崇拜和虚荣的心灵的某种东西——有点令人害怕的东西了。‎ 一位偶然路过的人觉察到了这一点,停下来看着他们。就是看不见的乔,通过在他肩上的她的手也感到了这一点。她的梦想使他变得年轻而且骄傲了。他也设想着在1880年那时候的男子和他的新娘拍照时的固定可行的姿势。‎ ‎“不,不,”斯普拉特林告诉她,“不要那样。”她的脸色阴沉了下来。“转向他,看着他。”他赶紧补充道。‎ 她服从了,但仍然面对着我们。‎ ‎“把头也转过去,看着他。”‎ ‎“但那样你就不能看到我的脸了。”她抗议了。‎ ‎“不,我能。还有,我将马上画你的脸。”‎ - 43 -‎ 她微笑着妥协了,脸上皱起数万条皱纹,像一幅蚀刻画,她占了他想要的位置。‎ 她立刻变得像个母亲似的。她再也不是新娘了。她结婚的时间足够长了,完全明白乔既不是很可爱也不是很可敬畏的什么东西。而且正相反,他是可轻视的东西。他毕竟只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大孩子。(你知道她到现在为止已经生过孩子——可能丢失了。)但他是她的,另外的世界或许是那么坏,所以她要使它变得最好,记住那些日子。‎ 乔又一次通过放在他肩上的她的手领会到了她的心境,他再也不是那超众的男子了。他也记得他来到她跟前寻求安慰,带给她新的梦想的那些日子。他的高傲从他身上消失了。在她的抚摸下静静地坐在那儿,孤立无援,也不需要帮助,处在黑暗中,而且平静得像个已看到了生与死、发现了他们两者之间没有什么重要区别的上帝。斯普拉特林画完了。‎ ‎“现在该画脸了。”她很快地提醒他。眼下在她的脸上出现了某种东西,那东西不是她的脸。那上面恰好带有一种模棱两可的、不可思议的姿态。她正在摆好姿势吗?我疑惑地看着她。她正面对着斯普拉特林,但我相信她的眼睛既没看他,也没看他后面的墙。她的眼睛在沉思,而且是她自己的沉思——就好像有人在一个偶像的耳朵边低声说着一个庄重异常的笑话。‎ 斯普拉特林画完了。她的脸变成了一位60岁妇女的脸,就像一个妖魔一样没有牙齿,兴高采烈的。她过来看那幅画,把它拿在手里。‎ ‎“带钱了吗?”斯普拉特林问我。‎ 我有15美分。她没加评论地把画还了回来,拿走了那些硬币。‎ ‎“谢谢你。”她说。她拍了拍她丈夫,他站了起来。“谢谢你搬来了椅子。”她朝我点点头,并且笑了笑。我看着他们慢慢地沿着小巷走了,真想知道我在她的脸上看到了什么——或者说我看到的一切。我转向斯普拉特林。“我们看看这幅画吧。”‎ 他正紧盯着那幅画。“喂。”他说道。我看着画,接着我清楚了在她脸上我所看到的东西。整个脸蛋画得确实同蒙娜丽莎的表情一样。‎ 啊!女人仅仅拥有一个永恒的年龄!而且那不是年龄。‎ ‎(徐磊译,有删改)‎ ‎3.小说第一段为什么要描写两人的衣着?‎ 答案 衣着整洁、雅致,打扮得像精力充沛、来旅游休闲的富人。和下文“他们”‎ - 43 -‎ 至少有 60 岁,是乞丐且“他”眼盲、身体虚弱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次要人物作用“5思考”‎ 思考“自身作用”‎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思考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思考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思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思考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2.“3角度”分析“我”的作用 情节结构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人物塑造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主题表达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 43 -‎ ‎3.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3步骤”‎ 第一步:找出文中有关次要形象的描写,体会该人物(或事物)在小说中的特点。‎ 第二步:从陪衬角度、映照角度、线索角度体会该人物(或事物)在关联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第三步:用规范的作答方式回答。‎ 典例4 阅读《玻璃》(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要人物的作用)“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这道题要求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属于对次要人物的分析。作答时,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准确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我”给王有福捎钱,约好见面却没有见到,此后的见面中,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等,这一系列情节,“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可见“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情节上起到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的作用。同时,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侧面烘托,突出主要人物 ‎“我”见证了王有福的胆小怕事,见证了他的谦卑,“我”好心的提议,衬托了他的善良,所以“我”的存在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我”看待玻璃墙伤人事件,其实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所以文章通过“我”,便于揭示主旨。(此点非“主要作用”,可不答)‎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渲染气氛的多为群体人物,文中没有体现;不过,“我”‎ - 43 -‎ 这个次要人物出面来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点非“主要作用”,可不答)‎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依法小试】‎ 阅读《插曲》[文本见【依法小试】3],完成后面的题目。‎ ‎4.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①贯穿情节的线索:开头“我”的视线引出故事主人公,中间“我”为乔搬来椅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结尾“我”发表感慨引起读者深思,使故事余音袅袅。