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专题 09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 筛选概括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 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 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 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 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 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 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 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 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 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 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答案】A 【解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 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此外,还可根据平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 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 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 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 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 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 C.D 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 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 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 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 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C 【解析】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 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 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动词 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在宾语(或补语)之后 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 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B 【解析】题中,B 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说法相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 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 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答案】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 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在该句中设置 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意思。一般来说,命题者设 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 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 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 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 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 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 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 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 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 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 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 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 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 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 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 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 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 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 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 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 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 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 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 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 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 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2.【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 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 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 谁养母邪?”自后少进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 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 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 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 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 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 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 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的意思是堂舅尚书王筠惊奇 他有高雅的情趣。所以“奇”,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不一般、惊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平时课内识记常用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文言实词的意义主要靠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高中阶段主要有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学习中认真识记、 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在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答案】B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 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 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 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另外要特别注意“曰”“乎”“于” “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 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 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 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 儿子吃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文中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这一时期未能孝顺母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 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 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 罪也。(6 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 分) 【答案】(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 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 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 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 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 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 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 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 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 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 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体, 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 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 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 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 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 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写 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答复 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 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沈客 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善, 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死了。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考点直击】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 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 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概括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2017 年高考天津卷在“筛选文中的信息”这 一考点单独设题。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文本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且对文意理解类题目是每年、 每套高考试卷的必考题,也就是说其他高考试卷是将这一考点与分析综合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分析概括 要点”是高考必考考点,历年高考所有试卷都对此考点单独设题,题量 1—2 题,分值 3—7 分。一般都着 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择题:要求选 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表达题,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 的观点的内容。 【技巧揭秘】 1.转变阅读观念,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转变阅读观念,用读现代文的方法来读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 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 析和概括。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筛选信息类题目(尤其是近三 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命题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 效率。 3.由课内而课外,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 乃至于技巧 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文言文的复习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 才能“得益于课外”。 4.了解主要命题方式: (1)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 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 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例:(2007 年高考北京卷第 9 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分析:①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这句都是典型的间接 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 苦而有名” ,这句又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 教化”的作用。 所以答案应为 C 项。 (3)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 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 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4)夸大品质,拔高人物 例 2: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的,“追求高尚 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 (5)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 3: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 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 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6)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例 4: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 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 徒,只能躲藏流亡。 解析:“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像赶集市一样都回来了。选项 C 望文生义, 以今义释古文,将“逃窜之徒”当作贬义词。 (7)概括模糊,范围不当 例 5: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 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解析:“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概括时,范围失当。 (8)误解状态,混淆已然未然 例 7: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 “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 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 慷慨解囊。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与原文“将讼”表意不符,选项中的“官司”一词一般的理 解是“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已经官府审判”,而原文中的“将讼”,是指“将要提起诉讼”,将未然当作已然, 错误。 5.掌握筛选信息基本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 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 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 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 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5)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 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6)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 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训练提分】 1.【2018 届天津一中、益中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论 苏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 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 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 然终以亡其身、 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 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 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 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 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 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 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 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 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 王不肖,用反间, 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 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 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 倍之众,数岁而不能 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 苦湣 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 志,则田单 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 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求亡之不暇. 暇:空闲的时间 B.援.桴进兵 援:拿起 C.治.其政令 治:治理 D.不王则审.所处 审:明白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而求哀请命于.勾践/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C.以..骑劫代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 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 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 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 A 项,其,代词,自己;B 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C 项,动词, 用/介词,因为;D 项,助词,主谓之间/动词,到。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乐毅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①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 ②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③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④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 ⑤ 齐人苦湣王之暴 ⑥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 A.①②④B.③⑤⑥C.④⑤⑥D.②④⑥ 【答案】D (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B.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C.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D.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者”“岂”分别在句首和句尾,中间 断开;“以燕齐之众”是“压其城”的状语,不要断开;“其”句首语气副词,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 立业的大计。 C.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 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错 误,原文“虽欲霸,可得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②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答案】(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 结果。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 不可以成就王 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 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 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 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 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 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 什么呢?因 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 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 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 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 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 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 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 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 苏城,并 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 是张 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 认为小小的仁义,不 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 足以使他灭亡了。 