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2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 (1)
专题 2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 其考查特点有: 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 2017 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等。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 还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 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 常用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 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 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忌断章取义。 预计 2018 年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考向一 关键实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宋】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 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 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 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 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 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 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 重于编敕②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③, 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④,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 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贶,杀之灭口,仁宗亦疑, 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 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 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 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原文有删改) 【注】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编敕:法典。③奏谳(yàn):将案件审理情况向朝廷上 报。④赇(qiú):贿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2)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 【答案】(1)戎州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卖,倚仗他们人多,不向经过的地方缴纳物税, 州县(派人)追捕,(他们)都四散逃跑了。 (2)(孙公)回来后,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赈济流民),使陈、许、颍、 蔡等地的流民活了下来。 是“掌管、主持”的意思,“知舒州”可引申为“任舒州知州”;“发”是一个多义词,结合 与其搭配的宾语“仓”,利用代入法便可确定其是“打开”的意思;“活”搭配的宾语是“流 人”,“流人”是“活”的施事,所以这里的“活”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名师点睛 文言语句的翻译,译出关键实词是重中之重。关键实词翻译正确了,其他内容的翻译也 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词语中迅速判定哪个是关键实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 实词的判定标准有如下 3 个: 1.带有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考试中的得分 点。活用现象一般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等。如上题第(2)题中的“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一句,其中的“活” 是使动用法。 2.包含修辞手法。有的实词运用了比喻、借代或委婉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对修辞 手法进行还原,才能准确翻译。如《指南录后序》“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一句中,“口舌” 是借代手法,代指“言语”;《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中,“填沟壑”是 “死”的委婉说法,是谦称自己的死。 3.存在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少有双音节词,有时两个单 音节词连在一起,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时, 切忌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义。如《鸿门宴》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非常”是“意外的变故”的意思,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 中的“非常”,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是个副词。 考向二 重要虚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 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 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 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 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 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 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 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 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 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 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 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 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 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 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 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 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答案】(1)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向善的,刑罚是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 (2)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呀!老百姓将怎么办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题,句中两个判断句的翻译要 体现出该句式的特点,即一定要有判断动词;“所以”也是翻译本句的另一个关键点,不过 考 生 要 注 意 区 分 “ … … 的 原 因 ” 名师点睛 虚词,在句子中看似不如实词重要,但如果对它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 1.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关词的词性。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 也不同,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词性,从而为正确翻译打下 基础。 2.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间关系。从一个虚词出发,考生可以推及其所在的 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翻译也才能更准确。如《屈 原列传》中的“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一句,“故”意为“所以”,由此可 知这一句与前面一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前一句中的“以”便不难理解了,应解 释为“因为”。弄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翻译全句便不再是问题了。 3.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式。如上题中的“法令所以导民也”一句,当考生确 定“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再来审视该句,“法令用来引导民众的”不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中间少了动词,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法令是用来引导民 众的”。 考向三 文言特殊句式 类型 1 判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高欢引军东度。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 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略阳公宇 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骆超先至。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己酉,高欢入 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帝鞭马长骛 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是岁二月,荧惑入南 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 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 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 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 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答案】这黄河水向东流而我却向西而上,如果能再次拜谒洛阳的太庙,这是你们这些人 的功劳啊。 名师点睛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 “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 性短语做谓语,直接对主语做出判断。那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究竟有哪些特征呢? 1.名词性成分做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要 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 2.“……者,……也”“ ……者”“……也”“ ……者也”的结构形式。如《鸿门宴》 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 3.“是”做主语。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 类型 2 省略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源传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 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馀万石,足支 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 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 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 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 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 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 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 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 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 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 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 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答案】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侍臣值宿之处相互斥骂。陈智把(这 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下诏书责备了他们。 