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 24 -‎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 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 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面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 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 文章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 文章以王维画作为依据,论证了山水画诗意美并不取决于画作上所题的诗词字句。‎ D. 文章由空灵美到诗意美,论证层层递进,为如何创作出意境美的画作提供了新思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B. 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C. 诗情与画意交融,达到诗画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最高理想和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D. 当代画家只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并获得感悟,就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对“外象之美”的解释不正确,原文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 24 -‎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层层递进”不正确,文章是并列式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B项,“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不正确。“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 D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故选C。‎ ‎【点睛】议论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强调要整体感知,题目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整体把握思路,筛选整合信息,不断章取义非常重要。同时注意论点和论据的对应,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具体做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 24 -‎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已、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冰,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4.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B.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而“研学旅行”,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C.‎ - 24 -‎ ‎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会背离活动的初衷。‎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研学旅行的推进普及很可能也需要较长的历程。‎ ‎5.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中央很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少学校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原因之一。‎ ‎6.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4. A 5. C ‎ ‎6. (1)现有的学校教育(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的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3)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4)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薄弱,研究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研学旅行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这个地方。从材料一可知:“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选项的表述不准确,偷换了概念。‎ 故选A。‎ ‎5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题目要求选择“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这个地方,从材料二可知: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两相比较可知:选项忽略了学校和教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和作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因素”。要尽量全面、不重不漏,然后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归纳。结合材料三“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强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国减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等文字,可从如下方面去思考作答:学校教育的现行体制;教师的传统课程观念;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研学旅行”的宣传、渗透率低、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等等。‎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 24 -‎ ‎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⑪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⑫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⑬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 24 -‎ ‎⑭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⑮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⑯“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⑰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⑱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⑲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⑳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 B. 