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开来中学 2019- -2020 学年第一学 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 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 1932 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 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现代》杂志成了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汇聚了沪、京、津等许多大城 市的诗人,也集中刊发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1932 年诗坛刮起“戴望舒旋风”,其诗论被现代诗派奉为金科玉律。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 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现代派诗歌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晶,它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在上世纪 30 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 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 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现代派诗人是都市的漂泊者,又是一代寻梦者。他们深受 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 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 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 香一样的姑娘”,象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 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的《无 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 的理想与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采用意象隐喻、通感、 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 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很 好地实践着戴望舒所主张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 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 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 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 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 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的发展演变都是历史的必然。它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 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 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选自《理论观察》,有改动) 1. 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是指在上世纪 30 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 统称。 B. 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 成熟。 C. 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 代诗。 D. 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 缘人。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 1932 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 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 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 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C. 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 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 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3. 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 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B. 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 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C. 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 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 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上世 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以及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 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有 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 D 项,“现代诗派的诗人……是来自乡村……”错误,选项范围弄错,从文中来看,现代诗派 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文中说的是“许多人来自乡土”。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 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 B 项,“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错误, 选项曲解文意,选项中“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 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的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 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 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 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故选 A。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 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 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 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 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 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 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 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 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5 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说它是圆的,这样写既形象又意蕴丰厚,容易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 亮。 B.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之意。 C.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本诗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D. 诗文的最后“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了设问的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以及内 心的酸楚。 5. 诗人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结合全诗说说你认为作者会想起什么? 6. 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有什么作用? 【答案】4. D 5. 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想到与他们的团聚的快乐,以及骨肉分 离的痛苦。 6. 圆形寓意团圆,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团聚的希冀。诗人将抽象、无形的思念 寄托在有形的中秋之月、西瓜、苹果上,化虚为实,寄情于景,生动感人。这句话在诗中反 复出现,前后呼应,富有音韵的美感。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诗歌贵形象 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 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 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 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 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 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本题中,D 项从修辞的 角度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设问是有问有答,原诗是以“谁能把月饼咽下?”结尾,并 没有答案,同时此句的意思为“谁也不能把月饼咽下”,是无疑而问,是反问。故选D 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的能力。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 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由诗 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可知,能团聚的人有亲人、挚友,同时团聚的场面也是欢乐的; 由“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可知诗人想到骨肉分离的痛苦。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先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再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如本诗中诗人提到中秋之月、西瓜、苹果等意象,思念本 是无形的,诗人将无形的感情寄托在有形的意象上,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融情于景; 从写作手法上,在诗中反复出现,前后呼应,增强了音韵美,也强化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 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 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 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 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 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 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 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 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 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 7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 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 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 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 150 亿美元。“一 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 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 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 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 2016 年上半年为例,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 514.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7%。凡此种 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 年 7 月 27 日)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 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 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 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 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 年 7 月 26 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 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 37 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 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 64 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 2016 年的评估相比,2017 年,高风 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 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 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 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 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 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 国 “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C. 