②深化主题:“我”对“她”的看法有了转变,从认为她爱慕虚荣到认识她的坚强、乐观、善良,有着蒙娜丽莎一样的迷人的美。‎ ‎(三)分析物象的作用 物象作用“4角度”‎ ‎1.从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行为、语言方面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 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4.从主题方面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典例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 43 -‎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两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 43 -‎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了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昔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丑琴”物象,“作用”二字也明示本题属于“物象作用”类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情节安排 方面思考 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丑琴”,主人公二叔的人生经历也始终没有离开“丑琴”,可见,“丑琴”是文章的线索。‎ 从人物塑造 方面思考 本文的“丑琴”有所象征,小说借助“丑琴”展示人物的命运,“丑琴”的命运起起伏伏,象征着二叔的命运。‎ 从环境和主 旨方面思考 胡琴所以变成“丑琴”,暗示了当时荒唐的社会环境,“丑琴”虽丑,但琴音照样柔美,二叔从琴中参悟人生:勇于面对逆境,心中存在光亮。可见,“丑琴”这一物象既暗示了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③“丑琴”暗示了当时荒唐的社会环境;“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 ‎[易错提醒]‎ - 43 -‎ ‎1.对物象出现的位置关注不够。关注物象出现的位置,对解读物象的作用很有帮助,尤其是反复出现的物象,要结合其上下文分析。如本题,“丑琴”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线索;反复出现的“丑琴”命运起伏,象征人物命运起伏。‎ ‎2.对物象暗示背景关注不够。要注意物象的类别和特征,如“太阳”“雪”“竹”“梅”等物象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环境描写的作用,还要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暗示背景(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如本题,“丑琴”成因所暗示的社会环境,容易被忽视。‎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你演奏吧 ‎[保加利亚]兹德诺夫卡·伊芙提莫娃 ‎“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伊万说,“你还记得有一回我用这个单簧管为你的爸爸演奏吗?你爸爸的肋骨疼得要命,但我为他演奏了一曲之后,他的身子一下子就舒展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伊万穿着一件磨破了的棉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褪色的表面上到处都是划印。‎ ‎“你已经在我这儿赊了整整几个月的账了,伊万,”柜台后面的男人说,“到现在你连一毛钱都没有还给我。”‎ 这个男人身处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算是咖啡馆、酒馆和便利店三合一的店堂吧。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万科,把稻米、白糖和面包卖给村民就是他平日的营生。‎ 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我会在你儿子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所有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族里所有老人的葬礼上免费演奏。别把我的单簧管拿走。我儿子这阵子正在学呢。他在街上听到什么调子,就能在这乐器上立刻摆弄出来。”‎ ‎“你不应该这么贪杯啊,伙计。为什么你不去意大利找份工作呢?你早就应该去赚钱。”酒馆老板说着就伸手去拿单簧管,“我儿子还小。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婚。”‎ ‎“那会儿你为你儿子搞了个生日聚会,我为他演奏,一毛钱没收,你老婆听得都哭了。”单簧管手伊万说,“‎ - 43 -‎ 还有,牙医把你那颗烂牙拔出来的时候,你没求我过来给你演奏吗?你的嘴肿得跟一个枕头似的,是我吹着小曲儿给你止了疼。”‎ ‎“你给我止了疼是因为我们一起喝醉了来着。”万科打断了他的话,“而且在你搞定这件事之前,你把我最好的一瓶白兰地给喝了。”酒馆老板嘟哝着,伸手去拿单簧管,“看看这个!它只配扔进垃圾堆。”酒馆老板一脸厌恶地摇着头。‎ ‎“你可以拿走……你愿意的话,我去把我的冰箱给你拿来?”‎ ‎“那冰箱本来就是我的,伙计。我把它扔出去,然后你去把它捡走了。我才不要那个见鬼的冰箱呢。”‎ ‎“那就把我们厨房里的桌子拿走吧。它几乎是全新的。你看怎么样?”伊万问,新的希望让他的嗓门也响了起来,“孩子现在正学着怎么吹单簧管呢。把这玩意儿从他手里拿走该是多遗憾的事情啊。兴许将来他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呢。如果孩子他妈看到孩子没有了单簧管,会把眼睛哭瞎了的。”‎ ‎“我可不会喝得烂醉如泥,如果我真的对我儿子能干上音乐这一行特别在意的话。如果我想要我的儿子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我才不会像你这样懒得要命呢,伙计。”‎ ‎“你不能把我的单簧管卖给任何人,万科。它有年头了。它是我爷爷的,这你知道。他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和希腊的雅典都用它演奏过。