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西省新余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要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区域内,否则无效。‎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 26 -‎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 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 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 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 26 -‎ C.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 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 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 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B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 C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 D项,“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错误,应该是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 26 -‎ C项,“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错误,应该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错误,依据第二段“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说法太武断。‎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继续下 田杕 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这种局面的形成,始于上高一那年。‎ 那年的冬天,放寒假了,父亲赶着牛车出现在县一中的大门口。父亲让我把铺盖全都搬到车上。我愕然。父亲说:“你娘病了家里没钱了,你在县里花销大,咱供不起了,还是转到咱乡高中吧。”我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县一中是省重点,进了县一中,一只脚就算迈进大学门了,我费了很大劲考上的。乡高中一年也就能考上两三个吧。坐在牛车上,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工作后,我就很少回去,除了过年。有了孩子,就更有了借口,孩子小嘛,家里没有暖气嘛,于是连过年也不回去了。‎ - 26 -‎ 孩子三岁了,母亲打电话催回去过年,带着哭腔,说家里装暖气了。我再也没有借口了,只好应承。母亲在电话里立马显得高兴了,说:“让你爹去接你,咱邻居二满刚买了一辆小面包。”‎ 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这是个小县城,火车站已经空了,除了漫天飞舞着的雪花,就只有几辆接站的车。‎ 一出站,就看见父亲瑟缩着身子,跺着脚,双手凑在嘴边,捧着一团白气,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回来了?”“,甜甜,叫爷爷。”“爷爷。”“唉,好孩子。”‎ 我们没看见小面包,却见到了一辆牛车还搭着棚子,一头老牛披着一身雪,在左顾右盼。“下大雪,二满说路滑,他不敢开。大年除夕的,都不出车了,钱再多也不中。好不容易才凑了这么一套,现如今都不怎么养牛了,牛不好找,排车倒还是咱家的排车。”父亲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 甜甜倒是挺高兴,又跳高又拍手。看见孩子高兴,我老婆也说:“嗯,牛车,我也没坐过。”看见他俩高兴,我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快上车吧,怪冷的。”父亲连忙制止,等一下,我上去先把火盆点着。‎ 这辆车父亲可真是费心了,铺着一圈褥子,摞着两床被子,中间是一个小火盆,下面垫着几块砖头,砖头固定在车上,火盆固定在砖头上,火盆上还罩着一个罩子,安全工作也做得很足。父亲手忙脚乱地把火盆点着,怕我不放心,解释道,上好的木炭,没烟。‎ 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甜甜站起来,爬在车窗上向外看。父亲在帆布上掏了两个洞,用透明塑料布封起来,就成了窗户。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我老婆说:“外面太冷了,让咱爸到里面来赶车吧。”我说:“甜甜叫你爷爷进来赶车。”“爷爷,外面冷,你到里面来赶车吧。”父亲很高兴的声音传进来:好孩子,不用,那样透风撒气的,别冻着你们。”‎ 我掀开帘子,只见天地间一片混沌,远远近近的村庄都隐在雪后,只能看到屡屡升起的爆竹的火光,路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轮廓,雪中的老牛很是吃力。父亲偶尔扬起的鞭子,将漫天的雪抽出一道缝隙。父亲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这漫天的雪仿佛全都落到了父亲一个人身上。‎ ‎“小波,你还记恨爹吧?那年,爹不该让你转学,害得你多复读了两年,多遭了两年罪。”“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 ‎“其实,可以把牛卖了,也可以豁出去一张厚脸皮再借借。”风雪中,父亲嘴巴上的烟头使劲地亮了两下。‎ - 26 -‎ 到家的时候,鞭炮声已经连成片。‎ 吃过年夜饭,母亲在厨房里刷碗,我过去跟她聊天。母亲说:“刚才你叫他爹,他可恣坏了,你看他喝成那个熊样,多少年没喝醉过了。”我说:“那辆车我爹可是费心思了,他说下雪路滑,二满不敢开车。”母亲一嘴:“人家二满是老司机,多大的雪没见过?你爹跟我说给你打过电话,是你说甜甜想坐牛车。”我愣了一下,没再接茬,赶紧将目光转移到窗外。‎ 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运用倒叙手法,既点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隔阂,设置悬念,又自然地导入下文。‎ B. 我工作后很少回家,后来就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年都不回去,这强化了“我”与父亲的隔阂之深。‎ C. 父亲见到我们时“笑得有些谄媚”,“谄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想得到“我”谅解的心理状态。‎ D. 父亲骗“我”说二满不敢在下雪天开车,对母亲却说是孩子想坐牛车,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 ‎5.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雪”在文中的作用。‎ ‎6. 小说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请结合文本内容对其作用进行探究。‎ ‎【答案】4. D 5. ①文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②第一次写“雪”,衬托“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③第二次写“雪”,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 ‎6. ①照应标题,营造氛围,使小说结尾富有诗意;②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③升华主旨,进一步突出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D项,“体现了父亲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错误,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利用牛车这个工具唤起“我”对过去的回忆,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希望得到孩子的谅解。