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 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 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 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 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 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 吞并齐国,但是这却 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 打(莒、 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 利 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 穰苴在世也不能不 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 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 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 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 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 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 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 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 两个小 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 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 哎呀!想称 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2.【2018 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佀钟,字大器,郓城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御史,巡盐两淮,按浙江还,掌诸道章奏。汪直讽钟劾马 文升,钟不可,被谮杖阙下。以都御史王越荐,擢大理寺丞,再迁右少卿。寇入大同,廷议谴大臣巡视保 定诸府,乃以命钟。居数月,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河间濒海民地为势家所据,钟夺还之。召为刑部 右侍郎..。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弘治三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 松诸府,尽心荒政。十一年迁右都御史。居二年,进户部..尚书。十五年,上天下会计之数,言:“常入之 赋,以蠲免渐减,常出之费,以请乞渐增,入不足当出。正统以前军国费省,小民输正赋而已。自景泰至 今,用度日广,额外科率。民已重困,无可复增。往时四方丰登,边境无调发,州县无流移。今大仓无储, 内府殚绌,而冗食冗费日加于前。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帝乃下廷 臣议。议上十二事,其罢传奉冗官,汰内府滥收军匠,清腾骧四卫勇士,停寺观斋醮,省内侍、画工、番 僧供应,禁王府及织滥乞盐引..,令有司征庄田租,皆权幸所不便者。疏留数月不下,钟乃复言之。他皆报 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 余盐如其数帝许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东厂侦事者发钟子瑞受金事, 钟屡疏乞休,命驰驿归。正德时,刘瑾摭钟在部时事,至罚米者三。又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佀钟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 /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B.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之 /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C.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 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D.奸商投外戚张鹤龄/乞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别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帝许 之/钟等力持/皆不听/自此盐法大坏/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 【答案】A 知应在“奸人横行江湖/官司无如何矣”处断开。以此排除 BCD 三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者的称呼。 B.侍郎:中国古代官名。古代六部的副长官称侍郎,地位次于尚书,相当于副部长,各部有左、右两 个侍郎。 C.户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兵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 部尚书。 D.盐引:官府发给商人运销食盐的凭证。商人缴纳盐价、盐税领取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经验税后 可凭证运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C 项“户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 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兵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表述错误,“兵籍” 属兵部掌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佀钟刚正不阿。大太监汪直暗示佀钟弹劾马文升,佀钟不愿陷害功臣,严词拒绝,为此佀钟被诬陷 诋毁,遭受杖刑。 B.佀钟公正为民。佀钟任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地时,河间临海百姓的土地被权势之家所占据,佀钟 夺回井归还百姓。 C.侣钟忧国进言。佀钟针对财政收支问题上疏朝廷,奏疏几个月未发还,佀钟再次催促,终因事关权 幸者都没能施行。 D.佀钟经历坎坷。佀钟数十载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直到年老回乡,仍被刘瑾搜集在户部时的疏漏, 三次被罚俸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终因事关权幸者都没能 施行”错,原文“他皆报可,而事关权幸者终格不行”,意思是其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贵佞幸 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不是“都没能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丁内艰,僦运艘载母柩南还。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逮下吏。 ②愿陛下惕然省忧,力加损节。且敕廷臣共求所以足用之术。 【答案】(1)(侣钟)遭逢母亲丧事,他租贷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 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 (2)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裁节,并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第一句关键词:“丁内艰”,遭逢母亲丧事;“僦”,租贷;“奏之”, 报告这件事;“下吏”,下交司法机关。第二句关键词:“省”,思考;“损节”,减损裁节;“敕”, 命令;“所以”,用来……的办法。 参考译文: 侣钟,字大器,是城人。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投予御史职务,巡视两淮盐务。在任浙江巡按后回京, 负责处理各道的奏章文书。宦官汪直暗示侣钟弹劫大臣马文升,侣钟不同意,被诬陷在宫阙下遭受杖刑。 后来因都御史王越的推荐,佀钟升为大理寺丞,再次晋升为右少卿。敌寇入侵大同,朝廷讨论派遣大臣巡 视保定等府,于是命侣钟(负责此项工作)。过了几个月,佀钟升任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这一地区。河间府 临海的百姓土地被权势之家侵占,佀钟夺回归还百姓。朝廷召佀钟回刑部任右侍郎。遭逢母亲丧事,他租 货漕运船只载母亲灵柩南归。督理漕运的总兵官王信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佀钟被逮捕下交司法机关。弘 治三年,佀钟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苏州,松江等府,致力于救荒赈民。弘治十一年,晋升为右都御史, 过了两年,晋升为户部尚书。弘治十五年,佀钟向皇帝报告天下收支的结算情况,说:“日常收入的赋税, 因减免而逐渐减少;日常支出的费用,因请开恩赏賜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收入不足以应什支出。正统以前 军政费用节省,百姓只是交纳国家法定的赋税而已。自景奉至今,支出费用日益增加,正额之外不断加征。 百姓已经很穷困了,不能再增加税赋。过去四方丰收,边境不调拨粮饷,州县没有流民,现今国家仓库已 无储备,皇室的储藏也已穷竭,而 各种开支每天都在增加,希望陛下警惕地思考这些问题,大力加以减损 裁节,井命朝廷诸臣共同探讨用来增加收入的措施,”皇帝于是将他的奏章发给朝臣讨论,讨论上奏十二 条应对办法,其中罢免不经吏部铨选直接由内宫任命的冗官,裁汏宫廷滥收的军匠,清理歸骧四卫的冒名 勇士,停止寺观设坛求神,减省内侍、画工、番僧的供应费用,禁止王府和织造滥求盐引,命令有关部门 征收庄田租赋,这些都是对权奸幸臣所不利的。奏疏留在宫中几个月都未发还,佀钟于是又上疏奏请。其 他事都批答同意,但事关权费佞幸利益的终究被搁置不施行,有奸商投靠外戚张鹤龄,请求将长芦旧引票 十七万免予追收盐税,每张引票纳银两五分,另外按这个数字用钱购买各盐场的余盐,听任贩卖,皇帝同 意。佀钟等人极力反对,皇帝都不听从。从此盐法坏乱,奸人橫行江湖,官府对此无可奈何。 东厂侦探揭发佀钟的儿子佀瑞接受贿赂之事,佀钟屡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命他乘驿车回乡。正德时, 刘瑾搜集佀钟在户部任职时的“差错”,以致三次获罪罚米。又过了几年去世。 考向二:翻译句子 【真题典例】 1.【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 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 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 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 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 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 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 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 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 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 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 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C 项,置:放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积累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步骤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具体地说就是:学新 带旧,以旧证新。可采用代入法,联系上下文正确判断。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答案】B 【解析】平时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B 项,三代:指 夏商周三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 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 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 面”各 1 分,句意 1 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 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 1 分,句意 1 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握关键词及特殊句式。可运用课文联想法、成语联想法、代入法等解读重要实词,注意“换”“调” “留”“增”“补”“删”。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 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 区间,然后划分层次,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注意从治学、为文两方面概括。