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桂林市11-12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佝偻(lóu) 逶迤(yí) 宁谧(mì) 浪遏(è)飞舟 B.慰藉(jí) 装载(zǎi) 谒(yè)见 挥斥方遒(qiú) C.悄然(qiǎo) 青苔(tāi) 瓦菲(fěi) 夜缒而出(zhuì) D.颓圮(qǐ) 浮藻(zǎo) 瞋视(chēng) 浅尝辄(zhé)止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遮淹 婀娜 踱步 没精打采 B.斑驳 翩然 穹窿 变幻无穷 C.眉黛 栅栏 尘嚣 游目聘怀 D.落寞 禁固 壁龛 绿野阡陌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安土重迁,把搬家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情,有时甚至生出些神秘离奇的故事来。 B.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C.近几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潜入罪犯内部抓毒枭,其危险性不亚于火中取栗,但李队长却主动请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效仿。 4.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7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5.对“还不到两分钟”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马克思去世安详自然,毫无痛苦。 B.只是一般写实性记叙,并无感情色彩。 C.表明恩格斯始终陪伴在马克思身边。 D.说明马克思突然去世出乎意料,表达了恩格斯的惋惜、遗憾之情。 6.第8自然段中,“正因为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前文哪一句话?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马克思进行的热情、顽强和卓有成效的斗争。 C.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D.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7.“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和无所畏惧的气概。 B.说明马克思对这些迫害毫不在意。 C.说明马克思在积蓄力量,准备反击。 D.马克思实在太忙了,他无暇顾及这些迫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9.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③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苛政猛于虎⑧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⑨对曰:“甚于妇人” 7 A.①②⑤⑧ B.②③④⑨ C.①⑤⑦⑨ D.③⑥⑦⑧ 10.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嘉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颖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4分) 答: 13.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朱自清《荷塘月色》)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共22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 7 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14.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答: (2)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 16.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7.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 六、(15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8.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 ;而 ,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7 (1)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 (3)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 19.下面是摘自2011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的一句话,请将其改为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5分) 国际劳工组织对最新发布的有关亚洲劳动力市场的报告警告说,那些向中东地区派出劳工较多并过于依赖外出劳工赚取外汇的国家——亚洲劳务输出国家,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持续动荡的中东局势的影响。 20.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两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 示例: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 , 、 ; , , 、 。 七、(60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英格兰巨石镇,一根14米高的石柱顶端,驾着一块40吨重的巨石。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远古时代,人们是如何把如此大的巨石搬到石柱上的呢?考古学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当时人们采取的是“土屯法”,即在石柱的一侧垒土,使“地面”高至与石柱顶部齐平,并与地面形成一个斜坡,人们便是沿着这个斜坡,用滚轮和撬棍把巨石推到了石柱的顶端。 古人用“土屯法”将巨石推到石柱上的做法,对我们实现人生的目标不也是—种启示吗? 根据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 7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