‎ - 26 -‎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等。‎ 回答“雪”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分别找到写“雪”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小说中第一次写“雪”,是父亲告知“我”因为母亲有病,“我”要从县一中转到乡一中,“我一路哭,父亲一路抽烟,下了一路的大雪”,这里的“雪”衬托了“我”被父亲强制带回的伤感;第二次写“雪”是“我”回家过年看到的景象。“外面的雪泼剌剌地下,已经看不清雪花的模样”,是“我”从车窗里看到的雪景,突出雪之大;“透过门帘的缝隙,我看到了一道晃动着的白,当然,这就是父亲落满雪的后背的一部分”,是“我”看到大雪纷飞中父亲坐在外面赶车,内心生出的隐隐感动;“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写了母亲告知“我”父亲为何要用牛车接我们的原因后我的感受。所以这些“雪”的描写是“我”对父亲的情感由冷漠到温暖变化的触发点,体现深沉的父爱。另外,小说中两次写“雪”,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结尾段落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分析拓展,作答时,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回答: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 这篇小说的结尾段非常简洁,“雪继续下,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①“雪继续下”,照应了标题。多年来,“我”与父亲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在这样一个雪夜,母亲告知“我”父亲为何要用牛车接我们的原因后,“我”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小说结尾既交代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又营造了故事发展的氛围。②“父亲的车伫立在院子里,越发厚实”,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浑厚。父亲因为甜甜说想做牛车,费劲心思找来牛车,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接儿子,突出父亲的形象。③文章中说,“我不叫父亲‘爹’有很多年了,万不得已就叫他‘哎’”“我一直拖到除夕那天上午才走,到县城火车站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见了我们就赶紧上前,笑得有些谄媚”“我挪到父亲身边,将一件羽绒服披在他身上”“也不全怨你,我娘不是生病嘛”,这些句子表明了“我”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升华了“爱”与“理解”这个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6 -‎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 26 -‎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7. 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 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 “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 - 26 -‎ ‎ 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 垃圾处理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9. 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答案】7. B 8. C ‎ ‎9. 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说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实现‘无害化’”理解有误。材料三中说“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我国目前只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根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还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故选B。‎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本题C项不正确,“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不能得出“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结论。而且材料三中说“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由此可知是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梳理层次关系,再把握关键语句,具体辨别,从而抓住主要信息。作答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根据题干提示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材料四中。材料四中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精细化管理举措,抓住关键句“德国……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每周……”“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日本每户家庭……每个社区……如果乱丢垃圾,……”进行概括,即可整理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 26 -‎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 “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 “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 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 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 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 26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 ‎(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 - 26 -‎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 - 26 -‎ ‎”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②,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 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 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 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15. 