后来我爸爸在索菲亚用它为矿工们演奏过……”‎ ‎“没门儿。再说什么都没用。还有别的什么我能从你这儿拿走抵账呢?”酒馆老板喃喃抱怨道。‎ ‎“那我能在晚上过来吗?”伊万问,一边解开破棉衣的扣子,“我把单簧管从墙上拿下来,就演奏那么几分钟,就几分钟。”‎ ‎“你觉得我看上去像是疯了吗?你保准会把我的客人们吓跑的。”‎ 酒馆的门打开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羸弱男孩走进来,他的个头可比酒馆的柜台还矮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酒馆老板嘟哝着,“曼诺,去告诉你妈,我不能再赊账卖给她白糖了。你爸爸会把单簧管留在这儿,我会再给你们五天的面包。就这样。”‎ 男孩沉默了。他的视线沉到了地面上,停留在那里。然后,他在身上的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一些零钱、四个带着裂纹的玻璃球、一把弹弓和一块干净的手帕。‎ - 43 -‎ ‎“万科大叔,”男孩开口了,“把这些都收下吧。用这些东西够不够把爸爸的单簧管买回来呀?这是村里最好的一把弹弓了。”‎ ‎“没门儿,曼诺。回家去。”酒馆老板说着,挠了挠自己的脑袋。然后他给了男孩一块巧克力。“拿着这个,小家伙,回到你妈那儿去。这儿冷得透心凉。快跑吧,不然,你该要得重感冒了。”‎ ‎“让我用这单簧管演奏几分钟吧。”男孩说,“让我先演奏一会儿,然后我会把我们家的狗洛克斯带来。我把狗给你,你把我爸爸的单簧管给我。”‎ 酒馆老板把这破烂不堪的乐器交给男孩。“万科大叔,”他说,“如果你心里痛苦,不要怕。你听到我的演奏之后就不会再觉得痛苦了。我保证。”‎ 酒馆里很冷。刺骨的寒风在屋外咆哮,房间里弥漫着塑料、香烟和山毛榉的柴火半燃半熄的气味。‎ 静谧的音乐从老旧的单簧管里流淌出来:如此温柔的旋律,像是一个男人从漫长的病痛中恢复过来,像是一个孩子在街上发现了一把超棒的小折刀,像是你茶里的白糖块,像是你饥肠辘辘时的一碗豆子汤……这小家伙的单簧管吹奏个不停,直到村里最老的爷爷也一跃而起,和年轻女孩们一起跳起舞来。‎ 终于,这男孩停止了演奏,老旧的单簧管看上去又变得黯淡无光,遍体鳞伤,仿佛伊万的爸爸的手从没触摸过它。伊万的手也没触碰过它。‎ 酒馆老板不再瞪着柜台上的酒瓶子看了。“小子,”酒馆老板说,“拿上你的单簧管,一路跑回家去吧。告诉你妈,我会给你一个礼拜的面包。算在我账上!我请客!为什么你要演奏成这样呢,小子!”‎ ‎5.小说多次写到单簧管“老旧”“黯淡无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小说中单簧管起着线索的作用,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都围绕其展开。因此,要分析单簧管的形态“老旧”“黯淡无光”的作用,除了要分析其表层意思,更要深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 答案 ①凸显其使用时间长,历经几代人的吹奏。②用单簧管的老旧衬托主人眼下的落魄与无奈。③烘托了伊万的儿子高超的演奏技艺以及音乐的巨大魅力。‎ 考点突破三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 43 -‎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形象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研读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枪口下的人格》)‎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抻面》)‎ ‎(1)考查从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形象”“手法”“技巧”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考查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题干中往往有“间接”“侧面”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二、掌握解题方略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效果阐释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 - 43 -‎ ‎,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 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看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典例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重建学校 路 遥 ‎①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②“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③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④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⑤“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⑥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 43 -‎ ‎⑦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⑧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⑨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⑩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⑪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⑫“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⑬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⑭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⑮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 ‎⑯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⑰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⑱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 43 -‎ ‎⑲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⑳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尝试解答]                              ‎ ‎[教你答题]‎ 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 题干中明确提出了“运用什么手法塑造”,意在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塑造手法。