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 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 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8. “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答案】7. B 8. ①是时 - 24 -‎ 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 ‎ ‎9. 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②剪裁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小冯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B项,“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错,结合上一段内容“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可以看出小冯是对“我”另眼相看,对“我”表现出特别的热情,而不是表现其“技术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事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可以从内容、结构(线索、引出、照应)、人物、主题(点明或深化主旨)、艺术手法(比喻、象征)等角度进行分析。文本中“钻天杨”是散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文章首尾都提到了钻天杨,它由“瘦弱的树”变成“长得有两三层楼高”,小冯由店里的售货员到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宾馆,小小的副食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盖起了高楼大厦,从这些内容上可以分析出,“‘钻天杨’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钻天杨”从“瘦弱”到“两三层楼高”的成长过程,也是“小冯”的成长过程和祖国的发展历程,因此“钻天杨”具有象征意义;小冯“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这一人生经历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者借“钻天杨”这一事物形象来赞美小冯和祖国的发展。‎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之处的能力,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故事”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的特征。这篇散文中人物的成长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 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人物不甘平庸的家庭生活,追求自己的价值,也体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小人物的变化为切口展示国家的发展,以小见大;‎ 从散文选材特点来说,精选了小冯做售货员、小冯怀孕、小冯承包宾馆几个片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变化,体现时代的发展;‎ 从散文构思来说,小冯的变化过程始终与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人在变,环境也在变,侧面展现出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点睛】散文中的物象分为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分析主要物象作用:内容主旨作用,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首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艺术构思作用,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串穿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分析次要物象作用:对文章结构的作用,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对文章内容的作用,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对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对主要形象的彰显作用,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二、古代诗歌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溱字济叔,扬州人。进士第一。通判亳州,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坐预进奏院宴饮,出知蕲、楚、舒三州。复修起居注。侬智高寇岭南,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一方有警,使诸道闻之,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此何意也。”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 24 -‎ 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会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溱豪侈自放,简忽于事,与都转运使李参不相能,还,判流内铨①。参劾其借官曲作酒,以私货往河东贸易,及违式受馈赆,事下大理议。溱乃未尝受,而外廷纷然谓溱有死罪。帝知其过轻,但贬秩,知和州。御史以为未抵罪,分司南京。起知池州、江宁府,复集贤院学士,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时为京尹者比不称职,溱精识过人,辨讼立断,豪恶敛迹。尝以职事对,神宗察其有疾色,勉以近医药,已而果病。改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遂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帝悼念之,诏中书曰:“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方擢领要剧,而奄忽沦亡,家贫子幼,遭此大祸,必至狼狈。宜优给赙礼,官庀其葬,以厉臣节。”敕其妇兄护丧归。溱开敏,善议论,一时名辈皆推许。然自贵重,在杭州接宾客,不过数语,时目为“七字舍人”云。‎ ‎(节选自《宋史·吕溱传》)‎ ‎[注]①流内铨:宋代官署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第一,指科举殿试一甲第一名,又称状元;第二、三名惯称榜眼、探花。‎ B. 经筵,为帝王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等官员充任或兼任。‎ C. 