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 - 26 -‎ ‎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 ‎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D项,“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具体为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作用。“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这种情感。“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 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答题时注意分角度考虑,防止丢点。‎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孤独处境,其内容和写法与李白《月下独酌(其四)》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度相似。‎ - 26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包含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而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茕茕孑立 (2). 形影相吊 (3). 悟已往之不谏 (4). 知来者之可追 (5). 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茕,孑,吊,已往,谏,罔,殆。‎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需要追问的是,( ),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竞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这样的时代常常让我想起亨利·梭罗,那位在瓦尔登湖畔_______的思想者。梭罗坚称,“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梭罗同样看破人类文明的悖谬与困境,“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_______,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 - 26 -‎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_______于梭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简单生活不被视为一种_______,勤劳的人节制勤劳。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深居简出 光溜溜 徜徉 沦落 B. 深居简出 光秃秃 踟蹰 沦落 C. 离群索居 光溜溜 踟蹰 堕落 D. 离群索居 光秃秃 徜徉 堕落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花费了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 B. 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需要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来换回 C. 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D. 如果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时间才能换回一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B.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C.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为了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D. 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他们因为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深居简出:原指野兽躲在深山密林中,‎ - 26 -‎ ‎ 很少出来。后指人常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此处说亨利·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不是呆在家里,应选用“离群索居”。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光溜溜:①形容光滑。②形容地面、物体、身体上没有遮盖的样子。此处对应“锯光树木”,应选用“光秃秃”。徜徉:①徘徊,自由自在地行走。②彷徨,心神不宁。踟蹰: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此处对应“像流浪汉一样自由”,应选用“徜徉”。堕落:道德方面下落至可耻或可鄙的程度。沦落:被驱逐流落,陷入不良的境地。此处对应“简单生活”,不是沦落,应选用“堕落”。‎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根据后文“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可知,“我们”在前,“东西”在后,因此排除A和B。根据第一段内容“用钱买回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一堆东西来安慰自己”,此处不应该是假设关系。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因为”后两个句是“现代人可怜”的原因。‎ A项、强加因果,后两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项、不合逻辑,“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事情”并不是“为了买回东西安慰自己”。‎ D项、关联词语序不当,“因为”应放在“他们”之前。‎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目前,科学家还不知道人类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否有某种“预感”,但可以肯定______。例如,在地震发生前,狗、老鼠等许多动物都会有感应,表现出狂躁、行为反常甚至集体搬迁等行为。之所以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来临,______,能够感受到大地、空气或水体发生的细微变化。如大象的耳朵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而次声是海浪将至的前兆,因此大象能预知海啸;大象的足底窟窿处布满角质物,能感知大地的每一丝震动,______。‎ ‎【答案】 (1). ①许多动物具有这种能力 (2). ②是因为它们有优于人类的敏锐感官 (3). ③从而(因此大象能)预知地震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后通读整段文本,抓关键词语,注意上下句的衔接,话题的统一等。第一空,由“狗、老鼠等……之所以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来临”及开头“不知道人类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否有某种‘预感’”可知,此处应为“许多动物具有这种能力”。第二空,需要填写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来临的原因。