‎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 思考角度 对应的答案要点 语言描写 ‎“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我不会出这钱!”‎ - 43 -‎ 简洁的语言,看出少安不愿为修庙捐钱的态度。‎ 动作描写 ‎“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找他的朋友金俊武”“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写出了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 心理描写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这些心理,写出了少安投资建校的心理过程。‎ 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为家乡勇于奉献、有思想的新农民形象。‎ 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 根据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描写所形成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答案 ①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②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表明少安不捐修庙钱的坚决态度,如“我不会出这钱”。③动作描写凸显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如走进破败老校、原二队饲养院,找朋友金俊武议事,蹲在山顶环视双水村。④心理描写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如老学校勾起的回忆、伤感;决心与修庙唱对台戏,“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还有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许多事情等。‎ ‎[易错提醒]‎ ‎1.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对典型的描写文字检索不全,或对检索到的文字加工提炼不准确,就会出现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的失误。如本题,容易遗漏对孙少安的动作描写;也可能会答出不典型的神态描写。‎ ‎2.只答手法,缺少分析,或分析啰嗦。再如本题,分析时,很可能出现简单罗列原文描写文字的情况,不是自己的加工成果。‎ ‎【依法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儿 子 苏 童 - 43 -‎ 小孟站在柜台前没有动,他数了数小盒里的彩色蜡烛,你得给我五盒,他说。那位小姐美丽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厌烦,她说,对不起,我只能送你一盒,这是我们老板定的规矩。他逼视着小姐说,送不起就别送,我买总可以吧?后来老板就出来了,他息事宁人地拿了四盒小蜡烛给小孟,嘴里说了一串很快又很难懂的话。‎ 小孟骑着摩托车向西郊而去,他母亲现在随他妹妹住在那里的居民小区里。小孟记不清有多长时间没见他母亲的面了,他妹妹在电话里说他已经三个月没去看望母亲了,他感到歉疚,所以当他妹妹问他知不知道后天是什么日子时,他立刻想起来了母亲的生日,他说,我记着呢,是六十大寿,生日蛋糕早就定好了。小孟不是那种不孝之子,他常常向他的知己朋友透露他的第一次婚姻破裂的原因,他的前妻什么都好,还是大学生,文学素养很高,她的语言天赋就被用来贬低和丑化他母亲了,有一次她对他说,你母亲天天忙里忙外的,怎么还那么胖?她说着还捂嘴哧哧地笑,小孟说他当时二话没说就给了她一个耳光,一个星期后他们就离婚了。‎ 正逢下班,街上交通很拥挤,小孟不得不放慢摩托车的车速,偶尔地他伸手到后座上摸一摸那盒蛋糕,蛋糕安然无恙。小孟想象着母亲在家里翘首等待他的情景,他知道她的脾气,这么长时间不去看她,她一定生气了,她会说,你来干什么?你心里还有我这个妈吗?母亲怎么数落他他也会赔笑脸的,他记得母亲从来不喜欢甜点,这盒蛋糕最后会被他自己消灭一半,母亲会在一边很满足地看他吃,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小孟兀自一笑,他想象着母亲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一块浸过水的手巾,随时准备替他抹去脸上的奶油。‎ 小孟将摩托车停在建材公司的门口,黑鱼正好从门里出来,小孟低头调整蛋糕盒的位置,黑鱼就站在他身后看,黑鱼说,放不稳,吃掉算了。别闹,这是我母亲的生日蛋糕。黑鱼说他要赶时间去工人新村,要小孟捎他一程。小孟有点儿犹豫,黑鱼取出头盔戴上,跨上了摩托车的后座,他说,我给你捧着这蛋糕。‎ 他带着黑鱼往工人新村去,他随口问了一句,去工人新村干什么?黑鱼却吞吞吐吐起来,他说,找大个子,谈夹板的事。小孟似乎愣了一下,紧接着问谁要的货?黑鱼说,还没有下家呢,这不是去看货吗?黑鱼越是闪烁其词,小孟越是穷追不舍,多少钱一张?这次黑鱼沉不住气了,你想干什么?摩托车停在一幢居民楼前,他问黑鱼,大个子是姓黄吧?黑鱼不解地点点头,说,那就一起进去坐坐?小孟从黑鱼手中接过蛋糕盒,他说,进去看看老朋友。‎ - 43 -‎ 隔着门就听见了洗牌的声音,屋里乌烟瘴气的,黑鱼凑到大个子耳边说了句什么,大个子说,急什么?等打完这一圈牌再说。大个子没有认出小孟,他就提着蛋糕盒站在大个子身边看牌,黑鱼说,你怕谁抢你的蛋糕吃啊?小孟就走到一边把蛋糕盒放在电视机上,他看了看盒子里的蛋糕,发现那上面的几个红红绿绿的字已经扭结在一起,无法辨认了。