技巧点拨 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考生要想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协调,就必须对省略 的成分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才能使答案完整。那么如何补充省略的成分呢? 第一步:按照对译要求呈现已有成分。高考对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以对译为主,那么考生 就应根据这一要求,对句子中已经出现的内容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不得随意 添加,有什么,就译什么。比如上题中的“智以闻,诏两责之”一句,考生可先将其对译为 “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他们”,不必做任何的想象与补充。 第二步:紧扣句子语法确定省略成分。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 的语法成分来确定当前的译文中少了哪些成分。比如考生通读“陈智把听到,下诏两个责骂 他们”后就会发现,“把”后面少了宾语,“听到”缺少施事,“下诏”省略了主语。 第三步: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确定了句子中所缺少的语法成分后,就要回到原文 中去寻找这些省略了的内容了。“把”什么让皇帝听到呢?从前文“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 庐”一句来看,陈智应是把“相詈于直庐”这件事告诉了皇帝,这样 “把”的宾语就有了。 陈智“把这件事”让谁听到呢?联系下文的“诏”来看,“闻”的施事应是皇帝,“诏”的发 出者也应该是皇帝。 类型 3 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玄朗先生墓碣 【明】归有光 呜呼!士之能自修饰,立功名于世以取富贵,世莫不称述之,若是而以为贤,不知此亦 其外焉者耳。苟其中有不然,虽暴著于一时,而君子奚取焉?盖昔孔子之门,其持己立身, 不以小节而不闲,其论可谓严矣。而于虞仲、夷逸之徒,其人皆放于礼法之外,而孔子未尝 不深取之;盖知其存于中者不苟然也。 昔吾亡友吴纯甫,尝称玄朗之为人。历指平生之知交,而独言玄朗有高行,多大节,以 其在于隐微幽独之间,而不可诵言于人者,此玄朗之所以为贤,而人莫之知也。 玄朗姓沈氏,字明用,而自号玄朗。少有俊才,为文率意口占而成,与吴纯甫、周于岐 同里并知名。三人者,相善也。于岐宦达,位至大理寺丞;玄朗、纯甫屡困于乡闱。纯甫晚 乃得荐,其后一再试南宫,复不第以殁。然二人在学校中,名声籍甚。太末方思道为昆山令, 自负海内文学之士,而于玄朗、纯甫,深所推奖。然纯甫后益矜奋,治名园,与其徒讲学论 文,邑之才俊多归焉。 (原文有删改)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能自修饰,立功名于世以取富贵,世莫不称述之,若是而以为贤。 (2)纯甫晚乃得荐,其后一再试南宫,复不第以殁。 【答案】(1)那些能够加强自我品德修养,并在世上建立功名来取得富贵的士人,世人没 有不称颂他们的,像这样的就被人们认为是贤能之人了。 (2)吴纯甫晚年才得以被推荐,这之后又多次在南宫参加考试,又都没有考中,就这样一 直到辞世。 名师点睛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或“见……于……”表被动,这里的“见”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 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 思进行判断。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 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 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 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 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再如,上题第(2)小题中“纯甫晚乃得荐”一句虽无标志词,但主 语“纯甫”是“荐”的受动者,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故此句为被动句。 类型 4 倒装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炳传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 兄解衣就缚。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 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己未, 王师伐宋。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 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时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 即纵遣去,曰:“胁从之徒,不足治也。” 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兼中书省断事官。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 炳至,止罪首恶,馀党解散。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开府于 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王命之曰:“后有犯 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 积逋二十馀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炳密启王曰:“十年之逋,责偿一日, 其孰能堪!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王善其言,遽命免征。十五年十一月,王 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 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 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湩。改安西王相,馀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 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 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 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俄械琮等百 馀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选自《元史》,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答案】荒年,(赵炳)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没有治他的 罪。 名师点睛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倒装句式中的常考形式。对宾语前置句的辨识,考生可以抓如下特征: 1.主语+否定词+一般代词+动词。如上题中的“朝廷不之罪也”,主语是“朝廷”,否定 词是“不”,代词是“之”,动词是“罪”。 2.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一句,主语是“大 王”,“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动词是“操”。 3.主语+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动词。如《触龙说赵太后》中“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一句,主语是“长安君”,“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介词是“以”,动词是“自托”。 4.宾语+介词+动词。如《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一句,宾语是“是”,介词是“以”, 动词是“谓”。 5.主语+宾语+是(之)+动词。如《师说》中“句读之不知”一句,主语省略,宾语是 “句读”,动词是“不知”。 类型 5 固定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 阯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 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 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 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 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 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 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 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 【答案】(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朝廷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 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 (2)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 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 名师点睛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 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牢记搭配。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 如上题第(1)小题,“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 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 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上题第(2)小题“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 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 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 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 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 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 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 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 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 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 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 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 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周果讼 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 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 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凡经历十 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 遇小小利害,即推委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 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 真意气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 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饮余于丰乐。诘朝①游醉翁,放于琅琊觞焉。于是生平之 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童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 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 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曰: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 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且护以周 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 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也。