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实版蜗居“犀利爷”,头戴一顶皮革鸭嘴帽,帽沿下露出少许灰白头发和一双犀利的眼睛,脸上布满了黑黢黢(qū)的污垢,精神却很矍铄(shuò) B.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者穿梭(suō)于大街小巷,往返于城乡,用镜头和笔记录是非曲(qǔ)直、毁喻忠奸,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C. 坐在光阴深处,捻(rěn)一瓣心香,将时光走过留下的清喜翻了又翻,看了又看。走过的路,留下的心情,在心间慢慢开出了一朵风雅,丰盈了时光,旖旎(nǐ)了幽香点点。 D. 当下年轻人鲜(xiǎn)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踯躅(zhú)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堕落与颓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帽沿”的“沿”应为“檐”。 B项,“曲直”的“曲”读音应为“qū”,“毁喻忠奸”的“喻”应为“誉”。 C项,“捻”的读音应为niǎn。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定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乙】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焕发了生机 。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丙】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制约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甚至 B. 焕发 C. 制约 D. 修身养性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C项,“制约”意思是“限制和约束”,根据上下文“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可见琴并不是要限制自己,影响自己发展,而是约束自己,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种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然后对应作答。 乙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不适合用书名号,因为它不是书名、作文标题,也不是印刷成文的规章、制度、宪法、法律、法令等。此处表示特殊称谓,应该用引号。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的速度,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 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对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实行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C.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 D. 我们要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求学路上的风霜,不仅能上学,更要上好学,让教育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项,“加速病人死亡的速度”搭配不当。应改为“加速病人死亡”或“加快病人死亡的速度”。 C项,“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句式杂糅。“旨”的意思就是目的。改成“旨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或“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为目的”。 D项,“不仅能上学,更要上好学”缺少主语。应该在其前加上“让他们”。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话意完整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狂犬病致死率几近100%?首先,没有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药物用来体内杀灭或抑制狂犬病毒,因此目前狂犬病①__________。其次,对于一种没有治疗方法的疾病,病人的预后完全依赖于该病的自然病程。狂犬病自然病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极短,主要与狂犬病毒嗜神经,迅速通过外周神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复制播散有关。其结果是出现一系列②__________的症状。正因如此,③__________!诚如今年狂大病日的主题:接种疫苗以消除狂犬病。 【答案】 (1). 只有预防价值而没有治疗价值 (2). 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累积(中枢神经系统遭受致命损坏) (3). 预防是我们远离狂犬病最好的方法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述狂犬病致死率几近100%的原因。 第一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前文强调“没有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药物”来治疗。因此,此处填写的应该与狂犬病不可治疗有关。 第二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前文讲“主要与狂犬病毒嗜神经,迅速通过外周神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并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复制播散有关”,那么再联系狂犬病的致死率几近100%的论断,由此产生的结果应该中枢神经遭到致命的破坏。 第三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前文在讲狂犬病不可治疗,联系后文“诚如今年狂大病日的主题:接种疫苗以消除狂犬病”的说法,此处应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6.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 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答案】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主体、主要内容、影响等,按照主谓宾的句式结构组织答案即可。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得出“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得出“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点睛】这是语段压缩题的常考形式,亦可称为定向概括。做这类题的主要步骤是:理清层次、辨明主次、注意角度、决定如何取舍。理清层次,就是要切分语段层次,将原语段根据意思要点划分若干层次,画出每层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归纳各层意思,梳理要点概括出每层大意;将各层意思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然后浓缩。再者还要辨明主次,根据不同文段文体特征,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是考虑连贯,表达力求恰切。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越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垃圾并非天然需要分类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世上并没什么垃圾。