‎ 大个子手气不错,他们一来他就和了个清一色,小孟忍不住地渲染那只关键的九饼,黑鱼面有愠色,用一种冰冷的语调说,你还会打牌?小孟能猜到黑鱼在想什么,小孟嘿地一笑,意味深长地拍了拍黑鱼的肩膀,他说,我看完这圈牌就走。‎ 小孟确实没有什么阴谋,但黑鱼如坐针毡,并且有意站到大个子一边,把小孟和大个子隔得远远的,大个子要上厕所,他就让小孟来替他,他说,你替我打两副,输赢都算我的。‎ 小孟看了看黑鱼,黑鱼指了指自己的手表,他说,再不走你的蛋糕就坏啦。小孟盯着自己手上的牌,他没有注意到大个子在电视机那里停留的动作,他没有想到大个子的肚子这么饿,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开了他的蛋糕盒,他没有想到大个子一口就吃掉了小半块蛋糕,而且把那么一个高级的蛋糕抓得像一堆烂面团似的。他真的没有想到,后来他回忆起黑鱼突然爆发的那阵怪笑,后来他知道黑鱼在笑什么了,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他后来看见的就是这个一片狼藉的蛋糕,蛋糕上的那八个字被吃掉了两个,剩下的也失去字的形状了。‎ 大个子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他说,我以为是我家的呢。小孟想大个子你又不跟我做生意,怎么把我的蛋糕给吃了?小孟心里这么暗暗骂着,嘴上却说,没关系,吃了我再买一盒。小孟看见那几盒彩色小蜡烛,有的散在电视机上,有的落在了桌上,他都收起来,放进了夹克的口袋里。临出门时他看了眼蛋糕盒,他说,这蛋糕就留给你们吃吧,我再去买一盒。‎ 黑鱼跟在小孟的身后说,哪儿还有蛋糕卖?蛋糕店都关门了!小孟突然停住脚步,屋里的人看见他抓过蛋糕盒,狠狠地扣在黑鱼的头上,他们看见黑鱼的脑袋上像顶了一顶式样新颖的帽子,黑鱼对小孟的袭击猝不及防,他张大嘴看着小孟,小孟没说什么,突然哈哈一笑,然后他冷静地绕过麻将桌,朝四个人的后背每人拍了一下,扬长而去。‎ 外面已经是万家灯火。小孟现在能够想象到母亲和妹妹她们等得忧心如焚,可是他可以向天发誓他不是故意的,他确实没想到看一圈牌会花这么长的时间。‎ - 43 -‎ 小孟的摩托车向西郊急驰而去,路上他清晰地听见了从口袋里传来的那种声音,他猜到是那些彩色小蜡烛被折断了。这下好了,他在蛋糕店里所做的一切都变得荒诞可笑了,小孟想今天也许并不是一个好日子,不是好日子,却是他母亲六十大寿的日子,不管怎样他也得赶回去,赶回去为母亲祝寿。小孟曾经路过两家夜间营业的点心店,橱窗里陈列着各种诱人的大蛋糕,但是小孟没有下车,小孟只想早点儿赶到母亲身边,其实有没有蛋糕他也无所谓,他了解他母亲的脾气,他更懂得他们的母子感情,带不带蛋糕他都是他母亲的儿子。‎ ‎(有删改)‎ ‎6.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写活人物。说说结尾画横线的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 可以从由细节看心理、由细节看人物性格、由细节看精神品质、由细节看写法等方面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这段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孟坦然地面对蛋糕问题,只一心想回到母亲身边的着急心理。②突出了主要人物小孟孝顺母亲的性格特征。③赞扬了青年一代在遇到重大困惑时,能恰当地处理,把回到母亲身边看作高于一切的品质。④侧重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形象,能达到很好地刻画人物的效果。‎ 鉴赏小说形象 ‎(时间:60分钟 分值: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墙角里的父爱 ‎①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 ‎②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他父亲的一段往事。‎ ‎③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④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⑤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 43 -‎ ‎⑥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⑦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 ‎⑧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⑨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⑩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⑪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⑫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⑬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⑭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 - 43 -‎ ‎“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⑮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⑯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⑰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⑱就在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他的心一下子疼了起来!昏黄的路灯,照着他的父亲,他偎在那个墙角,身下垫着不知从哪里拣来的破纸箱。此刻,他正把身上的棉衣裹了又裹,而自己高中时围过的围巾,紧紧地缠在父亲头上。‎ ‎⑲大将说到这里,又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哭了好一会儿,大将又接着说:“后来我妈告诉我说,我爸听说我病了,就不顾一切地要来看我,买不到座位票,又舍不得买卧铺,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来到西安。为了省下住宿的钱,在我们学校的墙角下蹲了一夜……”‎ ‎⑳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进过网吧,再也不浪费一分钱。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准备了这个记账本。