综观全段,人类不能而动物能,再由“大象的耳朵能……”“大象的足底”可知应为“是因为它们有优于人类的敏锐感官”。第三空,由分号可知此句和前面“因此大象能预知海啸”对称,再由“大地的每一丝震动”可知此处为“因此大象能预知地震”。答案意思对即可。‎ ‎21.请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答案】示例:坚定毅志,远离金钱黄赌毒之陷阱;明确目标,斩断邪教游戏机之魔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用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下列图示,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体现图示内容,以‘抵制身边的诱惑’为主题;广告语由两句话组成,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然后分析图上的内容,把握图示的主题,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拟写。从图示来看,所写广告语的主题应与‘抵制身边的诱惑’相关,内容应包括“游戏机”“金钱”“邪教”“赌”“黄”“毒”;从字数、结构角度来看,所写广告语应包括两句话,且两句话字数要相等,结构要一致;从语言特点来看,所写的广告语除了要符合前面所说的要求,还要能体现一定的文采。‎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 26 -‎ 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有的家长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 或 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撕书不可取,表达要克制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 你们好!‎ 十年寒窗,高中三年,龙门一跃天地宽,首先预祝孩子们都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可是面对每年高考结束的校园撕书行为,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我看来,家长对撕书的行为没有正确对待,缺乏深度思考。‎ 平心而论,对于高考后的学生而言,撕书行为能暂时缓解考后的压力和郁闷,但其消极影响却更为明显,也深刻反映出学生不能理性对待高考的压力,不能采取克制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的状况,更为他们没有保留高中时期学习奋斗的成长足迹和宝贵见证而感到遗憾。‎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和试卷本身没有错,而同学们却认为是书本和试卷给他们造成了压力,选择撕书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正像工人运动发展史上,初期的工人认为是机器剥削了他们从而砸坏机器一样,是一种自发的情绪反应,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因此,高考后的撕书行为,只是学生们自发的、盲目的发泄心理压力的行为,只是从众心理的随波逐流,没有上升到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深度反思。‎ 古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今有高中校园的撕书发泄,同学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还没开始真正地拼博和奋斗,却已缴械投降,自毁长城!因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学习道路上冲锋陷阵的装备,更是“攻城略地”“上阵杀敌”的武器。而同学们却不假思索地盲从,更有部分家长在后面推波助澜,其举止何其陋也!‎ - 26 -‎ 那些书本,那些试卷,每一页,每一行,都凝结着我们奋斗的心血和汗水,都烙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做一个有心人,在高考之后,把这些书籍和试卷细致地分类保留起来,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再次遇到挫折和压力,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场景、想起老师同学、想起曾经的奋斗和青春,瞬间便会满血复活,战胜一切压力和挫折。人生之旅漫长而美好,青春时期奋斗的见证理应得到保留,给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要坚决对撕书行为说不!撕书行为撕掉的不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理性反思的思维品质。它还是缺少坚韧、忍耐和克制等品格的表现,不仅会助长同学们的任性破坏行为,更会养成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我们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撕书行为不可取,表达情感要克制。‎ 学生:郝美丽 ‎2019年10月31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就事论事,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明晰材料的内涵是关键,把握住任务指令引导的方向,是准确审题立意、顺畅构思行文的保障。综合来看,本次作文隐形聚焦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批判与发现”这一核心问题,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学会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考量,考查考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引导考生去反思正在经历或即将结束的高中生活,其意义并不是要真正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促使考生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本题的应有之义。‎ 具体过程:‎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创设了一个情境:部分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满楼满屋子都是撕碎的书籍。第二句主要陈述情境中的两类人对情境中核心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综合来看,第一部分中的情境是第二部分观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中所凸显的观点和看法是审题立意时应该关注的重心。‎ - 26 -‎ ‎2.典型任务的限制。首先,“请你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这是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反驳”一词限定了考生的思考方向,即要站在反对的立场上,提出反对的理由来进行辩驳;其次,“反驳”的内容为“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即“看着书本被撕毁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或“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再次,任务规定对“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的反驳是二选一,不可同时对其进行反驳;最后,应该注意反驳的方式已经明确为“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反驳”,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这几点在行文过程中必须都得到合适的、明确的体现,缺一不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是对立的,但其双方的认识都有偏颇:老师只看到了学生的撕书现象,却忽略了其苦读三年的坚持;家长认为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忽略了这是不容忽视的成长问题。