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12概括分析题__“三步法”聚焦细节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12概括分析题__“三步法”聚焦细节含解析

高考总复习 题型突破12 概括分析题——“三步法”聚焦细节 ‎[对应学生用书第161页]‎ 一、(2019·临川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书·谢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B.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C.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D.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解析 原标点为“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答案 C 6‎ 高考总复习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太祖也是庙号。‎ B.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以后大多是虚衔。‎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解析 高位兼低职。‎ 答案 B ‎★3.(概括分析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解析 原文是说他一看审讯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另按:众同僚没有谁赶得上他)谢晦跟从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 ‎(2)兵众几乎逃散完了,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 ‎[参考译文]‎ 6‎ 高考总复习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的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中,谁适合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义熙八年,朝廷安置侨流(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按地域划定归属的郡县,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谢晦随同高祖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徐逵之战败被杀,高祖十分愤怒,要亲自披挂铠甲上岸作战,将领们都极力劝阻,高祖不仅不听,反而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住高祖(不让他上岸)。高祖说:“(你不放手)我便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不能没有了你明公,谢晦死了又有什么呢?”此时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敌人退走,于是高祖才作罢。谢晦风度翩翩,善言谈,又风趣,眉目清秀,鬓发如点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另按:众同僚没有谁赶得上他)谢晦跟从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 永初二年,不久之后,谢晦又被任命为领军将军。仿照晋朝中军羊祜的先例,谢晦到宫殿内值班,总管大内警备工作。三月,高祖病重,配给谢晦带剑的武士二十人,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时服侍自己医治服药。少帝即位,加任谢晦为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共同辅佐朝政。少帝被废后,司空徐羡之宣布圣旨,用谢晦代理七州诸军事、任抚军将军,想让谢晦在外藩作为援助。太祖即位后,又给谢晦加使持节,其他的职位照旧。不久谢晦又加号卫将军,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谢晦则坚决推辞这个封爵。后又赐给谢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惮他的功高,想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并且讨伐谢晦。等到太祖将要讨伐他时,于是下诏书命檀道济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讨伐谢晦。檀道济的大军到了后,谢晦的大军便一下子溃散了。兵众几乎逃散完了,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谢晦死时,只有三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赈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惇意。祖禹力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 6‎ 高考总复习 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注],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有删改)‎ ‎[注] 恂恂:小心谨慎。‎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解析 原文标点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答案 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薨、崩,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C.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实录,文中指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 解析 “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答案 D ‎★7.(概括分析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祖禹小时候就被看好。他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直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6‎ 高考总复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解析 “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2)且:将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答案 (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 ‎(2)皇上打算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范祖禹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参考译文]‎ 6‎ 高考总复习 范祖禹,字淳甫。幼年时父亲去世,叔祖父范镇抚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但范祖禹还是认为自己是孤儿,每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贺集会,他就悲痛忧伤好像无所容身一样,关门读书,从不参与应酬请托之类的事情。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和他交往的,都是一时知名的人。范镇看重他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士人。”考中进士甲科。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去钻营职位的升迁。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在朝廷掌权,特别爱护看重他。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富弼辞官后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很少与人交往,唯独亲厚对待范祖禹;富弼病情加重,叫来范祖禹交给他秘密奏疏,内容大概是论述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言辞极为愤慨中肯。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不会将秘密奏疏上报,范祖禹最终上报了秘密奏疏。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拿出一百万斛米、缗钱二十万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造谣,请求加以验证考实。范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的根本,就依靠东南地区。现在一方的百姓呼喊诉苦,张口等待救助,来摆脱急迫的问题。上奏灾情即使稍微超过事实,应当忽略不追问。如果稍加惩罚,恐怕以后没有人敢说话了。”宣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怀着观望的心态,做官的人害怕恐惧,没人敢说话。祖禹担心小人乘机危害政治,于是上奏。当初,苏轼约好范祖禹一起上奏章论议,进谏的草稿已经写好,看见范祖禹的奏疏,就附名一同上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最终没有再拿出自己的奏稿。当时朝廷有用章惇做宰相的意思。范祖禹极力说章惇不可任用,没被同意,于是请求调任外地。皇上打算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范祖禹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谏官认为范祖禹修编《神宗实录》时诋毁诬陷朝廷,贬到贺州居住,去世,终年五十八岁。祖禹平时谦恭谨慎,不讲别人的过错。到遇事的时候,就辨别是非,一点儿不隐瞒。曾经讲《尚书》,讲到“在宫内荒淫于女色,在宫外荒淫于打猎”等六句,拱手诵读两遍,退步站着说:“希望陛下留意听取这些道理。”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每次要侍讲的前一天晚上,必定端正衣服帽子,严肃恭敬地好像在皇帝的身边一样,命令子弟侍读。陈述古人的解释,联系当时的政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苏轼称他是侍讲官里最好的。‎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