‎ ‎1.(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本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加以分析。(4分)‎ 答案 通过父亲数钱的细节(动作)和衣着简朴的描写,以及为省钱而一路站到西安看望儿子的补叙,刻画了一个挣钱不易、生活节俭,却对儿子慷慨无私的父亲形象。‎ ‎2.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对父亲劳动场景的描写。(4分)‎ 答案 ①“拥”“奔”写出了父亲为多挣钱跟别人抢生活的急切;②“走几步,停一下”“再前行几步”表明父亲扛着的货物十分沉重;③三个“弓”表明父亲十分劳累。④‎ - 43 -‎ 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劳动的艰辛,以及给大将心理上带来的冲击。‎ ‎3.赏析父亲三次给钱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6分)‎ 答案 ①父亲三次给钱,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情节(或线索);②反复凸显了父亲慷慨无私的形象;③层层深入地展现了“我”由木然到愧疚、直到悔恨的心理变化过程。‎ ‎4.“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突然蹲在那里呜呜大哭起来。”请结合全文说说大将的“呜呜大哭”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答案 ①对自己当年的错误感到悔恨、自责。自己在大学里荒废时光,对不起父亲的那一份深沉的爱,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深深内疚与自责。②对父亲无私的爱的感动、理解、震撼。大将被父亲的爱而感动,尤其是当他翻上墙头的那一刻看到了依偎在墙角的父亲,对于这种“墙角里的父爱”,他深深地感动与震撼。同时深深地理解、懂得了父亲的艰辛与无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骂 村 孙功俊 桂枝以前在村子里从不骂人,但自从那年她男人喝醉酒意外掉进池塘身亡后,她就逐渐开始像村里其他女人一样,不时在村子里骂人了。‎ 她家的鸡到别人家下了蛋,人家没有归还给她,她骂一次;别人家的牛吃了她家地里的庄稼,她骂一次;自家菜园里的菜被人偷了,她骂一次……‎ 村里人用怀疑的口气问:“她这是怎么了,也开始骂村了?”‎ ‎“男人死了,把她弄成神经病了吧。”有人这样说。‎ 村里人的议论阻止不了桂枝骂村,反而让她变本加厉,骂得更疯狂了。这天一大早,桂枝又站在自家门口骂开了。可是谁也想不到,桂枝竟然连自己的女儿也骂了——‎ ‎“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你这个不知好歹的死丫头,我白养你这么大了,你现在不想念书要出去打工,你妈还有什么盼头,不如死了。”桂枝一边哭着一边拿根绳子往树上挂,“我死了就算了,省得为你操心了。”女儿死死拉着桂枝的手不放,在一旁痛哭着。村里人闻讯后,陆陆续续地赶了过来。‎ ‎“你今天不表个态,我是活不下去了,我活够了。”桂枝抓着绳子不放,冲着女儿说。‎ - 43 -‎ ‎“你快表态,不然你妈没了,你以后怎么办?”村里人都催着她女儿。‎ ‎“妈,我答应你,我不去打工了,好好上学。”女儿已泣不成声,终于答应了。‎ 桂枝没有死,但她活得很苦很难,没日没夜的劳作让她日渐憔悴。她的干劲和坚韧,让村里有的人开始同情她了。‎ 最突出的要算光棍王老三。王老三和桂枝一样大,比桂枝死去的男人小两岁,所以王老三管桂枝叫嫂子。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不管姓什么,都按岁数大小来叫,这是乡下的一种习俗。自从她男人死后,王老三没少帮过桂枝,桂枝心里感激,但她嘴上从不示弱,更不会让王老三占半点便宜。‎ 王老三白天给她耕地耙田,晚上来敲她家的门,她就在屋里骂:“你帮我做一次活,我给你做了一双鞋;你帮我一季忙,我给你织了一件毛衣。我不欠你什么。”‎ 王老三悻悻地离去了,但村里人都在背后不咸不淡地议论。桂枝听到了风言风语就跑到村口,开始了她的骂村,她把村里那些嚼舌头的男人女人骂了个遍,唯独没骂王老三。村里人议论纷纷,却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他们找不到桂枝的什么把柄。大家都有些怕她骂村,要是谁敢出头承认,她就会骂他家祖宗十八代。‎ 一晃十年过去了,桂枝的女儿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也顺利地念完了大学,已在上海工作。女儿有出息了,桂枝很高兴。让她更高兴的是王老三要同她结婚,五十大几快六十的人了,女儿不用操心了,自己也该给王老三一个暖被窝了。要不是他的帮忙,这么多年自己怎么能熬过来,王老三付出了太多。桂枝在心里仔细想着,想着想着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桂枝在心里决定了,就像当年反对女儿辍学一样坚定:“谁要是在背后说我,我就骂死他全家。”‎ 她把王老三叫来,说“把手机给我用一下,给女儿打个电话”。在电话里,桂枝大声告诉女儿:“我要和你王三叔结婚,你今年春节回来帮我们把这事办了。”‎ 但女儿却在电话里生气地说:“妈你怎么了,大半辈子你都熬过来了,现在都老了,还结什么婚,也不怕人家笑话!”‎ 桂枝挂了电话,气愤地骂道:“这死丫头,没良心!”眼泪一下子流出来。她转过身,突然骂起了王老三。‎ 王老三心里有些失落,他知道桂枝是心里憋屈才骂他。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就劝说道:“老嫂子,你别急,得让孩子有个思想准备,慢慢来。”‎ - 43 -‎ 桂枝说:“我们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有多少日子谁都说不准,不然我对不住你啊!”王老三说:“孩子现在又不在身边,你想骂,就骂我吧!我们要想办法好好地多活几年才是啊!”‎ 桂枝一下扑到王老三的怀里,抽搐着哭了起来。她想再去骂村,可是骂给谁听呢?‎ ‎[摘编自2016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5.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解析 开头就交代女主人公性格的转变以及“骂村”现象在当地的普遍性(“像村里其他女人一样”),所以答题时需要围绕这几方面去思考。‎ 答案 ①点明桂枝开始骂村(性格突变)的原因。②通过对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暗示妇女骂村为当地普遍现象,为情节展开设置了特定的环境(为下文作铺垫)。‎ ‎6.(概括形象特点)阅读全文,概括桂枝的性格特点。