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人:靳保华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共10页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试顺序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书写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反馈(共10分,每小题2分) 1.选出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 A. 诚能得樊首(如果)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买)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 使毕使于前(使者) 东阳候、冯敬之属乃短贾生(说人坏话)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 C. 沛公不胜杯杓(承受)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为) 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 D. 事之不就(成功) 而循礼者不足多(赞扬)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A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购”,“重赏征求”意思; B项,“使毕使于前”译为“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前一个“使”是“让”的意思,后一个“使”是“使命”意思,而非“使者”; C项,“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意思是“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因”解释为“依靠”。 故选D。 2.选出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一致的一项 A. 范增数目项王 此其志不在小 函梁君臣之首 B. 沛公从百余骑 太子迟之 越国以鄙远 C. 吾得兄事之 以身翼蔽沛公 箕踞以骂之 D. 无案牍之劳形 等死,死国可乎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一致的一项”,然后逐一浏览选项内容,结合语境和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分析。 A项,“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B项,“沛公从百余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或者译为“率领”; “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是迟缓的”;“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邑”。 C项,“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箕踞以骂之”,“箕踞”是指“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D项,“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等死,死国可乎”,“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利”,“对……有利”。 故选C。 3.下面各选项中对原文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之后,又要在西边扩张它的疆界。 B.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沛公)特意派遗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盗贼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C.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D.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国都说新法个便利的秦人用千来计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面各选项中对原文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回顾所学文言知识并结合选项内容的语境分析;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B项,“故”翻译有误,此处解释为“……的原因”,正确译文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C项,“连数郡”翻译有误,应为“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正确译文为“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D项,“之”翻译错误,此处为“到”的意思,另外注意“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体现句式特点,正确译文为“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B. 为纪念戏剧大师梅兰芳而举行的颁奖晚会上,梅兰芳弟子唱到动情处,想起恩师,不由长歌当哭。 C. 俄塔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给李克强总理写信,为了不耽误总理的宝贵时间,他特地用中文写信,并且尽量将信件写得短小精悍。 D.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同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现在泛指两家联姻、婚配。句中表达的是中俄两国关系友好,语境不符。 B项,“长歌当哭”意思是“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句中是要表达对戏剧大师梅兰芳的怀念之情,语境不符。 C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用在句中恰当。 D项,“妄自菲薄”, 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本词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故选C。 5.下列选项中对前段时间所学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 B.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D. 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盘,《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为此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此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具体,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D项,“即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盘”解说有误。“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秦以外的六国;今义指山东省。两者位置不同。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文学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7. 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①耿直刚烈,敢怒敢言。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并大骂“狗屁”。 ②坚持原则,敢于抗争。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最后干脆对赵团长避而不见,不再演戏。 ③忠于艺术,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然后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即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最后逐一进行分析。 B项,“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分析有误。文中赵团长可以编写剧本,应该是有文化的人;赵团长看重奖金、奖牌,也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人,此处属于片面认识; C项,“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分析有误。本篇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文雅清丽,富有情趣。