加,文中指加衔,即在原任官职上增加职衔,多为虚衔,借此享受超越官阶的优待以示荣宠。‎ D. 舍人,可指古代随侍在权贵身边的亲近属官,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文中指显贵子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溱忠直敢谏,不畏权贵。侬智高进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他直言诘问;他曾上书直斥宰相陈执中,称其为奸邪之人。‎ B. 吕溱放纵轻忽,受劾降职。他放纵不羁,怠慢事务;因和都转运使李参不和睦,被诬陷擅借官曲酿酒、违规接受馈赆,交由大理寺审议,被贬为和州知州。‎ - 24 -‎ C. 吕溱仕途波折,政绩卓著。他历任要职,又屡遭贬谪;知开封府时,他一改前任失职无为的积弊,明察决断诉讼之事,震慑豪强奸恶之辈,颇有政绩。‎ D. 吕溱明敏善议,持重自守。他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很受当时名流推崇;然而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时,接待宾客往往只有寥寥数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口舌论人,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2)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节,绝迹权贵,故中废十余年,人无言者。‎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若)用言语议论他人,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 ‎(2)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没有人替他说好话。‎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由前文可知,“执中”即陈执中,“溱”为吕溱,“以侍读学士知徐州”是“溱”的行为,“以侍读学士知徐州”“溱”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赐宴资善堂”的意思是“在资善堂赐宴”,与“遣使谕曰”是皇帝的两个行为,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文中指显贵子弟”错。文中的吕溱的身份是官吏,“舍人”应为古代官名。‎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 - 24 -‎ 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违规接受馈赆”错,原文“溱乃未尝受”,意思是“吕溱不曾接受贿赂”,可知吕溱未受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字词:(1)口舌,言语;阴,暗地里;中,中伤;示,给……看。(2)孤,孤高;事,侍奉;绝迹,不趋附;废,被废黜。‎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4 -‎ 吕溱字济叔,是扬州人。考中进士第一名。任亳州通判、直集贤院,同时任修起居注。因为参与进奏院宴饮一事获罪,出京外任蕲、楚、舒三州知州。后又任他为修起居注。侬智高侵犯岭南,皇帝下诏令发往各地的邸报不得擅自通报这一消息。吕溱进言:“一个地方有了紧急情况,应该使各地都知道,得以共同戒备。现在却想让人们不知道(有关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晋升为知制诰,又出京外任杭州知州,后入朝任翰林学士。吕溱上书弹劾宰相陈执中行为奸诈邪恶,仁宗退还了他的奏疏。吕溱说:“(若)用言语议论他人,这是暗地里中伤大臣。希望把奏疏拿出来给陈执中看,使他能够为自己辩白。”不久,陈执中被罢免,吕溱也以侍读学士的职位任徐州知州,(仁宗)在资善堂赐宴(饯别),派遣使臣转告他说:“这顿宴席是特地为你设的,你可以尽情大醉。”下诏自此以后以经筵讲官身份出京外任的人(都)依照此例。调任成德军知军,当时正开凿六塔河,由宰相掌管决策。恰逢地震,吕溱请求罢停此事来应答上天的警戒。吕溱豪放奢侈自我放纵,处事怠慢疏忽,和都转运使李参(相处)不和睦,回到朝廷,在流内铨兼职。李参弹劾吕溱借用官府的酒曲酿酒,(派人)挟带私货到河东做买卖,以及违反规定收受(别人)赠送的财物,(朝廷)将此事交付大理寺审议。吕溱不曾接受贿赂,然而朝臣议论纷纷,认为吕溱犯下了死罪。皇帝知道他罪过较轻,只是将他降职,出任和州知州。御史认为降职不足以抵偿他的罪责,(朝廷)又让他到南京任职。后来起用为池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又任集贤院学士,加衔龙图阁直学士,担任开封府知府。当时任京兆尹的官员连续几任都不称职,而吕溱见识精准超群,诉讼之事能立刻决断,豪强奸恶之人收敛劣迹。曾经入朝奏对职事,神宗察觉他有病容,劝他就医服药,不久果然生病。神宗改任他为枢密直学士、提举醴泉观,(不久)吕溱就病逝了,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他为礼部侍郎。皇帝深表哀悼怀念,命中书省下诏说:“吕溱在朝为官最孤高,深知侍奉君主的操守,不趋附权贵,因此中途被废黜十多年,没有人替他说好话。刚刚晋升要职,却猝然离世,家境贫寒子女幼弱,遭逢如此大祸,一定很艰难窘迫。应当赐予优厚的财物,官府办理他的丧葬,来勉励人臣的节操。”并敕令他妻子的兄长护送灵柩归葬家乡。吕溱为人通达明敏,擅长品评议论,当时名流都推重赞许他。然而他能自我持重,在杭州接待宾客时,只说寥寥数语,世人称之为“七字舍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 - 24 -‎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并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赏析:‎ ‎ ‎ - 24 -‎ ‎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是诗人描写的自己幽居环境。竹、兰都是士人喜爱的植物,士人们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节,因而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从诗中“萧条”、“风雨”、“折”等字眼或许也是作者寄情于内,表明自己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不得志。从韦应物的生平看,他的每一次闲居都是因为受排挤、罢官,都是无奈而为之的。‎ ‎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只听得树林里的鸟儿啼叫,因为没有人来拜访,地上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写出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和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这一句是写时间流逝,说明诗人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尾联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笔。由此返观前六句所述,虽然幽居或出于不得已,幽居之处亦显得萧条寂寞,但诗人却能无往而不适。此诗思想感情与《幽居》等诗一脉相承,每句都是客观直白的描写。然而,诗人却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情感的转换,由“萧条”、“风雨”悄然过渡到自适、惬意。所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正是韦应物诗的胜境。