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 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 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 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 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 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 《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 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 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 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 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 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 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 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 《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 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2.【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 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 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 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 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 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 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 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 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答案】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中的“易”是“改 变”,而非“交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 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语法分析法、联想迁移法、上下文推断法、代入法等。此题只要根据上 下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该“易”为一词多义,文中“甚易制”中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而此 处是说圣人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 的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综观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 虚词。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 18 个虚词的常见意义 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 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答案】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原文,通过上下文语境判断大致语意是否正确,二要将翻译过来的句子 与文言中的原句仔细对比,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歪曲文意等错误。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 祸患。 【解析】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 分;失时,违背时代,1 分;句意 1 分。 (2)已,停止,1 分;篡弑,篡位弑君,1 分;大意,1 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 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 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 遍布全文。D 项最后一句“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不当,该文主要分析了分封制的弊端,至 于其他并无过多的论述,此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 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 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等。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 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 非圣人意也,势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等。其次要看清 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什么人什么事,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最后到文中筛选信息,看清楚 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是用原文回答,抑或两者皆可。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 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 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 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 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 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 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 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 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 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 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 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 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 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 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 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 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 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 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 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 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 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 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近 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 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考点直击】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在逐年上升。2017 年,所有高考试题都单独设置了文言文翻 译题目。从最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翻译考点一般设置 2—4 道小题,以 3 道小题居多,6—10 分不 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 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 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另外,在“筛选信息”“分 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的命题特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则”,所谓“游 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 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考查 热点、考查频率,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积极应对,增强自信。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中,一些同学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文言文翻译试 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翻译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3.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 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 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 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 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我们必须夯实课本,注重积累。 4.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 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 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②句中:起 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 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 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 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 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 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 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 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 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 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才能明确。 【训练提分】 1.【2018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 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 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 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 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 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②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③,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 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 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 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 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 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 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 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③鸱(chī) 夷:大的皮口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贼”,结合主语“寡人”分析,应解释为 “仇敌、敌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得而臣之 因顾而命管子曰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荆王欲以为令尹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功无大乎进贤 D.