如“啧啧啧”、“摇摇晃晃”通俗简明,“巧笑倩兮”、“美目流转”文采斐然,这些语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 D项,“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分析有误。小说中,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应,如他们都“耿直刚烈,敢怒敢言”,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应。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与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以及与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应从“耿直刚烈,敢怒敢言”“坚持原则,敢于抗争”“忠于艺术,淡泊名利”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如文中“‘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这可以得出他耿直刚烈,敢怒敢言的性格特点;再如原文“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可以看出金科坚持自我,最终他不再演戏,可见他坚持原则,敢于抗争;文中的赵团长追求名利,想获得奖牌,但是金科却毫不在意,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金科忠于艺术,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点睛】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首先要了解性格特征区别于形象特征。人物的形象特征侧重外在和内在。人物形象包含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则侧重于内在,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进行刻画。准确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首先关注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举止、心理的文字;再看有无侧面描写人物的文字,如环境描写、他人的评价文字;最后提取或概括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准确词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新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母亲的召唤深切而真实。周有光想到祖国此时最缺乏的是经济建设人才,就毅然放弃高薪从美国回来搞经济建设。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身兼三职,乐此不疲。精力充沛的他和吴大琨、许涤新等经济学家一起创办《经济周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1955年10月,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此行,全然出乎意料,却也正是会议主办方的高明之处。周有光虽然执著于经济学,但对文字、语言的爱好从未消减。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周有光饶有兴趣地学起语言课程。40年代到美国工作,买到很多字母学的书籍,边写经济类文章,边写语言学文章,出版《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参加完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正式改行,真正把经济学丢开,把全部精力放在语言学的研究上。 中国的文字改革由来已久,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繁难的方块字注音。1892年,福建人卢憨章出版专著《一目了然初阶》,这是首位中国人创制字母式拼音文字方案;1913年,政府制订注音字母方案,赵元任等语言学家不用中国汉字的符号,而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新文化运动兴起,钱玄同论述了26个拉丁字母的世界通用性,蔡元培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公布于世;20世纪30年代,国内掀起了拉丁化运动的高潮,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拉丁化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1935年,近七百位文化界人士签名发布《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方块汉字难认、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1954年,周有光出版《字母的故事》一书,为文字改革起了好头。但真正要做拼音方案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周有光平时阅读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全凭兴趣,属于轻松的浏览,可工作要认真研究才行。由于资料有限,周有光想方设法联系国外研究点,请他们代买资料寄过来,周有光把拉丁字母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摸了个底,在研究和总结了各国拼音历史以及各方面传来的方案之后,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拉丁化的原则,拿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得到了语言学家们的认同。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1961年周有光出版《汉字改革概论》,提出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许多新问题,把文字改革变成一门学问,从世界的范畴研究汉字,意义深远。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拉丁字母拼写标准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因中国未参加而迟迟未作决定。1979年,波兰首府华沙国际标准化组织召开会议,周有光代表中国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各国有各国的方案,如“鲁迅”一词就有20多种写法,给翻译、阅读等带来很大障碍。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和各国专家沟通,并在会上作题为《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的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的精彩发言。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开辟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作为汉语拼音的领航者,周有光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汉语拼音与世界的接轨。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邀请周有光演讲,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英文占80%,法文占15%,西班牙文占4%,还剩1%是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很受震动。1983年周有光开始研究如何在汉语拼音方案中运用国际通用的正词法,解决拼音输入慢的问题,起草了《汉语正词法要点》,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是音节的拼写法,正词法是语词拼写法,拼音正词法的问世,有利于用电脑进行拼音词语转换汉字,为传媒时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8.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了报效祖国,尽快为国家培养最缺乏的经济人才,周有光回国后就创办了《经济周刊》,这一刊物受到金融界的关注。 B. 在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周有光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上来,为汉语拼音的问世、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弹精竭虑。 C. 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这引发周有光开始了新的研究。 D.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动地讲述了周有光领航汉语拼音的事迹,塑造了一位勤于著述、精于研究的语言学家的形象。 9. 周有光的汉语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0. 周有光本来是研究经济学的,却改行研究语言学,成了汉语拼音之父。