‎ ‎(三)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写诗人重游故地,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在“易水诀别”场景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送别时慷慨悲壮气氛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决心效法前贤,至死不渝。‎ ‎【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伏清白以死直兮 (6). 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携、峥、嵘、稠、萧。‎ - 24 -‎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在医疗、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前景可期,为公众勾勒出一幅信息通畅、生活便捷的美好图景。但同时,数据违规使用、非法交易等问题频发,如得不到及时整治,势必影响数据利用效果与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批网友表示自己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不仅在酒店预订方面,在打车、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等线上消费中,电商“杀熟”的情况可谓 。‎ 低价是有效的“拉新”手段,在流量红利见顶、电商获客成本高的当下,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不公开的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基于大数据的“千人千面”,通过出让部分个人隐私,帮助企业作最优决策,本是有利于双方 的事情,但一些企业却利用大数据“作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零售行业,在新零售火爆的当下,线上消费积累的亿万消费大数据优势是其能够继续引领消费的有力保障。如果一再出现大数据“杀熟”丑闻,将会影响新零售中用户对大数据这个工具的态度,( ),最终影响整个新零售电商行业的发展。‎ 大数据“杀熟”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无法了解企业在数据黑箱里究竟装了哪些运算法则,也没有人能够在智能计算定义运行的经济社会中 。利用好大数据的同时,强化治理,谨防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新的困扰,已经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比比皆是 各得其所 明哲保身 刻不容缓 B. 俯拾即是 各得其所 独善其身 迫不及待 C. 俯拾即是 互利共赢 明哲保身 迫不及待 D. 比比皆是 互利共赢 独善其身 刻不容缓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不公开的“潜规则”。‎ B. 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这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 24 -‎ C. 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习惯形成后提高价格,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D. 用低价把新用户留存成老用户,在用户消费形成后提高价格,这已经成为部分商家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户将会对新零售的各种应用采取抵制态度 B. 使用户对于新零售的各种应用采取抵制态度 C. 新零售的各种应用,将会被用户抵制不用 D. 用户将会抵制新零售的各种应用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①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非常多。‎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由“情况可谓”可知,“俯拾即是”对象不符,故选“比比皆是”。‎ ‎②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互利共赢:指双方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 由“双方”,可知,此处应用“互利共赢”。‎ ‎③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独善其身: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在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 由“大数据‘杀熟’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无法了解企业在数据黑箱里究竟装了哪些运算法则,也没有人能够在智能计算定义运行的经济社会中”可知,此处与原则性问题无关,故应选“独善其身”。‎ ‎④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 24 -‎ 由“利用好大数据的同时,强化治理,谨防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新的困扰,已经”可知,采取措施已经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故应选“刻不容缓”。‎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在用户消费形成后提高价格” 搭配不当,“消费”和“形成”不搭配,排除D;“经成为部分商家不公开的获取更高利润的‘潜规则’”成分赘余,“潜规则”与“不公开的”语意重复,删去“不公开的”,排除A;B项,语序不当,前两个分句应互换位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括号前后文“将会影响……”“最终影响……”的主语都是“大数据‘杀熟’丑闻”,而A、C、D三项偷换主语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温泉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养生方式,不同种类的温泉水里含有不同种类的天然矿物元素,_______。比如含硫磺的温泉可以软化角质,使肌肤滑嫩;含活性有机锗的温泉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很有好处;含二氧化碳的温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______ ,但如果微量元素含量过高,那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就以活性有机锗温泉为例,合适含量的活性有机锗可以唤醒人体的免疫系统,但如果含量过高,_________,使人出现脱发、精神失常等现象。‎ ‎【答案】 (1). ①对人体的功效自然也不相同 (2). ②少量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 (3). ③则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解析】‎ - 24 -‎ ‎【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此语段是介绍温泉这种养生方式,①是照应不同种类的温泉水里含有不同种类的天然矿物元素,后面分述“含硫磺的温泉”“含活性有机锗的温泉”“含二氧化碳的温泉”的功效,所以此空应为“对人体的功效自然也不相同”; ②后面是但如果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参照“活性有机锗温泉为例”,所以此空应为“少量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③参照“合适含量的活性有机锗可以唤醒人体的免疫系统”,所以此空应为“则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21.