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 2016、 2017 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必将加 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它各国经济合作力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 带一路”战略 重视。 B. 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 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 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 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 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7. D 8. A 9. 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 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 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 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D 项,第三则材料,是 的 的 就《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的报道,其中指出“2017 年, 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因此,不能说三则材料“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 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故选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 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 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 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B 项,材料一无打比方。C 项, 原文是说“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非“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 化进程”。D 项,“可见其是最权威的”于文无据。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解答时分别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材料一介 绍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渊源,第二则材料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 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一带一路”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三则材 料从别从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的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 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犯南 军:驻军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B. 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 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 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 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 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 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3. 请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 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分析词语前后 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译古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 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B 项,“济”,渡河。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答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要积累、熟 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 项,“越国以鄙远”和“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B 项,“郑既知亡矣”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的“既”均为副词,可译为“已经”。 C 项,“且贰于楚也” 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且”均为连词,可译为“并且”“况 且”。 D 项,“无能为也已”中“为”是动词,译为“做”“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为” 动词,译为“给予”。二者意义不同。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错误选项的 设置一般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 此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理解。答题时, 要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 是否合理。 C 项,“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理解错误,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是晋国答应给秦国焦、瑕,但后来没给。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另外还要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 用和句式的翻译。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若”,如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秦国的使 者;“乏困”,缺少(的东西)。 (2)中,“越”,越过;“鄙”,名词用作动词,当做边邑;“焉用”,何用,为什么用; “陪”,增加。 【点睛】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 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 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 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 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 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 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 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 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 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 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 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 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 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 “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 “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对 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 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术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15.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 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 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 烘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愁。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 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其次,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 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D 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理解有误,“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 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 谓愁,但在主人公眼中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 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 写情。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 答题方向,题干要求“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给人 物定了位——女主人公;考生接着就需要到诗中找到直接描写人物言行的诗句,然后找出以 景写人的内容,最后分析。 “楼上黄昏欲望休”,诗中的女子,身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 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相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奈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 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 自己在想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 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 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玉梯横绝月如钩”,“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玉梯横绝”,是说 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 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 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的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 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 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最后两句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 答题时,考生要先概括叙述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写出所表 达得感情或手法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雨巷》中作者描述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像我一样前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柳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默默彳亍着 (4). 冷漠, 凄清,又惆怅 (5). 那河畔的金柳 (6). 是夕阳中的新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 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 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 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 字等。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携、峥嵘、彳、亍、畔。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7.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寥廓 激浊扬清 磅礴 五岭透迤 B. 碣石 含蓄隐诲 太息 清澈晶莹 C. 竹蒿 中流击楫 瓦菲 意趣盎然 D. 通缉 风度翩翩 邂逅 苦闷诅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 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内容和方向,然后再逐项判断,得出答案。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 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考生应结合字义和字音辨析字形正误。 本题所选词语基本都是常用易错字词,同时也兼顾了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题目中出现错误 的几个字都能依据偏旁快速辨识。 