有人认为这种取舍更能体现人生价值,有人认为这样做并不值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8. B 9. (1)拉丁字母简单易学,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2)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拉丁字母进行过研究; (3)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最通用的字母。 10. 观点一:周有光有勇气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成就,值得学习。 ①由于周有光对语言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改行; ②转行之后,深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和专著; ③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学问,积极探索汉语拼音与时代、世界接轨。 观点二:周有光舍弃已有成就的经济学,实在可惜。 ①建国初期,国家最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应坚持经济学研究; ②周有光在经济学领域已经颇有造诣,曾身兼三职,且创办有影响的刊物; ③坚持经济学研究,成就会更大,转向新的研究领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题涉及了学生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中心意思的概括。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周有光回国后就创办了《经济周刊》”概括比较片面。创办刊物是他的作为之一,他受邀到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同时担任新华银行秘书长,还兼任人民银行华东区处长; C项,“因为……所以…… ”的内容,因果关系不当。依据文章最后一段中内容可知,“周有光了解到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很受震动,此后开始新的研究。”这并不能说明是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中没有考虑到国际通用的正词法,所以在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中文占不到1%,强用因果关系; D项,“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概括不太准确。通读全文,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饱含作者的敬佩之情,因而用“平实自然”来概括不准确。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这是一道文意的局部概括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注意各段段首和段尾句,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 答题区位在文章第三段,主要语句:“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再概括“有多人研究”等,由主要语句“国际上流传最广的拉丁字母”,可以知道拉丁字母首先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最通用的字母;“简单易学的特点适用于广大群众”可以得出拉丁字母简单易学,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有多人研究”说明中国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拉丁字母进行过研究。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然后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周有光”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作答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只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题持赞同转行的,适用第一种方式,因为文中能够找到依据,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列举文中的相关的语句整理答案。不赞同适用于第二种,答题时注意在列举原文事件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 观点一:周有光有勇气转向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非凡成就,值得学习。文中提到周有光对语言学一直很有兴趣,所以在国家需要时毅然改行;转行之后,深入研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和专著;他使文字改革成为一门学问,积极探索汉语拼音与时代、世界接轨。 观点二:周有光舍弃已有成就的经济学,实在可惜。建国初期,国家最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应坚持经济学研究;周有光在经济学领域已经颇有造诣,曾身兼三职,且创办有影响的刊物;坚持经济学研究,成就会更大,转向新的研究领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 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 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古诗文阅读。(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若是,信必唯王马首是瞻。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准备饮食 B.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激怒 C.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过了 D.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认为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失其所与,不知 B.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使使以闻大王 C. 诸将亡者以十数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君安与项伯有故 13.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信必唯王马首是瞻 B. 何为斩壮士? C. 上未之奇也。 D. 若所追者谁何?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5. 下列对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其余四等依次是公、伯、子、男。 B. 拜,指古时授予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除”,例如“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C.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D.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 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 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没有斩他: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 未得重用,韩信离开刘邦。萧何追之,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17.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信度何等己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答案】11. B 12. D 13. D 14. D 15. A 16. C 17. (1)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2)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解释并不难,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并强化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用;在答题的过程中,注意将加点词放回原文语段中,联系前后语境分析判断,对于陌生不熟悉的词,就要借助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了。 B项,“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意思是“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干”结合语境分析应该译为“求见,拜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然后逐一浏览选项内容,结合语境和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分析。 