父辈们都说他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厨余垃圾不存在的;塑料制品太稀罕了,白色垃圾不存在的。如果垃圾量不大,填埋成本最低,大自然鬼斧神工,也可以降解。问题就在于,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频频见诸报端,分解远远跟不上生产,垃圾挤压到了正常的生活。而垃圾分类,是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有分类,才能更好分解。只有分好类的垃圾,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当然,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邻国日本以垃圾分类严苛出名,但也正面临因垃圾分类过细,人力成本与物流成本太高的问题,这其实从反面说明了分类的成本。 垃圾分类为何需要每个人承担?若沿着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的分析思路可以知道,我们到底有“不分类的权利”,还是有“必须分类的义务”,并非既定的,它是全社会基于成本作出的制度性选择。但为什么到处理垃圾这件事上,却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这其实反映出:随着垃圾产量加大,土地、人力成本提升,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正在急剧上升,大家越来越享受不起前端“不分类的权利”了。 (摘编自《垃圾分类难?一场观念与治理的赛跑》,2019年6月4日《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四】 28日上午,在回答《新京报》关于垃圾分类相关问题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不少工作。首先,为垃圾分类提供法治保障。积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并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污染防治要求。修订草案于今年6月5日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于6月25日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摘编自邓琦《生态环境部:垃圾分类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9年6月28日《新京报》) 7. 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B.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C. 每个民众都是垃圾生产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只有把垃圾分类,才能变成资源,才能为地球减负。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三认为垃圾分类是社会成本思考后的选择,需要将分类责任分配给每个个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民众前端对垃圾 分类越精细,就会造成整个社会末端处理垃圾的成本急剧上升,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使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法制保障,并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9.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A 9. 从居民来说:①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明确垃圾分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从政府来说:①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完善落实制度:②制定法律,保障垃圾分类有序有效地开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分析可知,因果关系不当。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分析不当。由“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可知。 C项,“因此,垃圾分类不必要太细。”强加因果。前文只是说“分类越细,边际成本也会越高”,作者并没有对垃圾分类太细作出评价。 D项,“将垃圾分类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张冠李戴,前文说“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左宾表示,下一步将把垃圾分类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此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无关。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材料一“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分析,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工作。“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政府还应该做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焖茄子,猪头肉!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地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场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第二年春天,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理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历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满湿了枕头。 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五脖柳树……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食堂的红高梁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糖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南食堂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梁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梁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0. 请简要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11.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2.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3. 小说中的“黄油烙饼”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0. ①奶奶生活在农村,“有事”,忙着给孙子做衣服做鞋子做吃的,可见她是个勤劳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②奶奶省下粮食给孙子吃,生病了还照顾孙子,对孙子充满疼爱之情。③舍不得吃黄油,可见奶奶的节俭。④面对苦难生活,拖着病体支撑家庭,可见奶奶的坚强。 11. ①运用比喻,多用短句,使得所写景物景象开阔,色彩缤纷,衬托了萧胜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目的地时的愉快心情。②呼应上文爸爸给奶奶半麻袋土豆的细节,为下文写萧胜自由玩耍的生活做铺垫。③交代爸爸妈妈工作生活的环境,昭示萧胜生活世界的变化。 12. ①用第三人称,叙述自由、客观,情节清晰、完整。