B 项,注意区分“晦”和“诲”,日字旁与光线有关,可以马上联想到“晦暗”,引申为“隐 晦”;言字旁与“说”有关,可以马上想到“教诲”。 C 项,注意区分“篙”和“蒿”,“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为竹或木制; “蒿”,二年生草本植物,叶如丝状,有特殊的气味,开黄绿色小花,可入药(亦称“青蒿”、 “香蒿”),是草本。 D 项,“诅”为言字旁,与“说”有关,很容易想到“诅咒”,而代表“伤心失意,灰心失望” 意义的只能是“沮丧”。 故选 A。 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 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 “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 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把握。题中 D 项使用正确。A 项中第一个问号改为 逗号;B 项中,将双引号改为书名号;C 项中,冒号改为逗号。 1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与词 的内容有关。 B.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文学样式,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 它盛行于宋代。 C. 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D.《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按词的字数多少分类,属于“中调”;按词的段落多少分类,属 于“双调”;按词的艺术风格分类,属于“豪放派”。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 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 主要成就等。 D 项解说错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总共 114 个字,按词的字数多少分类,属于“长 调”。 故选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______。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 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它的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_______,这种早期类型的 根被称为假根。____,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 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减少风吹和水流对它的影响,提高其生 存概率。 【答案】 (1). 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2).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3).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 根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 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 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 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 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第①空,一是借助于生活常识, 二是根据下文的叙述“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它的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可以 推知,第①空填的正是“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且后文有“这两项……本职工作”与此相照 应。第②空,一方面可以根据前文填除“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之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 根据后文“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推出答案,所以第②空应填“固定植株”或“固定 植株的位置”。第③空,根据前文的“被称为假根”和后文的“是因为……”可以推知,该空 填“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21.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答案】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空中的彩虹,你何必与坚固的拱桥比恒久呢?你自有你的绚丽。 天上的星星,你何必与火热的太阳比辉煌呢?你自有你的璀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句子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分析所给例句的结构特 点,用词特点等,然后根据特点进行仿写。仿写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 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比如修辞手法相同。 本题解答时注意例句中“清泉”与“大海”的形象区别,“清泉”与“清纯”的意义联系, 仿写时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 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文章。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微笑着面对失败 失败总是不讨人喜欢。人们往往逃避失败,可即使是令人羡慕的 成功 者的身后也有走过 失败的路。既然这样,何不微笑着面对失败? 美国令人闻风丧胆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两次被西点军校拒之门外;流行歌坛的无冕之 王猫王曾被开除出剧团;韩国当红的人气天王 Rain 曾无数次被“你长得太丑”这句话拒绝; 而现在中国流行乐坛的周杰伦成名前更是饱受失败的打击…… 现在,这些曾经的失败者们无 一不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为人们所铭记。是什么令他们走出失败的深渊?微笑,是微笑改变 了一切。我指的微笑不仅仅是一个表情,而是包含这个表情背后的乐观和坚毅。无论是麦克 阿瑟还是周杰伦,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着无数的努力。他们将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磨难 化作了一个个灿然的微笑,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失败的打击。于是命运终于垂青了他们, 赐予他们与微笑等值的荣耀。 失败不会是一个人永远的烙印。渺小与伟大,断裂与永恒,瞬间与历史,全在于你面对 失败的态度。悲观者说:“成功太难了,我做不到。”于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地将命运交付 给时间;乐观者说:“失败有什么可怕的,我能行!”于是笑容可掬斗志昂扬地挑战命运。 时间对于二者不同的态度,给出了最公正的判决:悲观者还是失败,而乐观者获得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失败,与其消极等待春暖花开,不如笑脸相迎。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从心理上给自己减压,不会被失败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其次,有了精神支柱,微笑化 作动力来征服失败。这两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你始终保有自信心,不为失败击溃。像诗人汪 国真所说:“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微笑着面对失败,微笑着 面对生活,有一天你一定能发现,笑一笑,没有什么烦恼抛不开。 微笑是人生路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常有自然之微笑则是一种气度和胸怀。用微笑去欣赏 失败,仿佛用蜡笔为白纸着上色彩;微笑是成功的花,成功是微笑的果,花开了,果才会孕 育。即使有一天成功没有降临你的果园,你也不要气馁,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菌子没有了, 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你也应当这样想:成功还没有来,但是微笑的我已经嗅到了成 功的气味。 微笑着面对失败,如同梧桐的碎片投入火中发出的烈烈绝响,这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 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 求。首先要注意“得”前面的限定语:“学习时”“成功后”“失败时”,这三个限定语既引 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学习时”),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诸如成 功与失败的人生态度方面的问题。其次,为了防止学生以材料为纲而拼凑成文,只要求学生 写其中“一得”,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如果写第一“得”,是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 记叙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诱惑,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 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人生在世, 必须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 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写第二“得”,是限定在“成功后”这个 特定的语境下讲“弯得下腰”,第“二得”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 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 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弯得下腰,告诉我 们处世要低调,要学会忍耐。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 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如果写第三“得”,是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 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即可。 抬得起头,是少年壮 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 自信 。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 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 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 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立意: (1)学习时沉得住气——沉稳; (2)成功后弯得下腰——谦逊; (3)失败时抬得起头——坚强。 素材:(1)烦闷的夏天是难耐的,有一次考试考砸了,我心里非常郁闷。刚吃过午饭,我无 精打采,准备溜到椅子上闭目养神.而正当我刚要坐下时,却发现椅子的裂缝处有一只野草 的苗,而且竟开有小小的白色的花!我惊诧极了——在这没有泥土的椅子缝里,它是怎么长 出来的呢?而且还开了花!我于是蹲下来,细细打量--尽管这里是那么困难,可它仍是绿绿的, 还倔强地抬起头来;尽管它身后就有那么一颗白玉兰树,可它仍固执地要绽开白花朵;尽管, 没有人会注意它……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有一种力量,穿过我的内心,到达灵魂深处! 它经历了多少失败啊,而我……我应该向这只野草苗学习,面对失败,也勇敢抬头! (2) 其实,一次失败算什么呢?有夜就有昼,当一面是黑暗冰凉的时候,另一面就是光明温 暖的.你为何不能去瞥几眼?也总不能把目光盯在黑的那面吧!当你摔倒时,伸出援助之手 的,有你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哦,他们都在用真心对你!还有你桌子上的倒好的水, 抽屉里的贺卡,被认真批改的作业,还有那些祝福,劝导,是你不能轻易忘怀的!你的身边 就有那么多肯为你的人!又怎么没有理由抬头面对呢? (3)在面对强敌时,又有不少人选择低头?是的,追捧,崇拜,甚至是不惜一切的讨好,知 道吗?这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可笑!你那不羁的灵魂呢?向往自由的本性呢?你 为什么要这么碌碌地过一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无价的,他可以,你也行啊!虽然 那也许是寒窗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永远没有解脱之时,但那是奋斗,那是最珍贵的斗志! 如果你没有了斗志,就会像断了翼的鸟,一直堕落下去!不行!你必须抬头,就算那是要让 你粉身碎骨的强敌,你也一定要抬头!因为你没有理由浪费你的生命,能有幸轮回成为人, 为何不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啊! (4)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碎影,让我有些眼花了。是 ,世界就是让你眼花的大舞台。有 生活,有梦幻;有痛苦,有欢乐;有黑暗,也有光明--这是善恶交错的地方,是令人毫无头绪 的地方.但无论它是怎样地令人眼花缭乱,令人难辨是非,就算你经历再多的失败,都请你, 永远抬头面对,不要一落千丈。因为那些光明,属于任何人,所以也一定有你的一份!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微笑着面对失败。文章举例子阐述了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 的磨难化作了一个个灿然的微笑,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失败的打击,于是命运终于垂青 了他们,赐予他们与微笑等值的荣耀;微笑是人生路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常有自然之微笑则 是一种气度和胸怀。文章结尾点题:微笑着面对失败,如同梧桐的碎片投入火中发出的烈烈 绝响,这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 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 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 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 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 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 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 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 空间。 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