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学年语文试卷 ‎(20191107)‎ 分值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I卷 一、课内知识考查(每题2分,共20分)‎ ‎1.对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渐:浸湿,溅湿 ②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 废:残疾 B. ①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C.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通“挡”,阻截、拦住 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灾祸 D. ①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疚:内疚,愧疚 ②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翻译为: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渐”,浸湿、溅湿。②“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翻译为: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废”,倒下。‎ B项,①“蹇朝谇而夕替”翻译为:早上进谏,下午就被贬黜。“谇”,谏诤。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翻译为: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 C项,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翻译为: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当”,通“挡”,抵挡、抵抗。②“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翻译为: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结果没有不吉利。“咎”,灾祸。‎ D项,①“不遑启处,忧心孔疚”翻译为: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疚”,苦痛。②“失其所与,不知”翻译为:失掉它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 故选B。‎ - 28 -‎ ‎2.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词解说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走投无路 ‎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郎中:宫廷的侍医 B. ①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雪,下雪 C.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宴请宾客的主人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D. ①偭规矩而改错 改错:改正错误 ‎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的谗言.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词解说完全恰当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翻译为:只有我在这时走投无路罢了。“穷困”,走投无路。 ‎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翻译为:许多侍卫虽然手持兵器,但都守候在大殿之下。“郎中”,宫廷的侍卫。‎ B项,①“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翻译为:因此害怕,希望大王您稍微宽容原谅他。“假借”,宽容、原谅。 ‎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为: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雨雪”,下雪。‎ C项,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为: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②“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翻译为: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婚姻”,儿女亲家。‎ D项,①“偭规矩而改错”翻译为: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改错”,改变措施。 ‎ ‎②“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翻译为: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细说”,小人的谗言。‎ 故选B。‎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B. ①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忽反顾以游目兮 - 28 -‎ C.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苟余情其信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翻译为: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们不能到这里。“微”,假如没有。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翻译为: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 B项,①“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翻译为:荆轲于登车离开,最终也没有回头看。“顾”,回头看。②“忽反顾以游目兮”翻译为: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顾”,回头看。‎ C项,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翻译为: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辞”,推辞。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翻译为:我死尚且不回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辞”,推辞。‎ D项,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翻译为:现在去了却没有信物,那就无法接近亲王。“信”,信物。②“苟余情其信芳”翻译为:如果他的内心确实是美好的。“信”,确实。‎ 故选D。‎ ‎4.下列各项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B. ①进不入以离尤兮 ②秦王还柱而走 C. 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D.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通假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字音、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 28 -‎ A项,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翻译为: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②“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翻译为:(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卒”通“猝”,突然。‎ B项,①“进不入以离尤兮”翻译为: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离”通“罹”,遭受。②“秦王还柱而走”翻译为:秦王绕着柱子跑。“还”通“环”,环绕。‎ C项,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翻译: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终有尽头。“泮”通“畔”,岸边。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翻译为:把守关口,不要让诸侯进来,那么秦地就可完全统治。“距”通“拒”,把守。‎ D项,①“图穷而匕首见”翻译为:地图全部展开后匕首显露出来。“见”通“现”,显现。 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翻译为: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莫”通“暮”,年末。‎ 故选A。‎ ‎5.下列各项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刑人如恐不胜 B. ①使使以闻大王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间至军中 D. ①步余马于兰皋兮 ②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的词活用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A项,①“籍吏民,封府库”翻译为:登记官吏、人民,封存府库的财产。“籍”,登记,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刑人如恐不胜”翻译为:处罚人如恐处罚不尽。“刑”,处罚,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B项,①“使使以闻大王”翻译为:派使者来使大王您听说。“闻”,使……听说,为使动用法。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翻译为: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来见项王。“从”,使……跟从,为使动用法。