A项,前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他们”,即“亭长和他的妻子”;后一个“其”为指示代词,“那,那些”。 B项,“不及以闻”是个省略句,应为“不及以之闻于上”,即“来不及把这件事报告给汉王”,“以”是“把”的意思;“使使以闻大王”即“派使者来向大王宣报”,“以”连词,表目的,“来”。 C项,前一个“者”用在动词、名词后,相当于“......的人”;后一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正确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D项,两个“安”均为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判断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是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然后逐一浏览选项内容,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判断。这需要考生了解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句类型,此外,要从现代文语法的角度去思考答题,并结合语境分析。 A项,“唯王马首是瞻”为宾语前置句,“是”作标志,一般句式为“惟——是”、“惟——之”。本句中,“瞻”为往前或向上看。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类似的用法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B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本句正确语序为“为何斩壮士”,“何”作宾语,本句意思是“为什么还要斩杀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呢”。 C项,“上未之奇也”为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上未奇之也”,即“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之”作代词,“他”,即“萧何”。 D项,“若所追者谁何”意思是“你追的是谁呢”,句中“谁何”是两个同义疑问代词的连用,意思同“谁”或“何”,不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句子代入原文语境,进行大概的翻译,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分开,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意思是“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本题的难度不大,可以用排除法快速确定答案。“始为布衣时”为时间状语,其后应该断开,故排除B、C两项;“推择为吏”意思是“推选去做官”,且与后面的“治生商贾”为并列的两句,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上的注释内容。本题考查并不冷僻,需要考生平时学习特别细心。 A项,“‘侯’是周代即有的五等爵位之首”表述有误。首位应是“公”,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题干的要求,即“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快速浏览选项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段落,锁定区间内容,接着画出与选项相关的语句并翻译;最后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核对比较。 C项,“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分析有误。原文“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意思是“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由此可知汉王并没有认为他有超众之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特别注意: (1)“度”,“考虑、料想”;“数”,“多次”;“我用”,宾语前置,即“重用我”;“亡”,“逃跑”。 (2))“素”,“一向、向来”;“拜”,“授予官职、任命”;“所以”,固定用法,“……的原因”;“去”,“离开”。 点睛】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认真观察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他很奇特。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如果这样,那么韩信一定只看您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风暖”“落花”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19.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翬《海業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另外,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点睛:一、关注诗歌题目,获取有关信息。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往往能给我们提示,从而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二、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读完一首诗,首先找出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这有助于我们准确。三、关注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借助他们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思想感情。五、重视补充注释的辅助理解作用六、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经理、思想和艺术风格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一项是。”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项、B项、C项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本题选D项。 (三)名句名篇。(4分) 20.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和着高渐离的筑声而歌曰:“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达作者对反动文人制造的流言满腔愤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风萧萧兮易水寒 (3).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4).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先熟读所给出的句子,然后看清题干有没有给出诗词出处的提示,出处可以帮助回忆整篇诗歌内容,最后回顾具体涉及的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竞、萧萧、惨象、目不忍视、尤等。 【点睛】名句默写需要注意: 1、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 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 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 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 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四、语言表达。(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士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来舍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 ,而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而导致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骄横狂妄的秦王, ,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行为中常隐藏着 ,即便是一生追随、 ,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B.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 C. 