盛之以鸱夷 子何以不归耕乎 【答案】A (3)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答案】C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答案】①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②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 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留、省略。(1)“治”译为治理,“必”译为一定。(2)“本”译为根本,“过”译为过失。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 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 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 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 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 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 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 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 (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 项,结合文本内容“能 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 归耕乎?吾将为子游”分析可知,“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错。 (6)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举荐贤才。鲍叔牙谦虚让人。(或沈尹茎了解孙叔敖,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人才,愿自已让 出相位,竭力举荐孙叔敖)——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 ②重用贤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隆重的迎接礼节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结 果齐国大治。(或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 君王当善用贤才。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同人亲善 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 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 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 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夷 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 相。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 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 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 了公猪举行血祭。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 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准备用他为相,不敢擅自 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 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 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沈尹茎对 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 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 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沈尹茎辞让 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上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 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 贤人再大的了。 2.【2018 届广西区 4 月高三考前模拟联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及安禄山反,昌始从河南节度张介然。授易州 遂城府左果毅。及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国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 为之谋曰:“今河阳有李光弼制胜,且江、淮足兵,此廪.中有数千斤麸,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十日当至。 东南隅之敌,众以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查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 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说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颇; 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汴州平,李忠臣嫉僧惠功,遂欲杀昌,昌潜遁。 及刘玄佐为刺史,乃复其职。 贞元三年,玄佐朝京师,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后充四镇、 北庭行营,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复筑连云堡,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又 于平凉西别筑胡谷堡,名曰彰信。平凉当四会之冲,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遏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加检校工部尚书。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葬之。昌上奏,德宗下诏深自克责,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 中使..以御馔、内造衣服数百袭,令昌收其骸骨,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各具棺槥衣服,葬于浅水原。 分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家”。诏翰林学士为铭志..祭文。昌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 素服临之,焚其衣服纸钱,别立二石堆,题以冢名。 昌在西边仅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丰美。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赠司 空。 (选自《旧唐书·刘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 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B.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 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C.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置 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D.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李光弼救军至/贼乃宵溃/光弼闻其谋/召 置军中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 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被铠持盾”和“登城”联系紧密, 不要断开;“试左金吾卫郎将”是“超授”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廪;文中指古代存放粮食的粮仓。而把收藏钱财的府库称作“帑”。 B.中使:指皇帝派出的使者,因其出自宫中,所以称作“中使”。 C.铭志:镌刻在钟鼎等器物或碑石上用以称述功德或警戒的文字。 D.牢馔:文中指祭祀用品,可分为“太牢”“少年”,祭祀时用牛、羊各一头称为“太牢”。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昌面对困境,沉着应对。宋州被围,城中粮尽,城池将被攻陷,刺史李岑无计可施,刘昌献计将 麸皮弄碎食用,等待援兵前来救援。 B.刘昌积极献策,平定叛乱。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刘昌派曾神表暗中劝说李僧惠,并且带着奏章到 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最终平定汴州叛乱。 C.刘昌守边有方,边疆安定。刘昌为了筹备军粮,亲自率领士兵,勤苦耕作三年,使得军粮充足;刘 昌把守住平凉交通要道,使边疆得以安定。 D.刘昌重情重义,收聚骸骨。他初到平凉就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弥,并将此事上奏皇上,墓 修好后,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前往吊唁。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并且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 灵曜”错误。文中是说李僧惠被感动了,就派曾神表带表疏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并不是刘昌带 着奏章到朝中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因以宣武士众八千委昌北出五原,军中有前却沮事,昌继斩之。 ②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答案】(1)皇上因此将宜武军队八千人委派给刘昌向北出战五原。军中有人退缩且阻碍军队行动,刘昌 相继斩杀了这些人。 (2)到他患病时,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世了。 参考译文: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军人出身,年轻时学习骑马射箭。等到安禄山反叛时,刘昌开始跟随河 南节度使张介然,授任易州遂城府左果毅。等到史朝义派遣大将包围宋州的时候,刘吕处在包围之中,连 月不能解围,城中粮尽,贼兵马上就要攻陷城池了。刺史李岑再也无计可施,刘昌为他谋划说:“如今河 阳有李光弼已克敌取胜,况且江、淮兵力充足,本城仓库中尚有几千斤缺皮,可以弄碎食用。估计援兵不 到二十天就应到达。东南角的敌兵,大家都认为最为危险,我刘吕请求把守那里。”刘吕于是披甲持盾登 城,向他们陈述逆顺的道理来晓谕贼兵,贼军畏服。过了十五天,李光弼教兵到来,叛贼于是乘夜溃散逃 走了。李光弼听说了他的计谋,召到军中,破格授试任为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占据汴州叛乱,刺史李僧惠将受李灵曜操纵,刘昌暗中派遣曾神表劝说李僧惠。李僧惠召来刘 吕询问计策,刘吕哭着陈述逆顺的道理,李僧惠被感动了,就派曾神表带着奏章到朝中,请求讨伐李灵曜, 于是剪除了李灵曜的左翼。汴州平定以后,李忠臣嫉恨李僧惠的功劳,就想杀掉刘吕,刘吕暗中逃走。到 刘玄佐做刺史时,才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贞元三年,刘玄佐到京师朝见,皇上因此将宣武军队八千人委派给刘昌向北出战五原。军中有人退缩 且阻碍军队行动,刘吕相继斩杀了这些人。后来充任四镇、北庭行营.刘昌亲率士兵,勤苦耕作三年,军 粮充足,声名传闻朝中。又修筑连云堡,皇帝下诏命他修筑平凉城,以便控制弹筝峡口。又在平凉西边另 筑胡谷堡,命名为彰信。平凉地处四面交会之地,位居北方的要冲,刘昌分兵援守,把守住交通要道,于 是因此安定了边疆,升任检校工部尚书, 刘昌初到平凉吐蕃毁盟之地,收集战亡将士的遗骨挖坑下葬。刘昌上奏皇上,德宗下诏深加自责。派 秘书少监孔述睿和中使带皇帝御馔、宫内制作的衣物数百套,命刘昌收集那些遗骸,分为大将三十人,将 士百人,分别穿衣装棺。葬在浅水原。修建了二个墓冢,大将的叫“旌义冢”,将士的叫“怀忠冢”。下 令让翰林学士为他们撰写墓志铭和祭文。刘昌准备牛羊祭品祭祀。刘昌和大将都穿素服哭吊,焚烧掉衣服 纸钱,另立二个石堆,题上墓名。 刘吕在西部边地待了十五年,强本节用,军储富裕。到他患病时,定下日期赴京求医,没有动身就去 世了,时年六十四岁,追赠为司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