‎ C项,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翻译为:于是将樊於期的首级放在的盒子里封存起来。“函”,用匣子,由名词活用作状语。②“间至军中”翻译为:从小路到达军中。“间”,从小路,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 28 -‎ D项,①“步余马于兰皋兮”翻译为:我牵着马在滋生兰草的水边漫步。“步”,漫步,由名词活用作动词。②“素善留侯张良”翻译为:向来和留侯张良友善。“善”,友善、交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故选D。‎ ‎6.下列各项中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虽好修姱以 革几 羁兮 革几 羁:比喻束缚、约束 ‎ ‎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奈何:为什么 ‎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旦旦:诚恳的样子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 ‎⑤背绳墨以追曲兮 绳墨:比喻准绳、准则 ‎ ‎⑥忳郁邑余侘傺 侘傺:犹豫不决的样子 ‎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 ‎ ‎⑧高余冠之岌岌兮 岌岌:危险的样子 A. ①③⑤⑧ B. ②⑥⑦⑧ C. ③④⑤⑦ D. ①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①“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翻译为: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革几羁”,比喻束缚、约束。‎ ‎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翻译为: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怎么办?“奈何”,怎么办。‎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翻译为:当然发誓时是多么诚恳,没想到他反悔了。“旦旦”,诚恳的样子。‎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翻译为: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督过”,责备。 ‎ ‎⑤“背绳墨以追曲兮”翻译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绳墨”比喻准绳、准则。 ‎ ‎⑥“忳郁邑余侘傺”翻译为::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侘傺”,忧闷、失意。 ‎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翻译为:一丝一毫也不敢有所靠近。“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 ‎ ‎⑧“高余冠之岌岌兮”翻译为: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岌岌”,高高的样子。‎ 故选C。‎ ‎7.下列各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28 -‎ A. ①大王来何操? ②不吾知其亦已兮 B. 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 C.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长余佩之陆离 D.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①“大王来何操”翻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着什么?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为宾语前置句。②“不吾知其亦已兮”翻译为:不了解我那就算了吧。正常语序为:不知吾其亦已兮。为宾语前置句。‎ B项,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翻译为: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为判断句。②“制芰荷以为衣兮”翻译为:连缀荷花把它作为上衣。正常语序为:制芰荷以之为衣兮。为省略句。‎ C项,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为定语后置句。②“长余佩之陆离”翻译为:加长我长长的佩剑。正常语序为:长陆离之余佩。为定语后置句。‎ D项,①“吾属今为之虏矣”翻译为:我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为被动句。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翻译为:而燕国被凌辱的耻辱消除了。为被动句。‎ 故选B。‎ ‎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成语中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统购统销 B.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负荆谢罪 C.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椎牛飨士 D. 悔相道之不察兮 相时而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字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成语中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 28 -‎ A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翻译为:秦王用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重金征求他。“购”,重金征求。“统购统销”解释为:统一购买和销售。“购”,购买。‎ B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翻译为:第二天不可以不早早地来向项王谢罪。“谢”,谢罪。“负荆谢罪”解释为: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谢”,谢罪。 ‎ C项,“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为:第二天犒劳士兵,替我击破沛公的军队。“飨”,犒劳。“椎牛飨士”解释为:指慰劳作战的官兵。“飨”,犒劳。 ‎ D项,“悔相道之不察兮”翻译为::我后悔没看清道路。“相”,观察。“相时而动”解释为:观察时机,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相”,观察。‎ 故选A。‎ ‎9.下面各项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指崤山以东;“沛公欲王关中”中“关中”大致指函谷关以西。‎ B. 陛下是古代对帝王的敬称。陛,是宫殿,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 请他们把意思转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C.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尊者为尊居上位,卑者为卑处下位。具体在宴会上,“东向坐”是最尊贵的位置。‎ D. 祖道,是为古代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陛,是宫殿”是错误的。陛,是宫殿的台阶。‎ 故选B。‎ ‎10.下列各项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按照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28 -‎ B.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 世家、列传、表、志五类,共130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错误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 28 -‎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 28 -‎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1.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12.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13. 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A ‎ ‎13.‎ - 28 -‎ ‎ 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项,“但就文学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是错误的,原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A项,“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原文是说“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这对于徐志摩先生的人生才智、精神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是最重要的转折。‎ 故选A。‎ ‎【13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从“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徐志摩先生成功的具体缘由。‎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祠 ‎(1)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 28 -‎ ‎(3)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4)“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5)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6)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 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C. 