(5分)‎ 解析 从桂枝以死相逼,不怕生活的艰苦,坚持让女儿念书可以看出她的智慧;从桂枝骂人的语言可以看出她的泼辣;从桂枝没日没夜地劳作可以看出她的勤劳;从桂枝对待王老三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自爱、重情等。并未要求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所以简要概括即可。‎ 答案 ①智慧、坚韧。②泼辣、干练。③善良、勤劳。④自爱、重情。‎ ‎7.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5分)‎ 解析 “她想”表明了这是桂枝的心理活动,“可是骂给谁听呢”表明她找不到宣泄的对象,也从侧面表现了村里人之前对她的理解和同情。同时,这一句是个反问句,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 ①心理描写,表现了桂枝无处宣泄苦闷的无奈。②照应开头,侧面表现村里人对桂枝的同情和宽容。③反问,引发读者深思。‎ ‎8.(分析形象作用)联系全文,探究桂枝女儿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6分)‎ 解析 先概括出桂枝女儿的形象特点,她能想着去打工,说明她体恤母亲的艰辛;她能考上大学,说明她积极上进;她反对母亲再婚,说明她的思想陈旧。再由此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她的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案 ①女儿懂事、上进,侧面映衬了桂枝的表率作用。②女儿接受了高等教育却还反对母亲再婚,揭示了消除封建思想影响任务的艰巨性。③呼吁社会理解、尊重老年人的婚姻选择。‎ - 43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老妇与猫 ‎[英]多丽丝·莱辛 ‎①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 ‎②她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她的儿女们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 ‎③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同一公寓里的一个小套间去住。她放弃了体面的职业,把对火车和旅行者的热爱也抛到脑后。她房间里总是堆满了鲜艳的旧衣裳,一件样子惹她喜欢而舍不得卖掉的连衣裙啦,一条条串珠形的花边啦,旧皮毛啦,饰带啦,等等。‎ ‎④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它是只杂色猫,比起那些毛色柔和、体态优美的良种猫来,可以说是等而下之了。但是它很有自立精神,当它吃腻了罐头猫食或赫蒂喂它的面包的时候,便自己去捉鸽子吃。她对着猫诉说:“你这个讨人嫌的老畜生,你这只老脏猫,谁也不要你,是吧,蒂贝,谁也不要你。你只不过是只没主的野猫,一只偷嘴的老猫,嗨,蒂贝,蒂贝,蒂贝。”‎ ‎⑤楼里面到处都是猫,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赫蒂也和别人一样得把猫杀掉。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 ‎⑥选举在即,这条街上穷人无家可归的状况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成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城市的象征。街的一半是改建过的精美雅致的住宅,里面都是大把花钱的人,而另一半则是快要完蛋的房子,住着像赫蒂这样的人。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她和那所房子里的其余四个老太太应该搬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 - 43 -‎ ‎⑦这时的蒂贝看上去像在雨水和泥泞中缠结成一团的旧毛线,由于在一场恶斗中撕裂了一条肌肉,它的一只眼睛永远半闭着。腹部一侧有一片地方一根毛也没有,上面有块厚厚的伤疤。她想好了主意,她和蒂贝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 ‎⑧天气变得很冷,圣诞节来了又去了。她看见施工人员的卡车停在了楼外,两个人往下卸他们的工具。到了第二天,赫蒂和她的猫、她那堆满衣服的童车以及她的两条毯子早已无影无踪了。大约两英里以外,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她就在这个角落里安下了家。‎ ‎⑨在童车上堆着的大堆衣物下,窝了一路的蒂贝跳下车来,蹿出房间,消失在荒草堆里,捕捉野物充当晚饭去了。它吃饱后高高兴兴地回来了,看来还挺愿意被赫蒂用硬邦邦的瘦骨嶙峋的老胳膊抱在怀里。她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 ‎⑩这时赫蒂已不再去想自己是个病人、生病的程度和生命的危险——不去想她活下去的渺茫希望。头一天她脑子还挺清楚,但是今天她的思想是模糊不清的,她高声地说话,大声笑着。她甚至还匆匆忙忙地爬起来过一次,在破衣服堆里翻找一张四年前她那个好女儿寄给她的旧圣诞卡。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⑪蒂贝蹲伏着望着她。它已经陪着老妇人度过三个夜晚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密密的白发从大红色的毛线帽子下露了出来,遮住了那张由于充血而带上了具有欺骗性红晕的脸——这是冻昏过去以后的充血。她还没有断气,但是当晚就死了。‎ ‎⑫至于那只猫,后来被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他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有删改)‎ ‎9.(概括形象特点)简要概括小说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4分)‎ 解析 她对待猫的态度,“当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时,就把它抱回家中”,这表现出老妇人的善良;她一次次地搬家,“‎ - 43 -‎ 她又一次在一间屋子里安下了家。她又开始做起买卖来……她的买卖不错”,这表现出她的顽强、能干;老妇人老往火车站跑、不愿意住进养老院、带着她的猫到处搬家,表现出独立的特点;她对待自己的子女,“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这表现出老妇人对子女的爱。