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D. 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权贵 2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 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 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 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 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 再生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 再生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答案】21. A 22. C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项.文中划线句子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应是先人身上依附,再活动上服务。第二处修饰不当“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通过辨析,故答案选A。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解答本题时,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C 项,按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以政治为出发点”属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注意与下文专诸刺杀王僚的事例相照应。故选C。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本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德。第一处文中语境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排除CD项;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第二处是人物因君王昏庸而愤怒,所以此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排除A项;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的赞扬。第三处是侠士人物命运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四处是指人物一生的贡献过程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故选B。 【点睛】解答词语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4.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与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对仗工整的是 ①红雨 ②树边 ③小苑西回 ④一庭佳丽 ⑤莺唤起 ⑥看 ⑦绿树 ⑧池边 ⑨此间有舜日尧天 A. ③⑤④⑥⑦⑧②①⑨ B. ③⑤④⑥⑧⑦②①⑨ C. ③④⑤⑥⑧⑦②①⑨ D. ③⑤④⑥⑧⑦①②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对联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然后一定要仔细分析所要仿写的语句,认真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此外,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本题,由“大江东去”的句式可知,与之相对仗的是“小苑西回”;“浪淘尽千古英雄”,“浪”对“莺”;“淘尽”对“唤起”;“一庭佳丽”对仗“千古英雄”;“楼外”对“池边”;“青山”对“绿树”,为什么不能对“红雨”,因为句子不通;根据上联的顶真辞格,下面应该是“树边”;“白云”对“红雨”,“何处是”对“此间有”,正确的下联应该是: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故选B。 25.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述了四种造字法—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中以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最强。形声字一般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下面以“肖”字为声旁,请你为它加上恰当的形旁,组成新字填在下面括号里。 例如:(逍)遥自在 悬崖( )壁 烟( )云散 ( )烟弥漫 九( )云外 【答案】 (1). 峭 (2). 消 (3). 硝 (4). 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的要求比较详细具体。平时要注意积累字形,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注意书写,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作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要求,认真分析例子的特点,即所要填的字,声旁一定是“肖”(ao),而字的形旁则是表现意义的部分;然后根据要求,结合成语语境提示作答。 ①“悬崖()壁”,从“悬崖”可以得知,本词语与“山”有关,“峭”意义指山又高又陡,故此处应填“峭”。 ②“烟()云散”,此空应填“消”,词中“云散”可知云雾散开,形旁与“水”有关,意思是“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 ③“()烟弥漫”,此处应填“硝”,硝是一种火药的原始材料矿石,形旁从“石”,词语意思是“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 ④“九()云外”,此处应填“霄”,“霄”形旁为“雨”,指“云和天空”,词语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26.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鸿门宴》更是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无奈的心情。 【答案】 (1). 张良机智的谋划 (2). 刘邦圆滑的处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题目的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应与“项羽磊落的气概”和“范增无奈的心情”句式相同,结构一致;再者,需是《鸿门宴》这篇文章中的人物。作答本题需要对《鸿门宴》一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相关的情节有基本的掌握,然后才可以根据题目画线处前后文的句式进行仿写。 【点睛】句子的仿写可按以下步骤来操作: 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①题型要求。明确是嵌入式仿写还是续写式仿写,或命题式、开放式仿写。②修辞要求。明确是用比喻还是排比,或对比、类比、反问等辞格,还是几种辞格同时使用。③其他要求。如音韵、照应等。 2.认真分析提供的语言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及思路语脉。 3.认真分析例句,弄清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旬义与原旬的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旬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 五、写作。(60分) 27.根据要求写作。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肯定遇到过许多人,有的如清风过耳,转瞬即逝,杳无痕迹;有的则鼓励过你,鞭策过你,批评过你,扶助过你,陪伴过你,深深地影响过你,给你留下了历久弥新、永不磨灭的印象。纵使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他(她)在你心中永留记忆。 请以“至今难忘”为题写一篇记人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至今难忘 雨过天晴晚风轻,万籁俱静,羞答答的月姑娘把银辉洒向大地。朦胧的月光中我仿佛又看见外婆那张慈爱的面庞,正朝着我笑。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曾几何时,我依偎在外婆的怀抱里,享受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曾几何时,也在同一片星空下,外婆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诉民间故事;曾几何时,下着倾盆大雨,外婆打伞来接我…… 那一天,蒙蒙的细雨下起来了,天气骤然变凉,我感到一丝丝的寒意,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哈欠。要知道我是有病在身,我盼望着晚点放学,让我在温暖的教室里多呆一会儿。