②采取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借萧胜那一双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时代的沧桑变化。③小说以时间顺序为主,其中插叙了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的情节。④运用散文笔法叙事,情节简单而贴近生活,语言平实,感染力强。⑤注重人物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 ①交代小说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小说情节发展紧扣黄油烙饼展开。③讴歌了至真亲情。小说表现了在艰苦环境中奶奶对孙子对疼爱以及萧胜对奶奶不竭的思念之情,从而表达作者对苦难中至真亲情的讴歌。④使故事有余味,感染力强。萧胜一边吃着黄油烙饼,一边流泪喊着“奶奶”,故事到此结束,萧胜与奶奶之间的真情令人动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 第二段中,“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可见奶奶的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 第四段、第五段,“其余的,都归了萧胜”“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可见奶奶对孙子的疼爱。 第八段“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可见奶奶的节俭。 第七段“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可见奶奶虽病却还支撑全家,可见奶奶的坚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主人公出场作铺垫,烘托主人公形象,深化主旨等。 画线部分写了父亲工作生活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题干让答出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是爸爸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体现了萧胜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从结构上看,画线部分对马铃薯花的细致描写,与上文爸爸给奶奶送土豆呼应。下文写萧胜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也与此处的环境有关,是在这种环境的背景下生活的。 从手法的角度,画线部分“像是下了一场大雪”,将马铃薯花比作雪,既写出了花的颜色,又体现了此地的开阔,因为是“大”雪。多用短句,且将此处写得很美,以乐景衬乐情,也体现了小主人公的愉快心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叙述特征的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人称、视角、叙述顺序、线索、抑扬、对比、语言风格、散文化、蒙太奇式等。 本题,从人称上看,“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使用了第三人称的。 从视角上看,文中是以萧胜的视角来写的,这是儿童视角。 从叙述顺序上看,全文基本上是顺叙,爸爸送黄油的情节属于插叙的内容。 从笔法角度来看,小说情节非常简单,语言典雅优美,比如画线部分。有轻情节,重语言,重情感抒发的特征,这是散文化的笔法。 还注意刻画细节,比如“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有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本题,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黄油烙饼体现了奶奶和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情节发展上看,爸爸送黄油,奶奶收藏黄油,萧胜闻黄油香味,妈妈用黄油烙饼,一系列情节都和黄油烙饼有关。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黄油烙饼是当时的美味,非常珍贵,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主体上看,小说通过黄油烙饼串其起人与事,歌颂了他们之间的亲情。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最后“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与人论谏书 (唐)杜牧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是以 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指射丑恶 指射:押击 B. 乙必因而谢之 谢:感谢 C. 晓人不当如是邪 晓:知道,明白 D. 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治:安定太平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我食之久矣 句读之不知 D. 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进谏人在写谏言时,既希望君主能幡然醒悟,也做好牺牲的准备。作者对他们不知道折中持否定态度 B. 作者借用甲乙之间的对话来阐明,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这都是常人的心理。这个平易、生活化的设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C. 汉成帝从桥上过,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去骊山,验证了张权舆的进谏是“迂险之言”、并不可信。 D.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最后得出结论“直谏为下”,使人信服。 1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2)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1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答案】14. C 15. D 16. B 17. (1)那些用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来(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2)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 18. 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C项,“晓人不当如是邪”中“晓”如解释为“知道,明白”,在语法上错误,且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前面说两个大臣就“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进行劝谏,御史大夫薛广德和张猛都建议汉成帝应该从桥上过去,但薛广德劝谏的时候,汉成帝是不高兴的;而张猛劝导的时候,汉成帝听从劝谏,最后从桥上过去,可见汉成帝听进了张猛的劝解,他认为“开导人应当像张猛这样”,句中的“晓”意思是“告知,开导,使(让)人知道,明白”,是使动用法。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两句句意分别为:“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狗和猪吃人吃的东西却不知道制止”。前句“而”表顺承关系,可以译为“从而”。后句“而”表示转折关系,可以译为“却”。 B项,两句句意分别为:“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用侍奉秦国的心礼遇天下的奇才”。前句“以”是介词,因为。后句“以”是介词,用。 C项,两句句意分别为“我吃它很久了”“句读不懂得”。前句“之”代词,代指食物。后句“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两句句意为:“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早晚歌舞演奏,是秦朝的宫女”。