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答案。‎ 答案 善良,顽强、能干,独立,爱(体谅)子女。‎ ‎10.(概括形象特点)文中画线句表达了老妇人赫蒂怎样的心理?(4分)‎ 解析 画线句是老妇人的自言自语,属于语言描写。前文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表现了老妇人老了却得不到孩子的照顾。画线句流露出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还有抱怨。考生应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 答案 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抱怨。‎ ‎11.(分析形象作用)小说花了许多笔墨写“猫”,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 老妇人不断地搬家,是为了猫,猫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这是一只无依无靠的猫,谁也不要它,这与老妇人有相似之处,猫与老妇人相依为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猫的悲剧更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答案 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猫与老妇人有相似之处,二者相依为命,将二者对举来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12.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6分)‎ 解析 上文交代了老妇人的结局,最后一段交代了猫的最终结局,让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照应文章的标题“老妇与猫”;猫最终也没有逃脱“安睡”这一命运,猫的悲剧对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起到烘托的作用;无论是老妇人,还是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中备受冷遇,而猫的最终结局更加说明了社会的冷漠无情,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以及对冷漠无情的社会的讽刺与批判;作者虽有讽刺和批判,但语言还是冷静克制的,克制的语言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答案 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叙述语言冷静、克制,蕴含了强烈的感情。‎ - 43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放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 43 -‎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裝,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 43 -‎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13.(概括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中兄弟俩的形象。(4分)‎ 答案 天真顽皮(或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力、好学进取(或积极向上)、执着(或执拗、行动力强)。‎ ‎14.解释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礼拜三”的含义,简析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及作用。(4分)‎ 答案 含义:隐喻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结构特点及作用:按时间顺序叙事,使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或按时间展开故事,推进情节)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叙事结构,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与神秘感。‎ ‎15.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6分)‎ 答案 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与现实没有违和感。比如,写“光海”里的潜游,漂浮着各种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现实生活(或表现心灵的真实),如在光里航行象征现实中孩子们(或人类)对梦想的追逐(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16.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看法一)这是悲剧。小说以37个孩子(集体)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凄惨悲怆。孩子们因追逐梦想(或自由、快乐、诗意)而不幸丧命,令人哀伤悲悯。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或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这是社会的悲哀)。将人生有价值的(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 ‎(看法二)这不是悲剧。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孩子们在金色的光海中获得了一份“永恒”的快乐(或自由、诗意)‎ - 43 -‎ ‎。兄弟俩掌握了光海航行术,勇敢而执着追梦的孩子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孩子们探索了航行术,看到了海,比起永远禁锢在大陆上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的经历。‎ - 4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