所以命题人才要考生选择一方进行批驳。考生绝不可站在一方的观点下批驳另一方。‎ ‎4.文体限制。既然规定考生“对材料中的老师或学生家长的看法”进行反驳,文体也就被限定为议论文,而且是驳论文。‎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总体来看,作文材料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老师和家长的角度聚焦“高中毕业生在高考结束后大规模地撕书”这个核心事件,这就为考生立意提供了两个大的切入角度;同时在老师这个大角度之下还有多个选择:可反驳“很遗憾”,可反驳“很痛心”,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在家长这个大角度下也有几个选择:可反驳“学生被压抑了三年,终于解放了”,可反驳“撕毁书本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对二者同时进行反驳等;所以,二者合理叠加之后立意角度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而且其中任意一个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这就可使立意角度的开放性达到最大化,让学生的写作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2.考生反驳的理由是见仁见智的。只要不违背主流价值观,能自圆其说就行。‎ ‎3.论证选择的开放性。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都是考生非常熟悉并完全能理解的,能够无障碍地引发共鸣,可以触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选材论证,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入文,通过合理剪裁,为我所用。‎ ‎4.写作者的身份是自由的。可以站在考生的角度反驳,可以是老师反驳老师,也可以是家长反驳家长,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反驳……‎ ‎【立意】1.反驳教师方面:‎ ‎①三年苦读可嘉,撕书宣泄不必纠结。‎ ‎②纠结“撕书”问题,不如反思教育症结。‎ - 26 -‎ ‎2.反驳家长方面:‎ ‎①“撕书”不可取,成长无小事。‎ ‎②书是奋斗的见证者和陪伴者,理当珍惜。‎ ‎③ 高考不是解放,怎可撕书反抗?‎ ‎④宣泄压力,有更积极的方式。‎ ‎【素材】不管什么情况下,撕书肯定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往大处说,书是知识的来源,是智慧的结晶,撕书是一种对知识不尊重的行为;往小处说,撕书会让校园到处都不满碎纸屑,破坏校园的卫生环境,同时,撕书往往还伴随着较为亢奋的状态,会影响到校园里的其他师生;对于自己来说,撕书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要与中学划清界限的暗示。但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今后不用学习。‎ 撕书行为最初的起源,已经无从可考,也许是某位同学高考发挥不理想,用撕书的行为来宣泄心中的郁闷。这样的情绪发泄方式,很快被所有同学模仿,不管成绩好坏,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很快似乎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为什么会选择撕书来宣泄情绪?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很多同学心中,高中三年过得太过辛苦和压抑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是毛坦厂和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早上6:30起床,晚上11:30才能休息,几乎没有周末,高三一年刷掉5000张试卷等等,其他中学虽然不止于此,但是为了考学,学习的强度也不会差太多。‎ 更为关键的是,高中三年除了考试内容,除了刷题,几乎没有接触其他的书籍和知识,在部分中学,课外书甚至被禁止,因为在高考的压力下,看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但是中学课本知识,做的大量的题目等,除了高考时用到,很多人确实不会再看再用。所以在需要情绪宣泄的时候,很多学生选择了让自己疲惫不堪的书本试卷。‎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撕书不可取,表达要克制”这一中心论点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书信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种,话题作文常采用一般书信,因为一般书信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如政治、学术、文艺、家务、世俗、人情世故等各方面。所以书信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叙事。它的针对性强,内容自由,表达方式也灵活。‎ - 26 -‎ 书信的写作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分为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落款。当然传统的写信还包括信封的填写。‎ 书信写作 书信的写作首先是要清楚其固定的格式。即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落款。‎ 称呼:第一行顶格写收信人的名字或长辈称呼如姑姑、叔叔等,也可名字+称呼。通常还会在前面加上“敬爱的、亲爱的、尊敬的”等敬辞。‎ 问候语:第二行空两格写,现在通常是写您好或你们好,也可用上一些精辟短语来问好!如敬请福安、谨祝康安、谨祝荣寿、敬请钧安等 正文:问候语下另起一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这里就是书信的主要内容了。正文部分的第一段通常是过渡部分,为切入话题作铺垫。‎ 正文是作文写信人主要目的所在,要说的话,要表的情,要办的事全在这里。如在信件中要办的事情较多,建议每件事写一段。正文中每一段第一行都要空两格,转行时则顶格开始写。‎ 结尾:正文结束后,要对收信人表示祝福或勉励,也称为致敬语。这里要根据对象不同选择不同的致敬语。如写给长辈的多写祝福长寿健康类,祝身体健康、祝福寿双全等;如写给平辈或朋友,则写祝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学业进步等;“此致敬礼”则是通用的,适合一般人的结束语。‎ 落款: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两部分。署名即在结尾后空两行的右边写上写信人的称呼+名字。这里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亲疏来决定。关系近的,弟弟给兄长写信,署名是“弟+名”,如“弟:刘东”或“弟,小东”可以不带姓;朋友关系,好友+名字等。如果你与收信人不认识,是他的粉丝或者慕名而来,可写“粉丝+姓名”或“慕名者+姓名”,让收信人知道你是什么人,免去收信人的疑惑,减少误会。‎ 日期:写在署名的下边。以写信日期为准,写清年月日,以阿拉伯数字加年月日写法。如2019年9月26日。以方便收信人了解寄信时间,及时回复。‎ 三、书信写作注意事项 ‎1 .内容要写得简洁清楚,意思表达明白,让收信人清楚知道你的意图。‎ ‎2.语气要自然亲切,富有情意,热情而不热切,保持礼貌。‎ ‎3.书信适宜以情感人,写信时需要把握这点,与收信人打感情牌拉近关系再切入话题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