无情的下课铃还是响了,我在校门口徘徊,因为生病,不能接受雨点对我的滋润,给我补充水分。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我的视线。外婆,我惊喜万分,一下子冲到外婆伞下,外婆也病了,病得不轻,为了不让我着凉,她拖着病体来了 外婆,阴阳相距,是那么遥远,您在天的那一边而我在这边。没有您的陪伴,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什么,捉摸不透。外婆,您还记得吗?冬去春回,五年前的春天,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在家门前扶起了一棵小树。您试着再给予它一次生命。让小树再一次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在阳光下、在风雨中、在您呵护里,一个新的生命在默默地成长。我觉得小树比我幸福。有一次回到“亲人”的怀抱,真幸福,而我不行;又一次它在您的培育下,茁壮成长,真幸福,而我不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您曾给它套上“外套”,不被雨淋着、不被雷吓倒,真幸福,而我失去了。多少次,我泪眼朦胧,在月光下等您回来,可留给我的总是失望;多少次,想起过往的时光,总能给我一点安慰。您走后,家里再也没有团聚的欢笑。当我替您为小树浇水,瞧见那翠绿欲滴的叶子上又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外婆,我相信,虽然我们有人世阴间的距离,可是,我们两颗寂寞的心却紧紧相连在一起,您一定会陪我走完属于我的春秋。鲜花曾告诉我您对我的那份关爱;绿叶曾对我说我对您的那份思念;大地知道我心中的每一种想法;天空知道我心中的每一个愿望;心灵啊,你尝过了我多少滴泪水;外婆啊,您解开了我多少个心结…… 当小树长成苍天大树,外婆啊,您是否能回到我的身边。我依然在月光下等待,等您回到我的世界。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是命题作文,要求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主要话题是关于难忘的,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材料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就不大。认真仔细地研究题目,弄清题目所规定的范围是什么,找出题目的重点词,以便在作文中突出重点,“至今难忘”由两个词组成,“至今”限制了时间,“难忘”限制了内容,只能写留给你印象深刻的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个题目重点词是“难忘”,因此写这篇文章就要围绕难忘和怎么难忘去写,作文中要写的那个人,必须要从多方面去说明他为什么是自己“最难忘”的。“难忘”人人都有体验,或鼓励,或鞭策,或批评,或扶助,或陪伴,总有一个人深深地影响过你。作文题目是规定的,只需按题目要求去定中心、安排材料,绝对不能改变题目中的一字一词,更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 立意: 1.至今难忘的朋友、同学 无论是帮助、激励、还是争执,都会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不管怎样,同学、朋友间都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理解包容,这段成长的道路,促使我们成熟,让我们懂的情谊的珍贵。 2.至今难忘的老师 一次精彩绝伦的演讲,一节生动精彩的课堂,一次快乐有趣的游戏活动,一份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种沉默无声的信任,一次刻骨铭心的批评等等,每个人的学生阶段都有记忆深刻的老师,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甚至改变了我们,总有那么一瞬间,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微笑或者落泪,最终让我们成长。 3.至今难忘的亲人 伫立在时光深处,蓦然回首,亲情总会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亲切温暖,给予我们前行的动力。 “萍水相逢”,“他乡遇故知”,“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都不如亲情来的真实自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留下一个空间,给我们最在乎的人,这个人教导我门,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得意忘形时,鞭笞我们;灰心沮丧时,陪伴我们;慷慨激昂时,鼓励我们…… 4.至今难忘的陌生人 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除了熟悉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还有许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激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人的鼓励帮助,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相反他人的冷漠或者批评,也会让我们看清现实,真正的成长。无论是哪一种,都将激励我们奋勇向前,不断成熟。 行文结构: 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小时候外婆在雨中为“我”送伞以及外婆拯救一棵小树的事,不仅写出了外婆的善良以及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外婆深深的思念之情。文末再次点题,距离无法阻隔“我”与外婆紧紧相连的心,对外婆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外婆对自己的影响至今难忘。 写作素材: 1. 从第一眼看见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开始,从第一次哇哇大哭开始……我遇见了你们,爸爸妈妈。是你们让我来到这个世界,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美壮观;是你们给予了我双眼,让我看见了美丽,看见了神奇;是你们给了我双手,让我懂得如何凭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奇迹……在我得意时,警告我的是你;在我快乐时,笑的最灿烂的是你;在我退缩时,支持我的是你;在我努力时,鼓励我的是你…这个家,因你们而温暖。 2. 从第一步迈入教室开始,从第一次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开始……我遇见了您,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您风味有趣的讲课方式,让本是枯燥的课堂变得格外精彩;在课下,您和我们聊学习,聊生活……那时,我们不再只是师生,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成为了朋友,虽然不是形影不离,但是我们却很亲切。你带领我们畅游在智慧的天地间,让我们无穷无尽地接受清风的吹拂,雨点的洗礼……我们是树苗,老师,您让我们茁壮成长。 3. 寒风刺骨,你逆着风向前跑,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前,你没有放弃。全场都已寂静,只剩跑步的声音……继续,继续,坚持,坚持,你完成了全程,身上伤痕累累,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同学们的鼓励成为了你前进的动力,支撑着你完成了比赛,你不想让他们失望。不过,最重要的,应该是你那颗倔强的心。如镶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光芒四射,刺人眼膜如梦似幻,好不真实。四周的云都被染成了橘色。落日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踱上金色的光芒。归来的你喘着气,朝我们笑笑。那一幕,你坚持下来的那一幕,我至今难忘,记忆犹新。 4. 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再大的心,也装不下世间小事;再小的心,也可以装世间大事。每个没心没肺的现在,其实都有掏心掏肺的曾经;每个有声有色地爱过,其实就是有滋有味地痛过。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是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心情,是在百味杂陈中安暖。心若不悲,人就不寒;心若不离,爱就不远;心若不恨,世间有暖;心若无澜,碧海晴天。眼,不见为净,心,不冷为美。把该放下的放下,让心轻松。 既然是岁月,就免不了炎凉荣枯;既然是人生,就免不了爱恨情仇;既然是生活,就免不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长度,长不过春夏秋冬;人生的广度,越不过南北西东;人生的无常,无非也就是悲欢离合。人生苦短,不要负载太多的痛苦不堪;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只要,痛的时候,有人疼;伤的时候,有人懂。委屈时,有个怀抱;脆弱时,有个依靠。孤独无助时,一臂之力;落魄失意时,不离不弃。心里的话,有人听就是温暖;郁闷的事,有人懂就是幸福。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尽量快乐活。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