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新之, 旁之曰“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玦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 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 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祐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 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 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 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 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 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 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程昔,其难易 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 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明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 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 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 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 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 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 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 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 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 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 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 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 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 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 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 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 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 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 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 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 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 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 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 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 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 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 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 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 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 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 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二、【2015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御史梁晳次先生传 【清】王士禛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 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 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 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 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 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 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 论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 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 也,故不取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 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 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 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 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 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①内典:佛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晳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熙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 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 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熙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 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熙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 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二、【2014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 1—5 小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 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 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 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 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 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 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 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 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议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 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 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 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 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将论.囚 论:讨论 C.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 ②则 ③所 B.①以 ②于 ③因 C.①且 ②则 ③因 D.①以 ②于 ③所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他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②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2)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闯关检测 1.(1)你的诉状中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 (2)县官认为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 (的罪名)推给霍氏。 (3)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关 注句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对于第(1)小题,考生分析后可知,“有子可证者”是 定语后置,“安在”是宾语前置。所以考生翻译时要注意将不在其正常位置上的成分归位。 第(2)小题中,“授以意”是状语后置句,“令”后省略宾语“其”。考生在翻译的时候 要注意调整句子各个成分的位置,并补出省略的成分。第(3)小题中,“囚耳” 省略主 谓成分。考生在翻译时,首先,要将句子补充完整;其次,要注意对“乌足道”的翻译。 2.(1)我近来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 (2)所以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苦困迫却常常有(生活) 宽裕自足的感觉。 3.(1)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会愿意跟他相比吗? (2)土地不必再开辟了,百姓不必再招聚了,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3)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一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才 能)办到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第(1)题时,注意“……也” 是判断句;还要注意反问句。解答第(2)题时,注意“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称 王”;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莫之能御也”是宾语前置句。解答第(3)题 时,注意“故事”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两个词,意为“所以事情”。 高考链接 一 1.D 【解析】根据上下文,即使圣人重生,也不能推翻柳宗元的言论。因此 D 项“不能易也” 中的“易”是“改变”,而非“交换”。 2.C 【解析】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 3.B 【解析】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 属于无中生有。 4.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 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 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 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为”“失时”“已”“篡弑”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5.D 6.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 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 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 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 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 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矩度”应该是“规矩法度” 的意思。 2.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代词,他的/副词, 表祈使;B 项,连词,就/或者;C 项,介词,替、给/介词,替、给;D 项,用在动词之前, 构成名词性词组/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于文无 据。 4.(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语句。翻译时要注意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特殊句式,如 第(1)小题中的“知”“污”等字的含义和“誓于神”“自污”的句式特点,第(2)小题 中的“酣”“蜂”“下”等字的含义,第(3)小题中的“蠹”“忧”等字的含义。 三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论”在句中应译为“批决, 定罪”。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联系 上下文,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从词语的逻辑关系来分析。第①句是说,刘敞的内兄王尧 臣是编排官,所以为避嫌刘敞被定为第二,故第①句应填入表原因的介词“以”。第②句 是说,范伟推翻前案有四五次,最终将他交给御史判决。第③句是说,刘敞给英宗讲读 时,借“指事据经”的机会来“讽谏”英宗,可知本句应填入介词“因”组成“因以”, 用来。 3.C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错误, 刘敞只是借读《史记》之机,用“尧授舜以天下”的故事来讽谏。 5.(1)①(道路)很直并且平坦,不用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要故意走这条路(引 到这条路)? ②王甲知道刘敞能够为自己申冤,才敢说出真相(才敢告诉刘敞),杀人凶手是富人陈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 如第①题中的“径”“故”,第②题中的省略句、判断句。 (2)①刘敞熟悉契丹的地形道路,指出契丹人故意绕远路的行为。②刘敞知道契丹人不 认识的异兽“駮”,说出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能够引经据典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要求回答契丹人对刘敞表示叹服的 原因,而文章中只有第二段提到了契丹人与刘敞的事。第二段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指 出契丹人带路时故意绕道,一是认兽。这两件事都能体现刘敞有非凡的才干,都是契丹 人对刘敞表示叹服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