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D. 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15.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16. 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答案】14. D 15. ①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意对即可) ‎ - 28 -‎ ‎16. 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意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是错误的。由原文“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可知,选项强加因果。‎ B项,“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是错误的。由原文“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可知,作者对“有人说”的观点并不赞同。‎ C项,“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是错误的。文章以游览为线索,渐次展开思绪,并没有“虚虚实实,扑朔迷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从结构、内容和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仰望中的登攀”既是实写下文的攀登,写出司马祠的地势特点,由低到高,而“仰望”一词也是表达自己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从结构上来看,它前面说到司马祠周围的环境,后面说到攀登司马祠,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筛选信息“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有形的是九十九级神道,体现的寓意是司马迁的磨难。“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人们这么塑造司马迁,可见人们对司马迁形象要求“完美”。“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冢形状表达出司马迁的大智大慧。“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柏树是司马迁的“天问”。‎ 四、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蹇叔哭师》)‎ ‎(注释)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指七十岁:④脯资饩牵:脯,肉干;资,财物;饩牵,牲畜 ‎1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 潜师:秘密派兵 B. 蹇叔之子与师 与:和 C.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生意 D.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轻狂 - 28 -‎ ‎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 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对形势正确判断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 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词,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作好了战争准备 D. 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2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17. B 18. C 19. D ‎ ‎20. (1)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2)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翻译为: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潜师”,秘密派兵。‎ B项,“蹇叔之子与师”翻译为: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与”,参与。‎ - 28 -‎ C项,“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翻译为: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市”,做生意。‎ D项,“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翻译为: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轻”,轻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袭”为动词,“远”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远方的国家”,作“袭”的宾语,所以在“远”后断开,排除A和B。“无乃……乎”为固定结构,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情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只怕”等。所以在“无”前面断开,排除D。翻译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是错误的。由原文“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可知,因为秦国的军队经过的是周国,所以王孙满应该是对周王说的这句话。‎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为判断句;“辟”,通“蔽”,遮蔽;“是”,这;“焉”,到那里。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冀”,指望;“克”,胜利;“继”,后援的军队;“其”,语气词,表示祁使的语气。‎ - 28 -‎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三十三年春季,秦国军队经过成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除御者以外,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不庄重就缺少计谋,无礼貌就不严肃。进入险地而满不在乎,又不能出主意,能够不打败仗吗?”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供应,离开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说:“大夫们久住在这里,敝邑的干肉、粮食、牲口都竭尽了。为了大夫们将要离开,郑国的有原圃,就如同秦国的有具圃,大夫们自己猎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闲空,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还是回去吧。”灭亡了滑国就回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小重山 端午 - 28 -‎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21. 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描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 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给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C. “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22.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1. C 22.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日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错误的,应为悲观绝望之情。‎ 故选C。‎ ‎【2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上阕以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以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三)古诗文默写(7分)‎ ‎23.根据要求填写上下句 ‎(1)不见复关,_____ 。既见复关,_______ 。‎ ‎(2)《诗经.氓》中,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随后女主人公提出“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以完成婚事。‎ - 28 -‎ ‎(3)《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终不察夫民心。‎ ‎(6)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忽反顾以游目兮,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泣涕涟涟 (2). 载笑载言 (3). 体无咎言 (4). 以我贿迁 (5). 士也罔极 (6). 二三其德 (7). 于嗟鸠兮 (8). 无食桑葚 (9). 虽九死其犹未悔 (10). 怨灵修之浩荡兮 (11). 唯昭质其犹未亏 (12). 将往观乎四荒 (13). 鸷鸟之不群兮 (14). 夫孰异道而相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涟”“咎”“罔”“于嗟”“葚”“鸷”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II卷 ‎2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谋求就业。‎ B. 有的中学生夙兴夜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不能自拔,结果荒废了学业。