,两句中的“为”均为动词,是。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这都是常人的心理”张冠李戴。原文说“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可见,人之常情是指“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以:用。诞妄:荒诞狂妄。凌:凌辱。干:冒犯。 (2)迂险:迂腐、耸人听闻。反:抵触。循:遵循。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意思是: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 “上”的意思是“皇上”,下文“张猛”作为主语另起陈述内容,因此应在“张猛”前断开。“曰”是“说”的意思,后面要断开。“臣”作主语,后文“船”是另一个主语,因此“船”前要断开。“危”和“安”是一对反义词,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两者之间断开,因此,“危”后要断开。“圣主”是主语,“御史大夫”也是主语,因此“御史大夫”前要断开。 这段话的断句应该是: 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点睛】参考译文: 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那些荒誕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吃的话,一定会死。”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而感谢他,减少进食。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大家的心理。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遣张权輿跪拜在紫宸殿下,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或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从而安禄山叛乱;前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数天后,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自己的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輿)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湘月 (清)龚自珍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望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①生小客②,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③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萧,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注】①东华:清代都城中紫禁城东门名东华门,此代指京城。②生小:作者于嘉庆7年(1802)十一岁时随父入都,在北京生活了十年。③罗袜音尘:美人轻盈之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9. 这首词末句中的“两般春梦”是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每空不超过4字,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20. 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把思想感情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答案】19. (1). 屠狗功名 (2). 雕龙文卷(为官/为文;建功立业/写书著文;功名/文名) 20. ①奇特的想象。开篇三句如天外飞仙无端而至,以神话般的境界,表现美丽西子带来的惊喜与震撼,尽显诗人的狂放之态。②运用反问、用典等手法,“屠狗”三句写十年来的理想追求,这种对功名不屑一顾的姿态充分展露诗人心比天高、狂放不羁的一面。③用对比手法,对几年来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苍茫”“屠狗”“文卷”与“乡亲苏小“笑我非计”的对比,鲜明地显示出诗人的价值转向。④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手法,苏小小坟地在西湖边,想象她也笑话诗人没个人生打算,暗里则流露出诗人孤身自傲而知音难觅的寂寥之情。⑤下阕前5句,有比喻和用典。用“香草”“美人”比喻理想,用“无处觅”“予怀孤寄”来表现诗人追求理想无望,情怀无处寄托的孤独寂寥之感。⑥“怨去”句直抒胸臆,让缠绵悠远的箫乐带走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让浩荡的剑气平伏汹涌澎湃的心潮,彰显诗人舒张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豪迈情怀。⑦以景结情。最后两句,功名和文名两样最终都像春梦一样了无痕迹,随着桨声消逝在水云之中。既照应开头,又有不尽余味,显示诗人荡气回肠般的旷达胸襟。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要求去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要求写出“两般春梦”指代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词中能够成为“人生追求”的只有“屠狗功名,雕龙文卷”两句。且,“春梦”自然虚无,照应上阙“岂是平生意?”根据要求,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不难得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把思想感情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如何表现”考查的是表达技巧。 “天风吹我,望湖山一角,果然清丽”“天风吹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表现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作者的狂放。 “岂是平生意?”这是反问的手法,“屠狗功名”用了汉初樊哙的典故,“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也是用典。 “罗袜音尘”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语典。词人多处用典表达了功名的摒弃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屠狗”“文卷”是功名文采的追求,乡亲苏小“笑我非计”是对功名的嘲笑,二者进行对比,体现了诗人由原来追求功名转向对功名的摒弃。 下阕中“香草”“美人”用了比喻手法,比喻理想,“顿惹清愁起”“何处觅”,体现了理想的丧失的怅惘。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直抒胸臆,体现诗人渴望排除愁怨,狂放不羁的情怀。 “橹声荡入云水”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表现诗人摒弃功名,寄情山水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就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21. 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 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试评析孔子和老子的“不争”。 【答案】21. (1). 孔子:“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 (2). 