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训练(6)(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6) 李仕才 散文阅读训练(六) 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秋天的怀念 林中洋 ①清晨上班的路上,车子堵在了桥头。桥下,易北河水在刚刚升起的朝阳下缓缓流过, 河滩上,天空中,无数的大雁起起落落。过去,我每看见大雁,就会想起千山万水之外的故 乡;现在,我会想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 单,因为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 有雷鸣电闪,也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 旧有着白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 朴素却从不失讲究,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 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是将就。 ④我的外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行的经理,家境殷实,所以我的母亲从小不必为生计或是 家务操心,但是她却有一双巧手,她会织各种花色的毛衣。每年初秋,母亲都会把我们去年 已经穿小了的毛衣拆掉,混上新的毛线重新织就。她曾经用我的旧牛仔裤给我的吉他做了一 个套子,记得当年所有见过这个套子的人都顽固地认为这么精致的东西只可能是买的。母亲 是南方人,虽然在北方长大,却保留了南方人的口味,做菜总是要放一点糖,过年的时候, 母亲都会早早买好了糯米、黑芝麻和猪油,用一只小石磨把糯米合着水细细地磨成浆,她做 的宁波汤圆,晶莹剔透如珠玉,里面的馅子隐约可见,一口咬下去,香甜酥糯,满口留香。 这个味道对我来说,就是母亲的味道。 ⑤我小的时候非常怕黑,厉害的时候即使开着灯睡觉也不踏实,于是我就会跑到父母的 房间去,要求睡到他们俩中间,母亲张开手臂,我的脸一枕到她柔软的臂膀上,就会毫无悬 念地立刻睡着。随着我渐渐长大,只要半夜站在父母床前,父亲就会叹口气然后抱起枕头睡 到我的小床上去。我那时还经常生病,有次问母亲我会不会就要死了,她哈哈大笑,说你放 心,要是你得了什么治不了的病,我肯定比你先死!我听了就平静下来,好像只要有母亲防 着,我连死都不必怕了。 ⑥母亲是物理老师,她的学校离家很远,每天都早出晚归,晚上还经常要批改作业或考 卷。那时候只有周日是休息日,这一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洗衣服和打扫卫生的时间,所以退 休之前,母亲的脾气有时会很暴躁。到了我的青春叛逆期,我和母亲之间会时不常地硝烟弥 漫,激烈的时候,我宁愿物理考不及格也不去找母亲答疑,最后干脆进了文科班,彻底不用 再学物理。那个时候,我总觉得母亲不理解我,不在乎我,后来想想,我自己那时也真够混 账的。 ⑦我很年轻就去国离家,每次在机场离别的时候,母亲都等到她以为我看不见了时才偷 偷转身暗自哭泣,我远远地看见她擦眼泪的样子,都会肝肠寸断,其实,我何尝不是这么爱 你呢!妈妈!只是我说不出来!现在我说出来了,却是在你永远也听不见的时候。 ⑧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母亲也是在一个深秋的中午离开了我们,每看到雁群从头顶掠 过,我都会想,为什么有些大雁往南飞,有些却向北飞,它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管怎样,如果你们遇见我的母亲,请给我带个信儿,告诉她我想念她,天堂里如果很冷, 请告诉她不要害怕,因为,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 (选自《散文》2017 年第 1 期)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起笔写自己清晨上班路上堵车,从而有时间看天空中大雁的起起落落,并由此 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意在突出自己工作很忙。 B.作者其实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但迟迟不能动笔的主要原因是母亲在他的 生命中曾经是“全部天空”,不知道从何说起。 C.文章虽然没有写到母亲具体详细的生活片段,但全文通过全景式概括性的叙述,交 代了母亲艰辛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高度赞美。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刻画了母亲这一形象,在平 易朴实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与思念。 解析:B [A 项,作者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作铺垫,而不是为了“突 出自己工作很忙”;C 项,“母亲艰辛的一生”概括错误,文章第四段交代了母亲小时候家 境是“殷实”的;D 项,全文主要是回忆性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所以“正面描写与侧面 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错误。] 2.请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爱美、讲究。中年后头发还烫得一丝不苟,衣着朴素却不失讲究。②心灵手巧。 会织各种毛衣,做的吉他套也非常漂亮,并且汤圆也做得晶莹剔透,香甜酥糯。③关爱子女。 因为“我”怕黑,常哄“我”入睡;“我”生病怕死,不断安慰“我”;“我”出国留学, 分别时常偷偷流泪。④爱岗敬业。作为物理老师,常常早出晚归,晚上还批改作业和考卷。 ⑤勤劳。每到周日休息时,整天都在洗衣服,打扫房间。 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秋天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母亲去世的具体季节,使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 得更加浓郁、深沉;②母亲是南方人,却一直生活在北方并在北方去世,文末写到大雁“有 些向北飞”运用移情手法使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③最后一句,通过想象,写“天堂”里很 冷,“我会把她放在心里最温暖的角落”,是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情思进一步升华;④照应标 题和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 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 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 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 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 “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 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 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 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 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 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 16 根或者 18 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 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 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 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 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 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 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 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 60 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 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 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 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 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 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 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 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 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 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 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 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 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 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10 月 21 日 15 版)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 晒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B.文章倒数第 2 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 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 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解析:A [B.说明篁岭人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年复一年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C.借对老妪的描写引出对篁岭女人的赞美,并不是“好奇”。D.文章语言鲜明生动,并不厚 重。] 5.文章第 2 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其晒 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②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 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②从 审美的角度来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③从主旨来看,反映 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