下面是我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该徽标由数字“30”、书法体汉字“乡”和蜡烛组成一个“师”字。徽标展示了乡村教师长年坚守乡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写出该徽标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仔细观察荣誉徽标可知徽标由汉字“乡”、数字“0”和燃烧的蜡烛组成。“乡”又像数字“3”,它与“0”组成数字30.整体图形构成汉字“师”,代表乡村教师从教30年。寓意要联系活动主题,指出其普遍意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说、空间、微博分秒必争高效刷屏,各种自拍、照片、小视频充斥网络,点赞、评论、互动乐此不疲……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对于上述社会现象,有人说存在感是人的本能需求,人人都需要被重视和认可,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可非议;有人说“为了获得认可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还有人说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是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不会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 24 -‎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展示 大拇指下刷出小卑微 说说、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分享刷屏,“拇指发表”愈演愈烈,无非是要求得众人关注、点赞,这样的狂刷真的能刷出“存在感”吗?我认为:大拇指下刷出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小卑微。‎ ‎“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而“无感”,于是通过“刷”来找“感”。人们发现通过网络分享,可以得到“赞”和“关注”,从而找到了存在的“感”,于是就愈爱分享愈爱“刷”了。在我看来,与其用大拇指在虚拟世界刷“存在感”,还不如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更真实的自己。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换来的是周围人的渐渐忽视,这样刷出来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忽视”。‎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刷“存在感”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存在感”包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方面。物质存在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盈充实,具有强大而自信的内心。真正的“存在感”是指对精神的一种需求程度,刷“存在感”是因为“存在感”的缺乏。大拇指下刷出的是小卑微。‎ 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更有甚者,无视网络文明,因渴望得到别人重视而发表许多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论。例如有的人为了刷存在感,在网络上对别人进行言语攻击,即使评论中有很多批评和建议的声音,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关注自己。这样刷出来的存在感又有什么意义?为了获得认可,抛弃是非,用智商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存在感,真的会快乐吗?‎ 因此在网络上通过各种“刷”来找存在感,只是表现出人们害怕失去存在感的小卑微。刷的内容就像是饭,点赞关注的人就像在吃饭。人们很快会忘记自己曾吃过什么,同样容易忘记自己曾经对什么内容“关注”和“点赞”过。对于存在感的追求,也许是人们的心理需求,然而“刷”只是手段,只能使人的心灵暂时找到慰藉。而真正的存在感,是只有自己能给予的,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找回那个真正的有魅力的自己。只有奋斗出的成就,没有“刷”出来的辉煌。‎ ‎“刷”,不过是大拇指下的小卑微罢了,真正的存在感来自于强大而自信的内心,如果内心丰盈充实自然,就无需过度寻求别人的关注。‎ 放下手机,从虚幻的世界走出来。不要为了获得所谓的存在感,丢掉真正的生活。‎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材料先列出现象,即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通过电子媒介争分夺秒地刷存在感,材料在列出热点事件的种种现象后,给出肯定、否定、不屑三种态度,然后要求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因为是自媒体时代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现象,学生不仅熟悉,而且周围的同学、朋友或亲人当中就有鲜活的例子,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但同时因过于熟悉,所以有可能出现用形象的语言、大量的篇幅记叙人们疯狂“刷存在感”的现象,而造成对此现象的思考过于简单,甚至造成详略不当或文体不明的问题。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不少人纷纷用视觉的冲击祈求他人的驻足回眸。‘存在感’这个词一夜而火”,“存在感”是材料的关键词,立意行文应围绕“存在感”展开;如引导语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考生若离开材料只谈“存在感”则视为偏跑;如“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刷存在感”现象的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材料中已经列举了三种观点,但考生要谈谈自己的观点,文体偏向议论文。同时这一材料又具有开放性,“有人说……”的三种说法可概括为:①本能需求无可非议;②抛弃是非,没有智商;③充实自信,何惧存在?这三种说法引导中心论点的三个方向。材料虽列举了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文题“你有什么思考”暗示考生不必拘泥于上述三种观点,写作间较大。“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有开放性,不需受过多束缚。材料对“刷存在感”现象并未给出单一认识,考生可以赞同三种观点中的任意一种,也可有自己独特的其他看法。‎ 参考立意:‎ 内心丰盈,自带光环。‎ 存在感刷不出来,它来自强大自信的内心。‎ 你刷的不是存在感,而是内心的不自信。‎ 自信丰盈,不刷也“存在”。‎ 莫再狂刷存在感。‎ 莫为“存在”丢智商。‎ ‎ “虚拟”的存在感不要也罢。‎ 心中有生活,不刷也存。‎ ‎【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 - 24 -‎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