老子:“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 22. ①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②老子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自谦、容人,采取“后其身”的做法,体现其“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先”的思想,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③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要求凭借文本认真分析即可。 题干要求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根据文本,孔子的观点是“矜而不争”,意为“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强调要矜持庄重,不与人争强好胜。 老子的观点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遵循道的领袖人物)不与公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王者之位),这种不争,是君主的不争,是以退为进。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本文属于向外延伸。 题干要求试评析孔子和老子的“不争”。可以从二者“不争”的观点内容、出发点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论。 从内容方面来看,孔子侧重不争强好胜,矜持庄重。这人普通人之间关系。老子的“不争”讲的是君主的不争,是一种以退为进,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 从出发点来看,孔子是从“仁”的角度阐发的。而老子则是从“无为”的角度出发的。 从意义的角度,二者对古今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孔子观点便于处世,老子观点便于治国。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 遵循道的人(圣人)要成为公民的领袖,必须言语谦和甘居公民之下。要想做公民的领导,必须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公民利益之后。所以,遵循道的领袖人物(圣人)虽位居公民之上而公民不感到沉重;虽身居公民之前而公民不感到危害。因此天下的公民都乐意拥戴(遵循道的领袖人物)而不感到厌倦。(遵循道的领袖人物)不与公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王者之位)。 (四)古代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2)以事秦之心,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礼天下之奇才 (4).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 廊腰缦回 (6). 钩心斗角 (7). 凝绝不通声暂歇 (8). 别有幽愁暗恨生 (9). 天生我材必有用 (10). 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沂、舞雩、缦、钩、幽、材。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哲人说,人生有三宝。第一宝是知耻之心,第二宝是敬畏之心,第三宝是自律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对哲人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人生有三宝:知耻、敬畏、自律! 每个人都应有知耻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只有这样,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人生第一宝:知耻(知耻之心) 知耻才能远辱。 古语云:“唯有知耻,才有自尊。”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有了这份羞耻之心,我们做了错事便会惭愧,辜负了别人的期望会内疚,行为不当就会难过。 知耻的人,行为有规范,不会出大格;不知耻的人,什么坏事都可能干。 知羞耻,明是非,然后才会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 最可怕的事,他们从不会为自己的丑恶行径感到脸红,做出了有损道德的事,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不停地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护,一点羞耻感都没有。 知耻方能守正,知耻才能自尊。做人,就要知耻。心中有了耻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恶在行间,做人才会守底线,做事才会知进退。 人生第二宝:敬畏(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做人,只有有所害怕,才会有所止步。心怀敬畏的人,才会在做事之前,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迷失自己的心智,不仅看得见诱惹的甜头,还能预见到它的苦头。会权衡利弊,有所取舍。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人这一生,敬畏要放在心中,不该碰的红线坚决别碰,不该越的雷区坚决别越。 敬畏人生,才能珍惜生命,认真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 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 人生第三宝:自律(自律之心) 自律可以改变人生。 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一个人若是不自律,任谁都救不了。 拒绝现在的平庸惨淡,从自律开始,改变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修炼自律力路上,你我,都是修行者。 而自律,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感动,它应该是对生活饱有的热爱和因这份热爱,滋生出的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它让你,拥有更多的技能,可以享受不同领域的美妙。 它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美好。 愿你,因为自律,可以享受更高级的人生! 知耻、敬畏、自律,是人生的三件宝。 知耻是敬畏的开端,敬畏是自律的保障,自律是自由的源泉。 每个人都应有知耻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只有这样,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本题,人生有三宝,强调这三种“心”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知耻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是哲人所说的三宝。题目要求角度自选。“三宝”可以融在一起议论,也可以只就其中一宝深入议论。 [立意] 这道题立意不难,可以单就其中一宝深入议论,也可以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后者更好,也更不易把握。 1、知耻近乎勇。 2、人要有敬畏之心。 3、自律者自强 4、人生有三宝:知耻、敬畏、自律! [素材]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2、《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 3、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臵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 4、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常见的方式。本文可以采用并列式展开论述,如例文。 先用“人生第一宝:知耻(知耻之心)”这个小标题来议论知耻之心的重要性,“知耻才能远辱”。 接着用“人生第二宝:敬畏(敬畏之心)”小标题议论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最后用“人生第三宝:自律(自律之心)”这个小标题谈论自律之心的重要性,“自律可以改变人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