‎ C. 美国一些人担心由于中国的崛起导致全球失衡,而提出“中美两国集团”概念。其实这是项庄舞剑,意在遏制中国的崛起。‎ D. 虽然我向很多同学借鉴了提高英语单词记忆的方法,但屡试不爽,效果并不明显,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 28 -‎ A项,“书生意气”,青年学生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文句中错将“意气”理解为“意气用事”。‎ B项,“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文句中指中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不是勤劳。‎ C项,“项庄舞剑”,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文句中说到美国提出的“中美两国集团”概念,本意是遏制中国的崛起。‎ D项,“屡试不爽”,多次试验也没有差错。文句中说到效果不明显。‎ 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成语的语义侧重点、成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 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 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错误的,缺少句子的主语,属于成分残缺。‎ - 28 -‎ B项,“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错误的,“培养”和“水平”搭配不当,属于搭配不当。‎ C项,“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是错误的,秋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6.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您在家恭候。‎ B.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 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A项,“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是错误的。“于百忙中”和“专程”都为敬辞。‎ B项,“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是错误的。“责成”用于上级对下级。‎ C项,“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是错误的。“指点”和“赐教”为敬辞。‎ 故选D。‎ - 28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7.仿照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 心正则笔直。战国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2).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句子,一方面要仿写句子的格式,一方面要仿写句子的内容,首先根据题目中所给例句确定要仿写的句子,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句子内容选取自己熟悉的人物作品来写即可,注意人物与作品不可张冠李戴。‎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在凝视心中的偶像,遥望那似在云天的名人时,心中往往升腾着对自我未来的憧憬,渴望着、追寻着那能抚慰我们、提升我们的力量。这是年轻人成长的精神道场,是一个纯粹的、热切的心灵世界。……为此,我们寻找我们心中的名人。我们寻找着名人在历史中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们探寻名人在时空里时隐时显的思绪。他们身上,一定饱含着巨大的伦理情感;他们的追寻,一定深藏着深厚的生活哲理;他们的故事,一定显示着永恒的人生价值以及追求完美与光明的勇气。他们犹如星辰,在永恒、深邃的史册上引领我们,呼唤我们。我们因他们忧伤而忧伤,我们因他们激动而激动。‎ 与名人交流,你将收获这种震撼与美丽。‎ 要求:请以“探寻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范文:‎ 仰望名人 苏轼曾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题记 - 28 -‎ 我站在中国文坛史前,仰望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在他们的身后,我看到了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灵魂。是他们组成了中国灿烂的文化。‎ 永远的青莲 平生最仰慕文人,然神州苍穹,文海茫茫,可谓群星闪烁,但我一直倾慕李白,这位被天堂逐入凡间的谪仙人,且早已以心相许,矢志不渝。一向最倾慕美,诸如诗歌、美酒、明月、爱情,每一个美的意象,都会引人产生美的遐想,而李白恰能集诸美于一身。所以,李白,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情人。 你超凡脱俗的风采,总让我神魂颠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身影在飞舞。他“斗酒诗百篇”,在那浑浊不堪的世俗中,他毅然放弃“万钟”,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青莲。友人这样评价:“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我想,这是对你最好的诠释。‎ 不朽的野老 走进,走进你的精魂。走进你的诗胆豪气,走进你遗留下斑驳的残碑,还有走进你那诗中拓出的崇高爱国精神。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句,是你不小心放进日子里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 安史之乱造就了你热切的忧世情怀,你在晚唐的长河中一跃而出,你以生命展现了封建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在“三吏”“三别”中,你以泪水抚平战争的伤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在历史的画廊中,写下了“杜甫”的灵魂。我看到了,不朽是你迎风的旗帜。‎ 无瑕的易安 自从你嫁入赵家,便注定了你不寻常的生命历程。在经历了亡国丧夫之难后,你依然在词坛守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绫绡” 。你的生命充满了愁苦,不是吗?那为什么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我明白了,你并不悲伤,因为婉约是你无瑕的映衬。‎ 仰望名人,我感受到了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仰望名人,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仰望名人,我发现中华的文化是如此魅力非凡,仰望名人,我决定自己也要做一位名人,做一个大写的人,在中国的《名人传》里记上我的名字。‎ 我站在中国文坛史前,又一次仰望名人。不过,我的仰望不再只是敬仰,是增加了一份动力,向名人学习的动力。仰望变为了学习……‎ ‎【解析】‎ - 28 -‎ ‎【详解】审题:‎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为话题作文。名人与凡人只有一字之差,实际距离就可能有万里之遥。名人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引着千万人的目光。有了名人是社会的进步,它代表了有不同追求的人的社会价值。以“探寻名人”为话题,那么你就要去探寻名人,走近名人。探寻与走近你最熟悉的名人。可以写对名人的认识与评价;可以追述名人的事迹,抒发自己的感怀;也可以借名人之名,谈自己对人生、社会、生活的思考……名人为世界而存在,世界因为有名人而精彩。只要紧扣“探寻名人”的话题,有真实的事迹,真实的思想,就有妙文。此类作文以夹叙夹议的散文的形式比较容易表达。‎ 参考立意:‎ ‎1、走近名人,就是走近不朽的乐章;‎ ‎2、走近名人,就是走近纯洁的灵魂,学习他们的宁静与淡泊;‎ ‎3、走近名人,就是走近崇高的思想,学习他们伟大的爱国精神。‎ 素材积累:‎ ‎ 1、“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 2、曾有人说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马云,全球B2B网站,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敢与全球著名的电子商务网eBay和亚马逊抗衡的中国网络经济巨子。马云说他成功的原因是坚持,别人放弃了,只要你还坚持就会胜利。1995,各种互联网概念漫天飞,而他仍坚持B-B模式时,别人说他是疯子;现在,他开创的独特方式被美国十大着名院校的商学院研究,还被列入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教学案例。他说:“关键是相信自己的模式,守住自己的模式。”马云坚持自己的商业模式,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坚持到最后,才会成功。名人值得我们去借鉴他们的成功之道。‎ ‎ 3‎ - 28 -‎ ‎、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的贡献非同一般。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承;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儒家思想是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我站在中国文化史前,仰望一个一个仁人志士,在他们的身后,我看到了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灵魂。是他们创造了中国优美的文化。‎ 层次分析:‎ ‎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本文围绕“仰望名人,我看到了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灵魂,是他们组成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这一中心,然后选取了李白、杜甫、李清照这三名人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可以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